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罗曼诺夫王朝的覆灭(4)
7月9日,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支持临时政府,说它是“拯救革命的政府”。临时政府接着成立专门的委员会来调查这次游行示威,恢复死刑,惩处那些走上街头的部队,任命持强硬手段的科尔尼洛夫将军为彼得格勒卫戍司令。24日,第二届联合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克伦斯基为总理兼陆军部长,涅克拉索夫为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捷列申科为外交部长,切尔诺夫为农业部长,社会革命党人、全俄农民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尼·德·阿夫克森齐耶夫为内务部长,孟什维克斯科别列夫为劳动部长,人民社会党人亚·谢·扎鲁德尼为司法部长,立宪民主党人谢·谢·奥尔登堡院士为人民教育部长,孟什维克阿·姆·尼基金为邮电部长,彼舍霍诺夫为粮食部长,人民社会党人谢·尼·普罗科波维奇为工商部长,立宪民主党人帕·帕·尤烈涅夫为交通部长,自由保皇党人伊·尼·叶费列莫夫为国家救济部长,立宪民主党人费·费·科科什金为国家总监,立宪民主党人安·弗·卡尔达舍夫为东正教行政总署总监。第二届联合临时政府的成立表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已经失去任何独立性,成为依附于临时政府权力的一部分。从二月存在到此时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同时也表明,克伦斯基已经成为一个握有重权的关键人物,成了沙皇尼古拉二世、保皇派人士、立宪民主党人、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寄予希望的人。就在李沃夫公爵辞职的那一天,7月8日,尼古拉二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政府人员有了变化:李沃夫公爵辞职,克伦斯基将担任内阁首相,并将兼任陆海军部长,同时还接管商工部。这个人在他现任的岗位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的权力越大,事情就会越好。”第二次联合临时政府成立后,7月25日,他又写道:“成立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新的临时政府。我们看看他是不是干得更好。当前最首要的就是要加强军队的纪律性,提高士气,让俄国国内有点秩序!”而克伦斯基本人也加强与退位沙皇的联系,甚至在尼古拉二世被迁往西伯利亚时,克伦斯基都是亲自来安排的。这一切使尼古拉二世对前途充满了希望,他在日记中写道:“克伦斯基终于露面了,他说我们可以出发了。太阳,正在冉冉升起,景色很美……”
作者点评:
斯大林亲自主持编写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把“二月革命”说成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它这样写道:“当时负责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实际工作的,是设在彼得格勒的以莫洛托夫为首的我党中央局。2月26日(3月11日),中央局发表宣言,号召继续进行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武装斗争,号召成立临时革命政府。”但是,现在的档案资料表明这种描述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其一,这时,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设有彼得格勒委员会,其主要负责人是施略普尼科夫。这个委员会也叫布尔什维克中央的俄罗斯局,但是没有档案表明,这个委员会,这个俄罗斯局就是党的中央局。施略普尼科夫负责与流亡国外的列宁联系,从1916年夏天起,列宁就曾多次严厉禁止他与其他的社会主义政党进行合作。其二,布尔什维克党的主要负责人此时都不在彼得格勒。列宁已经去国10年,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斯大林等人不是被流放就是处于地下状态。托洛茨基也远在国外。同时,他们根本没有预料到短期内会发生革命。因此,彼得格勒委员会不可能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名义发表号召进行革命和成立临时政府的宣言。其三是,这时的布尔什维克的人数很少,在工人群众中,尤其在农民中的影响还很弱,它本身的思想和组织还没有成熟和严密到能去领导一场革命运动。
过去的史书都说,1917年2月沙皇制度的被推翻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而革命的结果是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手上。其实,这句话是非常矛盾的,既然是场资产阶级革命,那革命的果实自然得由资产阶级来享受。除非你说这场革命原本不是资产阶级革命,那才会得出革命的成果——政权落到资产阶级的手上。“落到”这样的话也是事出有因的,其根据显然就是列宁1917年4月4日在出席全俄工兵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代表会议上的报告,即人们通常所称的《四月提纲》。研究者常常以《四月提纲》为根据,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二月革命是场资产阶级革命;二是,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其实,列宁并没有把二月革命称之为“资产阶级革命”。他只是说,这是“革命的第一阶段”。综观列宁讲话的全文,他显然是把这场革命看作是本应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来享受革命成果——来掌权的革命。政权所以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就是因为布尔什维克犯了错误。为什么没有掌权?他说:“问题在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列宁尽管提到,在这场革命中资产阶级是自觉的和有准备的,但他还是把这个政府称为是“受资产阶级影响”的政府,是“资本家政府”。所以,列宁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的任务“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第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列宁认为,“工人代表苏维埃是惟一可能的政府”,“工人代表苏维埃是革命政府的惟一可能的形式”。最后,他得出了“全部国家政权归工人代表苏维埃的必要性”。
既然是革命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那就显然指的是一场革命。如果把第一阶段说成是“资产阶级革命”,把第二阶段说成是“无产阶级革命”,那不有点有悖于列宁本人当时的观点吗?
其次,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也并没有在这一时期得到正确性的验证。因为这个纲领在当时就是无法实现的。一是因为临时政府还得到工人的信任和支持;二是苏维埃并不掌握在布尔什维克的手上,甚至它在其中的势力和影响还都是很弱的;三是尽管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但实际上由于组成人员上的交错和行动上的协调,临时政府和苏维埃又常常在实践中体现为是一个政权;四是苏维埃的发展,尤其是在农村的发展具有很大的自发性质,常常是一哄而起的;五是布尔什维克党无论在政党的争斗还是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都还处于微弱的不利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就变成了无休止的街头游行示威、自发的、甚至无政府状态的抗议和骚乱。这种自发的,甚至无政府的状态最后所导致的冲突和结果是完全不符合“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这个口号的。这一时期,列宁本人在对待临时政府态度上的动荡不定以及策略上的急速变化也证明了这一点。
1917年的“二月革命”是个很奇特的现象。它的奇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群众,尤其是工人和士兵的自发骚乱所决定的。他们对战争的不满,对粮食严重匮乏的不满,对灾难和贫苦生活的不满最后导致了对沙皇政府、沙皇专制制度的不满。由于这种不满导致了保皇党人也不得不以另择新君的办法来延缓罗曼诺夫王朝的命运,由于这种不满立宪民主党人也不得不放弃自己原先的君主立宪的主张改行共和,由于这种不满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等也不得不时刻为自己的党派利益来利用无政府主义的思潮和行动,即使是布尔什维克也不得不时常受这种自发骚乱和无政府状态的影响和作用。在“二月革命”进程中,参与其中的党派、组织和人士的作用往往是被动的,是受这种无政府主义的不满浪潮所控制的。就本质而言,俄国历史的进程这时是受这种无政府主义不满浪潮所制约的。而这种无政府主义的浪潮在俄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根源和文化背景,所以在这种历史根源和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推翻沙皇制度的进程具有俄国本身的独特性,是不能完全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那种资产阶级革命的统一模式来加以阐述的。这种无政府主义浪潮在俄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还会出现,还会在历史关键时刻产生重大的作用。所以,认识“二月革命”的这种奇特性对于认识其后的俄国历史进程是十分重要的。
二月革命的历史功绩就在于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使罗曼诺夫王朝覆灭。二月革命还为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登上历史舞台和掌权准备了条件。有人习惯说,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但是,不如说,在1917年2月至7月的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利用了历史提供的无与伦比、不再可以重复的机遇。
当然,《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把二月革命说成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也是有源可寻的,因为,列宁在1918年3月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就说过:“二月革命最初获得胜利的原因,就在于当时跟着无产阶级走的不仅有农民群众,而且还有资产阶级。因此我们轻而易举地战胜了沙皇制度,达到了我们在1905年没有能够达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