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年少不羁,大志天成——立志践行才会有不一样的人生(3)
曹操甚至对王芬等人要做的这件事的结局做出了预测。诸位想想看,景帝朝的吴楚七国之乱时,吴王刘濞的地位是何等之高(当时皇帝的叔叔),七国的势力是何等雄壮,不也被平定了吗?今天的你们能和当时吴楚七国相比吗?你们要立的合肥侯有吴王刘濞尊贵吗?硬要行废立,不也注定会失败吗?
但王芬等人心意已决,并没有听从曹操的劝告,结果许攸潜逃,王芬自杀,废立之事以失败告终。
另一件是西北的金城(今甘肃省境内)叛乱。当地豪强边张、韩遂聚众反叛,杀了当地的刺史、太守等地方官,拥兵十余万,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汉朝面临着黄巾起义后的又一次兵灾。西部多羌族部落,居民好勇斗狠,叛军的战斗力之强,远非农民出身的黄巾军一般乌合之众。西部的叛乱比黄巾起义来势更猛,也更令政府难以招架。
面对来势汹汹的叛乱,政府无奈,只好在首都洛阳招募精壮,组织一支类似禁军的精锐部队,叫作“西园军”。“西园军”的首领是曹操的老熟人——大宦官蹇硕,出任上军校尉;任职蹇硕副手的是曹操的发小,出身公侯之家的中军校尉袁绍;包括曹操在内的其余六员将领,也皆是仕宦出身的青年将领,八人被史家称为“西园八校尉”。从某种意义上讲,八人统领的这只精锐新军将决定大汉王朝未来的命运。
但是,这样一支为平叛而建的精兵,在史料中却找不到他们东征黄巾余党和西平西羌叛乱的任何记录,这支原本的“野战军”却惊异地趴在首都洛阳不动了,成了拱卫首都、维护治安的卫戍部队,这又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这还要说到东汉末年士人集团(也可以叫作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的党争,新建的西园军,也正是这种政治斗争的产物。此时的斗争已近白热化,双方都想掌控这支武装,置对手于死地。一场争夺军权的大戏就这样在灵帝朝末期上演了。
西园军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上军校尉)蹇硕是宦官集团的一员,但包括袁绍、曹操的其他六名校尉却全部倾向于以何进为首的士人集团,加之宦官出身的蹇硕并没有军旅战阵之才,西园军的实际控制权握在了大将军何进的手中。
这时,一生“兢兢业业”的汉灵帝走完了短暂的一生,大将军何进的亲外甥、仅有14岁的刘辩即位,是为少帝,何进的妹妹何太后临朝主政。何进、袁绍等人对皇帝的崩逝“大喜过望”,在他们眼中失去了皇帝护佑的宦官们如同待宰羔羊,到了彻底清算的时候了,几乎贯穿整个东汉的外戚、宦官之争就要结束了。
正当何进、袁绍等人要动手大开杀戒的时候,本已“目中无人”的他们却发现竟然还有两个人挡在面前:一个是灵帝朝受过宦官照顾、与十常侍等人关系融洽、何进的亲妹妹何太后;另一个是毕生受宦官集团排挤、打压,被宦官集团恨得咬牙切齿的那个人——典军校尉曹操。
何皇后的反对很好理解,但曹操的行为却把何进、袁绍弄得是一头雾水。这曹操是怎么了?多年来难道“历练”出受虐倾向了吗?不是,曹操的反对,只是比何、袁等人的嫉恶如仇多出一点高瞻远瞩而已。正因为曹操多年来受宦官集团打压,他才比谁都更深入了解这个利益集团以及这个被他们折腾得风雨飘摇的大汉政权。
宦官和士人集团的斗争持续了几代,千千万万的人就死在这条权力斗争的路上。这种斗争已经渗入了每个大汉朝臣的骨髓之中,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就拿宦官集团来讲,这个集团可不止洛阳宫中那万把来大大小小的太监,多年来依附他们、指仗他们的京官、地方官、封国诸侯、地方豪强,利益盘根错节,斩不断,理还乱。此时的朝局,就好比抬轿子,士人集团和宦官集团就好比前后两个轿夫,他们可以相互较劲,但如果真有一个轿夫把另一个置于死地了,大汉这顶破轿子也一定会掉下来,摔得粉碎。
曹操正是看到这一点,才反对何进、袁绍趁着士人集团声威大震之时“矫枉过正”,试图重新建构朝廷的权力框架。这时的曹操无疑是大汉王朝不折不扣的忠臣,在身边大部分人都摩拳擦掌地要去“仇报仇来冤报冤”的时候,还能够保持冷静,一切以朝廷利益为重,说明此时的曹操已不再是那个怒杀蹇叔的官场新锐,而已变为一名日渐成熟的政治家。
何进这个屠户出身的大将军毕竟成事不足,并未听从曹操的持重劝告,而是一面去劝说自己的妹妹何太后,希望她支持自己的剿杀行动,一面令袁绍等人枕戈待旦,随时动手。
什么事情该去“为”,什么事情不该去“为”,区别的界限并不是危险与否,而在于是否值得。有智慧的男人懂得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成功之道
有时,稳定高于一切
一件事,看似不该做,却必须要做;另一件事,看似绝对该做,现在却不能做。这道理并不完全等同于和稀泥、搞平衡,而是要求人用“更上一层楼”的眼光去俯视事件全貌,思考更深入,目光更高远,“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6.别轻易亮出最后的底牌
人要在社会中安身立命,就应该学会保护自己。对人对事都要有所保留,不要过于直率地表露自己,更不能轻易地亮出自己的底牌,这样最后受伤害的一定是自己。
何进不听曹操的建议,仍然坚持要借灵帝新丧、大权独揽之机,剪除所有宦官。仅仅官居典军校尉的曹操,自然不足以阻止何进的行动,但何进还必须去说服另一个人,要对宫廷宦官下手,这个人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她就是此时坐镇宫廷临朝听政的何太后——何进的妹妹。
谁知能在朝廷上呼风唤雨的何进,到了自己妹妹面前却寸步难行,估计这也跟他的身世有关,要不是有这个妹妹做了皇后,何进说不定还杀猪呢,怎可能像现在这样官居宰辅、位极人臣,在给了自己一切的妹妹面前“英雄”气短,也很正常。
正在何进一筹莫展的时候,看到希望的曹操又给气呼呼的他献上一策:只把几个位居首脑、作恶多端的太监头子抓起来,明正典刑,本着首恶必办、胁从无罪的原则,杀一儆百,把与何太后有交情的那几个宦官留着,这样一来何太后也就没理由再反对了。
如果何进听从了曹操的建议,无疑是对大汉朝廷最好的选择,既杀了弄权的宦官,又保障了中央政权的平稳过渡。但本就刚愎自用、加上又在妹妹那儿碰了软钉子的何进,总觉得曹操这点子行是行,不过是温吞水,不过瘾啊。而这时,曹操的好友,也是何进的心腹爱将,中军校尉袁绍也来给何进献计,这一招可是说到何进的心坎里去了。现在的阻力是何太后吧,太后虽然德高望重,但毕竟是个女人,女人总是胆小的,只需要吓她一下,接下来何大将军您就可以为所欲为了。现在正好有这么个机会,凉州刺史董卓统领大军,这可是个不折不扣的“莽撞人”,正可以让他带兵来洛阳“述职”一下,让太后见一见这些粗蛮无理的“丘八”,让他们面见时再表达一下对宦官们的刻骨仇恨,相信太后也就不敢再固执己见了。
何进心里这个美啊,没错,我妹妹从小看我杀猪看得多了,暴力是她唯一听得懂的语言。就这么办,一切按袁绍说的办,立即召董卓带兵进京。这下曹操可急了,万万不可,万万不可,纵然要吓唬吓唬何太后,也不一定要招董卓来啊,我曹操就可以嘛,他袁绍也可以嘛,我还知道袁绍的弟弟袁术当然也可以,唯独董卓不可,千万不能引狼入室啊。
拿定主意的何进根本听不进去,曹操悻悻地退了出来,一边感叹着“官大一级压死人”的箴言,一边预测着大汉王朝未来的命运。何进这回肯定是惹事了,雄踞西北的董卓一来,别说宦官集团完蛋了,何进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天下又要大乱了。
人算不如天算,曹操这次的判断出现了一定偏差,因为何进死了,死在了下令召董卓之后,死在了董卓提兵到京之前,而且是死在了宦官的手中。何太后听说自己哥哥召了董卓进京后,也觉得不妥,请何进进宫再行商量;而张让、段珪等众宦官也感到了自己的末日临近,于是狗急跳墙,竟然趁何进进宫议事之机直接把这大将军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