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与北京大学东方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季羡林东西文化观与东南亚文学研究(2)

越南以外,中国文化和文学对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影响更多是借助于定居当地的华人。他们是中国文化和文学的传播者,也是两国文化交融的积极推动者。随着移民人数的激增,华人越来越关注双方的文化交流和融合。19世纪以后,中国的古典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便开始被华人译介过去而大行于世。最早翻译介绍《三国演义》的国家是泰国,泰文小说《三国》一面世便大受欢迎,并由此而创立独具一格的“三国文体”,开泰国白话散文体小说之先河。19世纪下半叶,在东南亚的其他国家,特别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那里的华人用通俗马来语大量翻译改写中国的古典演义小说和民间故事。他们不仅把中国古典文学介绍到马来语国家,而且还用马来语直接进行创作,从而开创别具一格的华裔马来语文学,把中国文化融入到本土文化之中,对促进所在国文学向近代化和现代化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印度文化的影响

印度与东南亚早在公元前就有了交往,但印度自己的古文献很少提到东南亚。大约在公元1世纪,印度的宗教势力开始进入东南亚地区。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向印度东南部扩张势力,战争迫使大批南印度人逃往东南亚,其中有婆罗门僧侣和刹帝利贵族,他们利用宗教和婚姻关系与当地新兴的奴隶主阶级相结合,建立印度式的小王朝。据考古发现和中国史书记载,早期影响东南亚的印度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后来,佛教在马来群岛也曾一度兴盛,7世纪在苏门答腊兴起印度尼西亚历史上最大的佛教王朝室利佛逝,9世纪在爪哇的夏连特拉王朝则建造了举世闻名的婆罗浮屠大佛塔,说明佛教在那里曾经盛极一时。但上述王朝后来被印度教王朝和伊斯兰王朝所取代,佛教势力在马来群岛一带便没落了。马来群岛以外,佛教大约在3世纪已从斯里兰卡传入缅甸,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下缅甸,北传大乘佛教传入缅甸北部。11世纪以前,佛教的南传与北传两大教派以及婆罗门教在缅甸境内是同时并存的。1044年阿奴律陀统一缅甸和建立蒲甘王朝之后,才把上座部佛教定为国教。泰国于13世纪建立的素可泰王朝也以上座部佛教为国教。11世纪以后,佛教便在东南亚的北半部占了统治地位,主要是在缅甸、老挝、柬埔寨和泰国;印度教则在东南亚的南半部占统治地位,主要是在爪哇和巴厘。

佛教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其文化无疑要受印度佛教文化的直接影响,其中以缅甸和泰国最为典型。拿文学来说,缅甸在蒲甘王朝建立之后,才有见诸文字的作品,那就是著名的蒲甘碑铭文学,大部分为佛事记录。而对缅甸文学影响最深的是《本生经》故事,缅甸人认为“缅甸小说始自550佛本生故事”。佛本生故事在缅甸还被改写成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成了缅甸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泰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也同缅甸有些相似。1257年素可泰王朝建立后,佛教被定为国教,这时泰国才开始有见诸文字的作品,其中以《兰甘亨碑文》最为闻名。碑文主要记述兰甘亨王的生平事迹和从事的各种佛事活动。后来素可泰王朝五世立泰王根据30部佛典编写了著名的《三界经》。这部以弘扬佛教为宗旨的作品,反映了素可泰王朝时期的繁荣景象,对泰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世纪以来,佛教文化已成了上述国家非常突出的文化特色。

在东南亚的南半部,佛教也曾兴旺一时,但10世纪以后佛教衰落,印度教在爪哇和巴厘占了统治地位。东爪哇王朝的崛起,是以印度教为精神支柱,从那以后直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取代之前,为印度教服务的宗教文化文学一直主导爪哇文化文学的发展,历史上称之为“爪哇印度教时期”。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10世纪末11世纪初便基本上全译改成古爪哇文了。11世纪初恩蒲·甘瓦创作的《阿周那的姻缘》开创了爪哇宫廷作家自己创作的印度史诗故事,把印度史诗爪哇化,借用印度史诗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来为本朝帝王歌功颂德,对印度尼西亚的各种艺术形式如戏曲、舞蹈、绘画、雕刻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几个世纪以来,印度宗教文化,特别是两大史诗,一直影响着爪哇文化的发展。13世纪末建立的麻喏巴歇王朝是印度尼西亚最大也是最后一个封建的印度教王朝,随着它的没落和崩溃,印度宗教文化影响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便步入尾声,逐渐为后来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所取代。

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伊斯兰教是晚来的宗教,一般认为,13世纪以后,随着前来的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穆斯林商人日益增多,在马来群岛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伊斯兰教已经取得了立足点,并逐渐向四周扩展势力。伊斯兰教作为后来者能打入这个地区,固然得力于那些穆斯林商人和伊斯兰教传教士的积极传教,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适应了那些沿海新兴的商业地主阶级的需要。他们与内地的印度教中央王朝麻喏巴歇的利益冲突日益尖锐,为了摆脱麻喏巴歇王朝的控制和限制,他们很需要有一个新的精神武器来同印度教王朝相抗衡,而伊斯兰教正好符合了他们的这一需要。

伊斯兰教首先在离麻喏巴歇朝廷较远的苏门答腊北部沿海地区取得进展,可能于13、14世纪已出现最早的伊斯兰王朝──须文答剌·巴赛。15世纪,在马来半岛南部兴起的满剌加(马六甲)王朝成为当时东南亚最强盛的伊斯兰王朝。16世纪,满剌加王朝为葡萄牙所灭,苏门答腊北端的亚齐王朝取而代之,成为抗拒西方殖民入侵的伊斯兰教堡垒。关于伊斯兰教势力同印度教势力的较量,我们多少可以从马来古典名著《马来纪年》和《杭·杜亚传》看到其艺术的反映。当麻喏巴歇王朝的内部矛盾和冲突加剧时,伊斯兰教在爪哇商业比较发达的北部沿海地区也日益得势。16世纪初叶,爪哇第一个伊斯兰王朝淡目的兴起,标志着几世纪以来印度教王朝统治的结束,从此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等马来民族地区占了主导地位。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宗教文化,和印度的宗教文化一样,它的最初传入是通过传教的途径。所以最先传进来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学作品大部分与传教活动有关,首先是大力宣扬伊斯兰教先知和英雄们光辉业绩的传记故事,接着是有关伊斯兰教教义教规之类的典籍。之后,随着伊斯兰教势力的扩张和商业的发达,阿拉伯、波斯的神话故事和传奇小说也因越来越受到新兴市民阶层的欢迎而流行起来。

当新兴的马来王朝统治者把伊斯兰教作为精神支柱时,必然也要利用文学作为有效的宣传手段,一面弘扬伊斯兰教,一面歌颂新统治者。所以马来伊斯兰王朝一建立,便开始建立宫廷文学,并把创作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写王朝的历史演变,把马来王族的世系与马来王朝的兴盛同伊斯兰教直接联系起来,以示来历不凡,第一部马来王族的历史传记《巴赛列王传》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另一方面写有关伊斯兰教教义教规的论著,如《众王冠》和《御花苑》,向人们灌输伊斯兰教精神,用伊斯兰教规范人们的言行,使社会生活伊斯兰化。正当伊斯兰教在马来地区逐渐占统治地位的时候,从16世纪起,西方殖民主义者把魔爪伸进来了,首先是最大的马来伊斯兰王朝──马六加王朝为葡萄牙所灭,接着荷兰、英国等殖民主义者也纷纷前来争夺殖民地。伊斯兰教势力还没有来得及在东南亚建立起较大的、统一的伊斯兰王朝,便已面临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瓜分了。在这种情势下,伊斯兰教也就从作为反对印度教王朝的精神武器转变成为反抗西方殖民入侵的精神堡垒。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出现现代民族觉醒之前,反对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大都以伊斯兰教作为旗帜,而且往往由伊斯兰教的领袖出来领导。所以,伊斯兰教在那些国家的历史上是有反殖民主义传统的。在反殖斗争中,伊斯兰文化常被当作维护马来民族正统文化的盾牌,以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蚀,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

四、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是伴随着西方的殖民入侵而开始的。为西方殖民入侵打头阵的是葡萄牙,于1511年灭马六甲王朝。随后西班牙也于1570年占领了菲律宾,1901年美国又把菲律宾变为它的殖民地。17世纪起,荷兰开始染指印度尼西亚,把整个印度尼西亚逐步变成其直属殖民地。英国也逐步侵吞缅甸、马来西亚和北加里曼丹,而法国则最后霸占了印度支那。到19世纪下半叶,整个东南亚,除泰国作为缓冲国外,都已沦为西方的殖民地了。

西方的殖民入侵始于16世纪,但西方文化的影响一般要到19世纪的下半叶才凸显出来,并逐步取代东方三大文化的地位。这里所说的西方文化首先是指西方反封建和提倡人文主义的近代文化。这样的文化当然不会被东南亚的封建阶级所接受,相反,只有遭到他们的反对和抵制。即使有人有机会接触到西方文化并受其影响而开始萌发反封建的意识,那也只是个别的超前现象,例如近代马来启蒙作家阿卜杜拉·蒙希,在他写的《阿卜杜拉传》里第一个公开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和批判本族封建文化的落后性,但并没能形成一股社会的新潮流。在现代的新知识分子阶层产生之前,西方文化在东南亚是难以发挥其主导影响的。

19世纪下半叶,西方资本主义已发展到更高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业已形成。这时,东南亚的殖民统治者不得不放弃以直接经济掠夺和贸易垄断为特点的旧殖民政策,改为采取向世界资本主义开放的新殖民政策,把东南亚变成西方资本输出的场所,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的来源以及商品倾销的市场。这样,整个东南亚经济便从封建割据的自然经济逐步地被推向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变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附属部分。在这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西方殖民统治者十分需要从原住民中培养出一批能掌握现代文化知识、能满足现代行政管理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于是,他们开始兴办现代学校,开展西式教育,从原住民中培养所需的拥有现代知识的人才。东南亚现代的新知识分子阶层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西方殖民统治者本来是想用西方文化进行奴役,培养出为他们服务的洋奴人才,然而这些受西式教育的人,一旦接触了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思想,却变成了最早的民族觉醒者,后来成为西方殖民主义的掘墓人,可以说是西方殖民统治者所始料不及的。

从封建割据的自然经济向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势必导致整个东南亚殖民地社会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殖民地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他们从西方文化所提倡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文主义思想中受到启迪和鼓舞,开始用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重新审视自己民族的命运和出路,从而萌发了现代的民族意识,后来成为民族运动的先驱者和中坚力量。菲律宾的黎萨尔是东南亚民族觉醒的先锋,也是觉醒文学的开拓者。20世纪兴起的东南亚现代文学是整个民族觉醒和民族运动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成了整个文学的主旋律。作品的主题,一是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束缚和包办婚姻;一是要求民族独立,反对殖民统治。后来,有一部分人受到宗主国无产阶级革命思潮的影响,与本国的无产阶级运动相结合,成了民族运动中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派。从此影响东南亚的西方文化便形成两大思潮,即西方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和西方的无产阶级文化思潮。在东南亚国家的现代文化和文学运动中,往往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思想倾向同时出现,一种是倾向于本民族的资产阶级,一种是倾向于本民族的无产阶级,但二者都属于殖民地民族民主革命的范畴。

二次大战后,东南亚殖民体系总崩溃,被长期殖民统治的民族纷纷宣告独立。但独立后的东南亚国家,在建设民族新文学的过程中,仍然受世界两大对立文艺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在冷战时期,西方资产阶级文艺路线与无产阶级文艺路线的对抗和斗争也影响了东南亚许多国家当代文学的发展。如今在全球化的时代,东南亚文学又面临着新的挑战,那就是在世界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如何保持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文学的特性而不至于被融化和淹没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已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这对东南亚国家来说也不能例外,只有不断努力去提高自己民族的精神产品质量,把“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结合起来,才能使东南亚文学在继承与创新中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世界文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今天,在庆祝季羡林教授95华诞时,我想献给他老人家最好的寿礼,莫过于努力把他所开创的东方学事业不断加以发扬光大,使之越来越兴旺。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