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卫士(征服心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恐惧——蚀骨的无力(3)

好狗与恶狗:一个古老的寓言

在本章的最后,我想讲述一个流传在美国土著部落的寓言。美国当地的一些土著认为,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条好狗和一条恶狗,他们总在相互撕打。哪条狗被我们喂得好,哪条狗就会打胜仗。我们的生命也一样,因为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高尚本性和一个低劣本性。我们可以选择把别人都当成自己的对立面,然后生活在恐惧里,逞强好斗;同时,我们也可以选择负面思维,在痛苦的挣扎中满足自己的欲望,因为我们担心如果自己不为自己打算,就没有人能帮助我们了,甚至连神也不会向我们施予援手。与此相反,我们也可以选择正确的行动,而不是满心的焦虑和恐惧,或者为自己的无所作为寻找理由。对于这个地球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深入到本质中去,而非仅仅借助社会改革来改变现状,因为所谓的社会改革只能触及表层现象。同时,我们也不做只知个人救赎的自私的灵修者。我们需要一场彻底的变革,终极而言,它是一种内在的变革,并以有益健康的方式在社会环境中体现出来。

当我们觉悟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投入主爱的怀抱时,各种各样的恐惧就会远离我们。至尊主永远公正,人若品行端正,则必得善果。无论外在的处境如何,只要我们正确行事,就一定能得到善报,因为当我们皈依主时,主就会给予我们相应的回报和支持。

ye yatha mam prapadyante

tams tathaive bhajamy aham

mama varmanuvartune

manysya partha sarvasah

因为所有人都皈依我,我将视其情况,沐以恩泽。普瑞塔之子呦!每一个人都在各个方面追随我的道路。

——《博伽梵歌》[3]4.11

对于罪恶的活动,我们避而远之,对于正确的行为,我们乐而为之,因为我们深知,心中的主会接纳正确的行为。我们对至尊真理的信心越坚定,恐惧就越远离我们。

别让你的生活陷入到这样的状态里,否则,爱的本能可能就要被关闭,取而代之的是无边而莫名的恐惧。

问答录

问:我们总是不断受到潜意识中某些障碍的影响,如何才能克服这种障碍呢?

答:如果你看见我不断地把手伸到火里烧痛自己,你或许会想,为什么我要反复做这件事。这种固定模式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导致相同的结果。重复的行为常常表示,我们的知觉状态依然停留在同一个水平上,因此,我们得到的反应也会是一成不变的。

面对这些模式,我们应该怎么办?假如是环境所迫,那就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圈,因为我们的同伴有时会对我们施加负面的影响。如果我们想获得灵性的活力,就应该和志趣相投的人交朋友,我们的目标会因为他们而变得更加明确。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向他们学习。这类行为模式就好比吸毒,一个瘾君子知道某些朋友、某个环境或某种情绪会重新勾起毒瘾,如果在戒毒后的一段时期内感到孤独苦闷,他就有可能寻找人为的刺激来填补这种空虚感。

有三种心理感知有助于解决个人问题,包括“亲自确认”、“换位思考”和“出离”。爱不是一种概念化的东西,它包括我们的语言、行为和思想。当两个人的关系出现问题时,你需要亲力而为,主动提供帮助,亲自确认。还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换位思考。你不应该只关心问题本身,而应该设身处地地替他人考虑。想一想你的语言和行为会激起对方什么样的反应。举个例子,你和配偶或孩子争吵起来了,此时你可以做出选择。你可以坚持你认为正确的立场,有时也的确有必要,但是,你也可以花点时间思考一下你的行为给对方带去的感受。仅仅考虑一下对方的观点,就有可能完全改变你对整件事情的看法。

我们把最后一种心理感知称为“出离”。有时,你所需要的仅仅是让自己跳离出来,从远处观察你和别人的行为。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偏见和依附,从而更真切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打开心扉,迎接诸多不同的可能性。这样,你便更容易怀着爱心去行动,从而更有助于解决问题。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的爱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采取主动理解的态度。通常,我们只顾及自己的需要,所以,自我反省的结果或许会让我们感到震惊,因为它会展现我们心底的自私和恐惧。

以上三种心理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自己的意识,领悟到至尊神已经为我们的终极福祉做出了一切安排。倘若生活中的遭遇对我们毫无益处,神岂不是过于残忍?若真如此,只能说明神眼看着世人经历各种逆境却依然无动于衷,那么我们凭什么还要服务这样一位无视我们的辛苦服务还任凭困境频频发生的神呢?然而,我们终将明白,是神在主宰一切。

aham sarvasya prabhavo

matthah sarvam pravartate

iti matva bhajante mam

budha bhava-samanvitah

我是所有灵性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起源,一切智慧发源于我。完全认识到这一点的智者,为我做奉献服务,诚心诚意地崇拜我。

——《博伽梵歌》10.8

神掌控着物质和灵性的一切,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的发生直接或间接地遵照神的旨意。如果我们能觉悟到一切境遇都于我们有益,那么我们就能与主的爱建立连接,并学会在看似负面的境况中逐渐成熟。然后,我们就能成长、学习和正确地行事。归根结底,人类之所以有那么多恐惧,是因为他们对神的信心微乎其微。他们真的很难相信神爱着他们并照料着他们的需要,他们觉悟不到自己的本质是和至尊主紧密相连的,因此,他们的行为也不会听从自己的真实心意。

尽管一位成熟的奉献者能洞见到物质世界步步都充满痛苦和危机,但是他仍庄重泰然、毫无困惑、无所畏惧,因为他知道,神是全部的爱和万物之所依。

mattah parataram nayat

kincid asti dhananjaya

mayi sarvam idam protam

sutre mani-gana iva

财富的征服者呀!我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我是万物的依系,如线串珠。

——《博伽梵歌》7.7

问:有些人害怕交出自己的内心,因为他们不愿冒心碎的危险,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答:设想有人问你:“何必为你小女儿上小学的事和她现在的需要那么操心呢?十年以后她就是个少女了,很快就是成年人,有必要为她现在的某些要求烦恼吗?”再设想一下有人对你说:“现在你没必要给她那么多爱,将来,她还不是要离开你,上大学,结婚吗?”虽然这些意见有一定的道理,你依然觉得有必要做好你的那份责任,因为这天经地义。你女儿早年若得不到恰当的照顾,怎么可能成长为健康的少年,再后成为一位成熟的女人?虽然她以后会离开这个家,她对丈夫的爱可能会超过你,你也觉得是很自然的。你仍然会觉得由于过去付出的爱和关系,你和她之间依然有一条坚实的纽带,不仅如此,你依然觉得有能力给予爱。

我们知道,一些修行团体里总有人急于说,这个物质世界没有真爱,真正的爱只能在天堂、伊甸园或灵性世界里才能找到。这样的人只想生活在遥远的未来,但是他们意识不到,未来是从现在不断演变而来的。我们当下的所作所为决定了未来的真实面貌。现在其实就是未来的培训基地。

的确,对于爱的最成熟体验,那种恒久不变的性质,通常在这个物质世界不易达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在应当否定自己爱的能力,不去充分地爱。没错,小女孩会长成大姑娘,再变为成年人,然后离开家庭,但是如果母亲因此而尖刻、冷漠、缺少人情味,这就不对了。如果她现在如此对待自己的女儿,那么未来总有一天会变成一场灾难。

我们都需要深深地爱别人,也需要深深地被爱。这样的爱让我们成为完整的人。我和读者曾讨论过如何将情欲转化为爱的问题。我们谈论这个概念的时候,不是在说什么情色或者好莱坞的浪漫片,我们关注的是无私的、纯洁的、没有附加条件的爱,这种爱无疑是以神为中心的。为什么许多有精神追求的人最后变得情感干枯,为什么有一些出家人最后触犯了戒律,甚至为了一段感情又还俗了,这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还有一些弃绝者,压抑情感,杜绝爱的交流和体验,但又无力将情欲转化为爱。于是,情欲便以假我、独裁、尖酸刻薄、虐待奴役等扭曲的形式爆发出来。还有些人之所以不轻易付出爱,是由于自卑感所致。人人都应该觉得自己值得被爱,应当充满生机地活着,并对别人的爱给予充分的回报。

那些惧怕交出自己的心、害怕心碎的人,他们的心已然破碎不堪。因此,我们要跳离这个怪圈。有的人已经心灵破碎,还有的人拒绝接受自己破碎的心,其实这种人不但拒绝了自己的情感,还在拒绝眼前的痛苦和悲哀。灵性卫士的另一个职责是,发现那些情感封闭的人,帮助他们获得超然的新生。他们有责任帮助那些明显患有慢性恐惧、抑郁和痛苦综合症的人,帮助他们大胆地接受真正的解药——爱。

注 释

[1].《圣典博伽瓦谭》(Srimad Bhagavatam),又称《博伽梵往事书》 (Bhagavad Purana),古印度历史上一部神圣而伟大的经典,被奉为韦达(吠陀)诸经的终极释论,也是历史上第一部被翻译成欧洲语言的印度史诗,共分十二篇、一万八千梵文诗。通过众多有关至尊神、帝王、圣哲及众生的故事以及宇宙创造等描述,阐释了宇宙之法、灵性本源、人类命运以及神与众生万物的奉爱关系等。

[2].韦达是梵文veda的音译,又译“吠陀”,是知识、学问的意思。韦达文献包括四部韦达经——《梨俱》、《娑摩》、《夜柔》、《阿达婆》以及《宇宙古史》、《奥义诸书》等。

[3].《博伽梵歌》(Bhagavad-gita)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中的精华部分,共分18章,700颂,被奉为启发人类自我觉悟的圣典,最古老的哲理诗、帝王书。其内容涉及五大主题:至尊主、个体灵魂、物质自然、时间、因果业报定律。《博伽梵歌》最初以古老的梵文写就,如今已被翻译成世界上几十种最主要的语言。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如爱默生、甘地、梭罗、阿罗频多等,都对这部古老的智慧圣典推崇备至,并从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