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理念探索(3)
3.自评互评。仍分文、理、后勤三个大组进行评价。向教职工发放自评和互评表,按照表格所列项目和要求认真填写。教职工依据自己3年来教育教学成绩,教育科研成果,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为自己量化打分,并当众宣读打分结果。其他教职工也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他人作出正确的评价,量化打分。量化结果由“内体改”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计算分值。互评采用去掉两个最高分及两个最低分,然后求平均值的办法进行,目的是为了减少感情因素,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4.统计3年来教育教学考核成绩。汇总教职工近3年的年度考核成绩,取其平均值,按20%折算,计入总分。
5.填写《个人意向表》。“内体改”领导小组根据学校的设岗情况,向取得聘任资格的教职工发放《个人意向表》,为聘任具体岗位提供依据。《个人意向表》由校“内体改”领导小组统一设计,分基本情况、应聘岗位、调剂岗位等内容。学校依据个人意向及相关处室意见统筹岗位。
“内体改”办公室按照考试20%、述职20%、自评10%、互评20%、教育教学年度考核成绩30%的比率计算教职工个人总成绩。按教学、教辅、后勤切块计算分值,采用末位“淘汰+记录”的方式聘用,即倒数第一名淘汰,第二名记录,并将结果通知本人。淘汰者无竞争上岗资格,不参与聘任。
二、聘任工作
学校“内体改”领导小组根据岗位设置和教职工德、能、勤、绩考核结果,采取择优分类分层聘任的办法,首先聘任中层管理人员,其次聘任年级组组长、教研组组长,再聘任班主任、科任教师、职工。逐级分类分层,自上而下,逐步落实,层层把关,保证聘任工作顺利完成。
(一)聘任中层干部
学校“内体改”领导小组严格按照民主推荐、校长提名、党支部考查、校长办公会审定、公示等程序,聘任一批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善于管理、有创新意识的中层管理干部。共聘任中层干部7人,其中聘任办公室主任1人,教务主任1人、副主任2人,政教主任1人,总务主任1人,治安室主任1人。
(二)聘任年级组组长、教研组组长
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由主管校长提名,校长办公会审定,聘用了大家信得过、靠得住,有责任心、事业心和创新意识的12名骨干教师任年级组组长和教研组组长(其中年级组组长6人,教研组组长6人)。
(三)聘任班主任
班级是学校组成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又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班级管理能否上台阶,关键在于班主任是否具有管理水平。对班主任的聘任在调查了解摸底的基础上,由年级组组长提名,政教主任审核,提交校长办公会审定,张榜公示。
(四)聘任科任教师
科任教师聘任由年级组组长提名,教务处审核,统一调配,提交校长办公会审定。共聘任科任教师65人,落聘4人;对外校应聘的8名教师采用考试,课堂教学评估、摸底调查等措施进行聘任,聘用了4名(聘期为1年);对教科局新分配的5人,同样采用考试、课堂教学评估等方式进行,根据量化考核结果聘用3人(聘用期为1年),待聘2人。
(五)聘任教辅、后勤职工及治安人员
教辅人员由教务主任提名,主管教学校长审核,提交校长办公会审定;后勤职工由后勤主任提名,主管后勤校长审核,提交校长办公会审定;治安人员由治安主任提名,主管校长审核,提交校长办公会审定。共聘任教辅、后勤、治安人员13人,落聘2人。
(六)签发聘书
聘用人员均由校长签发聘书,聘任期为1至3年,外校教师聘用期1年,新分配教师聘用期为一学期。
(七)签订责任书
采用分层分类逐级签订责任书的办法,即校长与主管教学、后勤的副校长签订责任书;主管校长与各处室主任签订责任书。责任书内容以岗位职责为依据,制定具体的指标,建立分层管理目标责任制,督促教职工高标准、严要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内体改”工作取得的实效
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强化了学校管理,增强了广大教职工做好本职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提高了教职工的思想认识,增强了教职工参与管理的意识
实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调动了广大教职工参与改革的热情。新世纪的到来,教育改革,为我校发展带来了机遇。教职工认为:我们学校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寻求新的发展。我校被县“内体改”领导小组确定为全县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学校,符合大多数职工的愿望。
(二)强化了学校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各处室按照高效、务实的原则,制订工作计划、达到的目标及实施措施,加大管理力度,提高了管理效能。教务处实行教学常规工作“周检查、月评估、上手册”的措施,以指标促教学,以考核增效益,保证常规工作的贯彻落实。这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夯实了教育教学基础,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目标的实现。
教务处在抓常规管理的同时,狠抓以“三课活动”促“课堂质量工程”工作,组织各教研组开展“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教学,认真评估,总结得失,稳步推进,促使教师彻底转变观念,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以“达标”显示自身的实力,以“达标”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重塑新形象,再创新成绩,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过去,教师怕“示范课”,现在,科任教师主动向教务处申请上“示范课”“公开课”,邀请校领导、有经验的教师到堂听课,指导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争创一流,已成为教师拼搏的新目标。以管理促转变,以转变促教改,创造了良好的竞争氛围,开创了工作新局面。政教处确立教育管理重疏导、品德教育重引导的思想,完善了学校教育管理体系。采用军训等有效形式,从学生每天起、居、住、行抓起,边查边改,工作到位,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增强了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学校建立了“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教职工在竞争中上岗,使广大教职工树立了新观念,明确了增强实力的重要性,增强了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和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紧迫感。
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我校38名专科学历的教师,全部报名参加了本科函授及全员培训,中专学历的也全部参加了专科学历进修。增强竞争力,给自己“充电增能”、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教学水平,争创一流,以成绩显实力,成为广大教职工追求的新目标。“课堂质量工程”成为教师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本学期各教研组开展“达标”评选活动,科任教师积极主动参加达标。通过听课、评课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法,努力把自己锻炼成教学能手。
在红红火火的教研活动中,总结经验、掌握教法、提高能力、作出成绩,是科任教师的心愿。阅览室里教师进进出出,查资料,学方法,搞创作,厚厚的笔记本里,记载着潜心研究的收获,那里有间接经验的积累,最前沿教改试验成果,以及自己进行教改的探索、心得体会。学期末,科任教师都向教研室上交了教育教学专题研究论文,尽管水准不一,档次有别,但标志着学校教研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期末科任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另外获县、地区级优秀论文奖18篇,获校级一等论文奖4篇,二等论文奖10篇,三等论文奖12篇,语文教师王凤刚被评为特级教师,课题《导练语文教学法》获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
(四)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我校一段时期教学质量有下滑趋势,尽管有客观原因存在,但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真正建立起激励机制,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不高、效率低,有坐、等、看现象发生,工作落不到实处。实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了教职工主人翁意识,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学期,教务处在定期检查、抽查常规工作中,可以明显看出,教师都能超前备课,内容充实,方法新颖,各科作业整齐,批改及时;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兴趣班、趣味班、尖子培训班,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化,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了教学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教师除了备课、改作业,谈得最多的就是怎样管好班级,怎样抓好尖子生,怎样培养特长生,转化后进生。大家想到的首先是学生,是全部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端正了教风、学风、校风,增强了凝聚力,形成了合力,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发展。
(五)增强了做好工作的紧迫感
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建立了“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教职工感到压力很大,有了危机感,“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已成为现实,大家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唯恐工作落在了别人后面,超前意识、质量意识浓厚。上好每一节课,辅导好每一个学生,做好每一份工作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早自习成了文科老师的天地,指导学生朗读、诵记,晚上,教师们争着抢着辅导,有的甚至提出将晚自习作统一安排,以免被别人抢了先,自己轮不上。“不用扬鞭自奋蹄”,全校教职工都能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工作。
通过改革,我们寻找到了学校发展的新举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优者进、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功者奖、劣者罚”的用人机制,使落聘者面对制度,面对形势,面对现实都能平静地接受,而受聘者的信心倍增,学校也在去年被评为“全县教育教学管理先进集体”。
(载《固原日报》2002年6月6日)
合格教师的培养途径
随着我国现代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师范教育在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关键的地位。
高师教育实习作为一门多科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必修课和培养师范生从师能力的综合训练方式、检验高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影响着高师教育质量与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高师教育实习又是培养优秀师范毕业生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专业准备阶段培养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理想的有效形式。教育部在2006年2月26日下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的基础上,又于2007年7月5日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在后来下发的《意见》中指出,师范生教育实习是中小学教师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是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高师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要围绕培养高素质教师的目标,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遵循教师教育规律,调整教师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因此,了解与分析高等师范院校实习生目前的教育实习状况,探索和发现影响高师教育实习有效性的因素,对于提高教育实习有效性、提高实习质量,对于更好地开展教育实习工作、提高师范生的自我认识能力与高等师范院校的未来发展,无疑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实习价值观不够明确,实习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虽然国家在教育实习的管理和经费投入方面都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从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真正将教育实习放在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位置上的并不多见。很多学校,甚至许多教师、学生都认为教育实习只不过是“例行公事”或是“完成一个教学程序”而已,指导教师指导有限,此项工作实际上只是走走过场。
对策:高师院校应当重新认识教育实习的重要性,认清教育实习的价值,能够对师范生实习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教育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
现在的教育实习往往集中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进行,目的是想让学生们把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了解中小学教学现状,巩固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初步培养师范生独立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能力。然而六周或八周的教育实习,实际上学生真正能够上讲台授课的时间不多,职前教育教学能力得不到锻炼。一方面由于实习时间太短,往往忽视了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全面掌握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等更为重要的环节,没能深层次地理解教育实习的目的,忽视了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与应用、全面参与班级管理等。另一方面,由于有的实习生准备就业或考研,就根本没把教育实习当回事。
对策:高师院校应当每学期安排1~2周时间,让教师带领学生到中小学,尤其到农村中小学见习。一方面把所学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使他们在实践中再学习,逐步提升他们的全面素质;另一方面让他们更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中小学教学现状,了解新课程实施状况,以便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最后,可以在大四上学期安排两个月集中进行实习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