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象
如果说过去的水手常常把海牛当作传说中的美人鱼,那么如果一个人第一次碰上一头海象的话,他只能猜测这到底是个什么海怪了。海象在陆地上的时候显得格外笨拙,但一到海里,则会非常敏捷有力。海象有一对闪亮发光的长牙,并有非常浓密的髭须。它们能发出变化多样的叫声,从低沉的咕哝声到纤细的吼叫声都有。总之,这是一种让人印象深刻的动物,第一眼看见它们的时候,就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生活在北极附近的土著人长期以来都把海象当作一种神圣的动物,对之顶礼膜拜,因为他们在海象身上看到了很多人类的特性。比如,海象也是一种高度社会性的动物,过着群居生活;生长发育期也很缓慢,从出生到有自己的下一代需要度过很长的时期;也会强烈地保护它们的幼崽,能够用声音来互相交流,寿命也很长。总之,很多地方都像人类,因此,它们吸引了人类持续的关注。
长着长牙的“海狮”
体型和官能
很早以前,人们常常把海象描绘成像猪一样,部分原因是它们体态臃肿,有时候一头海象还会爬到另一头身上,并且身上的毛发稀疏,躯体呈圆形,远远看起来确实像猪。海象其实与海狮最像,海象头部比较方,还有两枚长长的牙齿。雄海象喉部还有两个可以充气的气囊,这种气囊有两个功能,一是在繁殖季节可以发出特殊的声音,帮助雄海象“求爱”,二是有助于雄海象在海面上漂浮着休息。
要测量海象这种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庞然大物的体重还真是一个难题,也几乎没有可靠的数据来说明海象体重的增长情况。另外,不同季节、不同年龄、不同生育地位和不同栖息地,海象的体重也不同,这能反映出一个海象种群的数量和获得猎物的能力。由于缺少直接的数据,对海象总体的体重状况只能根据其身长,有的时候结合体围来进行估测。根据这种方法,整体上雌海象的体重应该在640~720千克之间,雄海象的体重应该在900~1115千克之间。
当海象在陆地或冰面上行走的时候,总是用4个鳍肢支撑身体并挪动前进。后鳍肢的鳍掌后端叠在臀部下面,以支撑身体,趾向外向前翻;前鳍肢的鳍掌也用来支撑身体,趾向外向后翻。海象能够最大限度地展开自己的鳍肢,鳍肢也很灵活,能抓到自己身体的大部分部位。在水里的时候,海象几乎只靠后鳍肢推动前进,前鳍肢就像船舵一样,只起到控制方向的作用。
海象的另外一个显著特征是皮肤非常厚,一般厚达2~4厘米,而且还常常在身体的关节部位形成一些褶皱并向内弯曲。这种厚皮肤有助于保护它们,使其不至于在其他海象长牙的攻击下受伤,也能避免在尖利的冰面或粗糙的岩石上滑动时受伤。除了鳍肢之外,成年雄性皮肤的其他部位都覆盖着粗糙的毛发,这些毛发大约有1厘米长,而雌性和年幼的雄性身体表面却是柔软的绒毛。成年雄性的脖颈和肩部皮肤上有许多节状物,像小肉瘤一样。这些节状物可使皮肤的厚度增大到5厘米,能够提供更好的保护作用,这也是雄海象与雌海象的一个明显区分标志。但是皮肤褶皱容易滋生吸血寄生虫,从而导致它们易怒,并且常常需要摩擦、抓挠皮肤。
知识档案
海象
目 鳍足目
科 海象科
现存只有1属1种,有2个或3个亚种:指名亚种(或称大西洋亚种),分布于从加拿大中部的北冰洋海域到喀拉海和巴伦支海;太平洋亚种,分布于白令海和楚科奇海;有的时候把生个单独的亚种——拉普捷夫亚种。
分布 北冰洋几个边缘海,从加拿大的北冰洋中部海域到格陵兰岛海域再到整个亚欧大陆的北部海域和阿拉斯加西部海域。
栖息地 主要在开阔水域,以及覆盖冰层的大陆架上。
体型 雄性头尾长3.1~3.2米,雌性平均2.7米,不过不同分布地的海象头尾长度有些不同。最短的是哈德孙湾里的海象,雄性平均2.9米,雌性平均2.5米;最长的是加拿大福克斯湾里的海象,雌性平均2.8米。在体重上,雄性795~1210千克,雌性565~830千克。海象的一对长牙长度各地也不相同,最长的是太平洋中的海象,成年雄性的平均约55厘米,成年雌性的40厘米。
皮毛 皮肤为肉桂棕色到浅茶色,胸部和腹部上的颜色更深;未成年的海象皮肤颜色深于成年海象。鳍肢表面光洁无毛,未成年海象的鳍肢是黑色的,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为棕色乃至灰色;成年雄海象颈部和肩部有稀疏的毛发。
食性 主要捕食软体动物,偶尔也捕食海豹和海鸟。
繁殖 怀孕期15~16个月;每胎只产1崽。
寿命 40岁或更长。
这是一头雄性太平洋海象,它正在慢慢地滑向水中。可以看出,它的头部和颈部有厚而坚韧的皮肤褶皱,这是它们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尤其是年龄比较大的雄海象,头部和颈部的皮肤可以厚达5厘米,能为它们提供有力的保护,以免受伤。
海象现存的最近的“亲戚”是海狗,它们都是由长得像熊的海熊兽进化而来的,这种海熊兽大约2000万年前出现在北太平洋海域。早期的海象从外表看起来与现代的海狮有些相似,并在大约500万~1000万年前繁盛起来,遍布于太平洋,且有好几种。早期海象的一些种类是吃鱼的,而另外一些则转向吃软体动物和海底的其他动物,并且逐渐在外表和行为方式上有了改变。可能这种主要食物的转变改变了它们在水里的行进方式,一对牙齿也逐渐变得长起来。
在大约500万~800万年前,一些长着长牙并在海底捕食的海象通过曾经存在的中美洲水道,由北太平洋进入到了北大西洋。而对于那些仍然在北太平洋活动的海象,许多科学家认为它们的命运相当不好,可能灭绝了。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存在一种观点,即认为大约100万年前,一些在北大西洋生活的海象通过北冰洋又重新回到了北太平洋。不过最近在日本发现的海象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因为该发现表明,海象至少在更新世中期已在太平洋西岸出现,而且这些海象是现代海象太平洋亚种的祖先。也就是说,太平洋海域的海象并未灭绝,而且还发展出了现代亚种。第二种观点一致认为,现代海象在基因上存在两个不同的亚种,但人们对这两个亚种的起源还不太清楚。
不仅在浅海里生活
分布方式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海象只是在浅海里生活,但是最新的人造卫星数据表明,海象至少能下潜180米。尽管这个下潜深度与其他一些海洋哺乳动物比起来仍然有些浅,但是比以前人们认为的其最大下潜深度不过80~100米仍然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海象的大多数下潜活动不会超过180米,主要原因是它们的猎物下潜深度有限,它们不用下潜那么深,但是只要有必要,它们能够而且实际上会下潜到这个深度。
以前曾经有报道说,太平洋的海象超越它们正常的分布范围,向东最远到达了加拿大中部的海域;而大西洋海象也偶尔出现在荷兰海岸、英伦诸岛海岸,甚至出现在了法国和西班牙海岸。最近人们又看到海象出现在了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湾,这个地区是海象的最北分布区域之外的地区,也是它们的“故居”,它们再次进入这个海域也许是回到“故居”栖身的第一步尝试。
海洋中的专门捕食者
食性
现代海象主要以双壳类软体动物为食,如生活在北方海洋大陆架上的蛤蜊、鸟蛤和贻贝等。海象还在海底捕食大约40种其他的无脊椎动物,包括各种虾、蟹、海蜗牛、多毛类动物、三维象甲虫类、章鱼、海参、被囊动物等,也捕食少数几种鱼,有些海象还像食腐动物和食肉动物一样,吃海豹或其他大型海洋动物的死尸。
海象主要靠触觉来确定猎物的位置,因为它们觅食的区域是比较深的海底,冬天的时候完全是黑的,一丝光线也透不进来,其他时间光线也极弱,其他感觉器官基本派不上用场。它们口鼻部前端的触觉极为灵敏,那里的皮肤和大约450根粗糙的触须极度敏感,能区分出极细小的物体。
在北冰洋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一头雄海象正展示其触须。触须对海象来说很重要,尤其在觅食过程中更是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黑暗的海底,海象就是用这些敏感的触须来确定软体动物等海底猎物的。
海象口鼻部的上边缘覆盖着一层坚硬的角质化的皮肤,能够用来挖掘藏在海底泥土中的小蛤蜊和其他无脊椎动物。海象口中经常含着许多水,以便向这些深藏在海底洞穴中的小动物喷射,帮助挖掘。
以前人们常常认为海象是用那对长牙来挖掘藏在海底中的贝壳类动物,现在看起来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海象的长牙主要用来互相沟通,就像鹿的角和羊的角一样,是一种具有社会交流功能的器官。长牙虽不用来挖掘,但是海象在海底搜寻猎物前进时,却能起到把周围泥沙推开的作用。
对幼崽细心照料
社会行为
只有少数雌海象能在4岁就开始生育第一胎,有一些最晚在10岁才能生育第一胎,平均6~7岁第一次生育。对雄海象来说,它们的生长发育更慢一些,大多数约在15岁时身体才完全发育成熟,之后才能取得完全的“社会地位”或是在群体中掌握主导权。交配季节,雄海象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只有那些体型足够大、长牙足够长的雄海象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交配是在最寒冷的冬天进行,可能在水里交配。人们对海象的繁殖行为了解得还很少,现在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是从观察中得来的。在所有观察的统计中发现,太平洋海象大多在冰面上交配,而大西洋海象多数在冰间湖(由海冰围成的一块永不结冰的开阔水域)里交配。这种习性的不同可能是不同亚种之间的差异吧。
在太平洋海象中,成年雌海象和幼海象共同聚集在传统的繁殖地内,组成一个个相对比较小的群体,共同游动和觅食。它们在海中来来回回地觅食,累了会登陆到冰面上休息,这个时候,可能有几小群的海象在冰面上相遇而混合在一起。一般来说,由雌海象和幼海象组成的小群里还会混有1头或数头成年雄海象,它们会一直待在水里而不上冰面。成年雄海象会持续不断地发出声音,其中包括一系列重复的滴答声、击打碰撞声、类似钟声的吼叫声以及在水下发出的一系列比较短的劈啪声或在海面上发出的口哨声。它们不断地弄出声音,是为了吸引雌性伴侣或驱赶潜在的竞争者。类似钟声的叫声是雄海象喉部的气囊像共鸣器一样不断鼓胀而发出的,其目的只用来吸引异性,而其他大多数声音是通过其他的不同部位发出的。
大西洋海象由于在冰间湖内进行繁殖活动,其游动性比太平洋海象低一些。由于一处冰间湖内可得食物有限,所以此间海象的数量也受到了限制。雄海象也像太平洋的同类一样,发出类似的声音来吸引异性,不过它们还用这些声音与竞争者保持沟通,以稳固自己的主导地位及保护属于自己的雌性群体。这种“一雄多雌制”并保护属于自己的雌性群体的行为与报道过的太平洋海象不同,太平洋海象虽然也是实行“一雄多雌制”,但是雄性并不保护自己的众多“妻子”。这种繁殖体系上的差异可能是因雄性太平洋海象竞争激烈从而降低了地位稳定性的结果。
不管是哪里的海象,它们每胎只产1只幼崽,在交配后第二年的春天分娩,通常是5月份。海象的怀孕期很长,意味着大多数雌海象每2年才能产下1胎,也意味着上一胎小海象和下一胎小海象之间的年龄差异比较大。正因为如此,海象成了所有鳍足目动物中生育率最低的物种。海象产下双胞胎的情况是极少见的。
小海象一生下来,头尾长就能达到大约1.1米,体重也能达到50~65千克。它们全身覆盖着一层又短又软的毛,鳍肢呈浅灰色,触须很长而且为白色,眼睛看不见东西。头6个月只吃母乳,之后开始吃一些固体性食物。
出生1年后,小海象的体重能达到刚生下来时的大约3倍。在下一年里,小海象还要和母海象待在一起,这个时候,它们的海底捕食本领会逐渐增长,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在2~3岁之间,小海象就可以完全离开母海象了;有的时候,一只母海象会同时带着新出生的小海象和它的一个年龄比较大的“兄长”一起生活。
在北哈得孙湾平静的海水里,两头海象半潜在一块浮冰上,正享受宁静的时光。尽管哈得孙湾里的海象可能是体型最小的,但是雄性的平均体重仍然达到了令人吃惊的800千克。
断奶之后,小海象仍然和成年雌海象待在一起,并结伴在海里巡游觅食。再过2~4年之后,雄性小海象就会离开,在冬季里组建它们自己的小群体,或是在夏季加入其他雄海象的较大群体。所有的海象种群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季节性雌雄隔离现象,但是雌雄隔离最显著的莫过于栖息在白令海至楚科奇海海域的海象。在白令海至楚科奇海海域,大多数成年雄性海象在春天会聚集在自己与雌性隔离的登陆地上,并在白令海内觅食;同时,成年雌性海象和大多数的未成年海象则向北在楚科奇海内觅食。它们的这种隔离会一直持续到夏天过后。秋天,雌海象开始向南迁徙,雄海象也迎着它们向北迁徙,在白令海峡相遇后,会结伴到白令海的繁殖地,并共同度过冬天,而未成年的雄海象则在繁殖地之外的其他地区成堆的大块浮冰上度过冬天。
在阿拉斯加外海岛屿的一处小海湾里,一群海象正在享受温暖的阳光。在阳光的照射下,雄海象的皮肤变成了粉红色。海象通常喜欢待在浮冰上休息,但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浮冰,它们也会退而求其次,找一处偏远的不易被打扰的海滩休息。
在加拿大的福克斯湾是不存在上述雌雄隔离状况的,那里最常见的是雌雄混合的群体;而在加拿大更高纬度的北极区,混合型的和隔离型的海象群体都存在。年龄上的隔离和性别上的隔离主要受到食物供应量的影响,这种分隔也有利于减少成年雄性和“青年”雄性在繁殖季节的冲突;但为什么有些群体分隔得更明显,人们还不太清楚。
在北极地区受到的迫害
保护现状及生存环境
对于生活在北美、俄罗斯和格陵兰岛上极北区的土著人来说,海象现在仍然对其有重要意义,是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也是其他生活资料的来源,就像几千年来一样。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较南地区,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是海象洁白的“象牙”,它们是除了真正的象牙之外,在大小和质地上最好的了。
在18、19、20这三个世纪里,为了获取海象“象牙”、海象皮和海象油,来自欧洲和北美的商业捕猎活动造成了整个北极区海象种群的极度下降,导致它们几乎绝迹。北大西洋海象是第一个遭到几乎灭绝命运的海象亚种,数量下降到了极点;栖息于加拿大东部海域的海象在19世纪几乎被灭绝,斯瓦尔巴群岛海域的海象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大西洋其他海域的多数海象种群的数量也出现下降。
海象是多种疾病病毒的携带者和多种寄生虫的宿主。海象身上的病毒包括猫卡利西病毒和与麻疹病毒相似的海豹瘟热病毒。科学家已经确认了几种海象常感染的病菌,这些病菌容易由长牙、眼睛和鳍肢的外伤感染。这些病菌感染对其有什么具体的影响现在还不太清楚,但是被感染的海象体质常常会变得很差,精神呆滞甚至死亡。布鲁斯氏杆菌也是科学家已知的海象易感染的一类病菌,该病菌常常造成哺乳动物生殖能力的下降。海象身上最常见的体表寄生虫是一种吸虱类虱子,而体内的寄生虫则有多种线虫和寄生棘头虫。
除了人类的原因之外,其他灾难造成的海象的自然性死亡也时常发生。人们曾经观测到几宗海象大量死亡的事件,如有几次在太平洋海象蜂拥到一处栖息地的过程中,许多头海象被其他海象踩踏而死;还有因坠落、浮冰陷阱等以及同类间的争斗而导致的受伤甚至死亡。除了人类,其他食肉动物如虎鲸和北极熊的捕食也是海象死亡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