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饭局口才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择言而施,掌控整个饭局气氛(3)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字讲得太多并过分强调,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会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想做一个会说话的人,就要学会巧妙地使用“我们”。尽量用“我们”代替“我”,这可以缩短与交谈对象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

经常听演讲的人,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演讲者说“我这么想……”,不如说“我们是否应该这样”更能使你觉得和对方的距离接近。因为“我们”这个字眼,也就是要表现“你也参与其中”的意思,所以会令对方心中产生一种参与意识,按照心理学的说法,这种情形是“卷入效果”。卡耐基因此告诉人们,若想把自己表现得更好,形成圆满的人际关系,就应善加利用这种“卷入效果”。

说“我”跟“我们”的差别,其实就是让听者心里高兴与否。说“我们”,听者心里高兴,对自己有好处;说“我”,听者心里不高兴,对自己没什么好处。既然这样,聪明的人就应该多说“我们”少说“我”。人的心理就是这么微妙。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带来全然不同的结果。在应酬时,要想创造一个美好的全局,不坏掉“一锅汤”,就要少说“我”字,多说“我们”或者是“你”,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才能紧紧拴住对方的心,达到交往的目的。

所以,当自己想要被别人喜欢的时候,你只要把别人放在你自己的位置上来想,那就轮到你来扮演“最上道”的朋友的时候了。扮演这样一个朋友,最高原则非常简单:“尽量别让自己说出‘我’字。”而是要强调“我们”。特别是在饭桌上,用“我们”代替“我”会拉近彼此的距离,活跃整个饭局的气氛。如此,求人办事儿将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源于自信的“自贬”让饭局更有人情味

在宋朝的时候,谁要送你两条鲻鱼,那就是巨大的恩情了。这种长在近海的鱼类,一尺多长,是美食中的极品。但宋高宗南渡之后,鲻鱼一度供应不上。

某日,秦桧的老婆王氏进宫和太后聊天,太后说:“哎呀,最近想吃口新鲜鲻鱼都没处吃去。”王氏脱口而出:“我们家有啊,养了上百条呢,回头我给您送来。”

王氏回家就要把鱼打包送进宫。秦桧一听,大惊失色说:“你这不是找死吗?鲻鱼好吃,御厨里一条没有,你家有100条,你让皇上怎么想?”

最后,秦桧让王氏带了百十条青鱼进宫。太后一见就乐了:“哎呀,我说哪儿来那么多鲻鱼啊?你这老土婆子,原来是分不清楚鲻鱼和青鱼。”王氏也跟着傻乐。

王氏的装傻正是对自我的一种贬斥。没有人会喜欢被人看低,因而嘴上硬撑不服输的人多的是,而说自己哪里不好自我贬抑的人却极为稀少。不过,在与人谈话和交流时,自我贬抑的说话方式有时可以提升自己的幽默感,虽不严重到像王氏这般与身家性命相关,但可帮助你绕开一些敏感尴尬的话题,或是帮你拒绝一些你不想接受的邀请。

自我贬抑,顾名思义,就是自己说自己哪些方面不够好,自己有哪些缺点,等等,总之就是露些短给别人看。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会遇到一些令你有点尴尬敏感的提问外,还经常会遇见一些你不想接受的邀请,这个时候采用自我贬抑的方式便可让自己在不令邀请方面子受损的前提下安全退避。比如,有朋友想邀请你一起去打电玩,你并不想去,与其直接拒绝表示“我不想去”,不如换一种更好的方法,可以扮苦恼状对朋友说“我们都是好朋友了,说出来不怕你们笑话,我学了几年一直玩得不像样,你们看了都会觉得扫兴,为了不影响你们的兴致,我还是不去为好”。再比如,在与同事聚会时,有人三番五次地劝你喝酒,但你确实酒量不大或是不太想喝,你就可以找一个可能让别人觉得你很没面子的借口,例如说“老婆管得严不让喝酒”之类,虽说这有可能令你被别人奚落两句,但能使你安全地全身而退,躲开这些你并不想做的事。

小娜的导师留她在家吃饭,师母做了非常丰盛的饭菜。小娜惊呼:“师母你做饭怎么这么好吃,我每次不是做咸了就是忘加盐!还有啊,这个鸡每次我都炖不烂!师母给我讲讲怎么做饭吧。老师可真有口福呐!”老师和师母都笑得很开心,小娜看到老师高兴,提了自己想跟老师做项目的事,老师笑眯眯地说:“没问题!”

自我贬抑,是以守为攻。自贬谁也不伤害,最为安全。你可用它在饭局上活跃谈话气氛,消除紧张;在尴尬中自找台阶,保住面子;在饭局上打开心扉,让别人觉得你富有人情味。

但是要分清楚的是,自贬与妄自菲薄不同,妄自菲薄的人从心理上对自己有一种低认同,认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如别人,从而长期被自卑心理所困扰,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以及得到其他人的认同。而有作用的自贬不是自卑的表现,反而是缺乏自信者不敢使用的技术,因为它要你自己贬损自己,也就是要拿自身的失误、不足,甚至缺陷来“做文章”,对丑处、羞处不予遮掩、躲避,反而把它放大、夸张、剖析,然后巧妙地引申发挥、自圆其说,以博人一笑。自我贬抑并非真的觉得自己哪方面不如人而因此自卑失落,相反敢于自我贬抑的人可能更为自信,所以才敢于公开说自己的短处和不足。

在饭局上,适时适度地自我贬抑,不失为良好修养,也是一种充满魅力的交际技巧。自我贬抑能制造宽松和谐的饭局气氛,使自己显得轻松洒脱,使人感到你可爱的人情味,有时还能更有效地维护面子。自信的你,何乐而不为呢?

张扬的时代过分拘谨只会被淘汰

任何真正和伟大的东西都是淳朴而谦逊的。诚然,在人际交往中,谦虚与谨慎是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质。凡事三思而后行,并不代表胆小怕事、瞻前顾后,反而是成熟、负责的表现。

雨果曾说过,谨慎比大胆有力量得多。如果你做事情只凭第一感觉,凭一时冲动,往往会因为考虑问题不周全而结局惨淡。学会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言谈举止恰到好处,使人感到有理、有礼、有节,你才能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

但是,我们要明白,谨慎并不等于拘谨,过分的谦逊往往是不自信的表现。身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想要为自己争取立足之地,争取更多的资源,就必须有自己的人脉关系。而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我们免不了各种各样的应酬和饭局社交。倘若一个人性格拘谨,工作谨小慎微,前怕狼后怕虎,说话唯唯诺诺,在饭局聚会中,神情腼腆,神态不自然,手足无措,不敢落座,不敢抬头,不敢大声说话或说话含混不清,有时甚至答非所问,久而久之,他就会被遗忘在不为人注意的角落,甚至会让人拒之于千里之外。试想,谁会喜欢和这样的人交往?谁还会在下次的聚会中再叫上这样的人?

梁波就是一个性格拘束谨小慎微的人,他朴素不善言谈,只专心踏踏实实地搞研究,在一年内为研究所搞出两项科研成果。为此,所里决定为梁波开个庆功会,所长也非常欣赏他,有意在庆功会后宣布提拔他为副所长。

这晚,同事们聚在一起吃饭,好不热闹。同事们都纷纷夸赞梁波,但是席间梁波却一直很拘束,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别人的褒扬,只是频频点头,笑得很不自然。许多想多和梁波说几句话的同事见这种阵势也都觉得无趣打消了念头。

过了会儿,坐在梁波旁边的所长悄悄地对他说:“梁波啊,所里鉴于你优秀的表现,想提拔你为副所长,席后我就宣布,你看怎么样?”没想到,梁波听了这话,脸涨得通红,端杯子的手都有些不稳了,他小声说:“我不行,我真的不行,您别为难我了。”所长觉得很诧异,他开始以为是梁波太谦虚了。

后来,所长又找梁波谈了几次话,但是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后来所长把另一个在能力上不如梁波的研究员提拔为副所长。其实,梁波也不是不想当副所长,可是,他过分拘谨了,所以与机会失之交臂。

在有些聚会交往中,说话是应该谨慎一些,比如和领导一起吃饭。但若是你过于拘谨,即使对同事都很害羞,见了上司更是一举一动都不自然,总是与上司保持一定距离,如此下去,你与别人的隔膜肯定会越来越深。别人永远对你不了解,有较好的机会也不会想起你来。因为你给别人的唯一印象,就是怕事和不主动,这无疑是你出人头地的一大障碍。

当领导赏识你的才干、想提拔你的时候,如果你像梁波一样一再说“我不行,我不行”,领导对你就会有看法。他或许认为你真的不行,或许认为你怕担责任,或许会认为你不给他面子,不管是哪种看法,对你都不利。

即使是千里马仍需伯乐。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即便你有好的道德与才能,但倘若没有人知道,又有何用?这样的过分谨慎,不仅是在欺骗自己,也是在欺骗别人,更是对自己能力和功绩的诋毁。所以,过度的谦虚和谨慎并不是一种可取的美德。谦虚谨慎与恰当的自我展示相结合,才是获得成功的有效途径。

在职场中,我们免不了和老板打交道,很多人出于对老板的生疏和恐惧感,见老板的一举一动都会不自然。工作之余的聚餐本来是轻松的场合,但有些员工举止拘谨,总觉得和老板多说几句话就有硬充熟络的嫌疑而有失脸面。时间久了,这些人和老板的隔阂越来越深,也不会得到老板的赏识。

那么,在我们日常聚会交际中,该怎样克服拘谨呢?最好是从以下几点做起:

1.交际场合,自卑是万万不能的

在聚会场合,即使你遇见的是世界首富,也不要有“他在天、你在地”的自卑心理。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若是太过自卑,唯唯诺诺,反而会令对方感到不自在,使对方产生戒心,或者被对方看低。

2.物极必反,过于谄媚也不可

在饭桌上,你的客人可能位居高位,这种“大人物”周围往往围绕着很多阿谀谄媚之辈,这些人整天溜须拍马、奉承巴结,喋喋不休地赞美着“大人物”各种不着边际的事物,为的是能多捞一些好处。对于这些现象,大人物们早就习以为常,甚至腻歪反胃,倘若你能不卑不亢,与对方平等对话,反倒让他们更有新鲜感。

3.直截了当实事求是地说话

我们的时代是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需要的是干脆利落、果断敢行的作风。时间那么宝贵,人们忍受不了吞吞吐吐、羞羞答答的“谦逊”,也不愿听婆婆妈妈、绕弯弯式的自谦之辞。你行,你就做;不行,就让开。在现代社会里,精明的企业家寻找合作者,聪明的领导者挑选下属,并不是首先看你怎样言辞周到、谦恭有礼,而是看你有多少真才实学。你应当实事求是地宣传自己:你有什么长处,有哪些才能,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直截了当,使别人了解你。这样,反而使你容易得到机会。故作姿态的谦虚,只会让人感到厌烦。

4.学会用大脑分析

和“大人物”坐在一起交流,切忌繁复冗长毫无重点,而要简单明了,条理分明,使人一目了然。比如,在向他讲述一件事情的成败时,不妨先告诉他结果,如果他愿意了解详细过程,自然会向你询问。

总之,良好的性格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自信大方才会赢得别人尊重,也是和人平等相处的基础。掌握在饭桌上与人自信地相处,适时展现自己,切忌过于谦虚谨慎,才能为你的人际关系保驾护航。

饭局上最让人舒服的称呼方式

不管你是大领导也好,小职员也罢,哪件事情的圆满完成,能绕开了这“饭局”二字?在家吃饭,只称之为饭。而加上“局”这个字,则变得大不相同。饭局中的人,多多少少会牵扯点利益关系。领导、客户、朋友,还有些素不相识的人。饭局里的规则极多,稍不留心就会踩到地雷,其中一个比较关键的细节就是称呼的问题——总不能在吃饭的时候一直称呼对方“喂”吧。称呼得好,就可以迅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对方觉得你礼貌可亲,双方很快建立友好关系,想办成的事,可能顺顺当当就办好了;称呼得不到位,关系尚可的会变得冷淡,素不相识的今后还是会形同陌路,关系难以发展。毕竟称呼,自始至终地贯穿在饭局之中。

如何称呼别人,的确是个问题。你要做到合乎礼仪,不出岔子。比如,在日常交往中,对领导、对上级可以不称官衔,以“老张”、“老李”相称,使人感到平等、亲切,也显得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明智的领导会欢迎这样的称呼。而对于那些比较在乎自己官职的领导,最好还是称呼“张经理”、“王总”。如果在正式场合,如开会、与外单位接洽、谈工作时,称领导为“王经理”、“张厂长”、“赵校长”、“孙局长”等是必要的,因为这能体现工作的严肃性、领导的权威性和法人资格,不但使外单位人意识到领导的地位,也会对顺利开展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小可最近有些郁闷,从前平易近人的王总现在对他总是冷言冷语。小可上班的公司较小,人也不算多,平时大家都称呼王总为王哥。王总也乐呵呵地应着。前几日王总宴请客户,带着小可一起去。席间敬酒,小可脱口而出:“王哥……”王总和客户的脸色变了变,岔开了话题。

饭局中,看似是简单的吃饭,其实不然。倘若是本公司聚会,没大没小反而显得热闹;若有客户在,平时再平易近人的领导,对其称呼时也要加好官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