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通史:1917-199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苏维埃政权的最初年代(2)

12月11日,列宁在《关于立宪会议的提纲》中,明确表示对立宪会议选举结果的不满意,他指责:立宪会议的选举结果没有“正确表达人民的意志”,从而产生了危机。他认为解决这一危机只有两种办法:一是改选立宪会议的代表,立宪会议无条件地承认苏维埃政权;另一是,“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因立宪会议而产生的危机便只有用革命手段才能解决。这就是说,苏维埃政权要采取最有力、最迅速、最坚决的革命手段来反对立宪民主党人和卡列金分子的反革命势力,而不管他们用什么口号和机构(即便是用立宪会议代表的资格)作掩护。凡试图在这场斗争中束缚苏维埃政权手脚的行动都是帮助反革命的行为”。

1918年1月6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法令,解散立宪会议。在会议上,列宁发表了讲话,他说解散立宪会议是“执行了人民的意志——人民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他还将来到准备召开立宪会议的塔夫利达宫比喻为是“好像置身于死尸和木乃伊中间”。他还对布尔什维克党人过去支持召开立宪会议作出了如下解释:“谁要是说我们以前拥护过立宪会议而现在却把它‘驱散’,那他就是没有一点头脑,只会说一些漂亮的空话。因为过去,同沙皇制度和克伦斯基的共和国相比较,立宪会议在我们看来,要比那些臭名昭彰的政府机关好,但是,随着苏维埃的出现,这种革命的全民组织当然无可比拟地高出世界上的任何议会。”

1月10日召开的第三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成了苏维埃政权的“立宪会议”。会议通过了《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宣布俄国为“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简称“俄罗斯联邦”,将“工农临时政府”改名为“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工农政府”。18日,这次代表大会颁布法令,取消苏维埃政权法律、法令和决定中一切有关立宪会议的内容。

但是,迅速结束战争依然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摆脱困境的惟一出路。一开始,苏维埃政府建议所有交战国停战,进行和平谈判。这时,任代理最高总司令职务的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杜鹤宁将军受派和敌军司令部就和谈问题进行接触。但杜鹤宁并不承认苏维埃政府的最高权威,人民委员会以他不执行和德国人立即进行和谈为由,撤销了他的代总司令职务,任命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克雷连柯为总司令。对杜鹤宁的撤职,1917年11月10日,列宁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上称杜鹤宁是“违背人民意志、与革命为敌的人”,并说:“我们对杜鹤宁说,我们要求他立即开始停战谈判,仅此而已。我们没有给杜鹤宁签订停战协定的权利。不仅签订停战协定的问题不在杜鹤宁的职权范围以内,就是他在停战谈判方面采取的每一个步骤,也要受人民委员的监督。”11月20日,杜鹤宁在释放了关押在贝霍夫城的科尔尼洛夫、邓尼金和其他“科尔尼洛夫分子”,准备离城而去时,被前来的水兵打死。

1917年11月8日,外交人民委员托洛茨基向英、美、法、意等国家发去了停战、和谈内容的照会。但是,这些国家拒绝和谈,苏维埃政府不得不单独和德国(包括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进行谈判。11月20日,以军事革命委员会委员越飞为首的苏维埃代表团和以东线参谋长霍夫曼将军为首的德国代表团在边界城市——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开始和谈。苏维埃政府提出德国不把军队调到西线和意大利战线等要求,但德国的答复含糊其词,谈判中断。11月22日,列宁在全俄海军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声称:“这不是我们的过错”,表示将把和谈进行下去。11月27日,列宁还草拟了和谈纲要,规定谈判的基本原则是“没有兼并和赔款”。

中断后的和谈于12月9日重新开始。苏维埃政府代表团仍由越飞领导,而德国代表团团长换了外交部长屈尔曼,奥匈帝国代表团团长是外交部长切尔宁伯爵。但是,双方对“不兼并和不赔款”的理解和解释是不一样的,谈判再次搁浅。12月26日,由托洛茨基领导的代表团和德国代表团重开和谈。就在第一次会议上,屈尔曼宣布不同意苏维埃政府的和平方案。1月5日,霍夫曼提出了后来被称之为“霍夫曼线”的领土要求:要求将波兰、立陶宛以及拉脱维亚的部分领土(约15万平方公里)转给德国,并要求总数约为30亿卢布的赔款。列宁知道后,认为这是德方的“最后通牒”。他说:“这个最后通牒就是或者继续进行战争,或者签订兼并性和约,也就是说和约的条件是我们放弃我们所占领的一切土地,德国人则继续保持他们所占领的土地。”列宁立即在直通电话中,要求托洛茨基“把和谈中断一下,立即到彼得格勒来”。

这时,就是否缔结和约问题,布尔什维克党内发生严重分歧。1918年1月8日和11日,布尔什维克中央连续召开会议讨论。会上基本是有三种意见:一是列宁赞成并要求立即签订单独的兼并性和约;二是布哈林要求对德进行革命战争;三是托洛茨基认为在目前情况下进行革命战争是不能的事,惟一能使苏维埃俄国在全世界面前保持道义纯洁性的办法,就是“停止战争,但不签订和约,复员军队”[这一提法,后来在斯大林主持编撰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被简化为“不战不和”]。布哈林寄希望于“国际革命”,他认为签订和约就是出卖欧洲革命,丧失了国际起义的机会。斯大林基本赞成列宁的立场,他认为进行革命战争就是帮助了帝国主义。季诺维也夫则反对缔结和约,他认为这会加强德国的沙文主义并导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死亡。但是,在11日的会议上,多数中央委员支持托洛茨基的主张。因此,列宁在会议上的讲话中大声疾呼要求立即签订和约,他警告说:“在我国,十分健康的婴儿——社会主义共和国已经诞生,如果进行战争,我们就会使这个婴儿送命”,“我们现在不得不签订的和约无疑是一个耻辱的和约,但是如果进行战争,我们的政府就会被推翻,而和约将由另一个政府来签订”。列宁同时承认:“当然,我们是在右转弯,转这个弯需要走过非常肮脏的牲畜栏,但是我们必须这样做。假如德国人开始进攻,那我们就不得不签订任何一种和约,那个时候签订的和约当然会更糟糕。为了拯救社会主义共和国,30亿赔款不算是过高的代价。”

但是,中央并没有接受列宁的意见,而列宁的话却不幸言中。此后一个多月的谈判中,谈谈停停,俄方试图拖延谈判,来争取时间,但德方的态度却越来越强硬。2月10日,在托洛茨基于会上宣布拒绝在割地条约上签字和全面复员俄国军队后,德方也宣布从18日起,两国恢复战争状态。3月18日中午12时,德军开始全线进攻。对于这种进攻,苏维埃政府是没有预料到的。19日,列宁承认是无力抵抗百万大军的进攻的,他立即命令“能抵抗的地方必须抵抗,沿途必须把一切都毁掉,连一块面包都不留”,同时要求立即缔结和约。21日,德国向苏维埃政府提出了更加苛刻的和约条件:割让更多的土地给德国、苏维埃军队撤出乌克兰和芬兰以及复员军队等,并限定在48小时内答复。

1918年2月21日下午12时20分,列宁在打给布尔什维克党的各级组织的电话中断然提出:“革命在危急中。”随后,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列宁撰写的《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的法令,其中提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处在万分危急中”,德国的目的就是要扼杀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工人和农民,要把土地归还地主,工厂归还银行家,政权恢复君主制。该命令所强调的是“全国所有一切人力物力全部用于革命的国防事业”这个主旨。

前线战事吃紧,苏维埃共和国面临生死存亡关头。2月23日,德国军队打到了雷瓦尔(塔林旧称)、普斯科夫和波洛茨克城下。德方提出了更加苛刻的和约条件,并要求苏维埃政府要在48小时内答复。2月23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开会讨论是否接受德国的最后通牒问题,会上多数人仍然反对签订和约,连斯大林也说可以不签订和约。列宁坚持必须立即签订和约,为此他甚至提出:“革命的空谈政策必须结束。如果这种政策现在还继续下去,我将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托洛茨基声明,他反对签订和约,并且由于不同意列宁的意见,要辞去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布哈林、乌里茨基和洛莫夫指责列宁的辞职声明是“最后通牒”。列宁回答说:“我提出最后通牒是万不得已的。我们的中央委员在谈论国际性的国内战争,那是一种嘲弄。国内战争在俄国有,但是在德国还没有。我们的鼓动工作还要继续进行。我们不是用空话,而是用革命在进行鼓动。这还要继续进行。斯大林说可以不签订和约,那是不对的。必须签字接受这些条件,如果你们不签字接受这些条件,那么三个星期之后你们就得在苏维埃政权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这些条件动摇不了苏维埃政权。我丝毫也不怀疑。我提出最后通牒不是为了撤回它。我不愿听革命空话。德国的革命还没有成熟。这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应该接受条件。如果以后还有新的最后通牒,那将是在新形势下提出来的。”

这在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斯大林问:“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您辞职是否意味着事实上退党?”列宁坚定地回答说:“退出中央委员会并不意味着退党。”在当晚举行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布尔什维克党团和社会革命党党团联席会议上,列宁再次呼吁立即缔结和约,因为现在“应该确认抵抗德国人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最好的出路就是要赢得时间”。

经过激烈的争辩后,在中央委员会上以7票赞成,4票反对,4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立即缔结和约的决议。其后,洛莫夫问:“您准不准许暗地里或公开地鼓动反对签订和约?”列宁明确回答:“准许。”随即,布尔什维克党内的、被称之为“左派共产主义者”的布哈林、洛莫夫、布勃诺夫、皮达可夫、雅可夫列娃和乌里茨基宣布辞去一切职务,保留在党内外进行鼓动的充分自由。一时会场秩序大乱,斯维尔德洛夫只好动议:“在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中央委员都得留在原来的岗位上,但可以在党内进行自己的鼓动。”24日凌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立即缔结和约的决议。

3月1日,再开和谈。3月3日,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签订了和约,被称为“布列斯特和约”。代表苏维埃政府签字的是索柯里尼科夫、契切林、彼得罗夫斯基和卡拉罕,四盟国代表是:德国的屈尔曼和霍夫曼,奥匈帝国的切尔宁,保加利亚代表托舍夫和土耳其代表哈基帕夏。这个条约使苏维埃俄国失去了包括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部分地区的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苏俄军队要撤出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乌克兰和芬兰,阿尔达甘、卡尔斯和巴统转交给土耳其。3月6—8日,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同意批准条约。3月14日,第四次全俄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批准了和约。3月26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批准了条约。对于苏维埃政府来讲,“布列斯特和约”是一个屈辱性的和约,但是这个和约使苏维埃政权赢得了时间,苏维埃政权有了生存、发展和获取未来胜利的机遇。

四、迁都莫斯科,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改名

在准备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时,列宁痛感没有自己的军队的危险性。他说:“我们现在不能用战争回答敌人,那是因为没有力量。”为了掌握这种力量,需要建立自己的军队,因此需要时间。列宁责成托洛茨基组建红军。1917年年底,组建起了第一批“社会主义军队”。列宁在欢送他们的大会上表达了通过他们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革命军”的愿望。1918年1月2日,陆军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创建社会主义军队的条例》,1月15日和29日,先后颁布了在志愿原则基础上创建工农红军和红海军的命令。2月23日,德军进攻普斯科夫,这支新组成的志愿军队顽强攻打,并夺回了普斯科夫。这一局部的、短暂的胜利使23日成为苏维埃政权一个辉煌的日子——红军建军节。

但是,这支军队还不足以拯救危急中的苏维埃政权。2月26日,人民委员会通过决议,将政府机关迁往莫斯科。决议规定了4点:一是选定莫斯科为政府所在地;二是每个部门只准撤走中央行政机构的极少数领导人,至多不得超过20—30人(加上家属);三是无论如何要立即搬走国家银行、黄金和国家有价证券印刷厂;四是开始疏散莫斯科的贵重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