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章 遇见未知的自己(6)

第六,要培养幽默感:幽默感是情绪紧张的调节剂、适应环境的有力工具。幽默感能减少愤怒和不安情绪,使情绪变得轻松。

总之,我们要记住,“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在我们这个年龄,开始学习了解自己的情绪很重要。这是因为能够自由地体验不同的感受,并把它融入自己心理的不同层面,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向成功必经的历程。

大家喜欢流行事物的心态其实各不一样

所谓“赶时髦”,就是追赶流行趋势。“流行”的语源是“事物像河水流淌一样在世间流过”。河流有时在狭窄的岩石之间形成湍急的激流,有时又在宽阔的河面静静流淌。

历史上的流行,都是从贵族向平民流行的。比如,在古代,贵重的天然染料紫色,只有王族和贵族才有权使用,而当合成染料技术普及,紫色很容易调配出来的时候,紫色就迅速在平民中间流行开来。现在,已经不存在从贵族向平民流行的趋势了,现在我们所说的流行,是指服装、行为等在世间兴起一时。

扬子是一家时尚杂志的主编,平时十分关注各种流行信息,桌面的流行杂志一个月就有好几本,各地的时装秀也是她关注的重点,而收入的大部分,也是都花在各种时装上面。但是扬子乐此不疲,因为对于她来说,引领潮流趋势,就像事业成功一样,让她非常有成就感。

小玲是一家广告的会计,原本传统朴实的她,自从进了公司后,她也不知不觉改变自己的衣着风格,开始关注各种流行时尚,穿衣打扮也逐渐时髦了。因为对于她来说,过于朴实的着装,总让她觉得和公司的氛围格格不入。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扬子追求时尚,是发自自己内心的渴望,这能给她带来成就感;而小玲,则是一种跟进流行的行为,追求时髦,为了不让自己比同事落伍,让她能够更好地融入一个群体。可见,同样是赶时髦,人们的心理却可能截然不同,原因也因人而异。

那么,现代人追赶流行又是因何而起,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追赶流行趋势的原因是因人而异。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5%是喜欢挑战新事物、具有冒险精神的革新者;13.5%是采用革新者的设计、发出流行信息的初期采用者; 34.0%是在较早的阶段把握住流行趋势的前期多数者;34.0%是在流行趋势已经比较普及的阶段加入的后期多数者;最后,16.0%是因为没有办法而抓住流行尾巴的那部分落后者。不过,以上数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流行对象的不同,几类人的比例也不尽相同。

此外,革新者中又分为两种,一种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创新行为或服饰能引起新的流行趋势,而另一种人则是有意识地在创造新的流行趋势。初期采用者中的大多数人具有“赶时髦”的意识,他们较早地采用与众不同的行为或服饰,从而引领新的流行趋势,对此他们会产生精神上的优越感,并满足自我展示的欲望。前期多数者紧跟流行趋势属于一种同调行为,不过他们也会像初期采用者那样有一种优越感。然而,后期采用者追赶流行趋势则纯属同调行为,其中有不少人具有接近强迫观念的意识。落后者则基本上属于传统指向者。

了解了赶时髦的不同心理状态和缘由,不妨看看自己或者周围的朋友是属于哪一种,是不是觉得非常有趣呢?

选择平庸还是完美呢

平庸和完美,你会选择哪个?

作为一个“平庸”的人,你不必特别成功,尽管如此你还是会从你所做的事情当中获得相当的满足,而且要比平时更满足。如果你一直这么“平庸”下去,我相信你的满足感会成倍地增长,并且最终会满怀喜悦。这就是这章所谈论的内容——学会战胜完美主义并且学会享受纯粹快乐的人生。

通往启蒙的门有两扇,一扇门上标着“完美”,另一扇门上标着“平庸”。“完美”的大门华丽、奇幻、充满诱惑;“平庸”之门则看起来单调乏味。所以你就试图进入“完美”之门,并且总是发现对面有一堵砖墙。在“平庸”之门内,却有着奇妙的花园,可你却有可能永远也不打开这扇门去看一眼。

“完美”是人的终极幻想,它只不过是世界上最大的反对游戏,它允诺的是富裕,释放的却是痛苦。你越是争取完美,就越是陷入失望。因为它只不过是一个抽象的与现实不能对应的概念。“平庸”是另外一种幻象,它是一种善意的欺骗,一个有益的建设。

运用反完美主义,要享受某件事情不一定必须把这件事情做得很好,而且,努力做得完美,做得突出并不能保证快乐,而且的确,越有效率的,越不容易满意。要么放弃追求完美的强制性冲动,满足于快乐的和高成就的生活;要么寻求次等重要事情的快乐,并奋力争取做得更好一些,满足于情感的痛苦和一般的成就。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你或许还没有意识到恐惧总是由完美主义引起的。恐惧促使你强迫自己把事情推到极端,如果你选择放弃完美主义,开始的时候你可能必须面对这种恐惧。如果你没有认识到在保持完美主义者的习惯的过程中,恐惧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话,完美主义者的行为模式可能看起来就会是不可理解的或让人狂怒的。

面对这些恐惧,征服这些恐惧的一种方法被称做“反应预防法”。你拒绝屈从于完美主义的习惯,允许你自己充满恐惧和不适。你要顽固地坚持这一点,不管你有多难过,都不要放弃。你要一直坚持下去,直到你的不安达到顶点。经过一段时间后,强迫症状就会消散,最终彻底消失。

如果你想改掉你的完美主义,不要屈服于恐惧,而要直面这个妖怪,然后把恐惧赶走。如果你感到紧张或欠缺,就把你的感受与别人分享。要指出你所感受到的事情有欠缺,而不要掩盖它们。听一听别人的建议,看一看怎么改进,这样做虽很让人惊恐的,但是如果你坚持这么做,而且承受住了这种不舒服的感觉,那么你就会征服你的恐惧,因为最终将证明它们是基于幻想的。当你从一个恐惧者变成为一个勇敢者时,你所体验到的这种愉快心情可以成为你更为自信地去生活的一个开始。

怎样拥有这种幸福记忆呢?如果你有过一段快乐的体验——美餐、旅行、看电影等等——你可能会不必要地罗列其缺点,告诉自己你对这段体验不能满意。不过这是无谓的。基于一个简单的事实,我们大部分都想尽可能地完美,以便走在生活的前边。并不是说如果你标准低的话你就有可能更成功。这种意识完全是一种强烈的自勉,我决定放低标准。我的成果戏剧般地提高了,我的满意程度也随之提高。

每一项计划的成功,你会正确地做每一件事情。与别人的谈话给你提供不了任何东西。最重要的是,没有人会爱你或与你有关系,因为你不可能感受有缺陷的人的爱。这听起来难道没有一些孤独、枯燥和悲惨吗?你还肯定你希望完美吗?

为什么孩子睁眼说瞎话

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很多孩子会频繁出现撒谎的现象,并且屡教不改,令家长们大为头痛。其实,孩子的这种坏毛病之所以愈演愈烈,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造成的。

晚饭前,孩子要吃饼干,妈妈耐心地告诉孩子:“晚饭前不许吃东西,不然吃饭时就吃不下东西了,这样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孩子点了点头,妈妈就去准备晚饭了。

然而,当晚饭准备好,妈妈来叫正在客厅的孩子吃饭时,却看到茶几上有很多饼干渣,便问孩子:“你偷吃饼干了?”

孩子使劲摇着头说:“没有,我没吃饼干。”但这位妈妈清楚地看到,孩子的嘴上还带着刚才吃饼干时留下的饼干屑。

孩子为什么会睁着眼睛说瞎话呢?

其实,这种现象就很好理解。从心理学角度来考虑,4~6岁的孩子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自我角色认知,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懂得了很多事情。这一阶段的孩子有一个很明显的心理需求,那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但是,大多数父母常常是忙于工作或家务,往往无暇顾及孩子,当需要他人关注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出此下策”,冒着被惩罚的危险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所以,当孩子出现这种撒谎行为,家长千万不能责怪和惩罚孩子。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惩罚孩子,就意味着孩子的“诡计”得逞。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孩子会继续用这种撒谎的行为来赢得父母的关注。因此,对待这种情况,家长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假装对孩子的撒谎行为视而不见,事后再找机会告诉孩子,其实父母时刻都在关注着他,向孩子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爱,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就很容易使孩子的心理遭到伤害,甚至是阻碍孩子心理发展,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那么家长要怎样做,以了解孩子的心理,帮助他们更好成长呢?

首先,通过书籍或相关课程的学习了解孩子的心理,掌握教育心理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对待孩子的各种行为,引导孩子。

其次,针对每个阶段孩子不同的心理状态和特点,制定自己的教育策略。针对幼儿期、少儿期、青春期这三个重要阶段的不同特点,有以下对应的策略。

策略一:幼儿心理依恋期——多爱抚、多拥抱、多亲吻;

策略二:少儿自我认同期——寻找一切时机鼓励孩子;

策略三:青春叛逆期——家长适当示弱与让权。

最后,留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亲子感情,更是互相理解的有效方式。

总之,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历程,并且要了解孩子在每个心理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只有这样,孩子的心理才能得到健康发展。也只有这样,家庭教育才能进入到科学的轨道中去。

礼物泄露你的秘密

当今社会,送礼成为一种习俗。其实,从人们赠送的礼物、人们希望接收到的礼物以及人们赠送和接受礼物的方式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以及期望。

有人曾经随机进行的电话、网络和街头过客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登门参观新居应该送礼的占86%;已婚者表示每年都会在配偶生日挑选礼物的占74%;春节为老人挑选保健用品(补品、理疗器等)作为礼物的占61%;曾接到过转赠物品的占35%;曾将所希望接受的礼物提前向来宾公示的占29%。

礼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恰当的礼物就是一份能够使接收人内心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礼物。有时候,一个群体聚在一起会导致某种紧张气氛加重。这样,礼物就变成一种无可比拟的语言,让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冰释前嫌。”在送出礼物的那一刻,我们感觉自己是宽容大度的,证明自己是充满活力和爱心的。在现实中,礼物从来都不是免费的馈赠,“给予就是索取”。当我们送礼是为了得到他人的感谢、欣赏、尊重和祝贺时,我们其实是在期待索取别人的观点和想法。

有很多我们可以送的东西,但关键是以什么方式送出。是送到就行,还是送得品位高,或是送得让众人皆知。下面分析了我们送礼时常见的几种行为,或许我们可能可以从中得知送礼人的性格和期望,又或许我们可以看到收礼人的反应,看看这礼物是否得当。

送实用的礼物

一把分奶油水果蛋糕的小铲子,一台吸尘器,一把螺丝刀......这些实用的礼物往往是最令人失望的了。不仅仅因为它们太土气,不够诗情画意,主要是因为它们容易引起接受人的误解。比如送给妻子一份减肥计划,给儿媳妇一个烤炉,说是对她们有所帮助,但好像是在揭人家短或侮辱人家智商呀。煞风景的问题:“那礼物有用吗?”

其实是自己想要

小时候,有些礼物我们特别想要,可却没有得到,比如一辆自行车,一列电动火车,一个洋娃娃,这些东西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在我们少不经事的幼小心灵里,得不到这些礼物就意味着是我们的父母送不起,那一刻,我们对爱的渴望是多么的强烈啊。

成年以后,我们送出的礼物有时候总会有着小时候没收到的礼物的影子,送这类礼物的人馈赠的实际上是一种他们曾经渴望但却没有得到的爱。这是在圆儿时的梦吗?

送不可思议的礼物

有些人送礼一掷千金,就像古代的帝王一样,挥霍奢靡,因为他在万人之上。过度慷慨的本质是强烈的占有欲。送礼时的挥霍暗藏一种不由自主统治别人的意愿,因为那些分量过重的礼物隐含着需要对方回报和尽义务的成分。这种挥霍可能是阴险的,也可能是自愿的收买。一个挺伤人的问题:“他在追求什么样的地位?”

从来不送或送不好的东西

很少送礼物的人表面上看很吝啬,其实往往背后隐藏着很脆弱的自恋情结。他们好像没有被灌输过馈赠可以取悦别人的观念,而是认为慷慨馈赠时就要自我呈现。与其冒让别人失望的风险,还不如少送或不送。谁跟自己的钱包有仇呢?问题:“他隐藏的是怎样的脆弱呀?”

送让人讨厌的礼物

有些礼物绝不会体现自身的价值,让人难释重负。这些礼物让我们背上责任的重担,却没的选择。

比如我们没开口找人家要,人家就送我们一条狗。礼物的背后是给我们的束缚。这就是欲擒故纵呀......让人讨厌的礼物,还包括那些无视我们存在的(比如奶奶给孩子我们不给的东西)或是剥夺我们快乐的东西(我们自己挑选或获得礼物的快乐)。让人恼火的问题:“我还有自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