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为一切人又不为任何人”的教育思想(2)
在尼采看来,思想的道路并不是一条坦途。伟大思想家的思想旅程就像深谷山涧中的清清溪流一样,向着自己的目标曲折前行。改变自己的思想路线并不是因为他们惧怕路途的艰难和道路的曲折,相反,这正是他们最佳的勇气的展现。因此,思想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当下的认识,随时修正自己的思想,因此,要求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前后一贯既不合理也不可能。
然而,如果热衷于体系建构,就不得不根据某种信仰或观念裁剪自己真实的思想,以便使得它们看起来前后一贯、相互印证、自成一体。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尼采表示了对所有体系建构者的怀疑,他自己对于体系建构更是避之唯恐不及。
4.不因没有读者而痛苦
尼采自己坦言,他从未因为自己的作品不被人理解,没有读者,而感到痛苦。与其他作者普遍追求自己作品的流行和普及相反,尼采似乎在有意追求与读者之间的一种距离感,从而享受一种曲高和寡的孤傲感,一种孤独求败的自负感。
在我看来,假如有人读我的书——我甚至说他偏爱我的书(更不用说过分了),那会是他能够给予自己的最高奖赏之一……亨利希·冯·施泰因博士有一次心口如一地抱怨,说他一点也不明白我的《查拉图斯特拉》说的话。我对他说,这就对了,因为,明白了他说的六句话,即体验了这六句话,世人就会达到比“现代人”还要高的境界。具备这种距离感的我,怎么能希望我所认识的“现代人”去读我的书呢!——我的成功正好同叔本华相反——我要说,“没人读我的书,将来也没有人读我的书”。
有时他的一本新书出版后,连卖带送,加在一起出手总数也不过只有十几本。然而,尼采非但没有因为读者而感到不受尊重和痛苦,反而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据尼采自己讲,他从少年时代就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了如此之多的荣誉和尊严,以至于他不再需要廉价的认可和赞许了。假如他自以为高深的思想受到的庸众的普遍喜欢和接受,那才是最让他感到耻辱和痛苦的。
为什么我从未因为“默默无闻”、没有读者而痛苦呢?
还在我四十五岁时,十分好心肠的巴塞尔大学的学究们就使我明白了,我的著作的文学形式乃是我没有读者的原因所在,我应当有所改变才是。……
我对于一般人的优先权、我的超群之处在于:我体验到了丰富的最高和最新状态,而关于这种状态,在精神与灵魂之间作出区分或许就是一种犬儒主义。毫无疑问,人们必须成为哲学家,必须深刻到[—],才能从这种富足光线中走出来:不过,感受的正确性、一种伟大使命的长期压制,乃是做到这一点的更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由此可见,尼采并不认为他的著作的文学形式影响了他的作品的可读性,当然他也决不会为了迎合读者而改变自己的写作方式。当有人问道:走你的路的人,要进地狱吗?尼采回答:好吧!进我的地狱,但我愿用美好的箴言为自己铺路。事实上,他中后期的作品几乎全部是难懂的箴言文体写成,可以说他将这种写作方式用到了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地步。
5.“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尼采犹如一个来自外太空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太空人,以置身事外的姿态,对人类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重新审视和评估。由于尼采的思想总是具有无限的超前性,并总是与常识相左,所以他的思想总是不能为世人所理解和接受,总是被认为是一个神经错乱者的疯言疯语。同样,尼采也感到自己与世人格格不入,用他的话来讲,“在你们中间,我总是犹如油在水中:总是在最上面”。因此,在他看来,生活在嘈杂热闹的世人中间比独自一人生活在高山荒漠更加孤独难耐。
尼采经常自诩为“北极乐土居民”。北极极乐居民们生活在远世人的地方,世人永远都不会找到通向北极乐土居民道路。当然,世人也不会愿意居住在北极。
远离北方,远离冰雪,远离今天,
远离死亡,
离开——
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幸福!
你既不能由经陆路,
也不能由经水路
找到通往我们北极乐土居民的路:
一种智慧的声音如是对我们预言。
尼采还经常以太阳自喻。尼采永恒轮回思想的教师查拉图斯特拉,在山上安享孤独和智慧十年如一日。之后的一天清晨,查拉图斯特拉走到初生的太阳面前,自言明志,表示愿意像太阳普照万物一样,将自己的智慧传授给世人,教他们做超人。后来,到山下宣教的查拉图斯特拉发现,世人对做超人没有任何兴趣,但是更愿意做末等人。最后,查拉图斯特拉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的嘴巴对不上他们的耳朵。
我的智慧好比太阳:
我本想成为它们的光,
但我却使它们目眩;
我的智慧的太阳
戳坏了这些蝙蝠的
眼睛……
这里,尼采直接将自己的智慧比作太阳。他本想给世人带去光明,启迪他们的智慧,启蒙他们的思想,结果却极大地伤害了那些习惯了黑暗的人们,让他们感到目眩,甚至会刺瞎了他们的眼睛。这着实让尼采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愤和无奈,他的许多思想不被人接受,也就不足为奇了。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用著名的“洞穴隐喻”表达了与尼采类似的精神感受。“洞穴隐喻”讲了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在一群终生被囚禁在洞穴,生活在黑暗里的人中,有一个人挣脱了绳索,走出洞穴,见到了阳光,祛除了洞穴蒙蔽。之后,他再次回到洞穴中,向他曾经的伙伴讲述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试图让他们一直相信自己一直生活在虚幻之中。结果,他们曾经的伙伴都以为他疯了。鲁迅也有过类似的思想感受和情感表达。
由于尼采深感自己与世人没有共同语言,难以沟通交流,所以有时他也以高山上的孤狼自比,甚至认为自己看作比孤狼更加强悍凶猛。“一匹狼亲自为我作证并且说:‘你的嗥叫比我们狼更胜一筹’。”
在高空,我有在家之感,
我并不渴望高空。
我并不抬起双眼;
我是一个俯瞰者,
一个必须赐福的人:
所有赐福者都得俯视……
尼采从不渴望高空,因为他就生活在距人类六千英尺的高空。生活在高空的尼采并没有一种寂寥、愤懑、痛苦的感觉,相反,他感到自己像驴一样强壮,抵挡高空寒流的侵袭,让他有一种家的感觉;他感到像雄鹰一样高傲,高傲地足以让他不知道为自己的虚荣羞愧。
尼采也不仰望高空,因为他就在高空,他是一个俯视者。这样,一方面他从不妒忌和怨恨强者和高者;另一方面,他将人们对他的嘲讽、妒忌和怨恨,看作是对他幸福、高贵的证明。他说,对于地面上的动物而言,雄鹰飞翔得越高,就变成越渺小。
6.“未来的早产儿”
尼采本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生不逢时,他的时代并没有到来,因此他承认自己是在叙述今后两个世纪的历史,是在描述的是将要到来的事情。在自述《瞧!这个人》中对引用他在《快乐的科学》第五章结束语中的话语,尼采表达了他作为未来时代的早产儿的命运。
“我们这些新人,无可称谓的人,叫人难以理解的人”——自己这样称谓自己——,“我们是一种尚未证明过的、未来的早产儿,为了达到新的目的,我们需要新的手段,即新的健康,比以往所见的更强壮、更锐敏、更坚毅、更勇敢、更愉快的健康。……这样的人首先必须必备的东西就是伟大的健康——是这样一种健康,即人们不仅要具备它,而且要不断地获得和一定要获取的健康。因为它不断地消耗,不可能不消耗……而今,我们在这个征途上走得很远了,我们这些理想的寻求金羊毛的人,勇敢多于智慧,不时有舟覆船翻的危险。”
尼采讲他的时代还没有到来。可见,他对于自己的时代是充满希望和信心的。然而,根据尼采为自己所描绘的时代特征,我们有理由追问,这样一个与现实世界严重冲突的时代真有到来可能性吗?这个问题恐怕只能由时间来回答了。
(二)追求被禁之物的教育思想
在尼采看来,一个人无论他被人称为哲学家还是自认为是哲学家,如果他的哲学思想从未引起世人的恐惧和震惊,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哲学家。“我所理解的哲学家就是一堆可怕的炸药,它危及一切。我要把自己关于‘哲学家’的概念,同一个包括康德在内的概念截然分开,更不要说学院派的‘反刍类’和别的什么哲学教授了。”尼采认为,真正的哲学甘愿生活在冰雪和高山之上,而真正的哲学家则应敢于探索禁忌区域,追求被禁止的东西,尤其是被道德所禁锢的一切。在他看来,被禁止的东西往往就是真理,对于生命中被禁止的东西以及一切陌生的和可疑的东西进行搜寻和探究,往往会得出惊人的发现和结论。也正因如此,尼采“以一种神圣的方式用勇气和嘲讽来反对所有神圣的事物,清白无邪地走自己的路,通向极度受禁、极度凶险的东西”。与此同时,他对于自己哲学的未来充满了信心,相信总有他的哲学因其对真理的揭示而征服天下。
凡是善于发现我的著作散发出来的气息的人,就会知道这是一种高空之气,一种振奋之气。人们必须对它有所准备,不然,一旦身处其中就有非同小可的受寒危险。……正如我一向认为和经历的那样,哲学甘愿生活在冰雪和高山——在生命中搜寻一切陌生的和可疑的事物,搜寻以往惨遭道德禁锢的一切。……我们追求被禁止的东西:有一天,我的哲学将以此为标志征服天下,因为,从原则上来说,人们一向禁锢的东西不外是真理。
由于尼采是在为自己写作,又由于他的教育思想六千英尺的高空,尼采并不期望人们都能理解他的教育思想,他告诫阅读他的著作的人要做好准备,以免在面对来自高空的清凉之风的吹拂时感冒着凉,在享受他的思想的饕餮大餐时消化不良,就像过惯黑暗生活的蝙蝠乍一看到刺眼的阳光会灼伤眼睛一样。
那么,作为教育思想家的尼采所触及的教育思想的禁忌有哪些呢?他又从这些禁区发现了什么样的令人振聋发聩、不寒而栗的教育思想呢?以下我们枚举尼采关于教育的几个极具个性的观点和论述,领略一点来自六千英尺高空的清凉之风的巨大威力。
1.等级制定向的个体教育思想
尼采认为,把教育和培养的目标投向群盲而不是投向个体,是哲学和教育的根本性错误,是最大的误解。他还认为,将同情看作是人的本性中更有价值的观点和做法,也是同样深刻的一种误解。
基本错误:把目标投向群盲而不是投向个体!群盲是手段,仅此而已!然而现在,人们试图把群盲当作个体来理解,而且赋予他们一种比个人更高的地位,——其深无比的误解啊!!!把造就群盲的同情刻画为我们本性中更有价值的方面,也是如此!
尼采的教育哲学思想既不以个人主义道德为定向,也不以集体主义为定向,而是以等级制为定向。在他看来,即便是个人主义也不属于等级制,因为它想给予每一个人与所有人相同的自由。等级制定向的个体教育思想重在培养和提升一个人的权力程度,而不是他的自由程度,以便为一种比现在的人更高种类的产生奠定基础。为此,他甚至愿意牺牲整个人类的发展,更不要说是个人自由的牺牲。王国维对此论断表示了异议。他认为,“孱弱之母不产健儿”,只有提高普遍提高整个国民的素养,才能更有利于超人的产生。
2.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尼采极为反对教育中的环境理论,认为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根本不起决定作用。相对于环境而言,他认为物种非常重要。从环境中,人们只能得出“适应”概念,不利于人们权力意志的提升。相反,尼采认为,真正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的是积聚起来的全部力量。
请注意!反对关于环境影响和外因的学说:内在的力量无比优越;许多看起来像是外部影响的东西,只不过是来自内部的适应。正是此类环境适应可以作相反的解释和利用:并没有什么事实。——天才并不是根据此类形成条件来说明的——
尼采反对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及“用进废退”等原则主张。在他看来,达尔文的进化论荒唐地高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力。他认为,生命过程的本质特征并不表现为对于环境的“适应”,而是表现为一种自内而外创造形式的巨大塑造力量,这种力量消耗和榨取“外部环境”,而非仅仅适应“外部环境”。
尼采认为,器官的用处并不说明它的形成,而是恰恰相反。他反对达尔文主义关于“有用”的提法。他认为,人们不应问“什么是有用的?”,而应问“是对什么有用的?”对于个体延续有利的,可能对个体的强壮和富盛是不利的;对于个体保存有利的,可能同时也会使个体固定僵化、停滞不前。另一方面,一种缺失、一种蜕化,也可能是极有用的,因为它能对其他器官发挥刺激作用。同样,一种困境也可能成为生存条件,因为它会使某个个体降低到集约而不至于挥霍的程度。
3.教育面前存在不平等,也应该不平等
教育公平是教育领域的永恒话题。可以说,对于教育公平观是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督教世界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主流教育公平观不同,尼采针锋相对地提出:人类是不平等的,人类也应该不平等。同样,人们在教育面前是不平等的,也应该不平等。这一教育思想在当时不啻是一个重磅炸弹,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我不愿有人把我跟这些平等的说教者混为一谈,混淆不清。因为正义对我说:“人类是不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