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名家谈成长(教学名家系列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教海泛舟学做人师(2)

每天到学校,须步行20分钟才乘到公共汽车。这20分钟里我就把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电影”:怎样导入,怎样展开,怎样发展,怎样掀起高潮,怎样结尾;这个问题下来,学生会怎么回答,回答不出,怎么引导,怎么铺垫……乘上车,有时继续想,乘过站的状况常有发生。这样的把心贴在教课上,不仅提高了语言的质量,而且一堂堂课心中很踏实,无丝毫飘浮的感觉。

写,也是如此。自觉地坚持写“教后”,梳理思想,提升认识,评说得失。写学生品德评语,力求一人一个样,各有特点。批改作文,总批就是一篇小文章,与学生倾心交流。学校要求写的计划、总结、质量分析等,无不一丝不苟。

我一直认为写得好,首先是做得好。只有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确有体会,确有见解,下笔才流畅无阻,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今,我已是80岁的老人,发言不用稿子,写文章不用打草稿,大概就是年轻时锲而不舍下苦功的缘故。

正当我教学实践兴冲冲之时,急风骤雨式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在劫难逃,被打入劳改队。“为什么教学那么卖力,受到市里表扬,是‘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吹鼓手’!”“为什么那么关心帮助学生,是‘腐蚀学生’!”“为什么那么卖力钻研业务,是‘知识越多越反动’、‘反动学术权威’!”一顶顶“桂冠”压得我透不过来气。侮辱、监督劳动、审讯、批斗,周而复始,我从未遭遇过如此的打击,万思不解。特别是看到有些十六七岁的学生,原本很可爱,曾几何时,变成打砸抢的模样。一皮带抽下去,腿上留下一道痕迹,血就会冒出来,打的是他的老师啊!边剪老师的头发,边逗乐,边大笑,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着的是什么魔?人性到哪去了呢?我困惑、愤怒,欲哭无泪。善良应该是人的本性,为什么要扼杀,让兽性发作?在处境极端险恶的情况下,我更加想到教育非抓不可,一定要把青少年教育成“人”的样子,有人心,有人性,有情有义,把握做人的底线。

人间自有真情在,有的老师、有些学生关心我、鼓励我,我在逆境中活了下来。胡乱折腾了两三个月,总算放回家住,每天去学校报到:劳动、检讨,改造灵魂。熬到了所谓“复课闹革命”,学校开始恢复上课,要我带一个乱班,做班主任。从此,我就成了带乱班、乱年级的“专业户”。

对我而言,这又是一个新考验。以往教的都是比较好的班级,不存在纪律问题,而今学生受“读书无用论”及打砸抢影响,逃课、打架、偷窃,个别学生简直无法无天。面对学生无辜受害,我更感责任重大,要竭尽全力真心帮助他们。挨家挨户访问,三次五次,八次十次,和家长做朋友;与学生相处,呵护,真诚,将心比心,遇到问题,换位思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到,以此赢得学生的信任。逐渐地我的话语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效果了。学生进步了,所带班级转变了,所带年级先进了。

正有点沾沾自喜时,一篇周记猛击了我的心灵。“今日早操时,你骂学生十三点,你的阶级感情哪里去了?你还像不像个教师,配不配当教师?”太厉害了,上纲上线,我边读边脸上发热。我从不骂学生,同学总说这位女同学十三点(即北方说的“二百五”的意思),因她不断闯祸,无理取闹,又不听规劝。那天早操她在操场上惹这惹那,像旋转的陀螺一般一刻不停。我提醒多次,她不理睬,我黔驴技穷,脱口而出:“你又不是十三点!”这句话真灵,她马上不乱动了。话一出口,我就很后悔,深感自己的无能,但没想到对这位同学伤害的严重性。冷静下来扪心自问,确实有愧。

感情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对学生丹心一片,情深似海,就不会出言不逊,伤学生的自尊。学生的生命是宝贵的,是有尊严的,岂能冷嘲热讽伤学生的心!我没有掩饰自己的错误,主动到班级读了同学的周记,说明自己为何言语不逊,心里是怎么想的,并向被嘲讽的同学道歉,请她原谅。这件事我记了一辈子,教训深刻。面对各种学习懈怠、思想行为偏差,乃至被家长赶出门的学生,我总坚持满腔热情满腔爱,不断拷问自己的感情与责任,力求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学生千人千样,有个性有潜能,资质优良的学生,教育起来同样有相当难度。没有大爱,没有水磨的功夫,就不可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奏出悦耳的乐曲。

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他们的个性,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与潜力,善于“长善救失”,把蕴藏的种种潜力变为发展的现实。学生世界的事无须喋喋不休,动辄禁止令,管头管脚,而要坚持正面教育,关键处引导。几十年来,我教过各种类型的学生,面对这些丰富的“书”,我一本一本认真读,一点一点学习、领悟,逐步懂得师爱的真谛,也品尝到亦师亦友的无穷的乐趣。

长相忆,我那些个性迥异、充满活力的学生!

追求永无止境

1978年,“特级教师”的巨大荣誉突然落到了自己的头上,我又惊又喜,兴奋不已。首批评选,无自己申报的手续,在开会颁证之前,我全然无知。面对如此好运,绝不能让荣誉蒙上灰尘,定要让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加倍努力,追求卓越,孜孜不倦地缩短“实”与“名”的差距。

首先面临的是极大的压力。我还是我,就是那点水平,可冠以“特级教师”以后,别人对我的要求一下子高了起来。一切教育行为,一切思想言行都在众目睽睽之下,似乎你应该什么都懂,什么都应十全十美。一下子怎么做到呢?我只能自强自立,奋勇拼搏,增强自我教育的内驱动力,以敞亮的胸怀、无限的热忱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比如听课,每一节都有同行听,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几百人。为了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远道而来的各地教师,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备课全身心地投入,天天明灯伴我过半夜。那都是随堂听的家常课,未经过试教,很少有表演成分。外地邀我去上课,我都婉言拒绝。有人说我有架子,有人说只会教自己的学生没本事,对这些我没放在心上。我有我的想法。

“文革”一次批斗会上,使我内心有所触动的不是捏造的事实,而是一位老教师的讲话。他说:“公开教学,你不断借别人的班上课,你知道带给别人怎样的伤害?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教法,你教得好死了,到别人班级上课,别人怎么进课堂……”至今那义愤填膺的模样我还清晰地记得。尽管借班上课不是我的本意,是下达的任务,但伤害同事,影响别人教学,自己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做任何事,都要为别人着想,设身处地非常重要。当时我就下定决心,日后如还有可能上公开课,绝不借任何班级上课。再说,借班上课对学生情况不了解,违背教育原则,针对性较差,更多的是表演性质,推销授课教师的“才艺”。至于研究性质的课当另作别论。我的岗位是学校教学第一线,那就要脚踏实地耕耘,扎实提高教文育人质量,一个心眼儿为学生,“巡回演出”的事不干,这显然不是架子与否的问题。

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认识,学会站在教育战略的制高点上思考一些问题,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跟随着时代奋勇前进。为此,我不断地挑战自我,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无知、缺陷与不足,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追求超越。比如课堂教学,根据课程目标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努力的小目标,一个一个台阶上,一步一步攀登。先是“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知心教心,有的放矢;接着在语言的规范、生动、鲜明上下功夫,力求“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再接着研究课堂教学的节奏与容量,怎样的教学节奏与内容的分量,学生最易接受,最能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不打疲劳战。然后又研究课堂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学科教学的实用功能、发展功能和审美功能,以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德育、美育,使教书育人落到实处,改变只是传授知识的线性思维。又研究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如何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到教学的情境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传统的教学结构的直线往复型转换成网络式的辐射型,能者为师,水涨船高,推动教学向深处开掘,往广处开拓。研究的问题均来自教学的困惑、学生学情的启示,目的是修正或否定自己不合语文教学规律与不合时代前进步伐的想法与做法,切实导引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要有主心骨,不追时尚,不跟风,不炒作。教育是朴素的老老实实的学问,无须三流的化妆来涂脂抹粉,花里胡哨。有一个阶段有这样一种舆论,似乎没有什么动人的口号就是保守,就是不改革。当时我只能一笑了之。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复杂性难道用一句广告语就能概括?千人千面,千课千样,哪一个教学模式能包打天下,放之四海而皆准?多一点哲学思考,多一点文化判断力,就能经得起这个风那个风的劲吹,牢牢抓住教文育人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迈。语文教师的定力、个性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在课程建设、教学发展的重要时刻,我总是直言不讳地对许多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撰文阐述自己的观点。比如语文教育的目标问题,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功能的问题,兴趣、情感、求知欲问题,还有素质、能力、智力问题等,我发表了很多看法,而且预料到会有不同意见,乃至反对的意见,但是本着当教师的良心,对学生的热爱,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执著追求,坦率地讲述观点是应该的,必需的。意见能深化自己的研究,修正不恰当的不周全的乃至错误的看法。一名教师总不能只埋头上课,要抬头仰望教育大形势、语文教改大潮流,判别语文教学现状的利弊得失,了解向前发展的可能与期盼。胸中有全局,教学实践就能心明眼亮,措施有力有效。

20世纪90年代,社会上物质生活的诱惑对教师的冲击越来越大,我也未能幸免。调动工作,优厚待遇,兼职校长,房子车子,我都婉言谢绝了。90年代中期,一所规模宏大的民办学校邀我当校长,年薪60万元,我也毫不犹豫地谢绝了。我也是食人间烟火的人,为什么会作如此的选择?毕竟在人生道路上走了几十年,曲折坎坷,最牵动我的心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的繁荣昌盛。我是一名教师,不愿做知识贩卖者,人和金钱之间画上等号,人格也就扫地了。其实《乐记》里早就深刻指出:“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人总是有物欲的,因为要生存要发展。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追求的目标是人格的完美。泰戈尔曾说,鸟的翅膀一旦系上黄金,就永远也不能飞腾起来。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精神世界,有精神支撑。读书求知为什么?为明理,为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教师是教圣贤书的人,当然,应是做人的表率。

教海泛舟,学做人师,无比幸福!

作者简介:

《教学名家系列谈:教学名家谈成长》精选数十位教学名家回顾人生历程文章,集中展示了名家的专业成长历史、思想成长的艰难感悟、热爱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各种挫折教训的考验、专业入门导师引领作用、反思教学进步经验、斟酌人生价值取向、矢志不移的奋斗情怀……对于广大教师端正人生态度、确立专业发展目标有着积极的唤醒和启蒙价值。

于漪,1929年生于江苏镇江,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发表教育教学文章上百篇,出版《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岁月如歌》《于漪文集》(6卷)《于漪教育文丛》(4卷)《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6卷)《于漪教育视点丛书》(4卷)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