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妙趣横生的昆虫王国
昆虫概述
如果说要问哪个动物大类是这个地球上最辉煌的类群,那么这个称号应该属于昆虫。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昆虫种类数目已超过100万,可能还有几百万种在等着被人类发现——每年新发现的品种在7000个左右。然而,在我们不断地发现新品种的同时,昆虫的种类也在不断减少,每年消失的数量超过我们发现的数量——这是它们的栖息地,尤其是热带森林日渐遭到破坏的结果。
昆虫分为小而无翅的无翅亚纲(石蛃和衣鱼)和有翅亚纲。有翅亚纲囊括了已知昆虫种类的99.9%,它们的翅膀都长在胸部的第二和第三节上,这两个体节通常融合,像个坚硬的小盒子,以承受飞行时产生的机械力。
对于昆虫的起源,有好几种不同的理论,但看起来它们似乎是从多足动物演化而来的,其直系祖先与综合虫类相似。除了外表皮,早期昆虫的主要特征包括体腔之外的口器(外口式)、下口式的头部(口器面朝下)、1对触角、基部才有的肌肉、6条附肢、至少5节体节——胸部至少有3节,腹部至少有11节腹板(有些长在一起了),雌性第8节腹板处、雄性第9节腹板处长有一个开放的生殖器(生殖孔)。以上这些特征把昆虫和其他属于六足总纲的动物区分开了。
|自由呼吸呼吸系统
像其他节肢动物一样,昆虫通过气门呼吸,气门与体内纵横交错的气管相通。昆虫大都有10对气门,沿体侧分布。每个气门都由一个小阀控制。主管道(气管)外延伸,成为更小的、一端封闭的微气管,直径不超过0.1毫米。微气管的终端会有一种液体,是从周围的组织中通过毛细作用吸进来的;当渗透压或酸碱值发生变化使得组织变活跃时,液体就会被吸到微气管的顶端。
气管系统既能应对飞行时大量氧气的需要,也能在静止状态时将水分的流失降低到最低值。飞行时,有些昆虫每克体重每小时会消耗超过0.1升氧气,这个新陈代谢率高于其他任何一种多细胞生物。昆虫胸部的气管和气囊非常丰富,翅膀运动的时候能自动进行气体交换,以蚱蜢为例,它每拍打一下翅膀就会引起约20毫升的气体交换。有些体型巨大的甲虫,其胸腔内还附生有两对巨大的气管以便飞行时输送空气——除了供氧之外还起降温的作用,就像冷气机一样。
⊙这只红色的豆娘又大又圆的眼睛占据了脑袋的大部分。它的眼睛能够看到非常真实的立体影像,并能准确判断距离,使它可以在飞翔状态中捕食其他昆虫。
⊙在所有全变态的昆虫中,脉翅目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在外形上差别很大。比如图中这只蚁蛉幼虫的身体非常扁平,没有翅膀,颚部巨大如镰刀状,但成虫的身体则很苗条,颚部很小,还长有翅膀。
水栖昆虫的气管系统也具有优良的性能,既能像鳃一样吸收溶于水的氧气,也可以在水面外呼吸。改良的气管还起到如眼后的反光毯、声音共鸣器、隔热体,甚至类似某些淡水生物的浮力器的作用。
|交配和变态繁殖和发育
变态,包括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是绝大多数昆虫的特征。变态期间,成体主要担当分散和繁殖的角色,幼虫则处于发育和进食状态,这也意味着它们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去找寻更丰富的食物来源。
尽管有少数昆虫是孤雌生殖(无性生殖),但大多数还是两性生殖(有性生殖)。早期的陆生节肢动物都是由雄性把精囊产在体外,然后由雌性拣走。部分原始的六足纲动物如弹尾虫或双尾虫仍然在使用这种方法。现代的昆虫也有精囊,但雄性直接把精囊注入雌性体内,雌性要么一次性大量产卵,要么产数窝卵。有些雌性蟑螂卵被保留在体内,直到孵出一龄幼虫;雌性蛇蝇一次在体内孵化1只幼虫,直到这只幼虫完全成形并立刻化蛹。雌性蚕豆蚜产卵后,卵立即在体内开始发育,这种孤雌生殖和“套叠式”的生殖方式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繁殖率。
有些种类的昆虫在进食和产卵的地方交尾,比如粪蝇在粪便上、蛇蝇在哺乳动物体内、蜻蜓在水边。有些则在标志性地界与异性约会,比如山顶、矮树丛或树上。曾经有一次因为大批蚊群如浓烟般聚集在教堂塔顶上,结果引来了消防队员。东非的部分地区,上千万的湖蝇聚在一起,集合成一块块点心状,结果是被当地居民吃掉了。有许多种类,异性之间会彼此“召唤”着交尾。萤火虫会闪来闪去做灯火表演,蝉、蟋蟀和蚱蜢发出尖而高的声音,红毛窃蠹喜欢敲出它们独有的莫尔斯电码,许多蛾类则释放出信息素。
昆虫纲
已发现近100万种,分为2个亚纲,28目
无翅亚纲
石蛃(石蛃目)
衣鱼(缨尾目)
有翅亚纲(有翅的成虫,包括某些后来翅膀消失的种类)
古翼类(翅膀与身体成直角)
蜉蝣(蜉蝣目)
蜻蜓和蟌(蜻蜓目)
新翅类(翅膀交叠在背上)
翅膀长在外部(外翅类);变形不完全(半变态):
蟑螂(蜚蠊目)
白蚁(等翅目)
螳螂(螳螂目)
蠼螋(革翅目)
石蝇(翅目)
蟋蟀和蚱蜢(直翅目)
竹节虫和叶虫(竹节虫目)
书虱(啮虫目)
足丝蚁(纺足目)
缺翅虫(缺翅目)
蓟马(缨翅目)
寄生虱(虱目)
臭虫(半翅目)
翅膀长在内部(内翅类);变形完全(全变态):
蛇蛉(蛇蛉目)
泥蛉(广翅目)
草蜻蛉(脉翅目)
甲虫(鞘翅目)
捻翅虫(捻翅目)
蝎蛉(长翅目)
跳蚤(蚤目)
蝇(双翅目)
石蚕蛾(毛翅目)
蝴蝶和蛾(鳞翅目)
黄蜂、蚂蚁和蜜蜂(膜翅目)
⊙这些蛾类毛虫聚集在马达加斯加的一棵树上,它们属于比较高级的鳞翅目,为全变态发育。许多蛾类幼虫都在丝质的茧内化蛹。蝴蝶的蛹通常都被固定在某种坚固物质的基部,比如树干。右图中是一个燕尾蝶的蛹,头朝上地被几束丝固定住了。
求爱行为在昆虫中很普遍,有着长期而复杂的一套程序。这套程序对于雄性确认雌性的“匹配度”来说,比确认种类和分辨性别更加重要。求爱的雄性也许展示它翅膀上或其他器官上夺目的色彩,或者它们会唱歌,或翩翩起舞,或者释放化学信息素。雄性之间有时会为了争夺雌性而大打出手,比如有些长有角的雄性甲虫,为了击败竞争对手,会将对手置于死地。在某些昆虫种类中,这种争端演变成了一种仪式,竞争者通过展示自己的体型和力量获胜,不需要动武。
有时候一只雄性昆虫会在交尾前看住某一只雌性昆虫作为交尾的对象,一直等到它准备好。交尾时雄性会把精子注入雌性体内,然后它仍会一直看守下去直到雌性产卵,以确认它的父权。这之后,雄性要么在雌性体内塞入一个塞子,要么注射一种化学物质,使雌性不会再对其他雄性构成吸引力。
|数据处理器神经系统
昆虫的头部包括脑和咽下神经节,二者均由3个或更多的原始神经节相互愈合而成。昆虫的胸腔和腹腔内也都有这种愈合的神经节。愈合的神经节使进入的信息更快地集中起来,减少了对神经元(神经细胞)数量的需求。
某些种类昆虫的脑部包含了不下百万个神经元,大多数(某些蝇类是97%左右)被用来分析来自眼睛和触角的信息。脑的前部(前脑)有一对蘑菇状的部分包含了丰富的微小神经元,这个区域并非仅仅集成感官输入的信息,还负责发动某些行为模式。在蜜蜂和其他某些社会性昆虫体内,这对“蘑菇”还负责存储记忆,形态也远比那些独来独往的种类要大。
⊙半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通常看起来像成体的缩小版,但没有翅膀。图中这只来自澳大利亚的蝉正在从一个很大的、裂开的若虫外壳中挣脱出来。
昆虫的神经系统最令人惊讶之处在于能通过较少数量的神经元控制非常复杂的习性。神经元具有高度的专化性、特异性,结构复杂,上百个神经元与遍布半个神经节的树突一起形成了交感。
大多数感觉神经元与微小的表皮结构形成紧密的联系,即机械性刺激受器,靠此实现身体各项功能。这些受器包括纤毛、刚毛、可变形的冠状物(或钟形感觉器)和对声波敏感的鼓膜状物质。有些机械性刺激受器能对外表皮内的应力,或昆虫运动时抬起关节的拉伸力作出回应。
|广阔的生活空间栖息地和环境
成年昆虫的体长范围介于不到0.2毫米长的寄生蜂(比某些原生动物还要小)到某些超过30厘米长的竹节虫之间,最大型的昆虫体重可能达到70克。问题是,为什么现代的昆虫再没有超过这个尺寸的呢?倒是3000多万年前出现过体型更大的种类。答案也许在于大型昆虫的生存空间都被兴旺的脊椎动物(比如鸟类)占据了。但其实正因为昆虫的体型受到限制,它们的栖息地就不会太单一,生活方式也同样不会太单一。
外表皮上完美的防水层和气门阀使昆虫能在干燥的陆地上生活,包括极热和极冷的地区。比如蟋蟀能在降雪期也过得很活跃,而各种各样的甲虫和蟑螂占据了热带沙漠地区。很多昆虫通过冬眠和夏眠度过对它们不利的季节——有时以卵的状态或蛹期,有时以静止的幼虫或成虫状态。昆虫体内甘油的存在也能帮助它们抵御霜冻,当干燥的季节来临时,它们会躲到洞穴中去保持静止状态。非洲摇蚊的幼虫甚至可以让身体组织完全脱水而不会死亡,几年后再把这种处于隐生状态的幼虫重新放进水中,它又能很快地活过来。
蝇类,包括蚊子,还有其他一些目的昆虫的幼虫期,甚至某些种类的成年期,会变为次水生——栖息在各种各样的淡水环境中。此外,因为得益于快速的分布和短暂的生命周期,许多种类的昆虫非常善于开拓新出现的栖息地,比如日渐缩小的冰川地带、火山爆发地区、地震区或者火灾后的地区。
⊙跟所有的昆虫一样,来自阿根廷的这只生有警示性颜色的缘蝽有6条附肢,每条至少有5节,外形与大多数昆虫类似,但与多数陆生节肢动物不同的是,它长有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