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通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征战中崛起的奥斯曼帝国

一、 奥斯曼国家的兴起

安纳托利亚地处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中间地带。长期以来,穆斯林与基督徒在安纳托利亚频繁攻战,形成深刻的宗教对立。信仰的狂热和对于战利品的渴望,驱使着来自伊斯兰世界腹地的穆斯林涌向圣战的前沿。十字军东征(Crusades)时期,叙利亚成为穆斯林与基督徒交锋的主要区域,穆斯林与基督徒在安纳托利亚的宗教对抗有所缓解。十字军东征结束后,安纳托利亚的战事再度进入高潮。穆斯林与基督徒之间的激烈厮杀,吸引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圣战者不断涌入安纳托利亚。以捍卫信仰的名义劫掠异教徒的土地和战利品,则是驱使穆斯林加入圣战者行列的直接诱因。在穆斯林看来,圣战的胜利既是物质财富的来源,更是权力合法性的根基。

奥斯曼人(Ottomans)的国家脱胎于穆斯林在安纳托利亚发动的圣战实践,奥斯曼国家的兴起可谓安纳托利亚之穆斯林圣战实践的逻辑结果和历史产物。另一方面,13世纪蒙古帝国兴起以后,大批突厥血统的穆斯林迫于蒙古西征的强大压力,从亚洲大陆腹地的中亚和伊朗高原自东向西移入安纳托利亚,进而导致安纳托利亚人口构成的明显变化。蒙古西征无疑加深了安纳托利亚的突厥化和伊斯兰教化的进程,而安纳托利亚的突厥化和伊斯兰教化则提供了奥斯曼人异军突起的重要社会基础。

奥斯曼人与11世纪入主西亚的塞尔柱人同属突厥人乌古斯部落联盟的分支,因其首领奥斯曼而得名,曾经在伊朗高原东北部的呼罗珊地区从事游牧活动,尊奉逊尼派伊斯兰教。13世纪初,由于受到蒙古西侵的威胁,乌古斯部落联盟的分支凯伊部落离开呼罗珊地区,向西迁至两河流域上游。凯伊部落在其首领苏莱曼死后分裂为两支,其中一支返回呼罗珊地区并依附于蒙古征服者,另一支大约400帐(即400户)在苏莱曼之子厄尔图格鲁尔率领下进入安纳托利亚西北部萨卡利亚河畔的索古德地区(位于今土耳其城市埃斯基谢希尔附近),依附于罗姆苏丹国,戍守边境,致力于讨伐基督徒的圣战。

1281年厄尔图格鲁尔死后,其子奥斯曼(Osman,1281—1326年在位)承袭父职。奥斯曼1258年出生于安纳托利亚东北部的瑟于特,承袭父职后,娶苏非教团长老艾德巴里之女玛尔哈顿为妻,接受艾德巴里赠予的宝剑,得到苏非教团的支持,进而以圣战的名义袭击拜占庭帝国的边境,抢劫财物,拓展疆土,围攻拜占庭帝国城市尼西亚(Nicaea,今土耳其城市伊兹尼克)。1299年,奥斯曼自称加齐,在其领地范围建立国家,是为奥斯曼人国家的雏形。奥斯曼是十分虔诚的穆斯林,恪守宗教功修,生活简朴,热衷于对基督徒的圣战,史书称奥斯曼为“部落首领,加齐英雄”。

奥斯曼召集加齐勇士

13世纪的安纳托利亚是穆斯林圣战的前沿,而在加齐云集的圣战前沿中脱颖而出的前提条件,是取得圣战的重大胜利和被安纳托利亚的穆斯林首领塞尔柱苏丹赐封贝伊(Bey)的称号。奥斯曼于1301年在巴法埃农击败救援尼西亚的拜占庭帝国军队2000人,旋即被罗姆苏丹国的苏丹阿拉丁二世授予贝伊的称号,获赠作为权力标志的战袍、战旗、战马和战鼓。巴法埃农之战的胜利提高了奥斯曼的声望,来自安纳托利亚各地的圣战者纷纷慕名投奔奥斯曼的帐下。1302年阿拉丁二世死后,罗姆苏丹国分裂,奥斯曼遂放弃贝伊的称号,改称埃米尔(Emir),创建奥斯曼埃米尔国,定都萨卡利亚河谷的卡拉加希萨尔(卡拉加希萨尔原为希腊人的主教驻地,距离布尔萨约两天的路程),继而向黑海和马尔马拉海方向拓展领土。

1326年奥斯曼死后,其子乌尔汗(Orhan,又译奥尔汗,1326—1360年在位)即位,移都布尔萨。1326年乌尔汗定都布尔萨,被后来的史家视作奥斯曼帝国之始,而乌尔汗则被誉为奥斯曼帝国的真正创立者。

布尔萨(Bursa)位于安纳托利亚的西北部,地处乌卢山南麓,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建城之初名为普鲁萨,曾经是拜占庭帝国的军事重镇。奥斯曼人于1317年起围攻拜占庭军队重兵防守的布尔萨,1326年攻陷布尔萨。奥斯曼死于布尔萨陷落之时,乌尔汗便将奥斯曼的遗体葬于布尔萨,布尔萨由此成为奥斯曼人心目中的圣城。

乌尔汗

乌尔汗移都布尔萨后,率军攻占拜占庭帝国的重镇尼西亚(1331年)、尼科米底亚(1337年)和于斯屈达尔(1338年)诸地,兼并原属罗姆苏丹国的大部领土,成为安纳托利亚最具实力的穆斯林政权,进而将扩张的矛头指向巴尔干半岛(Balkan Peninsula)。1345年,乌尔汗兼并卡列西埃米尔国,兵临马尔马拉海,控制达达尼尔海峡,进而打开通向欧洲的大门。1354年,乌尔汗的长子苏莱曼率军东征,攻占安卡拉。

穆拉德一世(Murad Ⅰ,1360—1389年在位)当政时期,兼并格尔米延埃米尔国和哈米德埃米尔国,降服卡拉曼埃米尔国,控制安纳托利亚中部。穆拉德一世死后,巴叶济德一世(Bayezid Ⅰ,又译巴耶济德一世、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年在位)即位。1390年,巴叶济德一世征服爱琴海沿岸的萨鲁罕埃米尔国、艾丁埃米尔国和门特什埃米尔国。1397年,巴叶济德一世的军队占领安纳托利亚内陆重镇科尼亚,兼并卡拉曼埃米尔国。

14世纪末,帖木儿帝国(Timurid Empire)崛起于中亚。帖木儿(Timur,1336—1405年)是突厥化的蒙古察哈台汗国贵族后裔,1370年在撒马尔罕建国,进而征服伊朗、阿富汗以及南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1398年,帖木儿的军队一度攻入印度北部,洗劫德里。帖木儿的军队于1400年攻入叙利亚,击败马木路克王朝的守军,占领阿勒颇和大马士革。1402年,帖木儿率军15万人攻入安纳托利亚。帖木儿的大军自锡瓦斯出发,沿克孜勒河向西,穿过卡帕多西亚,到达安卡拉城外的齐布克平原,与巴叶济德一世率领的奥斯曼军队7万人交锋。奥斯曼军队战败,巴叶济德一世被俘后忍辱而死,安纳托利亚归降帖木儿帝国,奥斯曼帝国由此进入大空位期(Ⅰnterregnum,1402—1423年)。

巴叶济德一世被帖木儿俘获后忍辱而死

安卡拉战役(Battle of Ankara)后,帖木尔恢复格尔米延、萨鲁罕、艾丁、门特什和卡拉曼诸埃米尔国在其原有领地的统治权,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人、瓦拉几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也相继反叛。奥斯曼人在安纳托利亚仅保留东起阿玛萨西至布尔萨和马尔马拉海的地带,由帖木儿分别赐封给巴叶济德一世的4个儿子伊萨、苏莱曼、穆罕默德和穆萨。其中,伊萨领有布尔萨和安纳托利亚西部,苏莱曼领有埃迪尔内和巴尔干半岛南部一隅,穆罕默德领有阿玛萨一带,穆萨处于穆罕默德的监护之下。1403年,苏莱曼与拜占庭皇帝签署协议,以归还萨洛尼卡为条件,换取拜占庭皇帝的支持。

帖木儿返回中亚以后,巴叶济德一世的4子之间相互厮杀,内战持续了10年之久。1404年,苏莱曼(Soliman)的军队夺取布尔萨,控制安纳托利亚西部。1409年,穆罕默德指使穆萨潜入巴尔干半岛,在瓦拉几亚人的支持下控制保加利亚东部和色雷斯,迫使苏莱曼撤军,安纳托利亚西部遂成为穆罕默德的领地。1411年,穆萨攻占埃迪尔内,苏莱曼死于逃往君士坦丁堡的途中。1413年,穆罕默德的军队越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夺取埃迪尔内,穆萨在索非亚附近兵败身亡。1415年,穆罕默德占领卡拉曼埃米尔国西部,重新兼并萨鲁罕埃米尔国。1421年穆罕默德死后,其子穆拉德在布尔萨即位,是为穆拉德二世(Murad II,1421—1451年在位)。穆拉德二世即位后,首先平息觊觎苏丹权位的奥斯曼人反叛。1422年,已故苏丹穆罕默德的胞弟穆斯塔法在拜占庭帝国的支持下举兵反叛,占据鲁梅利亚,在埃迪尔内自称苏丹,旋即被苏丹穆拉德二世处死。1423年,穆拉德二世的胞弟小穆斯塔法举兵反叛,自称苏丹,占据伊兹尼克,也被处死。随后,穆拉德二世出兵围攻君士坦丁堡,继而于1424年灭亡艾丁埃米尔国,1425年灭亡门特什埃米尔国,1428年灭亡格尔米延埃米尔国,奥斯曼帝国再度中兴。

穆拉德二世

二、 对基督教世界的圣战

1341年拜占庭帝国皇帝安德洛尼卡三世(Andronikos III Palaiologos)死后,其子巴列奥略在君士坦丁堡加冕即位,称约翰五世(John V Palaiologos);康塔库尊拒绝承认约翰五世,在色雷斯自立为拜占庭帝国皇帝,是为约翰六世(John VⅠ Kantakouzenos)。1342年,巴列奥略与康塔库尊之间为争夺拜占庭帝国皇位而爆发内战。1346年,康塔库尊与奥斯曼人结盟,将其女狄奥多拉许配给乌尔汗为妻。同年,乌尔汗的长子苏莱曼率军6000人开赴色雷斯援助康塔库尊,夺取伊斯坦布尔以北的黑海沿岸地区,是为奥斯曼人首次踏上欧洲的土地。

1331年,斯蒂芬·杜尚(Stephen Dušan)继任塞尔维亚王位。斯蒂芬·杜尚即位后,利用拜占庭帝国内讧之机,开疆拓土,夺取阿尔巴尼亚、色雷斯和马其顿地区,俨然成为巴尔干半岛的霸主。1346年,斯蒂芬·杜尚自称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的皇帝,继而与威尼斯人结盟,君士坦丁堡成为塞尔维亚人和威尼斯人觊觎的目标。1349年,乌尔汗出兵2万人帮助拜占庭帝国击败塞尔维亚统治者斯蒂芬·杜尚的军队,收复一度为塞尔维亚人占领的萨洛尼卡。1352年,巴列奥略与康塔库尊之间内战再起,乌尔汗派遣苏莱曼率军驰援康塔库尊,兵锋一度远至亚得里亚堡。1354年,苏莱曼率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达达尼尔海峡欧洲一侧的加利波利半岛。苏莱曼将突厥穆斯林战士从安纳托利亚移入加利波利半岛,加利波利半岛随之成为奥斯曼人进攻巴尔干半岛的桥头堡。另一方面,加利波利半岛陷落后,君士坦丁堡处于奥斯曼人的直接威胁之下,基督教世界为之震惊。罗马教皇和西欧基督世界开始筹划发动新的十字军东征,意欲拯救君士坦丁堡,抵御伊斯兰教向欧洲的传播,进而实现东西教会即天主教会与东正教会的统一。

穆拉德一世当政时期,延续乌尔汗生前的扩张路线,奥斯曼人绕过君士坦丁堡,开始大规模进军东南欧地区。此时的东南欧地区在政治上四分五裂,斯蒂芬·杜尚死后的巴尔干半岛犹如一盘散沙。民族矛盾和教派对立的错综交织、基督徒王公的内讧、东正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分歧、民众不满情绪的蔓延,以及伊斯兰教的宗教宽容政策,提供了奥斯曼人得以征服巴尔干半岛的外在条件。另外,在欧洲基督教世界尚未出现职业化军队的时代,耶尼切里作为奥斯曼帝国的职业化战士,训练有素,准备精良,占据明显的军事优势。

亚得里亚堡(Adrianople)也称哈德良堡,地处色雷斯、希腊与保加利亚之间,是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在征服巴尔干半岛后建立的军事要塞,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罗马帝国军队于378年在亚得里亚堡与哥特人发生激战,罗马皇帝瓦伦斯兵败身亡。1357年苏莱曼死后,穆拉德负责戍守加利波利半岛,奥斯曼人逐渐控制马里查河谷以及君士坦丁堡通往亚得里亚堡的道路,形成对亚得里亚堡的包围态势。1361年,奥斯曼军队攻占亚得里亚堡,切断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与巴尔干半岛之间的联系,东南欧地区门户顿开。穆拉德一世将奥斯曼国家首都从布尔萨迁至亚得里亚堡,亚得里亚堡改称埃迪尔内。穆拉德一世迁都巴尔干半岛边境城市埃迪尔内,预示着奥斯曼人在东南欧方向的进一步圣战。

1363年,奥斯曼军队占领菲利比,切断希腊与保加利亚之间的联系,控制君士坦丁堡的谷物供应,迫使拜占庭帝国皇帝臣服于奥斯曼苏丹。然而,面对奥斯曼人的威胁,巴尔干半岛的基督教王公不甘效仿拜占庭皇帝,拒绝向奥斯曼苏丹俯首称臣。1364年,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匈牙利的基督教王公组成联军,在匈牙利国王路易的统率下开赴马里查河谷,驱赶刚刚踏上巴尔干半岛土地的奥斯曼人,遭遇奥斯曼人的伏击,兵败而退,数以千计的基督徒溺亡于马里查河,是为巴尔干半岛的基督徒携手抗衡奥斯曼人入侵的首次尝试,史称“塞尔维亚人的溃败”(Serbian Defeat)。

科索沃战役

1366年,罗马教皇发布诏书,呼吁欧洲基督徒对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发动圣战。随后,萨伏伊伯爵阿曼德斯二世的舰队从奥斯曼人手中夺回加里波利要塞,归还拜占庭帝国皇帝。然而,加里波利的得而复失已经无法阻止奥斯曼人在巴尔干半岛的进攻势头。1376年,拜占庭帝国皇帝安德罗尼库四世(Andronikos IV Palaiologos,又译安德洛尼卡四世)将加里波利重新献予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一世,作为奥斯曼人支持其走上王位的酬谢。

1371年,奥斯曼军队在马里查河畔的塞尔诺文击败塞尔维亚人,迫使巴尔干诸地向穆拉德一世称臣纳贡。此次战役史称第二次马里查战役(Second Battle of Maritsa),奥斯曼帝国编年史则称之为“塞尔维亚人的毁灭”(Serbs Destroyed)。奥斯曼军队自1380年起发动新的攻势,1383年占领塞里茲,1385年占领索菲亚,1386年占领尼什,1387年占领萨洛尼卡。1389年,巴尔干诸地发生反叛,塞尔维亚人以及保加利亚人、波斯尼亚人、匈牙利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组成联军,在塞尔维亚国王拉扎尔(Lazar of Serbia)统率下进攻奥斯曼军队。塞尔维亚联军逾10万人,奥斯曼军队大约6万人,双方在科索沃平原展开决战。据史书记载,一个塞尔维亚贵族潜入奥斯曼军营,用浸过毒药的匕首刺死苏丹穆拉德一世。穆拉德一世之子巴叶济德一世(1389—1402年在位)随后向塞尔维亚人发起进攻,擒获塞尔维亚国王拉扎尔,并下令处死包括拉扎尔在内的所有战俘。塞尔维亚联军残部退出战场,奥斯曼军队也暂时中止了进一步的军事行动。

瓦拉几亚

自1392年起,巴叶济德一世平息安纳托利亚的反叛后,在巴尔干半岛发起新一轮的军事攻势,降服塞尔维亚,占领保加利亚,攻入瓦拉几亚(Wallachia,今罗马尼亚)。相传,巴叶济德一世曾经誓言征服匈牙利和意大利,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饮马庆功。1394年,开罗的哈里发穆台瓦基勒赐封巴叶济德一世以苏丹的称号,奥斯曼国家随之由埃米尔国演变为苏丹国。1395年,巴叶济德一世挥师攻入伯罗奔尼撒半岛,继而攻占希腊全境,瓦兰吉亚大公米尔恰也被迫向奥斯曼人苏丹俯首称臣。

1396年,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统率的匈牙利军队与来自法国、英国、德意志的十字军组成的联军,自布达沿多瑙河南下,围攻多瑙河下游的奥斯曼军事要塞尼科堡(Nicopolis,位于今保加利亚境内),巴叶济德一世亲率大军从君士坦丁堡驰援,俘获万人,进而完成对于巴尔干半岛的征服。尼科堡战役之后,巴叶济德一世挥师安纳托利亚,1397年占领科尼亚,1398年占领锡瓦斯,控制黑海沿岸。拜占庭帝国此时大势已去,仅余几座孤城,从亚得里亚海和匈牙利平原至幼发拉底河的广大地区纳入奥斯曼苏丹国的版图,首都君士坦丁堡四面楚歌,危在旦夕。

1402年安卡拉战役后,奥斯曼人遭受重创,继而陷入争夺苏丹权位的内讧,拜占庭帝国得以侥幸苟延残喘。苏丹穆罕默德一世(Mehmed Ⅰ,1413—1421年在位)即位后,重振国势,恢复疆土。1422年,穆拉德二世(Murad II)借口拜占庭帝国皇帝干预苏丹的权位继承,发兵进攻君士坦丁堡,迫使拜占庭帝国皇帝割让君士坦丁堡城周围除供水区外的所有地区,每年缴纳3万金币作为岁贡。1430年,穆拉德二世的军队击败威尼斯人,再度攻陷帖萨罗尼加,控制爱琴海水域。1436年,奥斯曼帝国再度占领阿尔巴尼亚,继而平息塞尔维亚人的反叛。

1441年,匈牙利人反叛,奥斯曼帝国军队被迫退出塞尔维亚南部。1443年,基督教十字军进入保加利亚,夺回索菲亚。1444年,奥斯曼军队在黑海西岸的瓦尔纳击败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率领的基督教十字军。1448年,穆拉德二世在科索沃平原再度取胜,洪雅迪率领的匈牙利军队战败求和,是为第二次科索沃战役(Second Battle of Kosovo)。穆拉德二世的胜利巩固了奥斯曼人在东南欧地区的统治地位,巴尔干半岛的基督徒丧失了反击奥斯曼人的最后力量。

穆罕默德一世

君士坦丁堡地处亚欧大陆的接合部,扼守黑海与地中海的通道。夺取君士坦丁堡,是历代穆斯林统治者的夙愿。穆罕默德二世(MehmedII,1451—1481年在位)即位时,拜占庭帝国领土丧失殆尽,财源枯竭,首都君士坦丁堡尽管地势险要,城墙坚固,然而城内人口锐减,防务空虚,兵力不足万人,无力抵御奥斯曼人发动的强大攻势。

穆罕默德二世

1452年,奥斯曼人继巴叶济德一世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亚洲一侧构筑城堡之后,又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欧洲一侧构筑新的城堡,作为进攻君士坦丁堡的军事要塞配置大量火炮。

1453年4月6日,穆罕默德二世指挥5万人的大军和数百艘战船,分别从陆路和海路发起进攻,经过53天的鏖战,于5月29日攻陷君士坦丁堡。热那亚人是奥斯曼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的内应,奥斯曼帝国给予保留热那亚人在君士坦丁堡城内加拉塔区的商业殖民地特权为条件。在热那亚人的暗中配合下,奥斯曼军队利用涂油板将数十艘战船运至加拉塔山丘,然后用战船搭成浮桥,潜入金角湾,从君士坦丁堡侧面发起攻击,从而突破拜占庭帝国守军的防线。君士坦丁堡继1204年被第四次十字军攻陷之后再遭厄运,历时千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国至此寿终正寝。穆罕默德二世于攻陷城池的当日进入君士坦丁堡,在城内的圣索菲亚教堂主持了征服者的聚礼,宣布圣索菲亚教堂从此改为穆斯林的清真寺。君士坦丁堡改称伊斯坦布尔(Ⅰstanbul),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在欧洲基督徒的眼中,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俨然是罗马文明和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

19世纪末博斯普鲁斯海峡景色:如梅利城堡和安纳托利亚城堡

穆罕默德二世进入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穆罕默德二世延续在巴尔干半岛和东地中海的战事。1454年,奥斯曼帝国的舰队驶入黑海,迫使黑海沿岸的热那亚人以及特拉布宗和摩尔达维亚向伊斯坦布尔的苏丹称臣纳贡。1456年,奥斯曼帝国占领雅典,征服希腊。1458年,奥斯曼帝国连续发动4次战役,完成对于塞尔维亚地区的再征服,多瑙河成为奥斯曼帝国与匈牙利王国的分界线,整个多瑙河以南地区均被纳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1463—1466年,奥斯曼帝国征服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468年,奥斯曼帝国征服阿尔巴尼亚北部。1475年,奥斯曼帝国征服克里米亚汗国,黑海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内湖。1463—1478年,奥斯曼帝国与威尼斯人激烈角逐爱琴海,占领爱琴海诸岛屿。1480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越过亚得里亚海,兵临意大利本土的奥兰多。

摩哈赤战役

苏莱曼一世(Suleiman Ⅰ,被称为苏莱曼大帝,1520—1566年在位)即位后,奥斯曼帝国在东南欧发动新的攻势。1521年,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Charles V)与法国国王弗兰西斯一世(Francis Ⅰ of France,又译弗朗索瓦一世)为争夺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爆发战争,成为奥斯曼帝国发动圣战的天赐良机。奥斯曼帝国的军队自索非亚出发,占领匈牙利人长期据守的巴尔干半岛战略要地和中欧门户贝尔格莱德,进而控制匈牙利平原和多瑙河上游,威胁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腹地。1522年,奥斯曼帝国的舰队在围攻半年之后,占领十字军骑士据守的海上要塞罗德岛,进而打通伊斯坦布尔与埃及亚历山大港之间的水路,控制东地中海水域。1526年,法国国王弗兰西斯一世遣使赴伊斯坦布尔,谒见苏丹苏莱曼一世,与奥斯曼帝国结盟,旨在共同遏制哈布斯堡王朝。同年,奥斯曼帝国军队在摩哈赤战役中击溃匈牙利军队,占领布达和佩斯,控制匈牙利大部地区。1529年,苏丹苏莱曼一世亲率奥斯曼帝国军队出征,再次占领布达和佩斯,将奥地利军队赶出匈牙利,继而兵临哈布斯堡王朝首都维也纳城下。1532年,奥斯曼军队再次进攻奥地利,止步于维也纳以南的克塞格。1543年,哈布斯堡王朝被迫放弃对于匈牙利的宗主权,承认匈牙利为奥斯曼帝国的藩属,向伊斯坦布尔的苏丹称臣纳贡。1566年,苏丹苏莱曼一世统率奥斯曼帝国大军出征,平息匈牙利的反叛,死于征战途中。

苏莱曼一世

1570年,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击败威尼斯舰队,占领塞浦路斯。此后,苏丹政府将大量的突厥人从安纳托利亚移入塞浦路斯,而将塞浦路斯操希腊语的居民迁往安纳托利亚的安塔里亚一带,塞浦路斯的人口构成由此开始发生改变。1645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一度远征克里特岛,占领克里特岛的多处港口。

三、 伊斯兰世界的征服

奥斯曼帝国崛起于伊斯兰世界的边境地带,对基督教世界的圣战可谓奥斯曼帝国的立国之本。自16世纪开始,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权力逐渐延伸到伊斯兰世界的腹地。苏丹塞里姆一世(Selim Ⅰ,又译塞利姆一世,1512—1520年在位)即位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主要表现为伊斯兰世界的领土兼并。奥斯曼帝国征服伊斯兰世界的主要对手,是崛起于伊朗高原西北部的萨法维王朝和雄踞阿拉伯世界的马木路克王朝(Mamluk Sultanate,又译马木留克王朝)。萨法维王朝(Safavid Dynasty,又译萨非王朝)于1501年建立后,为抗衡奥斯曼帝国的霸权,尊奉什叶派伊斯兰教作为官方信仰,支持反叛奥斯曼苏丹的部族势力和苏非教团,威胁奥斯曼帝国的东部。奥斯曼人的军队首先平息安纳托利亚东部的反叛势力,继而于1514年在安纳托利亚东部的查尔迪兰重创伊斯马仪沙的波斯军队,一度攻占萨法维王朝的首都大不里士及阿塞拜疆诸地。1515年,苏丹塞里姆一世降服库尔德斯坦,迫使生活在西起乌尔米耶湖、东至幼发拉底河上游的库尔德人承认奥斯曼帝国的宗主权。此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矛头指向马木路克王朝。

自1258年巴格达陷落和阿拔斯王朝灭亡之后,马木路克王朝领有埃及、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西部的希贾兹诸地,既是穆斯林抵御蒙古入侵的中坚力量,也是宗教圣城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的保护者,控制几乎整个阿拉伯世界,俨然成为逊尼派伊斯兰教的象征。开罗的马木路克苏丹暗中勾结伊朗的萨法维王朝,试图与伊斯坦布尔的奥斯曼苏丹分庭抗礼,而陶鲁斯山则是奥斯曼帝国与马木路克王朝的分界线。

塞里姆一世

1516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越过陶鲁斯山,攻入叙利亚,在阿勒颇附近的马尔吉达比克击败马木路克王朝的军队,马木路克苏丹阵亡,阿勒颇、大马士革、的黎波里、耶路撒冷以及黎巴嫩和巴勒斯坦被纳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哈里发穆塔瓦基勒在阿勒颇大清真寺赐封苏丹塞里姆一世“麦加与麦地那的仆人”的称号。

1517年,奥斯曼人的军队自加沙出发进入尼罗河流域,攻占开罗,马木路克苏丹统治下的埃及被纳入奥斯曼国家的版图,麦加的谢里夫家族将圣城的钥匙赠予塞里姆一世,希贾兹的贝都因人部落随后宣誓效忠于伊斯坦布尔的苏丹。奥斯曼帝国的舰队随后抵达亚历山大港,将苏丹塞里姆一世率领的得胜之师以及马木路克王朝庇护下的哈里发穆塔瓦基勒和为数众多的埃及工匠运回伊斯坦布尔。阿拉伯世界的降服,标志着奥斯曼帝国不再仅仅是圣战的征服者,而且成为伊斯兰世界的统治者,俨然是伊斯兰教的象征。

苏莱曼一世即位后,以逊尼派穆斯林的保护者自居,讨伐尊奉什叶派的伊朗萨法维王朝。奥斯曼人的军队在东部战场再度击败萨法维王朝的军队,吞并库尔德斯坦,占领伊拉克,兵抵波斯湾西侧的哈萨一带。1555年,奥斯曼帝国与萨法维王朝签署《阿玛西亚和约》,确定以格鲁吉亚和扎格罗斯山作为双方的分界线。1583—1584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击败萨法维王朝的军队,吞并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控制南高加索地区。

1533年,奥斯曼人的军队进入北非马格里布地区,征服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利比亚诸地。1547年,奥斯曼军队攻占萨那,进而将也门划分为沿海和内陆两省。1568年,奥斯曼军队击败反叛的栽德派武装,再度攻占萨那,随后合并也门沿海和内陆两省。1576年,奥斯曼军队占领菲斯,迫使摩洛哥向伊斯坦布尔的苏丹称臣纳贡。

1300—1683年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变迁

16世纪堪称奥斯曼帝国的黄金时代,伊斯坦布尔的苏丹统治着欧亚非三洲的中央地带。在东南欧,多瑙河和萨瓦河以南皆被纳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位于匈牙利与黑海之间的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和克里米亚的统治者成为苏丹的附庸。在亚洲,高加索山以南、扎格罗斯山以西、波斯湾以北、红海以东的广大地区处于奥斯曼帝国苏丹的统治之下。在非洲,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苏丹统治下的行省,埃及以西的马格里布地区,包括的黎波里、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从属于伊斯坦布尔的宗主权。黑海和红海俨然是奥斯曼帝国的内湖,多瑙河、尼罗河以及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则被视作奥斯曼帝国横跨三洲之辽阔疆域的象征,伊斯兰教的三大宗教圣城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的清真寺在举行聚礼的仪式上祝福着伊斯坦布尔的苏丹。鼎盛的奥斯曼帝国,令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神圣罗马帝国和萨法维王朝统治的伊朗相形见绌。

作者点评:

奥斯曼人的国家自14世纪初横空出世,在百余年间攻城拔地,兼并安纳托利亚,征略巴尔干半岛,降服阿拉伯地区,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一路凯歌,开创600年基业,雄踞于亚非欧大陆的中央地带,东地中海世界的政治格局由此明显改变。奥斯曼帝国堪称世界历史上屈指可数的疆域辽阔和人口众多的庞大帝国,长期的战争贯穿于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历程。对于信仰不同宗教的诸多民族的征服和统治,无疑是奥斯曼帝国的骄傲,而民族矛盾与教派对立的错综交织,最终成为奥斯曼帝国解体和崩溃的历史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