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忙什么(员工培训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你在忙什么(1)

无主题变奏:你是否知道你到底在忙什么

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猎狗们发现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于是就守在洞口等着。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跑出一只兔子。兔子一见猎狗就吓坏了,立即飞快地爬到了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刚好砸晕了正在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竟然逃脱了。

故事讲完之后,老师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是有问题的?”

有个学生回答说:“兔子是不会爬树的。”

“还有呢?”老师又问。

另外一个学生回答:“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

“还有吗?”老师继续问。

学生再也找不到问题了,但是,老师说:“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儿去了?”

土拨鼠哪儿去了?老师的一句话将学生的思路拉回猎狗追寻的目标——土拨鼠上。因为兔子的突然冒出,学生的思路在不知不觉中分了岔,土拨鼠竟在大家的头脑中消失了。

在工作中,很多人都有可能忘了最初的目标,忙于应付一只又一只跑出来的“兔子”,结果忙来忙去什么都没有得到。事实上,我们忙碌的最大的问题恰恰在于,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什么问题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解决的,或者在不知不觉中“跑了题”。例如,想做饭了却发现家里没盐了,去买盐时发现旁边那个沙锅不错,买沙锅之前到另外一家商场比较价钱,结果在那家商场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一个品牌衣服专柜正在打折……到了最后盐没买成,却穿着新衣服在饭店里吃饭。这就是无主题变奏。这是造成我们无序忙碌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我们忙而无果的重要原因。

孙博是一名有志青年,他曾经废寝忘食地攻读法语,但要真正掌握法语,必须首先对古法语有透彻的了解,而没有对拉丁语的全面掌握和理解,要想学好古法语是绝不可能的。

孙博进而发现,掌握拉丁语的唯一途径是学习梵文,因此便一头扑进梵文的学习之中,可这就更加旷日费时了。孙博从未获得过什么学位,他所受过的教育也始终没有用武之地。但他的先辈为他留下了一些家产。他拿出10万美元投资办一家煤气厂,可造煤气所需的煤炭价格昂贵,这使他大为亏本。于是,他以9万美元的售价把煤气厂转让出去,开办起煤矿来。可这又不走运,因为采矿机械的耗资大得吓人。因此,孙博把在矿里拥有的股份变卖成8万美元,转入了煤矿机器制造业。从那以后,他便像一个内行的滑冰者,在有关的各种工业部门中滑进滑出,没完没了。

孙博谈过好几次恋爱,可是每一次都毫无结果。有一次,他对一位姑娘一见钟情,十分坦率地向她表露了自己的心迹。为使自己配得上她,他开始在精神方面陶冶自己。他去一所星期日学校上了一个半月的课,但不久便自动逃遁了。两年后,当他认为问心无愧、可以求婚之时,那位姑娘早已嫁给了一个愚蠢的家伙。

不久,他又如痴如醉地爱上了一位迷人的、有五个妹妹的姑娘。可是,当他上姑娘家时,却喜欢上了二妹。不久,他又迷上了更小的妹妹。到最后一个也没谈成功。

孙博这种跳来跳去的无主题变奏,使他始终无法把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目标上去做事,即使忙碌了很久也依然一事无成。

世界著名的管理顾问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从事诊断顾问工作时,雇主总会提出一大堆的难题向德鲁克请教。德鲁克总是推开这些问题,然后对客户说:“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呢?”“你为什么要去做呢?”“你现在正在做什么事呢?”“你为什么这样做呢?”

德鲁克不替客户“解决问题”,而是替客户“界定问题”。他抛开客户的所有问题,向客户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使顾客明白自己的忙碌最终究竟是为了什么,想要得到什么。德鲁克说,如果顾客离开我们的办公室,他觉得学到了很多新东西,那么不是我的效率太低,就是他是一个笨蛋。可是这个世界上最多的就是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的笨蛋。

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很清晰明白自己到底在忙什么,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只有瞄准一个目标直奔主题,才能省去那些无用的忙碌,才能使你的辛勤得到最好的回报。

无效工作狂:你是否在做无用功

有一个人要在客厅里钉一幅油画,请邻居来帮忙。油画已经在墙上扶好,正准备钉钉子,邻居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在上面。”这个人觉得邻居的意见有道理,就请他帮着去找木块。木块很快找来了。正要钉,邻居说:“等一等,木块有点大,最好能锯掉一点。”于是便四处去找锯子。找来锯子,才锯了两下,邻居又说:“不行,这锯子太钝了,该磨一磨。”这个人家里正好有一把锉刀,就把锉刀拿来了,却又发现锉刀没有把柄。为了给锉刀安装把柄,这个人去附近的一个灌木丛里寻找小树。要砍下小树时,他又发现他的那把锈迹斑斑的斧头实在不能用了。他又找来磨刀石磨斧头,可以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须得制作几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条。为此他又去寻找一位木匠。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见他回来。下午邻居再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街上,帮助木匠从五金用品商店里往外抬一台笨重的电锯。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像故事里的这个人一样,看上去总是埋头在解决一些当务之急,然而实际上却是在做一些无效的工作。

李洁是一家公司的职员,大学毕业后,在求职上并没有费多少周折,就顺利地进入了这家著名的跨国公司。因为她精明能干,善解人意,很受老板的赏识。进这家公司没多久,她很快就由普通员工被提拔为经理助理。

为此,她工作更加敬业,帮老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和同事关系也很好。

李洁在这里的工作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得心应手。在这家公司里,与她同一届毕业的同学当中,她做得最好。所以,难免会有同学打电话来询问她一些关于工作上的事情。

善解人意的李洁,每当接到电话,就很积极地帮助他人出谋划策,帮他们解决工作上遇到的问题。

这样一来,她就无法专注于有效的工作。经理也批评过她,说你做这些虽然帮了同事、同学,甚至对提高公司其他人员的工作能力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可这些事对你来说毕竟都是无效的,这些无效的事迟早会误了公司和你自己的大事。

但李洁依然故我,每天还是忙忙碌碌的,热心地做着很多分外事。

一次,总部的老板打电话过来,结果电话一直占线,而这一次老板的电话是通知李洁的经理:有个重要的合同要与他协商。结果,老板一直等了半个多小时,才把电话打进来。了解了电话占线的原因不是因为李洁的经理在洽谈别的生意,而是李洁接了一个电话,正在热心地帮助别人,做那些无效的工作后,老板一句话没说就把电话挂了。

直到有一天,正当李洁在修改一份公司报告时,总部的老板发过来一份传真:你的工作很出色,你也很努力,但是你没有很清楚地认识到哪些事才是对你和公司最有效的。我希望下次见到的不是李洁,而是一个能专注于有效工作的员工。

结果可想而知,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的李洁被辞退了。原因也很简单:她整天忙忙碌碌却一直在做无用功。

企业是靠结果而存在发展的实体,没有结果,一切免谈。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就不可能像电视剧里的老板那样语重心长地对员工说:“唉,老王,您都干了这么多年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站在老板的角度上来说,也许开始还会无比仁慈地容忍你的碌碌无为,但是时间久了你还是没有任何作为,那么老板就会怀疑你的能力有问题,让你另谋生路。这就好比上学时有的同学上课很认真,下课也很认真,刻苦努力到了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但是考试成绩仍然不理想,很容易会让老师和其他同学认为这个学生智商有问题。

忙碌本没有错,但是,最重要的是你得忙出结果,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整日忙碌的无效工作狂。

每天有忙不完的事:你是否已成为被琐事牵着走的奴隶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上班;比上班痛苦的,莫过于天天上班;比天天上班痛苦的,莫过于加班;比加班痛苦的,莫过于天天加班;比天天加班痛苦的,莫过于天天自觉免费加班!”这段调侃生动地道出了职场人士对于忙碌无可奈何的心情。可是你反省过自己为什么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吗?你反省过自己加班的原因吗?

仔细想想,你真的有必要那么忙吗?你敢保证你的忙碌都是有效的吗?如果不是,那就请砍掉那些牵绊你在高效路上一路狂奔的枝条藤蔓吧。现在很多人都在说“细节决定成败”,可是好好思索一下:细节真的可以决定成败吗?细节决定成败实际上只是特指那些具有关键意义的细节,并不是要你把所有鸡皮蒜毛的琐事全都重点关注起来,全部揽在怀里当宝贝以为这样就能成功了。

我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很多人都喜欢拿这句话来教训人。但实际上扫天下的人从来就用不着扫一屋,自古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基本上不干这些婆婆妈妈的琐事。晋朝的王猛还边捉虱子边和大将军桓温谈天下呢,做大事者从来不拘于琐事,他们所关注的多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大事,可以扭转乾坤的重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没有主要矛盾,无所谓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工作中的琐事大多数都属于次要矛盾,如果我们总是被琐事牵着鼻子走的话,那肯定无法做好工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从来就是最亏本的忙碌。

一流的人做一流的事,森林之王也只做与他身份相符合的事情。

有一次,狮王遇到了一只想和他决斗的小老鼠,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老鼠得意地说:“你是不是害怕了?”狮王微笑着答道:“是的,我真的很害怕,如果我答应你,你就可以得到曾经与狮子比武的殊荣,而我呢,以后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会耻笑我竟和老鼠打架,白白浪费了我捕获其他大物的精力。”

每天都只会与琐事叫板的人即使做到了最好,收获的也不过是颗芝麻而不是西瓜。很多人总是努力想把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做好,却不明白第一流的人是永远不和老鼠比赛的道理,每天都在琐事的包围圈中碌碌无为没有出头之日。

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还是要看主流,抓重点,不做只看得见巴掌大天空的井底之蛙,跳出狭小的忙碌困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纵观全局,看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果断舍弃那些不值得的令人忙碌的琐事,把主要精力放在最能出成果的大事上面才能事半功倍,马到成功。

差不多就行了:你是否成了问题修补专家

在工作中,很多人的忙碌其实是在修补以前没有做好的工作。他们缺乏那种做到最好的精神,觉得差不多就可以蒙混过关了。但实际上这种怕麻烦的偷懒心理到最后带来的往往是一系列忙碌不堪的修补工作。这种返工所带来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最为冤枉。

江珊在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由于完成任务的时间比较紧,加之自己一般很少在工作中出过错也懒得一一细对,所以在做账过程中觉得差不多就行了,也没有仔细检查过。有一次结完账后,她发现应收账款的总账和明细账相差20元,到底哪里出错了?江珊从月初的第一张记账凭证开始查找,可是每张凭证都没错,难道是记账时记错了?于是她又把明细账与凭证对了一遍,也没错!还有什么地方会出错呢?唉!会不会是凭证汇总时出了问题呢?于是江珊又一笔一笔地核对,最后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汇总时她把科目汇总错了。为了这20元,江珊忙了整整两天,不但耽误其他工作,还得加班来修改账目和报表。

如果江珊当初认真一点、仔细一点、精益求精一点,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的话,就不用浪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大动干戈来“炒回锅肉”了。抱着差不多就行了的心态工作,很容易产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劣后果,并且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对,忙着改错,改错中又很容易忙出新的错误,恶性循环的死结越缠越紧。这些错误往往不仅让自己忙,还很有可能放大到让很多人跟着你忙,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资损失。

在开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时,当有记者问到“为什么很多最先进的设备却生产不出最高端的产品”时,人大代表冯海荣回答道,那是因为“我们做事通常随意性比较大,总想着快点把事情做完,出了差错再想办法去补救”。这也是为什么在工作中很多员工过度忙碌的一个重要“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