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入教儒士的阐释:朱宗元的天主教思想(3)
综上述:目前可考的朱宗元参与校译的著作有《轻世金书》、《天主圣教十诫直诠》、《天学略义》、《迷四镜》、《提正编》等5部。
(三)朱氏著作的年份考证
前述朱宗元的生卒年考证时,就已提到《破迷论》和《答客问》的年份考证,此处稍作简述如下:1638年7月后,朱宗元赴省城杭州受洗,回家后遭父母训斥,遂撰写《破迷论》阐发教理,其间张能信参与进来,为该文润色修改,最终定稿于1642年。至于《答客问》,张能信于庚辰年(1640年)在冯石沤处首次见到其初稿,但初稿辗转流传经武林范孔识、钱发公,才转到冯石沤处,由于古代交通的不便捷,及《答客问》篇幅较长,辗转过的每位文人均需一定的读稿时间,且钱发公因“尊契之甚,而手录副稿”等(注:张能信:《答客问叙》,叙一甲。),笔者大胆断定《答客问》初稿于1639年就已完成。两年后遗失,幸得钱发公的“手录”以保存,1643年朱宗元又增添了问答条数,由张能信作序梓行。
《拯世略说》是朱宗元继《答客问》之后撰写的作品,据《拯世略说》第九节“天地原始”曰:“自有天地至今顺治之甲申,仅六千八百四十四年,中间复遭洪水之厄。”可知此书完成于顺治甲申,即1644年。《天主圣教豁疑论》是以《破迷论》为母本而作,二者内容基本相同,略有删改。《破迷论》采用繁缛富丽的书面语,而《天主圣教豁疑论》则是简白素朴的口语,当为下层百姓传教所用。书中署有“甬上朱宗元述,泰西瞿笃德订”,瞿笃德(Stanislas Torrente,1616—1681)1659年到澳门,在广东、海南等地传教,可以肯定该书在1659年后完成的。徐海松在《清初士人与西学》中有详细考证,将其成稿时间限定在康熙六年(1667年)至康熙十二年(1673)间(注: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页。)。
方豪将《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的考证与朱宗元中举之事联系起来,认为其创作于1648年。按清科举考试制度,顺治二年(1645)颁科场条例规定,沿明旧制,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乡、会试分三场,第一场四书三题、五经各四题,第二场论一道,判五道,诏、浩、表内科一道,第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第三百三十一卷),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920页。)。其中,首场的《四书》第一题用《论语》,第二题用《中庸》,第三题用《孟子》,三个题目中《论语》、《孟子》各占一题,另外一题,《大学》、《中庸》可以任选(注:王道成:《科举史话》,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85页。)。而此文题目出自《礼记·中庸》:“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由此,该文是朱宗元参加乡试首场考试中的四书文的应试之作。况且此文还附有“初览惊为异解,细玩亦平妥大道理耳”的批语(注: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7页。)。德国萨克森迈尔教授在《将欧洲因素整合进中国文化的朱宗元(1616—1660)》一书的参考文献中将此文定在1647年后完成的,但具体年份难以考证。
在朱宗元亲自撰写的《破迷论》、《答客问》、《拯世略说》、《天主圣教豁疑论》和《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等5部著作中,前三部的创作年份基本已确定,后两部则有待进一步挖掘资料,以考证其年份。
(四)其他问题的考证
除却朱宗元亲撰著作、校译著作的判定以及著作年份的考证外,还有一些问题是学界关注和争议的。
1.“三序”的考证
在朱宗元亲撰和校译著作之外,朱氏还有三篇序文值得关注,《天主圣教十诫直诠序》、《辨敬录序》和《订正总牍序》。《天主圣教十诫直诠》为阳玛诺1642年著。朱氏序中记载,其书成稿时,阳玛诺“闵予小子,先以示我”,朱氏感激欣喜,即为之序,并“付之枣劂”,可知该序同著作一起完成于1642年。
孟儒望作《辩敬录》一卷,有三序:张能信序、朱宗元序和钱廷焕序。只有钱序说到“崇祯壬午(1642年)夏钱廷焕文一心居士则氏敬叙于显思堂”,胡金平根据三人推荐写序的友好关系,断定朱序也写于1642年。
《订正总牍序》目前尚存争议,源于不知“总牍”是何书,也许是“总牍经”或“圣教日课”等。胡金平考证认为是龙华民所编译的《圣教日课》;序末题有“教末朱宗元述”,但不知作于何时。
2.《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的性质考证
如上述,方豪认为《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是朱宗元中举之作。胡金平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批语不足以证明为中举之文,因批语都会注明某某同试官等文字,且一般放在卷首。另外在《国朝乡会试题录》1648年浙江试题中并无“郊社之礼以祀上帝”之类的题目。萨克森迈尔著作后附的该文影印本,标题下有“十三科大题文徵朱宗元”字样,“十三科”为医术语,“大题文”是以“四书”文句命题而作的时文,故有作弊书曰“大题文府”等,因此该文有可能是为某位参试的医家子弟之捉刀样作。
总的来看,明末天主教儒士朱宗元因其地位、成就等方面的影响,很多史料尚未挖掘整理出来,不少问题至今未解,这对于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深入研究是极为不利的,期待学界给予更多关注和探讨。
第二节 朱宗元的社会关系及其入教问题
明清之际是中西文化首次大规模交流与对话,而中国天主教儒者则成为理解其中复杂关系的关键所在。一方面他们接受西学并要协助传播天主教文化,另一方面又深受传统文化的滋润。作为此次交流活动的使者,双重文化在内心深处的激荡足以使其思想、行为所具有的意义变得非常重要。在此,便引出这个重大的问题:他们到底是何种文化身份?他们是内心坚定的天主教徒,还是表面形式的天主教徒?朱宗元是真正的天主教徒吗?依据的标准又是什么?
一、朱宗元入教与家庭冲突
朱宗元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受洗,受洗后清顺治三年(1646年)贡生,顺治五年(1648年)举人。关于朱宗元的入教时间,方豪先生引用葡萄牙传教士何大化(Antonius de Gouvea,字德川,1592—1677)《远东亚洲》的记载予以了推定。其引用的记载如下:“伏若望卒后,利类思自南京来杭州继任,继而阳玛诺亦自福州调任杭州会长,比卸职,获开教宁波之良缘。会其地有某少年学者,曾浏览教中典籍,并已在省中受洗,回里后,以其事述于亲,亲始责辩,继以子之譬解甚当,亦心悦诚服,欲延司铎来甬,利司铎即应其请……延司铎者名葛斯默”。(注:转引自方豪:《四明朱宗元事略》,第71页。)伏若望(Jean Froes,字定源,1590—1638)在1638年7月去世,根据此记载以及阳玛诺(Emmanuel Diaz Junior,字演西,1574—1659)的经历,他推测朱宗元在1638年或稍早由其付洗而成天主教徒,葛斯默(Cosme)是朱氏的洗名。
而据葡萄牙里斯本阿儒达图书馆所藏的耶稣会年度报告载(注:据胡金平介绍,这份耶稣会年度报告由龚缨晏先生提供,其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相关章节的转录。笔者不厌其烦地详细转引方豪先生和胡金平的相关资料,目的在于考察朱宗元的入教及其所遭遇的冲突。),伏若望死后,“(杭州教区)由潘国光神甫和利类思神甫共同管理;……在阳玛诺神甫来到杭州之前,杭州的传教事业已有所发展。在此期间,一位宁波(距本省城有五日水路)籍文学青年前来告诉利类思神甫说,他已经读过我们的许多书籍,并认为这些书中的教义很有道理,而且理论体系精确完备,于是想成为上帝的随从,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上帝的教义才是真理,除此之外便不会出现拯救,他认真地聆听了教理的讲授,随后接受圣洗。葛斯默的受洗,将使他的亲友及乡亲们产生沾主护佑的强烈愿望。”(注:胡金平:《论朱宗元对原罪的解释——兼其生平著述考》,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龚缨晏先生据此认为朱宗元应于1638年受洗成为天主教徒,为其付洗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类思(Louis Buglio,字再可,1606—1682)(注:龚缨晏:《明清之际的浙东学人与西学》,《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该年度报告与何大化的著作中都提到,朱宗元受洗返回家乡后向父亲叙述成为教徒的经过,其父开始严厉训斥,朱宗元撰写“譬解甚当”的《破迷论》表其心迹,文中破除苍天有形滞像、天在心中有是理等两种说法,认为敬事天主早已有之,批驳了佛教轮回之议,补充了儒家创世之史,宣扬了天主教教义。该文的合作者张能信在朱宗元另一著作《答客问》序中说,朱氏撰《破迷论》“以示所亲,所亲急掩其目曰:‘恐见之而迷遂破也’”。(注:张能信:《答客问叙》,叙二甲。)但其父在阅读相关教理书籍后,态度缓和很多,而且经过朱宗元的努力,“其母亦受洗焉”。(注:方豪:《四明朱宗元事略》,第71页。)这次事件既折射出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也反映了朱宗元对天主教信仰的某种坚定性。
二、与传教士的交往
朱宗元在杭州受洗于利类思回到宁波后,广为传教布道,与西方传教士交往密切,并在1638年邀请利类思赴甬传教(注:据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及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之利类思本传记载,此人并未去宁波,参见刘耘华:《诠释的圆环——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4页。荣振华和费赖之的记载没有明确,但据耶稣会年度报告称在朱宗元受洗后利类思去过宁波传教,具体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确证。),此次发展教徒就有15人,朱氏母亲,两位兄弟也受洗成“天民”,兄弟二人的洗名分别叫伯多禄、玛第亚,他们三人出身科第,自然为人所关注。高珑盘《江南传教志》里记载,到明末宁波发展教徒560人,成为天主教活跃地,入教人士以官绅子弟居多(注: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册),第9293页。)。朱宗元作为宁波第一代天主教教徒,其传化之绩不可忽视。
葡萄牙传教士阳玛诺在1639年到宁波发展天主教。1640年阳玛诺译自托马斯阿奎那的著作《轻世金书》在北京首次刊行。在明清之际译成中文的天主教书籍中,该书中译版本甚多,朱宗元参与润色校对的为该书首个中译本,文体最为艰深,广受各方关注。1642年阳玛诺撰写《天主圣教十诫直诠》,朱宗元还为之作序,序中提到“阳公玛诺,号演西,春秋七十有奇,始总教于中区,继传音于八闽,近承长令,来传浙境。训接之暇,勒成此书”,(注:方豪:《四明朱宗元事略》,第70页。)朱氏对阳玛诺在中国传教情况比较了解,他们相识于浙江,从“春秋七十有奇”等作序口吻来看朱宗元与阳玛诺两人应该是颇为熟识。阳玛诺1659年在杭州去世,次年朱宗元于甬城升天。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朱宗元还与孟儒望(Joao Monteiro,字士表,1603—1648)交往颇多。孟氏于1637年到中国,1639年至浙江传教,历时五年,功绩甚大。1642年宁波印行过孟儒望的著作《天学略义》,此后1643年又印行其《天学四镜》(又名《炤迷四镜》),前书明确写道“槜李魏学濂、甬东朱宗元校正”,(注:孟儒望:《天学略义》,吴相湘编:《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版,第847页。)后者则是朱宗元与其他中国信徒共同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