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适时谦恭退让,不争也是福
【藏经阁】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永嘉禅师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两虎相斗,两败俱伤,说的都是相互争斗造成的两两吃亏的后果。在对方咄咄逼人的时候,自己退一步反而比相互争斗更具有力量。这不是懦弱,而是退回一步,让自己拥有海阔天空。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的就是人应该像水一样,滋润万物但不与万物相争。在《庄子·山木》中,描述了一种名叫“意怠”的鸟。这种鸟总是挤在鸟群中苟生,在飞行时不敢在前边,也不敢在后边,就连饮食也不争先,它只吃别的鸟剩下的食物,从来不和其他的鸟夺食,自己的食物被抢去了,也不会再去抢回来。它非常柔弱,所以它既不受鸟群以外的东西伤害,也不引起鸟群的排斥,从而远离祸患。
这种意怠鸟能够终日优哉、远离祸患,正是因为懂得示弱、懂得不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做到这样,很多事物都是在狂妄、嚣张、追逐和强硬中消逝灭亡。
而只有学会退让,只有懂得吃亏与让步的好处,像意怠鸟这样,与人不争,才能与己方便。
清代大学士张英在京做官时,忽然有一天,收到老家的一封来信。原来,是张家人和邻居因为一堵墙而闹起纠纷,张英考虑再三,给家里写了一封劝他息事宁人的信,信中有这样一首诗: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接到信,羞愧难当,当即撤了诉状,向邻居表示不再相争。邻居也被张家人的一片至诚所感动,表示也不愿继续闹下去。于是两家重归于好,各让三尺。这在当地一直传为佳话。
一段佳话,留下了“吃亏是福”的千古趣谈,也留下了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各自让步,却换来了两家人融洽的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有人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我们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都要与各种各样的人相交相处。在人际关系中,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难免会发生问题。若想与他人和平相处,就要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在原则范围内,适时地示弱,懂得吃亏和退让,既是一种包容的胸怀,也是一个友好的信号。
《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句话说的是:天地宇宙对于谦下者总是采取保护措施的,而不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所以奋力争抢来的东西也许会成为有余,补他人的不足,到头来反而会得不偿失。有时候即使财富、名利真的理应属于你,因某种情况你没有得到,那又怎样呢?不如让自己洒脱些,心胸开阔些,甚至甘愿承认自己是弱者,这些都没有关系,如果始终让不快的情绪压抑积蓄,那么最终受伤害的将会是自己。星云大师说:“在遇到波澜的时候,唯有用豁达的胸襟面对,才能让生活充满朝气。”所以,“深水缓流,浅水急瀑”,如果人们能够做到不争斗不计较,遇事看得淡一些,那么心态也会变得更加平和,人生会变得更加从容、快乐。
老子常常喜欢用舌头和牙齿来说明柔弱不争、以柔克刚的道理。一个人老了,他的牙齿虽然坚硬,但都会慢慢掉光,而他的舌头依然完好无损地存在着,正如自然界中的大树和小草,经过一场飓风,很多大树会被连根拔掉,柔弱的小草却依然坚强地匍匐在大地上,完好无损,它们虽然没有大树的眼界,看到无数风光,但它们用柔弱保全了自己。
很多时候,柔弱的东西往往会充满了生机,而坚强的东西反而会失去生机,正所谓:“狂风吹不断柳丝,齿落而舌长存。”柔弱有时也是一种生存的法则,在草木欣欣向荣的时候,它的形质是柔脆的,等到花残叶落的时候,那就会变得干枯,所以世间万物都是这样一个定律:“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所主张的柔弱是针对逞强的作为所提出来的,讲的是逞强者必然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所以世间的纷争多半是由这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所产生。星云大师说:“我们如果能从心里制造光明的见解、芬芳的思想、洁净的观念,并产生阳光、花朵、净水般的语言与他人分享,必能拥有一个丰美的人生。”如果我们不与他人争抢,而是与他人分享,那么我们的人生也会充满美好。
由此看来,最能持久的东西,不是刚强者,而是柔弱者。柔弱还有另一层含意,那就是谦虚容物,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生活中,人们都想站在高处,都想抢在亮处,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为了个人的利益在争吵不休的人。俗话有云:“吃亏是福。”在利益的争抢中,不可能每个人都是胜利者,而往往会两败俱伤。懂得退让,你可能会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