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苍老的年轮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寻访千年古城定戎堡

盛夏时节,我随固原军分区军事志办的诸位再度去寻访位于丝绸之路古道上的宁夏海原县盐池定戎堡古城。

说来还有一段插曲。前年夏季,我们一行曾去过盐池,主要是考察宋代修筑的定戎堡古城。就在古丝绸之路边上,我们考察过一处规模较大、很有气派的古城。夕阳西下,余晖映照,我们站在残存的古城墙上远眺,那景象很让人激动。后来与知情人相叙,方才知道看过的古城不是定戎堡城,是明代人修筑的干盐池城,这自然是遗憾的事。这次再来,就是因了以上的缘故。

海原县志办的刘、杨二位先生相陪,既是我们的解说,也是我们的向导,我们径直往定戎堡古城而来。车子离开公路,拐进了坑洼不平、布满石头的便道,远远就看到了定戎堡古城。其实,我们前年寻访过的干盐池古城,距离定戎堡古城不到1公里地,只因地理不熟,才擦肩而过,错过了相见的机会。这次,我们仍由干盐池古城脚下穿过。

定戎堡古城,是宋夏战争的产物,修筑于宋代元符二年,也就是1099年,已逾千岁。千年的古城,让后人去感悟它,是颇多感慨的。此城位于盐池乡政府东侧,堡寨略呈长方形,开北门;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致是依山临川。登上残存的古城墙,向西北、东北方向俯视远眺,盐池地形尽收眼底:一个完整的小盆地。我想,盐池的名字,除了“盐湖”的本意之外,“池”恐怕与“盆”状地形有关,或者是由此而来的。盐池盆地不小,你要想看到它的尽头,似乎也不大容易,因为远处被淡淡的烟岚所笼罩着。千年的古城,岁月附着在它身上的故事太多,汉唐时期中西文化的使者、商旅、文人……穿越古丝绸之路的景象它目睹过,宋代以后的战火硝烟和战争场面它也是见证人。

看脚下的城墙,用“残垣断壁”来形容和描述,是再恰当不过的。虽是炎炎夏日,阵阵清风吹过,仍能生出些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来。城墙上经风而摇摆的小草,依旧让人生出些地老天荒的滋味。古城周围的山峦干枯,没有绿意,荒凉得使人心碎,专门拍摄定戎堡古城镜头的张先生也自言有同感。唯一得到慰藉的是古城里绿油油的庄稼和守护这座古城的人家。此刻你会觉得:古城外围是一个世界,古城里的小天地又是一个世界,同如沙漠中的绿洲。

下得古城墙,我们沿着水渠,穿过麦田,由古城的东头来到西头。家居古城的主人正修整渠道,同行的县志办的杨先生与这位主人相识,称他为老周。老周年岁已过60,但身子骨硬朗,原来曾是这里的村支书。因了这层关系,我们谈话就贴近了许多。就着古城土墙根的阴凉处,听起了老周的唠叨:这座古城占地20亩,从记事起就是这个样子。城里出土过不少建筑饰件、汉唐时的钱币等。最诱人的还是眼前的这泓奔腾不息的泉水。老周说,这泉水还有个传说呢。相传,这泉叫碧宝泉。当时泉很大,杨六郎将宝剑放入泉中,以示镇泉,便有了“碧宝泉”之称。查新编《海原县志》,这泉真是称碧宝泉。或许,这泉是海原历史上一大景观,也是定戎堡的一颗明珠。在定戎堡的名下,还录有一首前人描写定戎寨的诗:“定戎古寨几千秋,四壁青山遮古州。北有神泉滴绿水,南有石沟卧金牛。西湖吐玉无价宝,东海碧波水倒流。四季不忘八节景,好似碣鸟朝凤楼。”这里的“西湖吐玉”、“东海碧波”就是写碧波泉当年的胜景,碧波泉的名字早已因泉水而约定俗成。“水倒流”是说碧波泉的水依山势向西北而流。可见,“碧波”可能是因“碧宝”而来,仅是谐音所致,各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老周依旧称它为“碧宝泉”,大有客人自远方来之感,说得眉飞色舞,以宝泉喻宝地,颇有几分动情。

现在能看到的泉,面积不大,水量也小,在直径约5厘米的管子里,水流量仅能占一半,但却是一处很奇特的地方。老周将平时流淌的水,蓄积在一个较大的池塘里,用它来维持着古城里耕地的浇灌。因了这泉水,古城里有茂密的树木,有茂盛的庄稼。在这个童山濯濯的世界里,这里的确是一片绿洲。当我们要离开时,一位长相清秀的姑娘挖开了池塘的蓄水口,一股清流奔泻着淌进了麦田。睹此,登上古城时泛起的岁月沧桑之感,反被这清流所遮掩,心里宽慰了许多。我想,古人在这里修筑定戎堡城,除了军事上的需要外,恐怕是因了这碧波泉之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城早已毁弃,而泉水依旧,也算是古城千年的遗韵和生命之根。

200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