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抓好“五个结合”,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是1986年成立的马列部,1998年更名社科部,2006年在原社科部的基础上,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学院,2011年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现有教师队伍56人,教授13人,特聘教授2人,高职和博士占教师队伍的近70%。2007年独立设立硕士点并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8年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目前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省级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2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迄今,我院教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16项、教育部课题19项,其他省部级课题30项,地厅级项目6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18项。2012年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得70分,在全国参评的121个学校中并列11,成绩在学校参评的19个学科中位列第2,在湖北高校位列第7,在民委院校中位列第1。
我院在短短的5年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可谓一年一个台阶,年年都有新气象。全院教职员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改革创新、勇于探索、团结奋进、成果丰硕、进步斐然,探索出了一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科与科学研究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着力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大学基本教学规律相结合,大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全院上下始终牢固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心意识和政治责任意识,狠抓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于2008年仅用3年时间便成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由“98方案”到“05方案”的转型。
高校目前开设的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突出的是当代大学生人生立世所应确立的价值体系和所应具备的社会规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突出的是要明确地告诉当代大学生今日中国“从何而来”,当代中国的“四个历史性选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突出的是今日中国“现在何处,并将走向何方”,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新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头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突出的是要引导当代大学生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面去反思历史、关注现实。学院始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根据四门课程的系统定位和功能互补,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和立品效应,努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和新途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当代大学生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到2013年,我院思想政治理论四门课程全部为精品课程,其中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精品课程体系,这既反映了学院全体教师的辛勤努力,更充分体现了学校党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重视。学校于2004年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校党委分管副书记、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各组成成员部门具体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形成了全校上下思想统一、认识一致、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良好局面。
学院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改革,形成了以“理论型教学”为体,以“研究型教学、实践型教学、开放型教学”为表的“三位一体”式教学新模式。“理论型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大纲要求,首先给学生讲清理论,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4门课程教育教学的红线,贯穿教学全过程,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魅力。为此“原理”教研室长期坚持每周一个下午的教师读原著活动,边读边学边交流,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理论研究工作,关注重大理论问题和热点问题,并把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强化教学深度,提升理论解释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通过课堂作业、课堂小论文、课件制作等活动,强化理论学习效果,提升理论感召力。“实践型教学”模式就是课堂理论教学与教学参观、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学会学习和创造。为此4门课程都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制定了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学校党委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学院先后建立了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井冈山革命老区、洪湖革命老区、红安革命老区、新县革命老区、武汉农讲所、恩施少数民族地区等教学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同时每年暑期组织骨干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前沿地区、新农村建设典型地区、国有大型企业、兄弟院校等地参观交流,开阔视野,积累经验。“开放式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拓展课堂疆界,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生动性。同时,开设“南湖时政讲坛”和“南湖思政论坛”,定期邀请专家学者、社会新闻人物、政府部门负责人等来我院做学术报告和时政报告,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学院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工作和教学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是我院的良好传统,学院先后承担包括教育部、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在内的10余项教学研究项目,这些项目研究工作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学院编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学》(4本集)深受学生欢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成效显著,2008、2009、2010年连续三年的学校教学评估工作中,均获“优秀”等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堂在每年的学生网上评教均为“优秀”,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报》先后用半版篇幅报道我院的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情况。
二、着力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大学生日常管理教育相结合,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学院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言传身教和教书育人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课堂理论教学活动,更是一个寓教于行、言传身教的过程。长期以来,学院鼓励和提倡教师参与和指导大学生社团活动和第二课堂学术及学院文化活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日常管理教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寓教于身。近年来,学院有十多人担任学校各类学生社团指导老师的工作,张瑞敏、赵继伟、揭家新、曾红宇、米霞、董杰、瞿晓琳、滕帅等100余人次担任校学生会、校团委等组织的大型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活动评委工作。钟诚、蓝华老师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长期坚持为学生做心理辅导。刘红娟、熊芳老师关心贫困学生,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学院涌现了许多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们经常与学生交流,交朋友,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解决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氛围,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形式生动,内容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收到实效。正是这些努力,学院广大教师在我校学生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在学校历次网上师德师风评教活动中,学院教师全被评为“优秀”等次。
三、着力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形势政策教育、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宣讲相结合,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
学院担负着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光荣使命,提高全体教师的政治理论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积极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精神,是我们的重要职责和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党的理论、政策、路线、方针的重要阵地,是解决学生思想认识问题、武装学生头脑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学院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形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形势政策教育、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宣讲结合起来,先后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改革开放30周年、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十七大报告、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等主题宣讲,取得良好效果,很好地实践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的两个功能定位。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根据学校党委要求,学院组织了以书记、院长带队的6位专家教师宣讲团,分九个专题,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宣讲十八大精神,先后进行了30多场宣讲报告,做到了全校2万多师生每人至少听一场十八大精神学习专题报告。学院长期支持学校学生党建工作,与学校党委组织部、党校配合,积极支持学校各学院学生理论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学生业余党校、“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会”等阵地,向学生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和理论学习积极分子宣讲党的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积极分子和中坚力量。学院党委根据学校党委组织部的要求和安排,派政治素质强、理论素质硬的骨干深入各学院学生业余党校,向广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培养对象宣讲党的理论和党的知识,先后给他们上了几十场专题党课。同时,深入各学院“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会”,担任他们的专家指导员,辅导他们的理论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党的理论的精神实质。
四、着力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
学院承担着全校各层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这是立德树魂的工作,是高等学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中国特色的重要构成内容。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融进教材、带进课堂、进入学生头脑,始终是我们的立院之本,是学院的核心任务。长期以来,学院全力支持和积极推进教师科研活动,积极探索和建立健全科研支持机制,创造科研条件,营造科研氛围。一是凝练了学科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发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史研究》《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二是打造学术平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省重点人文基地)、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校重点人文基地)、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共产党与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省重点、校重点人文基地)、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校一般)、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地区发展调研中心。三是建立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湖北恩施三岔口社区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湖北省委讲师团、中南民族大学)、湖北长阳县党校实践基地(616示范点)、农民运动讲习所、湘鄂西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实践基地。四是产出一批成果。积极支持学院教师深入社会经济建设和民族地区一线考察和学习,鼓励和支持教师承担和参与多项思想政治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等相关课题研究工作。单2013年,我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5项、教育部课题4项、湖北省社科基金3项、国家民委项目2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2等奖1项、湖北社科奖2项,武汉市社科奖4项。通过这些一系列课题的专题研究工作,学院教师深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一线,深刻感受和切身感悟国家建设成就,并能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把握人才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
五、着力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相结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深入开展打造平台、提供载体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龙头。长期以来,学院清醒地认识到,学科是兴院之本,是推动学院发展跃上新台阶的根本。目前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五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学院结合学校“十二五”规划制定,确立了明确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就是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核心,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为重点,以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持作用,充分发挥学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力争把我院建设成为在全国民族院校中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