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书记传奇(绿地文学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马奶奶

马奶奶是马阿訇的老伴,据说红旗清真寺是马阿訇的爷爷创建的。所以,马阿訇在当地很有威望,以致去世多年,老伴被尊称“阿訇奶奶”。

红旗大队部能设在清真寺里,是哈明堂书记搞得名堂。

没有马阿訇的同意,那是不可能的。

马阿訇同意清真寺上空红旗飘,一定与红卫兵的行动有关。

文化大革命,破旧立新,的的确确割了历史文化的命,郊庙文化的命,打破了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链条,旧是破了,立新拖延到如今的寻踪古文化遗迹,仿造古建筑物,欣赏古貌,收藏古物,复古的热潮沸沸扬扬,讲古论今成为文化传播的新时尚。

红旗清真寺是一处古老的建筑物,古物新韵不是她的古色古香,而是民族团结历史渊源的见证和无言的诉说。

这个见证有心的朋友们可去实地考察。

诉说就交给丑丫梅雨了。

哈书记将梅雨安排在清真寺西面的七队,那是清一色的回回队,与大队部中间相隔一块墓地,也就三百米左右。

那墓地现在依然,墓地中间的小岔路如今依稀可见。那小岔路是哈书记领梅雨和赤脚医生肖云(下乡青年)抄近路去七队时走过的。

哈书记送梅雨到马奶奶家时说:“小梅主任,你刚刚走上社会,就来我们这里工作,我们这里的情况比较复杂,特别是涉及民族政策方面,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能说风就是雨,要三思而行。马奶奶在这里很有威信,有些难办的事只要马奶奶出面,就能迎刃而解。不管啥事,都是以心换心的……”

梅雨牢牢记在心里。

哈书记安排梅雨在马奶奶家吃饭,马奶奶一开始不同意。

不知哈书记咋给马奶奶说了,马奶奶就不嫌弃梅雨是个外族人了,高高兴兴地接纳了梅雨。

马奶奶家的后墙根就是红旗渠的渠坝,与大队部相距约三百米左右。马奶奶是站在她家院门口迎接哈书记和梅雨走向她家的,到她家院门口,马奶奶拉起梅雨的手说着“欢迎小梅雨主任”走进屋子的。

一进马奶奶家,所有的家什摆设都亮锃锃的能照着人影,土房土墙土炕收拾的一尘不染,炕上的被褥叠得有棱有角,炕桌下面的针线筐里放着绣了一半的“弯不断”袜垫,上面放着三个盖碗茶盅。马奶奶让梅雨和哈书记炕上坐,哈书记脱鞋上炕两腿一盘就似老君坐禅。

梅雨说:我不会盘着腿坐。

哈书记说:“不要拘束,年轻人大多数不会这样坐,咋舒服咋坐,随意些。”

梅雨坐在哈书记旁边,两腿伸展双脚搭在炕沿上。

马奶奶拎来精制的小铜壶,揭起盖碗冲茶,芝麻、沙枣、苹果干、茶叶在茶盅里旋转,茶香四溢。

马奶奶放下小铜壶,端来沙枣和葵花籽顺手给了梅雨一把说:“不要嫌弃,就像到家一样。在我这里虽然没啥好吃的,但顿顿都能吃上热乎的。哈书记你就放心,我不会亏待小梅雨主任的。”

哈书记点点头:“安排小梅主任在你这里,就是这个意思。”

马奶奶心地善良,待人和气,家里几乎来人不断。

古稀之年的马奶奶,一身黑布衣裤,衣服是大襟盘扣式,裤子是宽裆宽脚,脚腕处扎着绑腿,脚穿白色袜子黑色圆口布鞋,袜子掖在裤脚的绑腿里,一双小脚是名副其实的三寸金莲。头戴白色披肩盖头,虽然满脸的五线谱,但皮肤白里透红,皱纹里蕴藏着善良的微笑。

马奶奶耳不聋眼不花,走起路来刚刚的,精气神十足,家里收拾的一尘不染。古旧的连柜上摆放的几个大葫芦,擦得锃亮,铜镜一般能照见人影。

哈书记端起茶盅,用盅盖刮茶,边刮边说:“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水变清汤。梅主任,以前喝过盖碗茶没有?”

梅雨摇着头说:“没有”。

“盖碗茶是养生茶、功夫茶,能驱寒健胃,明目清心,对增强记忆力,提高思维能力有好处。喝盖碗茶是有讲究的,要这样喝……

哈书记把碗盖子盖得有点斜度,一手端茶碗,一手压在碗盖上,一口一口慢慢地吸着喝。

“喝茶是回回人的待客之道,主人倒的茶,客人一般不要客气,如果一口不喝,主人就以为是客人嫌弃,是对主人的不礼貌。如果还想喝,就不要把茶喝干,主人就会给你继续加水,如果不想喝了,就把茶盅里的茶全部喝干,用手捂一下茶盅,主人就不再加水了”。

梅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默默点头,她领悟到哈书记是从饮食习惯上对她言传身教。

梅雨学着喝盖碗茶,一学不中,茶盖翻了底朝天,茶水溢出,溅在她的手上。

马奶奶笑着说:“喝盖碗茶也有学问呢,熟能生巧,打今儿以后,在我这里天天喝盖碗茶。”

“马奶奶,今年你又熬了多少糖?我家里的那位也跟你学着用糖萝卜熬了一坛子糖,隔天我给你拿一些来。”哈书记品着茶拉家常。

马奶奶家与哈书记家,世交颇深,哈书记是多年的大队干部,谁家的锅大碗小没有不知道的。

马奶奶的老伴是有名的阿訇,虽然过世多年,大人小孩将对过世人的敬重转化到马奶奶身上,以“阿訇奶奶”称呼马奶奶。

马奶奶家的生活条件比其他人家好,一是“阿訇奶奶”的特殊身份,总有世交故友带着茶、糖、大枣、果干、油香一类的礼物来看望,乡亲们也爱到马奶奶家串门送吃喝;二是大队部对马奶奶予以特殊照顾,马奶奶独生儿子早年夭折,马奶奶列为大队的“五保户”之一,由生产队和大队共同赡养。

按理说,应该先让梅雨到最困难的人家去看去体验去调查,哈书记却将她安排在生活条件最好的马奶奶家。

地少人多的红旗七队,每到青黄不接的三、四月份,断粮户在一半以上。哈书记安排梅雨在马奶奶家吃饭,是有意让她了解被称为“老大难”的七队为啥有这么多断粮户、靠国家救济粮渡难关的真实情况。

哈书记还另有他意。

村里的那些小娃娃们,经常有事没事地绕着弯儿到马奶奶家的小院玩躲猫猫,马奶奶总是笑呵呵地用仨瓜俩枣、糖果打发。吃惯了嘴跑惯了腿的小娃娃们,一不留神就窜到马奶奶家寻觅小零食打个牙祭,童言无忌的孩子们看见啥说啥,听见啥传啥,谁家吃得米饭面条菜糊糊,邻居家里来了什么亲戚,老两口吵架小两口打架等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事儿,都能一一道来,马奶奶也喜欢和孩子们逗乐,瓜子干果给孩子就当是散乜贴,马奶奶的四合小院成了村里孩子们的“聊吧”。

马奶奶不仅饭菜做的香,还会剪鞋样、鞋垫、裁衣服、绣花、剪窗花。

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常到马奶奶家讨鞋样、花样,马奶奶看一眼来人脚上的鞋,就知道多大的脚,照脚剪鞋样比尺子量的还准,看体裁衣,女人的衣服腰身随体,男人的衣服肥瘦适中,鞋垫、袜垫、荷包上绣的鸳鸯戏水、喜鹊闹梅,莲花出水、鲤鱼跳龙门等花样栩栩如生,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几乎都跟马奶奶学过女红针线。

梅雨当时对民族习俗的了解仅限于日常生活中与汉族不同的饮食习惯,其他方面一无所知。盖碗茶是第一次喝,鼻子被碗盖碰了一下,手被茶水烫了一下,算是丢了个小脸,哈书记、马奶奶两位长者并未笑话,而是手把手地教,不仅教会了沏茶、刮茶、喝茶,做饭做菜过日子,也教会了做人做事。

第一次跟哈书记、马奶奶学喝茶,又香又甜的盖碗茶令梅雨回味一生。

糖萝卜糖的甜味没有梅雨奶奶熬的那个苦涩味。梅雨奶奶熬糖时梅雨给搅拌过,熬出来的是黑褐色的糖稀,一半苦涩一半甜,奶奶还给梅雨拌米饭吃呢。

马奶奶熬的糖是黄褐色的结晶体,跟古巴红糖差不多。

在马奶奶家吃的第一顿饭梅雨终生难忘,一盘绿莹莹的凉拌菜酸香脆嫩,一盘清炒土豆丝细如银线,一碗清炖鲫鱼汤里漂着葱花,一盘杂拌的小咸菜红绿黄黑相间。马奶奶说:“也没有啥好吃的招待小梅主任的,这盘凉拌是糖萝卜叶子,不知小梅主任吃惯吃不惯,鱼是小娃娃们在房后的渠里摸的,咸菜是我自家腌的,土豆是我们这里人一年四季的吃食”。

糖萝卜(甜菜)叶子当菜梅雨不是第一次吃,马奶奶是掺着油渣和醋拌的,油渣是哈书记从大队油坊拿去的,醋是马奶奶自己酿造的,那种菜只有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农村人能吃到,因为萝卜是靠叶子的光合作用吸收营养生长的,折了萝卜叶子就等于断了萝卜的营养。那东西属于经济作物,需要好田好地好土壤不说,还费时、费工、费劳动力、费粪土(农家炕土粪最好),也容易惹病虫害,惹人偷叶子吃,要专人看管侍候,不受农民的欢迎,生产队大多不愿意种植。因为是制糖的原料,就成为“必须种植的计划内经济作物”,糖厂还派出“甜菜技术员”驻各公社和大队,从落实种植面积、精耕细作到收缴成品(直接交糖厂)一路监控,大概是最早的政企挂钩。

梅雨的父亲是生产队技术队长,凡是土地里种植的东西都是行家里手,对生产队经济作物(甜菜、胡麻、瓜菜)种植比种粮食操的心多,甜菜苗出土长出三至五个叶子,就要按照一尺见方一株苗进行留壮拔弱地间苗,拔掉的苗就分给各家各户当菜吃。

马奶奶凉拌的甜菜叶,可不是间苗拔掉的,是马奶奶经队长特批后从甜菜地里择来专门招待梅雨的,那可是诸多城里人吃不到的时令菜,当今城里人、乡下人见不着的绿色菜。

马奶奶的良苦用心一切尽在不言中。留给梅雨的是翡翠般永不褪色的记忆。还有那隔三岔五的清水煮鱼汤,只要红旗渠有水,小娃娃们就会光着屁股在马奶奶家后面的红旗渠涵洞里摸鱼,摸到的鱼就送给马奶奶。不过寸半的小鱼,马奶奶能将鱼汤熬的如牛奶般香鲜入口。时至今日,清炖鲫鱼汤是孕妇、产妇、病人、体虚者、老弱者的最佳营养补给品。

第二次喝马奶奶的茶,就是供应的白砂糖了。好多天后,梅雨无意中发现马奶奶抓茶时(配茶),她的茶碗里放的是白砂糖,马奶奶给自己放的是糖萝卜糖。

梅雨问马奶奶为啥那样?

马奶奶说:“我喝惯了自己熬的糖,再说白砂糖是个稀罕东西,专门给你们这些贵人供应的”。

那时,一切凭票供应。梅雨当时属以农代干,就是为公家做事挣家乡生产队同等劳动力的工分,分粮分钱。每月由国家发18.5元的生活补助费外,享受27斤粮食2斤肉3两糖3两油的待遇。虽然不是正式的国家干部,但和正式国家干部一样,此外,还有一天3毛钱的下乡补助费。

吃住在马奶奶家后,因副食店营业员是梅雨的同学,一张糖票能买两张票的糖,梅雨一半留给自己奶奶,一半送给马奶奶,下乡补助费和粮、油、肉票供应证交由大队会计按月送到蹲点干部吃饭点。

看到马奶奶的“内外有别”,梅雨什么也没说,拿起马奶奶盛白砂糖的罐子,将白砂糖全部倒进糖萝卜糖罐里搅拌起来。

马奶奶拉着梅雨的手:“闺女……”

一声闺女后,初涉官场的梅雨,得到了马奶奶全身心的呵护和支持。

那年头,“大同化”政策搞的沸沸扬扬,有位与梅雨年龄相仿的回族姑娘,以“敢想敢干的回族养猪模范”在历史舞台上巡回演讲后,梅雨就接受了“向养猪模范学习搞试点”的任务,以公社、大队领导的双重任务调查缺粮原因和搞试点。

初涉官场的梅雨,工作热情就像沸腾的开水还在大火烧着,只想搞出成绩、搞出名堂来。

哈书记对“大同化”政策坚决反对。但人在官场身不由己。

将梅雨安排在马奶奶家,意在由马奶奶对她“潜移默化”。

闺女,何等的亲切。

“闺女,这些日子你忙的那些事在我们这里是使不得的,我们的先知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时就把那个东西列为禁物,让我们养那个东西是违反教规的,是对真主的不敬,是坏了伊玛尼的。”马奶奶拉着梅雨的手说。

“那个东西”指的是猪,伊斯兰民族从思想意识和感情上反感和见不得猪,甚至把猪叫作‘狠宰惹’,属猪的人自称属黑,姓猪的人改为姓黑。”这是哈书记给梅雨讲的。

没费多少时间,梅雨就把红旗大队“缺粮原因”的调查报告就写好了。

是在哈书记的指导下写的,那是梅雨第一次走向社会、深入社会调查,写出脱离学生腔,涉及民生大事的文章,是第一次例行公事,圆满完成“公差”的开始。

老王书记看了调查报告后说:“看来,是经过那个老笔杆子点化过的,有骨头有肉,不是花架子。不错,孺子可教也。可以上报给县委农村工作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