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找借口找方法·升级精华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不要让借口追着你跑:没有如果,只有如何

要结果不要借口,工作就是解决问题

工作不仅占据了我们人生一半还多的时间,也承载了我们一生的理想、目标、荣誉、成就、价值,关系到我们的收入、名声、社会地位。然而,现实工作中,有的人对工作充满热情和信心,喜欢迎接挑战;而另一些人却更喜欢敷衍了事,碰到问题就寻找借口,把责任推给别人?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所有这一切的迷茫与困惑,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工作呢?

工作的实质是解决问题。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必须明白,问题不可能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自动消失,找借口推卸责任也只能使问题更严重。最好的办法,就是做个勇敢人,积极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努力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将结果带给公司。

要结果不是借口,这是一个公司的生存发展的要求。结果是一个公司的生命之源泉,成长之基石。公司作为一个经营实体,必须靠利润维持发展,没有结果,不能带来利润,公司就不能发展。

解决问题带来结果,是公司衡量一个员工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志。联想集团有个很有名的理念:“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这是写在《联想文化手册》中的核心理念之一。不仅是联想企业,微软公司、百事可乐等国际著名的企业都将“结果”视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将能带来结果的员工视为企业的关键员工。

一个员工是否优秀,关键要看他所创造的结果,而不是借口。一个企业要赢得核心竞争力,要的也是结果,而结果的实现要靠员工的努力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来实现。在这种结果思维的指引下,一流的员工不畏艰险,时刻准备为了解决问题付出努力和汗水。

姚金是东北石油管道公司长吉输油管理处维修队副队长,在他从事修输油设备的30多年里,经他手调试、维修过的机泵不计其数。

2006年6月,长春输油站1号泵机械密封突然漏油。没有备用设备,不马上抢修就得停泵,这会带来巨大的损失。面对效益向技能的挑战,姚金没有借口,立即他和3名检修人员争分夺秒、昼夜抢修,干了40多个小时,依然没有修完。看到大家疲惫的样子,他把这3个人撵回家,自己一个人赶工。高强度的劳动累得姚金腰椎间盘突出症犯了,后腰疼得钻心。时间紧迫,姚金只好又调来两个人,自己咬紧牙关不下火线,又奋战了整整一天,终于让设备正常运行。

2006年下半年,跨越新疆、甘肃两省、区1858公里的西部成品油原油管线,因设备故障迟迟不能投产。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领导临阵点将,让有一身维修绝技的姚金急赴援战。姚金和同事们加班加点,仅用了30天就完成了60多台设备的调试!工作告一段落,姚金买了机票准备返回。就在拿到机票的时候,德国进口的过滤器又打不开了,德国厂家的技术员急得团团转。姚金二话没说,当即退了机票,折回工地,用最短的时间排除了过滤器故障。

30多年来,凭着这种“唯结果至上”的使命感,姚金用自己的行动获得了技术革新能手、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以及关键技能带头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姚金能够尽自己的努力去追求结果时,他不愧为企业的好员工,社会的优秀人才。他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唯结果至上,抛弃借口,解决问题,才能在工作中取得好的业绩。这就是优秀员工的特征,他们为公司着想,从不会因为工作有难度,就满腹牢骚,轻易放弃,而是努力寻求方法,去创造最佳结果。

优秀员工唯结果至上,任何时候都以追求结果为本,因此他们的思想中不存在“借口”二字;而不求上进者结果意识淡薄,忽视对工作结果的把握。两种不同的做法,决定了员工卓越还是平庸。优秀的员工,在结果心态的驱动下,会竭尽全力,利用方法取得结果,在赢取结果的过程中,他们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回报。相反,不求上进的员工,不思进取,能糊弄就糊弄,没有解决问题的意识,面对问题首选借口,长此以往必将陷入一种消极而被动的状态,最终导致职业生涯的黯然收场。

解决问题是一个员工的责任,带来结果是一种方向,是一种价值的印证,是不断走向卓越的新起点。任何一个有执行力的员工,或者任何一个有志于成功的员工,都不会忘记一点,企业中存在各种问题,无论是老板不懂管理,还是同事不配合,无论是产品质量有问题,还是市场不景气,都不是不提供结果,不创造价值的理由。你提供结果,只与你做一个职业化员工,与你做一个优秀员工有关。

工作的实质是解决问题,员工的基本责任是解决自己工作中的问题。认清这个现实,我们就不再对问题抱害怕、回避的态度,不会在遇到很小的一点问题时就指望别人帮忙解决。而是正视它,设法解决它。要成为优秀的员工,此时此刻就要行动起来,用结果演绎职场生涯的精彩!

问题留给自己,结果留给公司

工作中遇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遇到问题该怎么办呢?很多员工的对策是把问题推给别人,他们有时会向同事请教,但更多时候是推给上司,他们做出一副苦恼的样子,把问题带进上司的办公室,然后低着头等待上司提出解决办法,等他们离开时,并没有带走问题,而是把问题留在上司那里。

工作中,公司看的是业绩,要的是结果。在工作的过程中,不论级别、不分工种,所有人都免不了会遇上许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化解这些麻烦就是落实的一个外在表现,同时也正是公司聘用员工的目的所在。所以,每一个企业都把注重结果,而且把“不上交问题”当做员工的重要素质标准之一。

在GE,业绩在其核心价值观中就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GE特别重视对员工业绩观的培训。新员工进入GE,公司会在员工的入厂教育中,告诉他们:业绩在GE的文化中非常重要。在GE,所有员工无论是来自哈佛大学,还是来自一所不知名的学校,也无论以往在其他公司有着多么出色的工作经历,一旦进入GE,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每个员工必须重新开始,从进入GE开始,衡量员工的标准是他在GE的业绩,是他为GE所作的贡献,员工现在及今后的表现比他过去的经历更重要。

在这个以结果为主要竞争力的时代,没有能力解决公司问题,或者不能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员工,是没有资格要求企业给予回馈的。

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应当认清自己的工作使命,把问题留给自己,把结果留给公司,帮助公司解决问题,为公司打拼出好的业绩。然而,工作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那些身上具备很多优秀的潜质,也充满激情和梦想的人,却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得不到赏识的原因所在。

勇于面对问题既是员工一种品质,又是一种责任。注重结果的员工在问题出现时会勇于面对,主动承担,而不是期望通过借口将问题背后的责任推给他人。他们不会为自己的失职找任何借口,而是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问题止于自己。

全国劳动模范窦铁成只有初中文凭,但他以一颗对企业感恩的心,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成长为新时期中国的“金牌员工”,被认为是现代产业工人的楷模。

在铁路电气和变配电施工的技术方面,窦铁成是“问题终端解决机”。有技术难题,大家只要拨打老窦的手机号码,难题往往迎刃而解。许多问题,他不需要去现场,只要听人讲解大概情况,就能很快找出“症结”所在。

窦铁成能练成这样“出神入化”的技术本领,与他的努力与刻苦是分不开的。他仅有初中学历,文化基础很薄,却自学掌握了大量电力学知识。60余本、百余万字的工作学习日记,是他孜孜不倦学习的见证。而从一个普通的电工成长为知识性高级技师,其间付出多少努力也许只有窦铁成个人才能清楚。

2006年7月,窦铁成参加浙赣铁路板杉铺牵引变电所施工工程。这个变电所是浙赣铁路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变电所。施工过程中,变电所的变压器引入导线设计要求为铜板双导线,但国内没有这种产品,交工日期已经逼近。大家把目光投向了老窦。

在巨大的压力下,连续5个晚上,他在宿舍光着膀子写写算算,反复推敲。5天后,“简化结构,保证功能”的产品加工方案“出炉”:利用现场既有的铜排、铜螺栓等材料,加工制作出符合技术和功能要求的全铜间隔棒,完全达到技术指标。后来,该技术在900多公里的浙赣线电气化改造工程迅速推广,节约成本4倍多。

窦铁成具有结果思维,并且能用这种思维指导自己的行动,才有了由他的种种成就。正是凭着不断解决难题的一股韧劲,窦铁成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有人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率先获得了成功;也有人因种种失误经受着失败的痛苦。但成功和失败对于一个人来说总是在变化着的,你面对的究竟是失败还是成功,就看你是否拥有把结果带给公司的态度。把结果带给公司的人,也把结果带给了自己。能够理解这一点的员工,才能全力以赴,遇到问题,不是把它交给老板,而是自己尽全力解决问题。

一个追求结果,把问题留给自己的员工不会为自己的执行寻找借口。在工作中,他们会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努力地工作,而不是浪费时间寻找借口。

老托玛斯·沃森在看到一些做事拖拉的年轻员工时惋惜地说:“人们如此善于找借口,却无法将工作做好,的确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如果那些一天到晚想着如何欺瞒的人,能将这些精力及创意的一半用到正途上,他们就有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其实,许多问题根本不是我们解决不了,而是我们不想解决。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去面对,没有借口和推托之辞,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把它解决掉。

现在,不妨试着反省一下自己的工作:

你能否在规定期限的前一天完成任务?

你能否把每一件普通的小事处理得漂亮至极?

你能否把上司交代的事情做得既周到又完美?

你能否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再替上司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能否把一件意料之外的任务做得恰到好处,而不是向老板提出问题,请求支援?

如果在以上内容中,你能做到不止一项“能”,那么恭喜你,你有最大可能成为老板眼中为数不多的好员工。如果一项都不能给出“能”的答案,你要小心了!也许明天你的桌上就放着老板给你的解雇信。

在老板眼中,没有任何事情能够比一个员工处理和解决问题,更能表现出他的责任感、主动性和独当一面的能力。因此,作为优秀员工,当公司或老板赋予你一项重任时,一定要作出超越公司期待的结果,千万不要把问题留给老板,要交给老板最好的结果——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自己能够高标准地完成公司交代的任务,让公司器重。

一流员工找方法,末流员工找借口

汉朝时期,有一天,汉武帝外出察访民情,路过宫门口时看到一位头发全白的卫兵,穿着很旧的衣服,站在门口十分认真地检查出入宫门之人。于是,汉武帝就走上前询问起来。

老人答:“我姓颜名驷,江都人。从文帝起,经历三朝一直担任此职。”

汉武帝问:“你为什么没有升官机会?”

颜驷答:“汉文帝喜好文学,而我喜好武功;后来,汉景帝喜好老成持重的人,而我喜欢活动;如今您做了皇帝,喜欢年轻、有为之人,而我又年迈无为了。因此,我虽然经过三朝皇帝,却一直没有升官,惭愧啊!惭愧啊!”

颜驷几十年没有升职,固然与环境(皇帝的喜好)有关,但真的就没有自己的原因吗?从这个角度看,颜驷总是在别人身上找问题,一味地强调外部原因,为自己的平庸找借口。一个人面对困难时所做出来的态度是他走向卓越或平庸的分水岭,同样,也是企业区分一流员工和末流员工的重要标准。一流员工的核心素质是:当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够主动想办法去解决,而末流员工遇到困难只会找借口推卸自己的责任。

在美国卡托尔公司的新员工录用通知单上印有这样一句话:“最优秀的员工是像恺撒一样拒绝任何借口的英雄!”企业将那些不找借口找方法的员工认定为一流员工。

“千金易寻,一将难求”。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每一个企业始终在寻找那些能够推动企业发展,为企业创造最佳业绩的员工。对于这类员工,企业也会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空间。

因此,我们看到那些在企业中如鱼得水的人总是积极找方法解决问题和困难。只有积极找方法的员工才能够为企业更好地创造出效益,才能够更好地弥补领导的不是,成为推动公司发展的关键力量。沈阳鸿达电信公事的业务经理刘杰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代表。

苏波清是海南金鹿农机公司电焊班班长,刚进厂时,苏波清看着师傅手持焊枪像挥舞着的画笔一样,将一根直径不到三毫米,硬度很低的铁条焊在一根硬度很高的铁条上,觉得很神奇,苏波清主动要求学习焊工技术,他白天跟着老焊工学手艺,晚上回到家拼命钻研焊工技术书籍,在同组的5名学徒工里,他进步是最快的。

后来,金鹿公司承领了茅阳水电发电厂大型水管制造任务。如果采用手工焊接,那就既无法按时交货,也达不到技术要求。关键时刻,苏波清接过了重担。

苏波清凭自己的经验判断,当时用手工的方法肯定是来不及了,他琢磨了一下,发现原先在书上看过的埋弧自动焊机电焊法可以解决这个难题。于是,他马上带着电焊班的工人找出厂里多年不用的一台旧的埋弧自动焊机,重新安装调试,他还自己制造了这种焊接方法必要的设备平转台。经过不懈地努力和创新,苏波清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并且苏波清提议使用的新焊法,使焊接效率提高了7倍,技术指标达到了超声波检验的一级标准。

电焊作业是一项又苦又累又危险的工作,一些特殊位置的高空作业、压力容器和狭小场地内的作业,都会出现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夏天焊工厚厚的工作服会全部湿透,身上还会被飞溅的火花烫出一个个难以愈合的伤疤。在三四十米、四五十米的高空,有时要仰着头,有时要倒挂身子,像倒挂金钟一样地焊。27年来,苏波清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追求卓越的人生。

苏波清无疑是一流员工的代表。对职场人士来说,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否主动去找方法解决,而不是找借口回避责任,这一点,对他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我们说: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找不到方法的人。只要拥有方法这把宝剑,工作中再大的障碍也会被夷为平地。

一流的员工找方法,未流的员工找借口。一流并非是那些具有高智商的人,可以肯定地说,工作中,上司并不会安排给你客观上绝对无法完成的任务,所谓的“不可能”往往只是我们个人的主观认识,更多的时候不过是我们推托的一个借口。末流的员工也并不只是平凡岗位的工作者。往往正是那些在平凡岗位的员工,能够充满了创造性,能够在企业发展的决胜关头没有借口,担当重任。

想要成为一流的员工,无论你身处什么岗位,遇到什么困难,都千万别找借口。美国成功学家格兰特纳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有自己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机会!”让我们记住这句话,改变对借口的态度,把寻找借口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努力工作中来。因为工作中没有借口,人生中没有借口,失败没有借口,成功也不属于那些寻找借口的人。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面对困难和失败出现的理由和借口往往来自我们对困难和失败的恐惧。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恐惧是意志的地牢。它囚禁着你的思想和灵魂,让你身手自由却无法行动。”

因为恐惧,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是积极地去想办法克服,而是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其潜台词就是“我不行”、“我不可能”,这种消极心态套上了执行的枷锁,剥夺了个人成功的机会,最终让人一事无成。

一位在国内知名企业曾任职多年的人力资源主管曾这样说过:“每一件工作都有难度,特别是重要的工作,难度更大,正因为如此,才需要人们去完成。试想,如果一个人,连接受工作的勇气都没有,他又怎能产生解决困难的信心呢?怎么能够圆满地完成它呢?而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够赢得上司的信任呢?”

只有满怀对困难的挑战之心,并抱着必胜的信念寻找方法,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张小姐从旅游学院毕业不久,就到一家著名饭店当接待员。参加工作不久,她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那天,一位来自美国的客人焦急地向值班经理反映:来中国前,他就预订了法国——日本——香港——北京——西安——深圳——新加坡的联票。但是,由于疏忽,一张去西安的机票没有及时确认,预定的航班被香港航空公司取消了。这一下他急了,他到西安是去签订合同。如不能及时赶到,将造成很大的损失。

酒店的老总当即安排张小姐和另外一位老接待员解决这一问题。她们一起到民航售票处,向民航的售票员介绍了有关情况,希望她能够帮忙解决这一问题。

但售票员的回答是:“是香港航空公司取消的航班,和我们没有关系。”

还有其他什么办法吗?再重新买票已经来不及了,因为票已经全部售完了。

于是她们再一次向售票员重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外国客人,如不能及时赶到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但售票员的回答仍然是:“对不起,我也无能为力。”

张小姐问:“难道就再没有别的办法吗?”

售票员说:“如果是重要客人,你们可以去贵宾室试试。”

她们立即赶到了贵宾室。但在门口就被拦住了,工作人员要求她们出示贵宾证。这一下她们又傻眼了。此时此刻,到哪里去办贵宾证啊?

张小姐不甘心,又向工作人员重申了一遍情况,但工作人员还是不同意让她们进去。她突然动了一个念头,于是问了一句:“假如要买机动票,应该找谁?”

回答是:“只有总经理。不过我劝你们还是别去找了,现在票紧张得很呢!”

碰了这么多次壁,同去的接待员已经灰心丧气了。她想:要找总经理,那恐怕更是没有希望。于是,她拉着张小姐的手说:“算了吧,肯定没希望了,还是回去吧,反正我们已经尽力了。”

那一瞬间,张小姐也有点动摇了,但很快她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还是毫不犹豫地向总经理办公室走去。见到总经理后,她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又讲述了一遍。总经理听完之后,看着她满是汗水的脸,微微一笑,问:“你从事这项工作多长时间了?”

得知她刚刚参加工作,总经理被她认真负责的态度感动了,说:“我们只有一张机动票了,本来是准备留下来给其他重要客人的。但是,你的敬业精神和对客人负责的态度让我非常感动。这样吧,票就给你了。”

当她把机票送到望眼欲穿的客人手上时,客人简直是喜出望外,酒店的总经理知道这件事后,当着所有员工的面对她进行了表扬。不久,她被破格提拔为主管。

一次,她对一个朋友讲述了这个故事。朋友问地:“你为何能做到这点?“

她问答说;“其实,当我的同事说—点希望也没有的时候,我也很想放弃,我已经被拒绝多次了,我也怕见到总经理后,仍然会遭到拒绝。但是,我不想放弃最后的一点希望。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你肯努力,不轻易放弃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的。

我们经常说“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只要敢迎难而上,就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一个人必须要经过磨砺,才能成长为坚强的堡垒。

但光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是不够的,不怕困难的基础上还要找到办法迎战困难。

作为华人首富,李嘉诚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能成为首富,也并非没有规律可循:从打工的时候起,他就是一个不惧怕困难,找方法迎战困难的高手。

有一次,李嘉诚去推销一种塑料洒水器,连走了好几家都无人问津。一上午过去了,一点儿收获都没有,如果下午还是毫无进展,回去将无法向老板交代。

尽管刚开始进行得不太顺利,但是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不断地鼓励自己,精神抖擞地走进了另一栋办公楼。当时,清洁工正在打扫卫生,李嘉诚灵机一动,自告奋勇拿洒水器帮清洁工洒水。十分神奇,经他这么一洒,原来很脏的楼道,一下变得干净起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当前来上班的职员,亲眼目睹了洒水器的方便与实用,他们自然地接受了李嘉诚的推销,一下午,李嘉诚就卖掉了十多台洒水器。

在做推销员的整个过程中,李嘉诚都十分注重分析和总结。他将香港分成几片儿,对各片儿的人员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哪片儿的潜在客户最多,便抽出大部分的时间专攻这些地区。短短的一年下来,李嘉诚一个人的业务量比公司所有的推销员业务量的总和还多。李嘉诚成功的事例印证了这样一句话,“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

在现实生活中,不怕困难的人得以成功,都离不开善于思考的大脑,并能给自己赢得让人们发现自己才华的机遇,在成功无望的时候创造出柳暗花明的奇迹。

三菱经济研究所的所长町田一郎氏曾说:“现在是用头脑思考,而不是用身体决胜负的时代。”无论是谁,工作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被人视为畏途的困难和障碍。虽然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轻易地解决,可是如果不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是不会自己主动消失的,它将一直困扰着你。此时,如果我们能够坚强面对,努力去开辟,就能在人生的战场上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这是一种无所畏惧的信念,也是工作的一种指导方针。外界的挫折和困难无处不在,成功的机会与这些挫折和困难相随,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既不是困难过于强大,也不是机会之神不眷顾,而是自己的怯懦和退缩。认清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在问题面前,抛弃借口,主动去找方法解决问题,一切难题都不再是我们成功的阻碍。

不讲条件讲贡献,不寻借口寻出路

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我们会找到办法,否则就创造一个。”宾夕法尼亚大学是美国常青藤大学之一,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的年度“全美最佳大学”排行榜上,宾大一直排在前10名,它的很多举措都开创了现代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先河。

从宾大校门上的那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宾大对贡献力和创造力的追求。

的确,我们手中的资源不可能是无限的,它似乎永远都比我们要求的要少一些。可难道因为资源有限,我们就不去做事了吗?

当然不是!一流的人才是永远不受资源制约的,因为他们懂得从内在找办法进行创造,就算没有办法,也会创造出一个办法。

2009年,祁宏应聘进入了一家公司担任营销部的经理,刚入职,公司就要举行年度营销大会。而这一次的营销大会遇到了一个难题。

原来,公司每年的营销大会都搞得很宏大,先是在五星级饭店订场地,然后会采用一些高档的商务服务。但新上任的总裁在看过往年的情况后,决定将今年的会费从往年的十几万缩减到五万。

如何在资源不够的情况下让大会保持原有的规格,让大家都满意呢?负责人祁宏很烦恼。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祁宏突然想到今年刚好是建国六十周年,很多媒体都在宣传红军长征,艰苦奋斗的作风,于是,一个极妙的点子出炉了。

营销大会召开的那天,所有参会的人员被邀请到一所技校的礼堂。礼堂正门上方悬挂着“重温红军长征,发扬艰苦朴素精神,再展营销新雄风”的营销会主题横幅。会场里贴完了经典的毛主席语录。等参会人员都到达之后,先观看了电影《长征》。电影看完之后,每个人都要过刀阵,就像电视里看到的那样:两排穿着军装手持长刀的人笔直地站在那里,有人都来,白花花的刀对着,只等走过,刀阵再合上。经理入场,会场播放着气势磅礴的古琴曲《将军令》。经理就座后,几个穿着军装的士兵在身后站岗。老板穿着黄袍坐在台上的太师椅上……

这场会开下来,从老板到经理,再到员工,个个满意。而所有的花费就来自租礼堂、服装、道具的钱,总共不到三万块。

虽然资源有限,挖掘有限资源的优势,运用得当,腐朽也能化为神奇。祁宏开办的营销大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利用有限的资金,打造了别具新意的会议,达到了最终的目的,这才算是真正地讲贡献。

很多时候,位置的大小并不是最关键的,检验一个人的能力就是能否利用当前有限的资源,变拙为巧,把短处整合为长处,把劣势整合为优势。一流的执行者根本不看资源条件的多少,而是凡事都讲贡献。只要有了这种思维,即使条件少,也能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整合资源,在困难中找到出路。

1972年新加坡旅游局给总理李光耀打了一份报告:

“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国有长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不像夏威夷有十几米高的海浪。我们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什么名胜古迹都没有。要发展旅游事业,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李光耀看过报告后,在报告上批下这么一行文字:“你还想让上帝给我们多少东西?上帝给了我们最好的阳光,只要有阳光就够了!”

后来,新加坡利用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大量种植奇花异草,名树修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展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花园城市”,连续多年旅游业收入位列亚洲第二。

在没有借口的高手眼中,解决问题永远不缺乏资源,只有能否创造资源和让资源发挥出最大价值。他们也因为具备了这种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整合资源的能力,能用有限的条件做出无限的成绩。

我们的工作中也会遇到资源、条件匮乏的问题,但只要我们肯动脑、善创新,激发脑中的无限创意,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条件,赋予其“无限”的创意,也是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的。

即使是资源少、条件少,但只要下定决心,思路再灵活一些、方法再得当一些,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寻找到方法,但有时就差这么一点点火候,把握好时机,你便走到别人的前面了。

在遇到失败和挫折的时候,“条件再多一些”的设想和借口没有用,“多努力一些,多贡献一些”的回答才能解决问题。只要多想想具体行动,而不是纠缠于“条件少”等借口中,克服困难,走出失败,就大有希望。

世界上只缺方法,永远也不缺借口

很多企业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员工缺乏创新意识,不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员工只知道一味地寻找借口,而不知道负起责任;员工只知道被动完成任务,不懂得寻找最佳的实现途径……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借口的泛滥和方法的缺失。

当一个人不愿意、不想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就会找出无数个理由。推卸责任、转嫁过失、拖延、自欺欺人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围绕这些行为,也衍生出很多看似堂皇的借口在办公室当中流行着。

1.“我现在很忙,等下周吧”

这是典型的拖延型借口。如果一个人的工作进度是按时间表规划好的,那么他会在接受任务时告诉你这项工作为什么目前不能做,手边有什么事情,大概会在什么时间段来操作这个项目。现在有很多这样的员工,他们信誓旦旦,言之凿凿,把本来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工作拖到以后。

2.“我很难和他合作”

当一名员工总是把自己工作中的不顺利归结在别人身上的时候,也许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不够,尤其是当另外一个人提出了比较尖锐或敏感的问题,凭自己的经验已经解决不了,又很难回避的时候,往往就会很无奈地溜出这个借口。

3.“不是我不努力,是对手太强”

这句话一般出自某场战斗的败北者口中。遭遇困难时,积极地克服与应对会更加激发出一个人的潜能,不然就不会发生后来者超越前者的故事了。而不思进取最终是意志品质上的认输,对手太强的意思就是:我比人家差太多。

4.“这件事跟我没关系”

如果用“嫁祸他人以减轻自己责任”来诠释它的含义,也并不显得过分。无论在哪一间公司,骄人的业绩都来自团队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的紧密协作,而问题出现在某一个结点上也会影响全局。

5.“事先没人告诉我”

比起事不关己的彻底逃避型,喜欢用“事先没人告诉我”来推脱责任的人更容易一脸无辜地来为自己解脱。这个借口的前戏是敷衍行事,而后戏就是出现问题把矛盾指向那个事先应该告诉你的人。

6.“我们一直就是这样的”

当工作没有突破,或有人提出墨守成规的不足时,委屈的人会采用这个借口。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员工总是喜欢沿用传统而固定的模式,按部就班地工作。

7.“拿多少钱,干多少事”

这个借口不是按劳取酬的概念。通常在某些人因为缺乏责任心而遭到批评时,这句话就会脱口而出。“我不是没有能力,是因为酬劳太少我不愿意发挥全部而已。”但与之矛盾的是,估量能力与酬劳不成正比的人就是说这句话的人,也许在上司眼里,你所付出的努力还远远不值支付给你的薪水呢!

诸如此类的借口还有很多。世界上永远也不缺借口,缺的是方法。方法是提升工作效能的关键,很多人工作业绩不理想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优秀,而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

听着身边同事这样那样的借口,你是否有些反感呢。这时候,你就应该知道:一个人如果发现环境的种种不如意后,不应该找借口敷衍自己了事,而应该静心思考对策与方法,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越来越多的老师抱怨如今的学生不好管理,教师的工作不好开展,我们不妨认识一下这几位老师:

包老师发现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十分活跃,但是经常在做不安全、不健康的游戏。他不是严令禁止,而是从挑战擂台的电视娱乐节目受到启发,在班级全面推行擂台赛。擂台赛的项目由教师建议和学生自由提出相结合,如跳绳、下棋等。每个项目面向全体学生,每天举行一个项目的擂台赛,学生挑战自我的热情被激发,课外活动变得丰富而有活力。

年轻的秦老师,发现许多学生玩耍之后,经常用脏手拿水喝、做眼保健操,很不卫生。她没有抱怨学生不讲卫生,而是拿来塑料桶放在教室里,安排学生轮流换水,号召大家勤洗手。有了讲卫生的便利条件,学生懒于洗手的习惯很快得以改变。

马老师发现学生普遍爱挑他人的错,找到他人的错误之后就邀功请赏似地报告老师。这种以“责人小过”为乐的行为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也确实让人反感。马老师用累积加分的方法激励学生找自己和他人行为的闪光点,挖掘自身行为中的不当之处。要求学生把这三方面的发现写在专用本子上给老师批阅。经过三个月的督导,学生“责人为乐”的行为大大减少。

我们如果能静心思考解决的对策与方法并加以实施,不满就会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其实,工作中很多的接种中恰恰含有工作的转机,如果只是寻找借口抱怨就太可惜了。

问题是我们成长的导师,正是因为我们不得不想方法解决问题,才促成我们自身不断上进。工作中,每时每刻都可能遇到棘手的问题,但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不断出现,所以才逼着我们不得不去解决,不得不去改进,否则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因此,面对问题,不妨放下借口和抱怨,动动脑筋,活跃思维,努力寻找出路,给自己一个摆脱借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