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体现特色,改革方法,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12年6月在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社科部)的基础上成立,是学校直属的教学科研单位。多年来,学院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即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两个标准”(即《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三大任务(即思政课教学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四大工程”(即名师培养工程、教学质量提高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实现“两个转化”(即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实现整体性好转,较好地发挥了思政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

一、改革内容,突出“一二三四五六”教育

作为一所民族院校,我校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坚强捍卫者,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拥护者和践行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者”的根本任务,将思政课建设的一般规律与民族院校的特殊规律联系起来、结合起来,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突出思政课建设的民族特色。

我们根据思政课和民族理论课的设置情况,对我校思政课的教学重点内容提炼和归纳为“一二三四五六”:

“一个国家”教育,即突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基本国情的教育;

“两个共同”教育,即突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的教育;

“三个离不开”教育,即突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互相离不开”的教育;

“四个认同”教育,即突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

“五观”、“五德”教育,即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六方面国家核心利益”教育,即突出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的教育。

以上“一二三四五六”,基本涵盖思政课和民族理论课教学内容,且各有其要义内涵,既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又相互连通,相互渗透,共同育人,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高度统一。

对思政课的教学重点,以简便易记的数字表述方式进行归纳和提炼,是一次新的尝试,方便了任课教师把握重点实施教学,也方便学生学习掌握。

经过我们的理论教育和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校学生对党和政府近几年的工作,特别是抵御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处置“3.14”和“7.5”事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的工作表示满意,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自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进一步提高,在涉及国家和民族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坚定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同学们经受住了“3.14”、“7.5”事件,汶川、玉树地震的冲击和影响,从中经历了磨砺和锻炼,维护稳定、反对分裂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始终保持了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没有一名学生参加校外不法活动,为宁夏高校和自治区的稳定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各族学生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21万余元、263名师生主动为灾区人民献血12万毫升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时任国家民委党组书记杨传堂在学校报送的信息上做了“太感人了,太温暖了,这就是当代大学生的情怀”的重要批示。

二、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民族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政课教学,是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已经统一的情况下进行的。如何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最重要的手段是教学方法创新。

我们的做法是:

(一)建立“问题逻辑”

即在以客观分析、理性回答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和学生成才成人主要问题为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学习借鉴上海大学的做法,尝试建立“问题逻辑”教学方法。问题来源为:中央确定的宣传教育任务、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有所研究的问题。对学生在问卷中和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老师予以耐心、深入的解答,消除了学生的疑虑。

(二)活跃课堂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老师们大胆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自主性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两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顺利通过教育厅的中期检查,进入下一轮建设阶段。

(三)组织实践教学

组织新生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一是举办“亲近宁夏,爱我民大”主题实践活动,到宁夏博物馆参观学习,使学生对第二故乡——宁夏有了初步的了解,扩大了宁夏的影响,深化了大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母校”的感情和意识。二是组织“走进军营,感受奉献”学习教育活动,感受宁夏军区给水团官兵模范践行“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感人事迹。

(四)积极探索科学的考试考核方法,重点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尝试把考试过程化、综合化,即不搞一考定成绩,学生出勤、参与讨论发言、作业、平时行为表现情况均可作为考核要素,课程书面考试成绩占到总成绩的50%左右。

三、夯实学科和课程建设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在国家出台新一轮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发展政策的时期成立的,也是在学校由规模扩张和内涵发展并重向内涵发展的转型期成立的。为此,我们提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工作主题,采取各种措施,夯实学院的建设基础。

(一)夯实学科基础

认真学习国务院学位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学位[2012]17号),制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规划》,提出了“通过三到五年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宁夏一流,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特色学科、优质课程、精良队伍、管理规范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发展目标。近几年要争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争取到学科建设重大机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批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

(二)夯实思想基础

举办了工作研讨会,重点就学校发展转型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思政课如何实现“两个转化”,怎样教学的教师是一位好教师,什么样的思政课是一堂好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10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交流发言。这次会议为适应学校发展转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转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三)夯实理论基础

1.举办系列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先后邀请多位包括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民族理论专家、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专家学者来院,就学科建设、学院建设、教学改革、课题申报等进行指导,举办了十几场高水平的学术讲座,活跃了学术气氛,开阔了视野,使本院老师和研究生受益匪浅。

2.为进一步夯实我院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增强马克思主义信念,方便教师原原本本学习、查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培养科学、严谨、诚信、求实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开拓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领域、新视野,我们上报学校批准核拨专款,为全体教师购买配发了2012年最新出版的马恩选集、列宁选集、马恩文集。

(四)夯实队伍基础

1.组织进行新的知识能力培训和储备。安排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骨干研修班、马工程示范教材培训班和自治区骨干教师培训班。组织暑期社会考察调研活动,重温历史,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素材,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经验。鼓励教师报考博士,近年来共有8名教师考取博士。

2.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全国、全区思政课教学能手比赛和学校教学基本功比赛,以赛验教,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王永和院长获得第一批全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称号,杨红星博士获得学校“我最喜爱的教师”(10名获奖者中唯一男性)称号和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等奖,徐蓓雯老师获得全区本科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赛第一名。

3.举办学院教学大赛。校党委书记张京泽、副校长张维民莅临现场观摩比赛。杨红星获得讲课比赛一等奖,史凌、马翠萍、李攀获得讲课比赛二等奖。徐蓓雯获得说课比赛一等奖,胡跃、李红梅(大)、王海兵获得说课比赛二等奖。比赛集中展示了我院教师近年来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成果,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比赛对教师们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创新意识、激励自我超越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心育”环境

我校学生来源多元,学生中的文化适应、贫困问题、学习压力等都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我们在专职教师少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了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率高,学生心态健康、抗压能力较强,从未出现过自杀身亡现象。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首先,建立健全了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建立了“校级——院级——班级”三级工作体系。

其次,每年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开展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并大力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全校学生的心理素质。邀请国内心理学权威专家到校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再次,实施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建立五大工作系统(发现系统、监控系统、干预系统、转介系统、善后系统),完善工作机制,把学生心理疾病、事故的几率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