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十二节 明“道德”

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不可不讲道德。在中国,道德一词自古就是一个哲学名词。在《易》经中,“道”、“德”二字的使用频率极高。以今本《周易》而言,“道”字之用在90次以上“,德”字的出现至少有60多次。“道”是中国古典哲83学中的重要名词,随文义之需,分别指事物变化的规律、法则、宇宙观、人生观和思想方法。那么,这个“德”字是因何而造?以“道”与“德”相连成词,其原词的含义又是什么?明白了这些,对于研究《易》经,正确地理解中国古典哲学理论,对于如何研究、分析、认识中华文化中的一些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现在我们就来说一说“德”、“得”二字在字形、字义方面的异同“:得”字在甲骨文中是手持货贝于街口的图形“《前》八·一三·三。,它所反映的,正是“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系辞》。的历史情形。手持货贝表示的是有形物的获“得”。而“德”其原意也是“得”到的意思,只不过,它特指学“道”而有心得。由于这个“得”所得到的不是有形之物,而是一种博大精深的“道理”,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吃、不能穿,但却能使人变得聪明、能干,可以趋吉避凶、办事获得成功几率增高,可以修身养性、行不越距,因而受人敬重的一种无形之得。那么这个与有形之“得”音同、义近,但字形须异、以相互作严格区分的字,就是“德”字。中国的文字(今习称“汉字”)是由线条简练的、写实性很强的图案画组成,在形、音、义表示上十分明确的一种文字。这无形之“得”的字,又是如何来创造呢?首先,是保持了得字的偏旁,然后在有形与无形上进行区别:学道(哲学)首要的就是要观察事物的变化规律,于是就画出一只眼睛及其目光,这样就成了最初的“德”字了,如“《京人》八七六及五一反面。。此后,人们大约觉得学道而掌握客观自然规律,光有仔细的观察还不行,还必须要观察事物的目光专注,究其变化于始终。更要用心思索,也就是要有总结、分析,要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和体悟过程,才能学道而真正有所得。所以,又给“目光”上加了一个“焦点”,如“见于辛鼎。。并且此后又在“目光”之下又加上了一个“心”字:“见于毛公鼎、孟鼎、叔向父敦上的铭文。,这样,学道而有心得体会的“德”字,就与现在我们使用的“德”字基本一样了。最后,大约是觉得光用心思索还不够,而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可学道而有所获“德”,就又于心上加了个“一”,表示一心一意学习、研究之意,这就完全与现在的“德”一致了。

“德”字之所造,原本就是为与“道”字相连组成中国古典哲学上的一个专用词“道德”而造,指学道而有心得。德者,道之蕴,道之蓄,道之积。物得道而以生,事得道而以成,人得道而聪明睿智,能通事物之理,能知自然之变,能与天地合德,能与四时合序,能与日月同明。“君子以厚德载物”,此之谓也;权出于法,法出于道,道蕴于物理自然。精研道,厚积德,方可以心正、言中、行为有理而不偏。心正、言中、行为不偏,乃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使天下治之安。故中国古典哲学,从其一开始,就把“道理”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而用之于修身养性,看成是第一要务。因为,只有很好地修身养性、正身,使自己的言行符道合法,才能够整齐家庭,才有可能去做好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事业。

道德,由于其对于个人事业、家庭和睦、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极具社会性,被称之为社会道德。社会道德的具体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着的。因此,在不同的时代里,其道德体现方面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标准也会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对于研究历史文化的学者,就不可以用现世的道德内容为标杆去衡量古代人的道德。

我们要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也不是要照搬古代人的某种具体行为与做法,而是要发扬讲道德的这样一种精神。一般来说,一种社会道德必与时代同步,必与当时的法律相一致。当然,道德也有其一个永恒不变的科学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一切社会的行为规范,都要符合客观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