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何谓懂得语文教学(2)
(二)基本分析能力
1.分析各种文体文章的整体结构。如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
2.分析文章的层次,分析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顺序。
3.分析文章某个部分或某个段落的层次、结构、思路、顺序、主次、详略。
(三)整体把握能力
1.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章主体部分的大意。
2.整体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寓意,感受文章的情感倾向。
3.概括文章所表现的对象的主要特点。
4.整体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
5.整体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或表达技巧。
6.对某个文段的各个方面内容的整体的、多角度的把握。
(四)概括提炼能力
1.对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大意、主旨进行整体概括。
2.对文章的要点(如段意、层意)进行概括。
3.对文章的写法或思路进行概括提炼。
4.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概括。
5.对文章的某种表达规律进行概括。
(五)语言品味能力
1.品味词义,揣摩句义,品析文段。
2.在具体的语境中品析词句的深刻含义或言外之意。
3.品味词或句或段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六)文学欣赏能力
1.具备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能对文章的基本的表达手法和写作技巧予以辨识、理解、分析、欣赏。
2.对文章的语言进行赏析,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与欣赏,对文章中的景物或环境描写进行欣赏,品味文章内涵,欣赏文章美点。
3.对诸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联想、先抑后扬、铺垫映衬、巧设悬念、正反对比、正面侧面、明线暗线、实写虚写、详写略写、巧用修辞等表达技巧有敏锐的感知与得当的欣赏。
(七)感受评价能力
1.表达阅读感受,评价文章的情感倾向。
2.评价文中的人物,结合语境表达自己的看法。
3.探究文章的难点,表述自己的见解。
4.结合文中的内容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八)阐释解说能力
1.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再说明(或解说,或解释)和再表达(或下定义,或画表格,或作图形)。
2.对文章、文段、文句的含义进行说明。
3.对一切阅读品析活动中的“答题”理由进行说明。
可以说,目前大面积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懒散的教学,教师不愿意下力气、不深入细致地研究读写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就是懒散教学。
第四,要懂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标中,“实践”一词一共出现了40次。频率之高,次数之多,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强调,突现了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
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标中还有两句话值得品味:
1.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2]
2.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3]
两句话的“眼”分别是“大量”和“广泛”。
让学生在大量、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是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点示出来的是语文教学改革具有本质性的特点,是大方向。据此,在课堂教学方面,从理念到手法,从教案的整体设计到细节的精心安排,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到课堂教学结构,都应该而且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组织与开展属于学生的大量语文实践活动。
这就是所谓的“学生活动充分”。
“学生活动充分”,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充分占有时间的前提下进行的语言学习、技巧习得、能力发展、思维训练的学习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充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这种境界能够表现教师教学理念的时尚,同时又需要教师适应新的教学形式来形成熟练的教学技艺。设计与组织语文课堂学习实践活动,要注意两个“关键”词。
一是“种类”,二是“层次”。
学生实践活动的“种类”要多。要让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学到不同的知识,形成不同的能力。如:活动时间较长的层次清晰的朗读活动、独立进行的积累资料处理信息的阅读分析活动、思考比较充分阅读比较深入的品析活动、目标较为明确话题比较集中的课堂交流活动、用成“块”的时间来进行想象、探究或创造的活动以及学生独立进行的长时间的读写活动等,这些都是可以合理地进行设计与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的“层次”要高。例如,学习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课与课之间的多角度比读,长篇课文的信息提取,课文阅读中的话题论证,课文学习中的美点欣赏,从课文中学作文,发现与提炼文体写作的规律等,都是具有一定能力层次与思维层次的实践活动。如此去做,就是关注到、落实了有质量的课堂训练。
另外,“学生活动充分”也讲究形式的雅致、丰富与灵动。一定不要将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永远机械单一地设计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甚至单调与僵化到连“小组”活动的人数都永远不变的地步。
有的地方,有的学校,有的班级,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长年累月地相对而坐,面面相觑,这也是一种悲哀。
形式大于内容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课堂教学。
第五,要懂语文教师要有教学技术,要用艺术的教学设计优化课堂读写教学。
对于教学艺术,人们有如下一些说法:
教学艺术是娴熟的教学技术。
教学艺术首先是爱的艺术、鼓励的艺术、影响人的艺术。
教学艺术是具有创造性、表演性、审美性特征的艺术。
笔者以为,从“教学”二字来看,创意优美、角度新颖、细节生动、手法巧妙、激趣益情、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设计技巧与教学技巧就是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具有美感、富有情味、因势而异、省时高效的高层次教学技术。
教学艺术的特征非常鲜明。
特征之一:创造性。
教学艺术,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的具体体现。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形成,离不开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时代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或教学理念的指导;二是教师自己的勤于钻研、善于思考与勇于实践。教学思路设计的创造性,离不开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学理念的支撑和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的研读与处理。
特征之二:审美性。
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性首先就是审美的创造。因为审美的创造,因为美的力量,教学艺术才能够益趣、益智、益情,才能够更好地激趣、激智、激情。缺少美感的形式与内容谈不上有着这样的艺术力量。我们常常说某节课好听、好看,就是因为它的美感。
教学艺术的审美性既表现在教学的整体策划上,也表现在教学的局部之中,更多地则表现在教学细节上。细节之美闪现出教学艺术美的亮点,细节之美的汇聚形成了教学的整体之美。
特征之三:实用性。
各种形式的教学艺术都应该而且必须能为广大教师所熟悉、所喜爱、所欣赏、所运用,不能引起教师共鸣的教学艺术往往只是空洞的纸面上的“艺术”。所以,在实用性、普及性上多做一些有益于广大语文教师的工作,让教学的艺术走进千万个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是语文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一个基本境界。这个境界的实现,带来的是无数具有魅力、富有情味的语文学习课堂。
教师的教学艺术,造福于学生的课堂学习。
作者简介:
余映潮,1947年出生,1975年湖北监利师范学校毕业,中学高级教师,1997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发表教育教学文章逾千篇,出版《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中考作文技法》《怎样学语文》《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讲语文》《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等著作。
[1]余映潮:《何谓懂得语文教学》,载《中学语文》,2011(01)19~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