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泰勒的教育思想遗产(2)
泰勒的科学管理实验
1898年,泰勒以顾问身份进入伯利恒钢铁公司(Bethlehem Steel Company),此后在伯利恒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搬运生铁块试验,是在这家公司的五座高炉的产品搬运班组大约75名工人中进行的。这一研究改进了操作方法,训练了工人,结果使生铁块的搬运量提高3倍。铁锹试验是系统地研究铲上负载后,研究各种材料能够达到标准负载的锹的形状、规格,以及各种原料装锹的最好方法的问题。此外泰勒还对每一套动作的精确时间作了研究,从而得出了一个“一流工人”每天应该完成的工作量。这一研究的结果是非常杰出的,堆料场的劳动力从400~600人减少为140人,平均每人每天的操作量从16吨提高到59吨,每个工人的日工资从1.15美元提高到1.88美元。
在泰勒的管理生涯中,他不断在工厂进行实地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所花费的时间,逐渐形成其管理体系——科学管理。1911年,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指出管理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理论冲破了一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落后的经验管理方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而且,由于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成倍提高,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的发展需要。
当然,科学管理理论也有局限性。它将工人假设为“经济人”,重视物质技术因素,忽视人及社会因素。它将工人看成是机器的附属品,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工具,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强调严格的服从,没有看到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心理社会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认为人们只看重经济利益,根本没有责任心和进取心。科学管理理论体现出对工具理性的追求,而这一点也影响了“泰勒原理”,成为后来学者批判“泰勒原理”的一个靶子。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影响了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对泰勒提出自己的课程原理产生了重要影响。科学管理理论告诉人们,课程应该关注社会事务,并且以功利价值为导向。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泰勒提出的四个问题恰恰是在课程开发中追求效率和功利价值的体现。而且,整个的四个步骤构成了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体现出浓厚的控制与效率色彩,而这也是受到科学管理理论影响的体现。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
在现代课程论研究历史上,心理学一直有着持久的影响。在现代课程论诞生之初,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无疑最大。在泰勒提出他的课程原理之际,行为主义心理学正处于如日中天的鼎盛时期,其影响超出了心理学界,不断向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渗透。对于刚刚诞生不久的现代课程论研究来说,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包括华生(Watson,G.B.)、斯金纳(Skinner,B.F.)等。1903年,华生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动物教育:白鼠的心理发展》。接着,他就留在芝加哥大学主持动物心理实验室的研究工作。1908年,华生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往霍布金斯大学担任教授的职务,在该大学任教期间发展了其行为主义心理学体系。1913年,他在美国的《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的论文,他的这篇论文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正式成立的一个宣言。1914年,他又完成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标志着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已初具规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华生中断了其心理学的研究,1919年,他的《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一书出版问世,这部书是华生的代表作。他在书内系统地表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例如,华生宣称心理学家应该像物理学家那样去使用意识,即把它只看做是关于客观事物的经验,而不看做是关于心理活动的经验。他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掌握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随的有机体行为看做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例如,斯金纳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表的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他认为科学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其任务就是要确定实验者控制的刺激与继之而来的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然他不仅考虑到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关系,而且也考虑到那些改变刺激与反应的关系的条件。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斯金纳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指将教材分成连续的小步子,严格按照逻辑变成程序的一种自动教学模式。以“电流”教学内容为例,程序教学材料可设计如下:
(1)电灯泡发亮的原因是灯丝——(发热)
(2)电灯灯丝发热的原因是灯丝通过——(电流)
(3)电灯变亮的原因是电流强度——(增大)
(4)电灯变暗的原因是电流强度——(减少)
(5)当电压增大时,电流强度就——(增大)
……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方法上摒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华生一方面反对内省,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利用只有内省才能提供的一些素材。于是他把内省从前门赶出去,又以“言语报告”的名义从后门请进来。这样就把言语的两种作用混淆了。言语固然和动作一样是对客观刺激的反应,但也可用来陈述自己的心理,这种陈述其实就是内省。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方法论上深受进化论问世以来的动物心理学的影响。动物不会作内省报告,所以只能根据它对刺激的反应来推测其心理。这样就使早期的动物心理学染上浓厚的拟人论色彩。
程序教学的例子
约翰是个聪明而又善于言辞的二年级学生,他也许有些过于好动。他受到同学们的喜爱。他给同学们讲冗长的故事,有些是真实的,有些则略有夸大。约翰学习不错,比较活跃,但是学数学有些困难。在过去几个月中,约翰的教师米德斯一直都努力鼓励他保持学习成绩。上课时,约翰总是站起来,在教室里游荡或者到削笔器、鱼缸或老鼠笼那边去。这些行动常常分散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当约翰遇到一个他不懂的数学题时,他便大声抱怨,“我不明白”,或者说“这题没有意思”。然后他又喊老师:“米德斯小姐,这题我不懂。”如果老师不能立即赶到他身旁,告诉他怎样做那道题,他就把铅笔抛向空中,吹口哨,盯着天花板看一会儿,然后便与旁边的人聊天,休息休息。如果还不管用,他就会跑到金鱼缸那边去。
老师希望约翰在求得帮助之前能自己想办法去考虑一下那道数学题,尽管约翰一天到晚地跳起来,嚷着要人帮助,老师还是决定把精力集中于数学教学。
上数学课时,学生基本上按能力分组。每组学生都有一套习题。一般说来,儿童单独以各自的速度进行学习。每周有几次由老师或其助手给小组讲一个新的概念或原理。学生完成了指定的部分,教师就批改他们的作业。
有几天,米德斯小姐在数学课上密切地注意了约翰的行为。她观察到,在40分钟的学习时间里,约翰通常平均要叫嚷或跑到她的助手那里10次左右,他独自专心学习大约只有10分钟。了解到约翰需要而且希望得到成人的大量强化,米德斯便和他协商了一个办法。
她把观察到的情况讲给约翰听,并说她要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她让约翰试着先解决至少3个问题,然后再请求别人帮助。如果确实需要帮助,应该先举手,那么老师或她的助手便会尽快赶过去。在此期间,约翰可以画画(他是一个美术爱好者,喜欢画着玩)。约翰每次遵守这个程序就得1分;如果他真能正确地做出3道题,就能得2分。到周末,把约翰的总分加起来,然后根据积分的多少,由他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最初,米德斯小姐坚持要求约翰在数学课上只把一部分时间用于学习算术或是做9道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米德斯不断调整她的奖励计划来增加约翰的学习时间和作业。
在开始执行这个计划之前,米德斯先告诉约翰怎样对待陌生的题目。她教给约翰一个最普通的三步解题法来解决任何数学问题。约翰的困难之一是:当他遇到一个问题时,一旦看不懂就放弃了。米德斯试图教给他一种一般的解题方法来提高他的思考能力。此外,这个程序中的每一步都配有一个相应的带颜色的标记,在一段时间里,米德斯用这些标记提醒约翰按步骤进行。这些标记开始时在右边,每做完一步,便把相应的标记移到左边。这种操作活动能够帮助减缓由于“头脑空白”所引起的焦虑,它确实把约翰的心思与他的情感分离,然后集中在他的数学题和双手的活动上。
米德斯还做了另一件事。她努力做到她或她的助手在最初阶段,经常从约翰的书桌旁走过,表扬他在寻求答案(如果他确实是在解题),而且不等他要求就给他批改作业。
相依性管理计划就这样建立了。约翰花了几天的时间才遵守商定的程序,而米德斯和她的助手不断提醒约翰遵守这些规则。过了一段时间,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减少了。约翰试着做题和连续作业的能力显著提高。事实上几周以后,在请求帮助之前,约翰做题的数目已增加到5个。另外,当真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也并非束手无策。他能告诉他所采用的步骤,已经想出了哪些,在什么地方卡住了。米德斯还注意到,约翰不仅在数学方面,而且在其他活动中保持注意的时间和静坐不与他人讲话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资料来源: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9~61.引用时稍有改动。
第三节 泰勒时代课程研究的状况
“泰勒原理”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有两种思潮对泰勒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进步主义教育和早期科学主义课程开发的思潮。泰勒正是基于前人的研究,通过对实践的反思而总结提炼出来这一基本的原理。
一、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新旧世纪的交替往往交织着各种思想的激荡和冲突,由此带来实践的改进和社会变革。在泰勒提出两个原理的年代,美国的教育则恰恰处于新教育思潮的核心。可以说,美国百年前的教育情境酝酿了泰勒的基本原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浪潮风起云涌,主要表现为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首先在英国发起,很快便传播到欧洲大陆,在法国、德国等国家不断发展开来。所谓“新教育”,其实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培养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有知识、有能力的新型劳动者,倡导用新的知识教授学生,将学校建在风光优美的农村,发展儿童的天性,培养新型人才。新教育运动批判传统教育,包括对当时的课程设置也进行了批判,认为社会在变革,而课程却静止不动,传统的课程已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迅速变化的需求。例如,当时对领航员、簿记员和测量员的需求很大,但学校中的课程却充斥着希腊语等古典语言学科。新教育运动拉开了世纪之交教育改革的序幕,是后来现代教育运动的一个重要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