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有一位年轻人从小就想当作家,一直坚持每天写作,并不断地向各地的报社、杂志社投递自己的作品,就这样坚持了十年。但终因缺乏生活经验和文学基础知识,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由于他坚持不断地写作,字却越写越好。在杂志社编辑的建议下,这位想当作家的年轻人,放弃了当作家的想法,专心练起了钢笔字。由于有一定的基础,年轻人的字长进很快,最终他成为有名的硬笔书法家。
人生处处有选择。人生每走一步都是选择的结果。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成功的人生,在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而失败的人生,大都因为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要做出正确的选择,把握住自己的人生命运,就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一、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一)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案例链接
筑梦
1987年7月,21岁的王传福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毕业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仅过了5年的时间,他就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的重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长。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由于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王传福顺理成章成为公司总经理。
在有了一定的企业经营和电池生产的实际经验后,王传福发现,作为自己研究领域之一的电池行业里,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能够上规模,就能干出大事业。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脱离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单干。
1995年2月,王传福从做投资管理的表哥吕向阳那里借了250万元,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领着20多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里扬帆起航。
在当时,日本充电电池一统天下,国内的厂家多是买电芯搞组装,利润少,几乎没有竞争力。如何打开局面?经过认真思考,王传福决定依靠自身技术研究优势,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丰厚的充电电池核心部件——电芯的生产。
那时,日本的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几千万元投资,再加上日本禁止出口,王传福买不起也根本买不到这样的生产线。王传福根据企业的实际特点,利用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低的优势,决定自己动手制造一些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最终只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
比亚迪利用总体成本比日本对手低40%的优势,很快打开了低端市场。为进驻高端市场,争取到大的行业用户和大额订单,他们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引进人才,并购进大批先进设备,集中精力搞研发,使电池品质稳步提升。王传福还经常出国参加国际电池展示会,直接与摩托罗拉等大客户接触,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后,公司的订单源源不断。
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后,不甘寂寞的他逐步开发生产新品种,并把目光放到了欧美和日本市场。1998年至2000年,比亚迪先后成立欧洲分公司、美国分公司,在公司大客户名单上出现了松下、索尼、GE、AT&T和业界老大TTI等。
议一议
请举例说明,做一件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目的,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根据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
如果他要进行选择,他也总是必须在他的生活范围里面,在绝不由他的独自性所造成的一定的事物中间去进行选择的。例如,作为一个爱尔兰的农民,他只能选择:或者吃马铃薯或者饿死,而在这种选择中,他并不永远是自由的。
——马克思、恩格斯
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立足点和依据。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和主观愿望出发,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做好任何事情,包括做出正确人生选择的前提和保证。辩证唯物主义要求,不能把人的主观愿望作为出发点,也不能以人的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客观实际,就是指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及其实际状况,即事物自身的属性和特点,以及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这些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例如,用来生产农作物的土地本身的特点和属性,就是客观实际。一个地方的土壤,是适合种水稻,还是适合种玉米,或是适合种果树,是由土壤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的,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我们打算在这块土壤上种什么,要从这块土壤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这块土壤的特点为依据来做决定。不顾土壤的客观实际,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就是从主观意愿出发的做法,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无论是想问题,还是做事情,只有把客观实际作为依据,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固有联系,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人生行动。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作为根本出发点。要求我们有强烈的时空观和发展观,把此时、此地、此条件作为我们选择的出发点,并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事物和预测未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反对主观幻想或臆断,就要反对违背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盲目蛮干。
(二)人生选择及其作用
案例链接
陈阿玲是某农业大学商贸英语专业的高才生。她在大学读书时除了学会自己的专业外,还对畜牧业产生了很强的兴趣。每每写家信总喜欢问“家里喂的猪咋样了?”,家里的猪一有什么事,她马上去请教教授或翻教科书,非找出答案不可。大学毕业时,有两家合资企业要聘任品学兼优的陈阿玲,但她却主动放弃如此好的就业机会,回到了老家,带着创业者的自信,站到了人生的新起点上。她经过充分的调查,克服重重困难,在得到政府的土地和贷款支持后,办起了现代化的大型养猪场。年出栏数量达1.2万头,纯利润上百万元,成为当地有名的养猪状元。为了回报社会,她拿出2万元无偿扶持村民们养猪,并提供技术服务。到了春节,她还拿出1万元,专门用来看望和接济村里的五保户老人,得到全体村民的赞誉。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正确的选择是成就美好人生的开端。不同的选择对人生所起的作用不同。学生时代是人生的立志阶段,是决定一个人一生成就高低的关键时期。可以说,一个人,在其学生时代有什么样的抱负,其一生就有与此相应的成就和作为。那么,是什么左右着人生选择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认识一切事物、指导人们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人生选择也不例外,也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森林里百兽聚会,大家争相表演,一只猴子登台跳舞,深受欢迎,个个为之喝彩,赢得大家的称赞。骆驼却十分嫉妒,它也想获得大家的喝彩。于是,它站了起来,自我得意地显示自己的舞技,结果,它那怪模怪样的舞姿,洋相百出,不但没有获得掌声,反而使动物们大为扫兴,它们用棍棒打它,把它赶出了会场。可见,充分认识自己,选择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事情,才能使自己接近成功。
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最适合于自己的路只有一条。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如果只是一个劲地埋头赶路,不去抬头看一看前方的路是否适合自己,也许就永远到达不了成功的终点。
正确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意思是说,既不高估自己也不看低自己,而是恰当且准确地认识、接受和评价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纪伯伦作品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只狐狸,得意地欣赏着自己在晨曦中高大的身影,说:“今天,我要用一只骆驼来做午餐呢!”于是,整个上午,狐狸都在奔波着寻找骆驼。当正午的太阳照在头顶的时候,狐狸不经意间瞥见了自己矮小的身影,就眯着两眼说:“唉,一只老鼠也就够了。”
这只狐狸因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早上过于狂妄自大,中午又不曾做什么。作为学生,要明确自己所学专业,清楚在学校学到了什么,将来能干什么,自己的职业方向如何。同时,还要对自己的劣势进行分析,知道自己的性格弱点。独立性太强,有时会很难与他人默契合作;而优柔寡断,又会很难担当企业管理者的重任。
(三)根据客观实际选择人生道路
案例链接
1947年,刚刚36岁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然而,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他毅然选择回到中国,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虽然为此他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的待遇,放弃了对个人发展更为有利的条件,但在他看来,自己是中国人,根在中国,自己可以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在祖国最需要人才之际,自己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经过不懈努力争取,1955年8月,钱学森终于回到了中国。
钱学森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做出新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发?
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就要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人生的客观实际,首先是指人生具体的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这是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每个人都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活,都要受到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一个人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必须适应社会历史条件。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实际,自觉地服从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使我们的选择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合适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定了。”
人生的客观实际,还包括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这是我们做出人生选择和采取人生行动的依据。人生选择的实现要受到自己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要走好人生路,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体质、学业基础、家庭等客观情况的特点,而且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性格和能力等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不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就有可能走弯路。
慧雯是某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中,参加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比赛。慧雯从小爱看动画片,喜欢童话,尤其爱看国外的文学作品。在职业理想的设计中,她计划以后当英语教师,给学生介绍国外的文学作品。老师肯定了她从自己爱好设计自己的职业理想,有针对性,但向她提出一些问题,供她参考:第一,我们是中专学历,而中学的英语教师需要大学本科或研究生的学历;第二,英语教师需要较高专业素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是单凭爱好决定的;第三,英语教师要有较高的听说能力,不是泛泛阅读。慧雯听取老师的意见,对自己职业理想重新做了设计,毕业后到旅游公司,考取导游证,在导游岗位上发挥了英语好的特长。由于慧雯的生涯规划立足于专业,符合实际,得到了老师肯定,比赛取得了好成绩。
议一议
结合自己实际,如何选择未来的工作岗位?
人生的客观实际还指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在人生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由童年到少年,到青年、中年,再到老年的发展过程。这是由人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所面临的问题也会不同。因此,不同人生阶段的选择,就要符合不同人生阶段的特点。
青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的生理发育成熟,不断增强的体质和精力推动着青年的发展,完成着从青少年到成人的转变。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人开始自立。青年自立的特点之一是开始自主地学习。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学习,但人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意义是不同的。青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学习最集中、最重要的时期。青年自立的第二个特点是开始独立地承担社会责任。准备或直接代替老一辈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要通过确定自己的职业去实现事业的理想。这些都是青年人必须面对的客观实际,要走好人生路,就必须面对这些具体的客观实际,做出正确选择。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
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还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才能把握好自己的未来。人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的生命运动过程。人生现在的实际与过去和将来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过去活动的结果形成现在的实际,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不同的过去会对现在产生不同的影响;而现在的实际又孕育着将来,将来产生于现在。现在只有与过去和将来相联系才有意义,脱离过去和将来的现在,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所以,要认识和把握自己的客观实际,就必须了解和把握自己的过去。既不能无视过去,否认现实,也不能只看过去,不看将来。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才能正确把握住人生的起点和依据,才能认清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位置。
二、物质世界的多样统一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一)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道路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这种多样性不仅表现为物质世界的多样性,还包括人自身的多样性。
莱布尼茨是17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他曾经当过宫廷顾问。有一次,国王让他解释一下哲学问题。莱布尼茨对国王说:“任何事物都有共性。”国王不信,叫女仆们去花园找来一堆树叶,莱布尼茨果然从这些树叶里面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国王很佩服。这时,莱布尼茨又说:“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女仆们听了这番话后,再次纷纷走入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大失所望。粗略看来,树上的叶子好像都一样,但仔细一比较,却是形态各异,各有其特殊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何况对于更为复杂的人来说,不同之处就更多了。我们的体力不同,我们的智力不同,可以说,我们的身心没有一处是完全一样的。正是这些不同之处形成了人自身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决定了人生的选择不是单一的,每个人都应该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和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二)要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就要考虑人生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只有选择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可能性,才能具备转化为现实的条件,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如果只凭主观愿望不顾客观实际,所作的选择就不可能转化为现实。
一切都是选择,选择决定人生。诺贝尔说:“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的确,选择浪漫,你就有个浪漫多姿的人生;选择追求物质享受,你便有个“物化”的人生;选择求知求学,你便有个拼搏进取的人生……道理谁都懂,但是当你站在纵横交错的人生岔路口,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时,想要作出明智的选择,着实不易。而在人生重大问题上,往往不允许你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世事艰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果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你们各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作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学生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过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选择着。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候他们。“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问。学生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不肯回答。“怎么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老师,让我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时,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果子。”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巧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后来才发现,果林里还有好多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老师,请让我也再选择一次吧!”“老师,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一起请求。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议一议
人生的道路上,面临的选择非常多,常常让人无所适从。我们如何才能选择“最大最好的果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