亚历山大大帝
公元前613年
中国大事记:
《春秋》记载:“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
亚历山大帝国是在马其顿王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古马其顿位于希腊半岛北部,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和希腊相互毗连的部分。公元前5世纪后期至公元前4世纪初期,马其顿王国初步形成。随后的科林斯会议,标志着希腊城邦独立时代的结束和马其顿在希腊霸权的确立。
公元前336年夏,正当马其顿与希腊联军准备进军波斯之际,马其顿发生了宫廷政变。在这个突如其来的政变后,腓力二世在其女儿的婚宴上被刺身亡,年仅20岁的儿子亚历山大随之继位。从儿童时代起,亚历山大就有了称霸世界的志向,梦想着建立丰功伟业。据说,每当他获悉父亲胜利的消息时就会发愁,唯恐自己会因此而不能享受到征服世界的光荣。从16岁起,他就随父征战,在著名的喀罗尼亚战役中,他指挥马其顿的骑兵,锐不可当地击破了敌人的右翼,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功劳。亚历山大少年时曾师从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深受希腊文化的熏陶,并一度随父参加喀罗尼亚战役。因此,他即位时已是一位具有相当政治、军事才能的人物了。当时,国内形势非常紧张,腓力二世创造的希腊联盟以及先后征服的北方属地,都纷纷叛变。亚历山大以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击败各种反叛势力,巩固了马其顿在希腊的霸主地位。
◎亚历山大骑马雕像
在一次突围中,亚历山大骑着布斯法鲁斯率军粉碎了波斯军队的进攻。该图见于他的下属西顿王的石棺。
平定内乱后,亚历山大立即开始了对东方的远征。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步兵3万、骑兵5000和战舰160艘,向波斯大举进攻。这时,波斯帝国已趋衰弱,大流士三世又昏庸无能,根本无力同强大的亚历山大军队相抗衡。马其顿、希腊联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后,占领了小亚细亚半岛。第二年,亚历山大又挥师南下,攻打叙利亚,与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60万兵马展开了著名的“伊苏之战”。战役开始后,他率领精锐的右翼重装骑兵,突然以凌厉的攻势攻击敌方左翼,然后直取大流士,使波斯军队全线溃败,还俘虏了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亚历山大拒绝了大流士三世的求和,接着又打败了波斯海军的主力推罗海军,控制了地中海,进而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埃及,最后在公元前331年春天挥师两河流域,开始进攻波斯本土,同年9月,在古亚述首都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与波斯军队展开了决战。波斯兵力号称百万,并有200多辆刀轮战车,但还是遭到惨败。大流士三世东逃,为巴克特里亚总督所杀,后者在不久又被亚历山大擒获并处死,盛极一时的波斯帝国最终覆灭在亚历山大的铁骑之下。
公元前336年
世界大事记:
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即位,开始了马其顿帝国的扩张历程。
◎这是一幅表现不戴头盔的亚历山大大帝追击大流士战马的图画。
后来,亚历山大还进兵中亚细亚,遭到游牧部落的强烈抵抗。公元前327年,他率军南下入侵印度,又遭到印度人民的反抗,加之士兵水土不服,厌战情绪空前高涨,亚历山大才不得不停止远征,于公元前325年返回新都巴比伦,历时10年之久的东征到此结束。
亚历山大出征时,是马其顿、希腊联军的统帅,充其量是个巴尔干半岛的小霸主。经过长达10年的征战,建立了地跨欧、亚、非3洲的奴隶制大帝国,其疆域西起希腊半岛和马其顿,东到印度河上游流域,南达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中亚的药杀水(今锡尔河)。其领土之广阔,可谓空前。随着他的远征,不少希腊学者来到东方,研习当地的科学与文化,直接促进了东西方科学文化的互补和交流;为了鼓励马其顿人和东方人的融合,他竭力鼓励马其顿人和东方人通婚,自己首先带头娶了大流士三世的女儿。采取各种积极措施,亚历山大把希腊推向了鼎盛。
公元前323年6月13日,亚历山大在准备再次远征时,患病逝世,终年33岁。
·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希腊方阵的基础上创立的阵型,亚历山大大帝常将它与骑兵配合,称为钻锤战术。
马其顿方阵中共有256名士兵,分为16排,每排16人。士兵们全身披挂青铜头盔、胸铠和胫甲,手持盾牌、利剑和长矛。矛长达6米,后排的矛更长,前5排的枪尖都搭到第一排士兵的肩膀上。这样后几排长矛与前几排长矛就能保持同等长度,能一起刺击敌人。作战时,整个方阵常常以密集队形跑步向前推进,正面攻击力非常强,势不可挡。亚历山大大帝就曾靠马其顿方阵击败了希腊、波斯。但这种方阵也有很大缺点。一旦敌人突破侧翼和后方,方阵中的长矛兵就无法抵挡手持短兵器的敌人的近身厮杀,而且只要驱散两翼骑兵,长矛手就会遭到敌人弓箭手的射杀。另外,马其顿方阵对地形的要求很高,在山地和丘陵地带难以保持阵型。公元前168年,古罗马军团大破马其顿方阵,马其顿方阵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