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现代教育理念(2)
由于数学老师对她极为冷淡,她上课时总是感到老师的眼睛“像小刀一样随时会飞来杀我”,所以根本听不进课,成绩一直很差。后来她发现,每次数学小考的题目都是老师从课本后面的习题中选出来的,于是就凭借记忆力好,把这些题目的解法事先背下来,终于连续得了6个100分。一次,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让她当场做一套初三考题,她当然一道也做不出来。老师便把她带回教室,对全班同学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再请她吃两个。”说罢,就用毛笔在她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圆圈,并罚她在教室角落里一直站到下课。下课以后,老师又罚她到操场上绕场一圈“示众”。
这次人格侮辱给这个小女孩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刺激,使她从此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最初,她一走到自己的教室旁,就会昏倒;后来发展到只要一想到上学,就会失去知觉。于是她再也不能上学,在家里锁上门窗,把自己封闭起来,几乎与世隔绝。直到7年后她19岁时才结交了一位朋友,并在这位女友——台湾作家陈若曦的帮助下才重新开始接触社会。
从这一事例中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在教育过程中是一种不可原谅的过失,它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打击和给学生人生道路造成的后果,是难以估量和弥补的。
2.让学生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荫覆盖在他们身上
(1)忌“以分取人”、对学生别贵贱定亲疏
学生分数低、成绩差,是发展中的差距,教师没有任何理由因此而漠视他的人格。几岁、十几岁的学生,他们还是骨骼未长就的孩子,他们还在发育,他们身上每分每秒都可能会诞生一个新世界。
人类文明史上的许多事实表明,一些学生时期考试分数并不突出的人,后来却成了优秀人才,甚至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例如富兰克林、瓦特、法拉第、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等都是如此。美国女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在81岁时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在领奖台上说:“我是一朵秋天里的雏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7]的确,每一朵花都有自己开放的季节,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亦有快有慢,同一个年龄段的孩子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别。快或慢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节奏不同而已。教育要尊重差别和差异,要善于聆听不同节奏的“交响”。现在,在很多国家,学生考试分数被作为其个人隐私的一部分,学校和教师不得随意向他人公开,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避免某些学生因分数而受到歧视。
(2)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
善待孩子是教师的责任,善待孩子包括要学会容忍孩子的弱点。但这方面经常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有的教师动辄辱骂学生:“你真笨”“你的脑袋真是一块死木头疙瘩”……甚至将学生的祖宗八代也一起“株连”上。
有的教师为了抬高毕业班的总成绩,给成绩差的学生开出“弱智”证明,把他们推上了求学无门、受同学歧视的“绝路”。
有的教师仅因学生从同学的文具盒中拿了10元钱,就用锥子在学生脸上刺了一个“贼”字,并涂上墨水以示“训诫”。
有的教师让全班学生轮流打没写作业男孩的耳光,有的同学下手轻了,教师还让重新打,只有用力打才能过关。12岁的小明(化名)在日记中写道:“幸好我的自尊心不强,要不然(我)就完了。”
有的教师在“表现不好”的孩子脸上盖“蓝印章”以示惩戒。一名学生要求将印章盖在手上,不像脸上那么明显,遭到拒绝。
……
发生在教师身上的这些事,虽然只是个别的,但它造成的影响却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既伤害了学生的身心,也伤害了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在人面部刺字,是古时对被充军流放的人的一种墨刑;而“掌嘴”亦是旧时有权势者侮辱身边人的一种做法。如此举动,何以发生在当今校园?
从法律角度讲,这类行为中的某些做法,已经触犯了《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这样的教师,如果不尽快改正自己的错误,不但无法为人师表,而且还会受到法律的追究。
从道德角度讲,就更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这类行为对学生身心健康所造成的严重危害。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少年儿童幼小的心灵对于这一点特别敏感,不少学生正是被某些教师诸如此类的不慎行为所伤害、毁掉的。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说话。”我们当谨记!
相关链接
我接触了加拿大的许多老师,发现了加拿大的老师和中国老师的最大不同点。加国老师对学生信任、尊重,经常做的是赞扬和鼓励;而中国的老师则希望领导一群小绵羊,时常“鞭策”和“教诲”;加国的老师和同学的关系是平等的,遇事老师会用商量的口吻说:“What do you think?”(你们认为怎么样?)中国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只是师生关系,说话常用命令的口吻:“你们必须……”;加国的老师会和学生一起看电影、旅游,学生常常会拥吻老师,中国的老师会在教室后门的长方形小孔里观察学生上自习的情况。中国的学生也会向老师打小报告,以证明自己与老师的关系非比寻常。[8]
(二)宽严有度才是爱
1.严与慈:辩证的统一
教师对待学生往往有两个极端的倾向:对成绩好的学生宠爱有加,对成绩差的学生则冷若冰霜。“差生”跟“优生”发生矛盾和冲突,你再有理也没理,道理永远在成绩好的学生一边。教育界有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经典”笑话——课堂上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和一个成绩差的学生都在打瞌睡,教师怒气冲冲地跑到成绩差的学生旁边,用手猛敲他的桌子,边敲边骂:“你简直是个瞌睡虫,一拿着书就睡觉,你看看人家,人家睡着了都抱着书!”
实际上,教师的“嫌差爱优”对两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都是不利的。
爱与严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教师的严格必须以爱为基础,不能让它变成那种让学生感到害怕、敬而远之的“严厉”;另一方面,严格又必须对爱有所限制,它要求教师不能完全感情用事,不能对学生溺爱和放纵。从本质上说,严格要求本身就是一种对学生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无比深沉的爱。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理解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要求相结合。”[9]苏联另一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他。实在说,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10]
相关链接
宠之害[11]
我任五年级班主任时,班里有个女生叫夏娟娟,长得漂亮,聪明伶俐,能歌善舞,能说会写,各科成绩都很优秀,特别是普通话朗读更为突出。
好孩子都特别容易获得老师的喜爱。课堂上,我提问她最多;作文评讲,她的作文常被我当作范文来读;文艺表演,她是领唱;活动课上,她是主持人。她原是班级文体委员,我自作主张把她提为一班之长。不论班中有什么活动任务,我都放心地交给她去做,她都能完成得十分出色。代表学校参加全省小学生读书征文比赛,她获得了一等奖;参加市区文艺汇演,她获得了第一名;参加学校朗读比赛,她是特等奖。她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她替班级争了光,她给我的脸上贴了金,我怎能不喜爱她呢?
第二学期,有老师向我反映夏娟娟有些飘飘然了,让我别宠坏了她。我听后,一笑了之。
同学们唱歌,她捂耳朵,说人家像乌鸦叫;课上,赏读别的同学的优秀作文,她就撇嘴;在班里的一个跛脚的同学面前,她学正步走;稍不顺心就向同学发脾气。面对同学们不断打上来的小报告,我一点也没有放在心上,甚至还为她说话。即使偶尔被我当面瞧见,我也是轻描淡写地说她两句而已。
(毕业后,夏娟娟以优异成绩进入了一所省重点中学)半年后,我遇到我的学生吴晓红,她与夏娟娟一同升入中学且同在一个班。问起夏娟娟的情况,她说夏娟娟已休学在家了。我大吃一惊,忙问为什么?她看着我,笑了笑,毫不掩饰地说:“到了新学校,没有老师再会宠着她,没有同学再会佩服她,在那样一所重点中学,佼佼者何止她一个啊。她本来要竞选班长,并认为非她莫属,结果却连个小组长都没有选上,人就整个蔫了,与谁都合不来,就像个火药桶,动不动就发火,也没有人再把她当回事。”
我如醍醐灌顶,是我害了她!“宽严有度才是爱”,只是我明白得太晚了。一想到夏娟娟那灿烂如花的笑脸,我的心中只有疼痛。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该如何严格要求学生呢?
(1)严而有格。这个“格”,就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制定的培养目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为了使学生达到这个培养目标而实施的具体步骤。离开了正确的培养目标,严格要求就会走偏方向,就会在学生身上造成不良后果。在“应试教育”倾向下,许多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可以说是极为严格的,但这种严格实际上妨碍了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妨碍了学生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发挥,方向是有偏差的。
(2)严而有度。严格但要适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可望又可即”的要求,就像跳起来摘桃子,要让他跳起来能够摘得到,这样才能激发他不断跳起来的动机。相反,如果目标不切实际地定得太高,不管他怎么跳,都不可能摘到桃子,那么又有谁还会不停地跳呢?而且还会挫伤他的积极性,甚至导致达不到目标之后的挫败感、焦虑感,缺乏自信,自暴自弃。
青少年学生处在活泼、奔放的年代,他们成长的天地广了,见识多了,贪玩爱动不好管教在所难免。我们要呵护他们,不能管得“看天就是傲慢,说笑就是放肆”。野蛮只会产生野蛮,独断和压制只能生长出奴性。
(3)严而有方。教师对学生要严格,但这种严格要讲究方式方法,同样提出一个要求,你这样提,学生很乐意接受;你那样提,他就不愿接受,有抵触情绪。徐特立先生早年在长沙一所女中当校长,每当发现学生有违背学校要求的行为,就作一首小诗写在走廊的黑板上,用十分亲切的口吻对她们进行教育。这种“诗教”的做法,在我国教育界一直传为佳话。
(4)严而有恒。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必须始终如一,坚持到底,不能时紧时松,前紧后松,前松后紧。否则,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而且,同样一个问题,你前面处理比较严格,后面处理比较从宽,这也不符合公平的原则,会引起学生的不满情绪。
(5)严而求细。细就是不放过所能了解和察觉到的任何问题,在纷繁的工作中教师要尽量抽出时间多听、多看、多问、多想,从生活、学习、娱乐、思想、劳动、活动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要善于从细节处发现潜在的问题,及时引导和规范,防患于未然,避免酿成大错,贻误学生的发展。
2.理解是一种理智的爱
“理解万岁!”理解是爱的别名,理解是一种理智的爱。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法、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是非好恶标准,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想法来硬性强求。教师应该进入学生世界中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要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横挑鼻子竖挑眼,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理解。“绝大多数人,他们像脱去一顶旧帽子似的,早已把童年抛之脑后。他们犹如忘记一个不再使用的电话号码,忘却了他们自己的童年。”这是不应该的,我们要不忘童年梦,不失童年心——“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只有长大成人并保持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12]
季羡林教授在《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一文中说:“我认为,我们中年人或老年人,不应当一过了青年阶段,就忘记了自己当年穿开裆裤的样子,好像自己一生下来就老成持重,对青年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我们应当努力理解青年,同情青年,帮助青年,爱护青年。不能要求他们总是四平八稳,总是温良恭俭让。”[13]
拓展阅读
一个棒球的故事[14]
波士顿市有一名警察,他特别喜欢该市棒球队,每场比赛必然到场去看。1967年,当时波士顿棒球队打进了决赛,但最后还是失败了。这年年末,波士顿棒球队的所有队员都在这个棒球上签了名,然后把它送给了这位警察。如果你是一位棒球迷,如果你拥有了这个签名的棒球,那就像篮球迷拥有一个姚明亲笔签名的篮球一样,会感觉非常珍贵。后来这个警察去世了,在他的葬礼上,他的太太把这个签名的棒球转赠给他的侄子——一位年轻的教师。年轻教师说:“我不能拿这么珍贵的棒球。”老太太说:“你的叔叔希望你保留这个棒球。”于是他就把这个棒球拿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