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全世界130种鸟的彩色图鉴(超值全彩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雉和鹑

地栖性的雉和鹑构成了鸡形目(松鸡和火鸡也属其中)最大的科。对于人类而言,雉科显得无比重要,因为它里面就有普通家禽的原种。普通家禽饲养始于至少5000年前,如今在地球上的数量据称有240亿只,几乎为全球人口的4倍。由于雉科的成员对人类而言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因此许多种类目前面临威胁。

雉和鹑往往外表绚丽。在南亚许多地方被印度教徒崇拜的蓝孔雀以其美丽动人的身姿征服了全世界。另有数个种类,如山齿鹑和环颈雉,往往关系到价值达上亿美元的乡村产业的发展问题。

而有些种类则以它们的歌唱本领受到世人的喜爱(如鹑在巴基斯坦),还有些种类成为勇敢的象征(在古代中国,出征的将领会戴上褐马鸡的尾羽,即将军头盔上的雉鸡翎)。在爪哇,绿孔雀的尾羽乃是传统的服饰材料。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科中也有一些最不为世人所知的种类,尤其是喜马拉雅鹤鹑,至今只收集到10个左右标本,并且这些标本都是1个世纪以前的。阿萨姆林鹑同样在近年来未曾有过记录。

圆鸟圆翅

形态与功能

几乎所有的雉和鹑都为圆胖型的鸟,腿短,翅圆。从小型的非洲蓝鹑到高贵的蓝孔雀,均善奔走,疾跑肌肉发达,而极少飞行,除非为了逃离危险,从遮蔽物中冲出时才会迅速扇翅飞走。一些栖息于茂密森林中的种类如凤冠孔雀雉,倾向于穿过下层丛林偷偷溜走,只有在突然受到侵扰时方才奔跑。大部分种类不能远飞,为定栖性鸟,仅在出生地方圆数千米内活动。不过,有些鹌鹑类却会进行长途飞行,为迁徙性或移栖性鸟。例如,鹌鹑每年定期迁徙,花脸鹌鹑在非洲的一些种群则为移栖性,很可能是为了适应季节性的降雨模式,南亚的黑胸鹌鹑亦是如此。

见于喜马拉雅山的灰腹角雉,为5种亚洲山区雉类(角雉属)之一。这种鸟以它们的羽毛、食草性以及树上营巢的习性(为雉科中的唯一)而出名。

新大陆鹑类为其中最典型的圆胖型小鸟,有明显的黑色、白色、浅黄色或灰色斑纹,有些具向前的硬冠羽。最出名的种类或许是山齿鹑,在美国是一种主要的猎物。

旧大陆鹑类栖息于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的草地中,虽然数量少,但分布广。其中有6个种类通常被两两归为一类,组成所谓的“超种”,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非常密切。它们是鹌鹑、西鹌鹑、花脸鹌鹑、黑胸鹌鹑、非洲蓝鹑和蓝胸鹑。

鹧鸪类是一个多样化的集合,主要为体型中等、身体结实的猎禽,见于旧大陆的多种栖息地。其中包括大型的雪山鹑,重3千克,栖息于中亚的高山苔原。在东南亚,有许多鲜为人知的鹧鸪种类栖息在热带雨林中,如华丽的冕鹧鸪。但鹧鸪类最常见于开阔的栖息地,如半干旱沙漠、草地、矮树丛。不少种类也适应在大片的耕田里生活,比较突出的是灰鹧鸪和石鸡,这2种鸟在欧洲许多地方的耕田中已很常见,并被引入到了北美。然而,现代农业技术尤其是杀虫剂和除草剂的广泛使用,使这些鸟近年来在欧洲的数量持续下降。非洲仅有鹧鸪类的两个属,分别为像矮脚鸡的石鹑(石鹑属)以及鹧鸪属,后者包括41种,大部分限于非洲大陆。这些与鹑相似的鸟非常健壮,生活于多种栖息地内,往往很嘈杂。1992年在坦桑尼亚的山区发现了一个新的种类:坦桑尼亚鹑。

雉类通常指该科中体型相对较大、色彩更鲜艳的成员。在16属48种中,仅有1种不分布在亚洲,那便是与众不同、楚楚动人的刚果孔雀,由W.L.查平于1936年发现,在鸟类学界轰动一时。雉类为林鸟,有些生活在东南亚的雨林中,其他的则见于中亚山区不同高度的森林中。虽然雄鸟色彩绚丽、鸣声响亮嘈杂,但大部分雉类很隐秘,难见其踪影。最突出的例子便是见于中国西部的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这是2种有颈翎的雉。两者的雄鸟异常艳丽,其中雄红腹锦鸡的羽色为红、黄、橙,雄白腹锦鸡具白、绿、红和黑色。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欧洲的博物学家们认为中国艺术家所画的这些鸟纯粹是想象中的虚构之物,因为它们看上去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在雉科中,雉类的求偶炫耀行为尤为突出。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的雄鸟能在突然之间展开平时贴于头侧面的覆羽,产生令人印象深刻的围领效果。

雉科种类的群居结构体现出一种颇有意思的差异。大部分较小的鹑类和鹧鸪类为高度群居,但为单配制。较大的雉类有一些也为群居,如孔雀。但更多的尤其是栖息于茂密森林中的种类则为独居,它们通常为一雄多雌制(一只雄鸟拥有数只雌鸟作配偶)或为混交,即不形成配偶关系。

知识档案

雉和鹑

鸡形目

雉科

47属187种。分布 北美、南美北部、欧亚大陆、非洲、澳大利亚。此外,引入新西兰(在当地种类灭绝后)、夏威夷及其他岛屿。另有部分种类引入欧洲和北美。

栖息地 多种开阔、多林木的陆上栖息地以及灌丛、沙漠和耕田。

体型 体长12~122厘米,不包括炫耀用的尾羽;体重0.02~6千克。

体羽 一般为棕色、灰色,雄鸟的斑纹通常为醒目的蓝色、黑色、红色、黄色、白色等。性二态现象各异,有的种类雄鸟可比雌鸟大30%,并有复杂的结构用于炫耀,且具距。

鸣声 短促而响亮的啸声、哀号声及嘈杂的啼叫声。

主要为简易的地面浅坑。如果有衬里,为草。角雉类可能营巢于树上。

窝卵数2~4枚,重4.8~112克。孵化期16~18天,雏鸟出生几小时或几天后离巢。

食物 多样性,主要为植物的种子和芽,也食无脊椎动物、根和掉落的果实。雏鸟大多食虫。

雉和鹑的代表种类

1.原鸡,见于东南亚,普通家禽的野生原种;2.白腹锦鸡,南亚山区一种美丽的鸟;3.石鸡,从地中海地区引入美国西部;4.西鹌鹑;5.山齿鹑,美国南部和东部一种常见的猎禽;6.灰山鹑;7.红腹锦鸡,源于中国的多山地带;8.红腿石鸡;9.山鹑;10.飞翔的环颈雉;11.蓝孔雀,为人们所熟悉的孔雀,起源于印度,被引入到世界各地。

成对、成窝

繁殖生物学

在鹧鸪类和鹑类中,基本的群居单位为“窝”,即一组家庭成员,或许再加上其他数只伴随性质的鸟。在那些居于开阔栖息地的种类中,如雪鸡、石鸡、山齿鹑,“窝”通常会融合成大的“群”。而另一个极端是,一些林栖性种类如马来西亚的黑鹑或者部分鹧鸪,成鸟全年都单独或成对生活。结偶一般发生在“窝”解散前,虽然雄鸟常常会加入到其他的窝中去物色配偶。近来对鹌鹑所做的实验表明,这种行为很可能是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尽管人们发现鹌鹑在择偶时往往对最初同一窝的“兄弟姐妹”一往情深,而不太选择“远亲”。

在相对更大、实行一雄多雌制的雉类中,求偶包含一系列持续时间长、场面壮观的炫耀仪式。其中非常独特但极为罕见的一幕是印度和尼泊尔的红胸角雉,雄鸟所做的炫耀将喉部铁蓝色的肉垂垂下,同时膨胀头顶2个细长的蓝角。喜马拉雅山的棕尾虹雉,色彩绚丽的雄鸟会在高高的悬崖和森林上空飞翔炫耀,并发出高亢的鸣声,着实令人惊叹。而最惊艳的求偶炫耀或许是来自马来西亚森林中的大眼斑雉之舞。雄性成鸟拥有巨大的次级飞羽,每根羽毛上都有一系列圆形的金色饰物,使之看上去成三维立体形。雄鸟会在森林中某个小丘顶上腾出一个舞台,用它那巨大的翅膀扫去落叶层以及其他的叶和茎。然后每天清晨,它都发出响亮的鸣声“号啕大哭”,以吸引异性。当一只雌鸟过来后,它便开始围着它起舞,在舞跳到高潮时,它会举起双翅,然后围成2个大大的半圆形扇形,露出翅上的千百双“眼睛”。而它真正的眼睛则通过2个翅膀中间的缝隙盯着雌鸟。

在斑雉的2个种类中,求偶炫耀以交配结尾,然后雌鸟离开,独自产卵育雏。而在原鸡类和环颈雉中,雄鸟与数只雌鸟结成配偶关系,并照看它的“后宫”直至它们产卵。这种繁殖机制在其他鸟类中几乎不曾出现过(但在哺乳动物中很常见)。

除角雉类外,所有的雉和鹑都在地面营巢,通常在浓密的草本植被中筑一个简单的浅坑。窝卵数从斑雉的2枚至灰山鹑的近20枚(所有鸟类中最多的窝卵数)不等。由于卵经常被掠走,环颈雉的雌鸟每个繁殖期会营巢2次或2次以上。当产下2窝卵时,一窝雌鸟自己孵,一窝给雄鸟孵。除这种鸟外,其他雉科的雄鸟很少或根本不参与孵卵。曾发现过人工饲养的雌红腹锦鸡不饮不食(甚至不动)连续孵卵22天。有一回,当这种鸟如此静坐时,一只蜘蛛在它背上结了一个蜘蛛网。在野生界是否也会发生这样的情景尚不清楚。

雉科的雏鸟为早成性。一出生就能自己进食,数小时内便离巢,1周后就会飞。非洲蓝鹑的幼鸟仅有2个月大时便可以繁殖。由于繁殖能力强,雉和鹑能够在大量遭掠食的情况下依然生存下来。而人类也学会利用这一点来对它们进行捕猎。有许多种类都成为捕猎的对象,比较突出的是环颈雉。

在东亚,可以看到一些最精彩的雉类炫耀行为。右图中的婆罗洲种类鳞背鹇拥有铁蓝色的肉垂和角,使其头部看上去犹如一把拔钉锤。这种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种。而更壮观的是红腹角雉(下图)的炫耀,一块色彩亮丽的肉垂从喉部垂下来,蓝色的底色和红色的条纹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