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尾巴:心理学极简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文艺复兴时期(2)

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主导了行为,而动物行为则被简单意识所主导。

笛卡尔是第一个将“意识”这个词语引入心理学范畴的人,在日后的心理学研究中,“意识”成为很多心理学家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在哲学方面,笛卡尔作为欧洲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哲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相信对哲学有所了解的人对他的名字应该不会感到陌生。而笛卡尔那句“我思故我在”的名言,在广大文艺青年中也很有市场。

事实上,“我思故我在”这句话,对于心理学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对“我是谁”这一终极哲学的问题的解释。哲学家们在普通人看来,都有些“偏执狂”的倾向,他们喜欢刨根问底地研究一些普通人“不屑”回答的问题,比如说“我是谁”。研究“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前提是,“我”到底存不存在。普通人也许会说:“我当然存在啊。”但是哲学家却会问:“梦里的你,也是你,你觉得那个你是真实存在的吗?”

……无言以对。

笛卡尔的答案是,“我”是存在的。为什么呢?因为我思考“我到底存不存在”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我必须存在。如果我不存在,我就不会也不能思考我存不存在了。

有时候真觉得哲学家其实是一帮无聊的家伙。

从“我思故我在”这句话来看,笛卡尔的思想应该算作是唯心主义。其实不是,笛卡尔也承认物质世界的独立性。有很多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物质世界是虚幻的,我认为你有,你就有,认为你没有,你就没有。主观意志决定世界的面貌。但是笛卡尔和他们不一样,他认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是分开的,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简而言之就是,在你的精神世界里,你可以随意认为某种外在的物质存在或不存在。但是在物质的世界中,存在的就是存在的,不会因为你的意志而发生转移。

这就是笛卡尔的“二元论”。“二元论”思想,也为意识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后来的心理学家在研究环境(物质世界)与心理的关系时,不再纠结于某种环境到底会给人造成何种特定的影响。因为笛卡尔告诉他们:“物质世界在每个意识世界的反映都是不同的,同样的一种东西,在甲的眼中是一番模样,在乙的眼中又是另一番模样。”

这样的启示,推动心理学向前走了一大步。

伽利略:当科学被权势吓倒,科学就会变成一个软骨病人。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真正的伟大永远不会过时

——后世各心理学派的先驱者们

比伽利略和笛卡尔稍晚一些的英国科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年),一直在研究一个课题——人为什么会选择群居生活?这个课题如果用现代心理学词汇表达的话,可以说成“社会心理学的起源”。

霍布斯认为,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攻击性的动物,而群体的联合,可以让人避免遭受到来自其他同类的攻击。但是,群体在产生之后,内部也会出现攻击行为,如此一来,群体会因内部的攻击行为而分化。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树立一个权威,即统治者。

在霍布斯看来,君主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他本人也极力维护君主统治。

1642年,奥利佛·克伦威尔发动革命,意在推翻查理一世的统治。在这场战争中,霍布斯选择支持查理一世。

1646年,克伦威尔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查理一世被判处叛国罪,处以极刑。霍布斯因支持查理一世,也成了新政府的敌人,不得不流亡法国。他还当上了同样在法国流亡的查理二世的家庭老师。1660年,英国君主制复辟,查理二世成为新一任君主。霍布斯也回到了英国,在外交部门获得了一个职位。

霍布斯对于心理学的贡献在于,他让人们对社会心理产生了思考,人们在研究心理学时,不再只针对“人”这个个体,而是开始从“社会”的角度透视人类心理的秘密。

与霍布斯的观点相反,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认为人并不是一种攻击性的动物,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至于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主要取决于接受了何种教育。因此,洛克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

洛克在57岁时出版了《人类理解论》一书。在这部书中,洛克认为人生下来的时候,思想就如同一张白纸,后天对于外界事物的感觉和思维上的推理,让人类开始认识自己所处的世界。

和柏拉图一样,洛克也认为人的感觉不靠谱,但他比柏拉图更高明的地方是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洛克的实验是这样的:取三碗水,分别是热水、温水、凉水。他让人把一只手放到热水中,另一只手放到凉水中。这时候感觉是准确的,在热水中感觉到热,在凉水中感觉到冷。但是在30秒之后,他让人把两只手从之前的碗里拿出来,都放到温水中。此时,人的感觉就不那么可靠了。同样的一碗水,之前放到热水中的那只手会感觉到冷,而之前放到冷水中的那只手会感觉到热……

虽然洛克与柏拉图一样认为感觉靠不住,并用实验证明了这种观点,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否认感觉的重要性。在洛克看来,感觉和推理共同形成了人的思想,缺失了任何一个都会对思想产生严重的影响。

洛克有个朋友,叫哥特佛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年),也是一位哲学家、数学家。虽然是朋友,但是莱布尼茨对于洛克的理论并不认同。他认为人类初生之时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某些“天生”的智慧来到这世界上。莱布尼茨打算写一本书来反驳朋友的观点。1704年,他完成了自己著作。可就在同一年,洛克死了。如果此时将自己的著作出版,难免有“人走茶凉”“落井下石”之嫌,而且莱布尼茨认为朋友在活着的时候可以尽情批评,但是批评一个刚刚过世的朋友,是对死者的不敬。所以,他决定在有生之年将自己的著作“雪藏”。

1765年,莱布尼茨去50年后,他的著作才终于得以出版。虽然距离著作成稿之日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莱布尼茨的书还是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看来,真正伟大的著作,没有“过时”这种说法。

在著作中,莱布尼茨提出了一个观点——人类的思想可能有四分之一来自于先天,这部分就是所谓的“天赋”。莱布尼茨把一个初生的心灵比作是一块有纹理的大理石。后天的雕刻家把这块石头刻成了雕像,但不能说在此之前雕像是不存在的——那块石头本身,就包含了这个雕像。

莱布尼茨的理论,对于后世心理学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费西纳、弗洛伊德等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他的学说。

霍布斯:君主体制的支持者。

约翰·洛克: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