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最好的不一定就是最合适的
年轻人都希望做出正确的选择——即使不是最好的,至少也是比较好的。选择好的,是人之常情,但不幸福的富翁和不美满的金童玉女告诉我们,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你要选择一个承受能力之内的温情小屋、一个可以和自己相依为命的终身伴侣,这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
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古人有一首著名的咏史诗:“隋炀可怜为皇帝,安石不幸做相公。若使二人皆布衣,一为名士一文雄。”这句话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都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生才有精彩与幸福可言。
的确,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一事无成,甚至自暴自弃,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因此,如果你想要成就自我,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2002年,梭罗博物馆通过互联网做了一个这样的测试,题目是:你认为亨利·梭罗的一生很糟糕吗?为了便于不同语种的人识别和点击,他们在题目的下面贴出了16面国旗。到5月6日(梭罗逝世纪念日),共有467432人参加了测试,其结果是:92.3%的人点击了“否”;5.6%的人点击了“是”;2.1%的人点击了“不清楚”。
这一结果出来之后,非常出乎主办方的预料。大家都知道,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没有像他的大部分同学那样,去经商发财或走向政界,而是选择了瓦尔登湖。他在那儿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原始而简朴的生活。他在世44年,没有女人爱他,没有出版商赏识他,很少取得成功。他写作、静思,直到得肺病在康科德城死去。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世界上竟有那么多的人认为他的生活并不糟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羡慕梭罗呢?为了搞清楚其中的原因,梭罗博物馆在网上首先访问了一位商人。
商人答:“我从小就喜欢印象派大师高更的画,我的愿望就是做一位画家,可是为了挣钱,我却成了一位画商,现在我每天都有一种走错路的感觉。梭罗不一样,他喜爱大自然,他就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大自然,他应该是幸福的。”
接着他们又访问了一位作家,作家说:“我天生喜欢写作,现在我做了作家,我非常满意;梭罗也是这样,我想他的生活不会太糟糕。”
后来,他们又访问了其他一些人,比如银行的经理、饭店的厨师以及牧师、学生和政府的职员等。其中的一位是这样给博物馆留言的:“别说梭罗的生活,就是凡·高的生活,也比我现在的生活值得羡慕,因为他们没有违背上帝的旨意,他们都活在自己该活的领域,都做着自己天性中该做的事,他们是自己真正的主宰,而我在为了过上某种更富裕的生活,在烦躁和不情愿中日复一日地忙碌。”
这个测试反映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永恒的矛盾: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与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之间的矛盾。一个人只有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遵循自己内心的意愿生活,他才能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快乐,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
作家周国平说:“我相信,从理论上说,每一个人的禀赋和能力的基本性质是早已确定的,因此,在这个世界上必定有一种最适合他的事业,一个最适合他的领域。”老子也说:“不失其所者久。”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生活不是试跑,也不是正式比赛前的准备运动,生活就是生活。按自己的方式选择生活,放弃不适合自己的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生活中的喜悦,才能享受自己生命中的快乐。
找不到喜欢的就做顺手的
一位北大心理学教授在给自己的学生授课时曾讲到人生规划这一问题,他对自己的学生说,如果你找不到喜欢的事情来做,就先做一些顺手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中,你可以慢慢地培养出自信心,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为自己的学生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一个补鞋匠的儿子,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原因是家里无法为他支付那笔昂贵的学费。在物质社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鞋子甚至还没穿坏就被扔了,没多少人愿意修鞋了。补鞋匠的生意很冷清,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母亲不愿意过这种生活,早早地便离他们而去。他和父亲对母亲的离去并没有怨恨,他们知道这就是生活。
父亲将他留在了身边,想先教他修鞋,顺便帮客人擦擦皮鞋,等大一点了再送他去学其他的技能。父亲不愿意让儿子继续这没前途的职业。
一天,父亲扛着工具箱走在街上招揽生意,不幸遭遇车祸,离开了人世,当时他正在家里洗衣服。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在他年少的心里留下了一个抹不去的阴影。拿到极少的赔偿金时,他的心在颤抖,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啊!
沉默了一周后的他走出了家门,他总要养活自己吧,除了靠自己,别无他法。在这个孤独而熟悉的城市逛了几圈后,他发现自己身子弱也没有什么工作能力,擦皮鞋是最好的选择了,况且以前在父亲的指导下,这项技术还是他最拿手的。
说做就做,第二天他就早早地来到了这座城市最繁华的商业区,在不起眼的角落找了个位置,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那时,擦皮鞋的师傅并不多,因此,有不少路人都请他擦鞋。没想到,他一整天下来根本没时间休息,手也感到酸痛,他从来没有这么兴奋过,因为他一天赚的钱相当于父亲5天赚的钱了。他觉得生活的新目标越来越近,虽然他不知道那个目标具体是什么,他只知道,明天要更努力地擦鞋。
这种付出让他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最快乐的事情,一年下来,他的生活好过多了,收入也不错,甚至还存了一些钱。他终于做了一个大胆且冒险的决定:租一个店面来擦鞋。找了好几天,他终于找到一个只有几平方米的小店面,对擦鞋来说,刚好合适。就这样,他的皮鞋保养店开张了,生意自然是好得让他都不敢相信。后来他又在店里提供免费的报纸,还代售一种除臭吸汗的鞋垫,更增加了自己的卖点。
两年以后,他扩大了自己的经营范围,在城市繁华的地段又开了两家店,那年他刚刚满20岁。
很多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就像故事中的少年一样,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具体是什么,也不知道哪种工作适合自己。
一个人如果一时间找不到各个方面都满意的工作,不妨从自己最拿手的事情做起。做一件得心应手的事会让人更有自信,也更容易成功。很多时候,能让人快乐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在快乐中学习,又何尝不是学习的至高境界呢?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正如富兰克林所说:“宝物放错了地方就是废物。”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不能因为一时找不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把自己随便塞入一个行业。这时候,从自己最顺手的事做起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忙碌未必是苦,清闲未必是福
在我们的工作中很少有适量的工作做,这是一个事实。大多数上班族都认为,他们不是没有足够的工作可做,就是工作太多、负荷太重。
大家对太忙或不忙其实存有错误的观念。人们认为如果你不忙,就是下太多工夫,所以才会剩下这么多精力。但如果很忙,你就是拖着一身疲惫回家。
事实刚好相反。如果你一点也不忙,就会觉得度日如年,日子好像无止境一样,上班时也会觉得郁闷。回想一下从前,你上课时觉得无聊,不喜欢去教室却被逼着去,或是听一场无聊的演讲或谈话,在这种情况下,你会一直看着表,表上指着早上10点,你又开始发呆,你觉得应该已经过了1小时,所以你又看看表,但实际上只过了10分钟!
太忙了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虽然忙碌会让你有点疲累,却能让你感到很愉快,能自我实现,搞不好还能让你精力更旺盛。在一天开始时就投入工作,知道自己是个有生产力的工作者,有很多项目要做;在一天结束时,把计算机关掉,闭一会儿眼睛,回想一下自己的好成绩。对自己今天做了这么多事感到开心,同时也对这星期还有满档的工作等着你去做感到干劲十足。
做你想做的事,以填充你的日子。其他人只能对你利用时间的方式提出建议,而不能替你做决定——真正的决定者是你自己。你可以选择接受他们的建议,也可以选择拒绝。当然,你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而有些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想象一下,你的上司希望你处理某件工作,你却想着去做其他事情。这时候,如果你一味坚持自己的想法就很可能因此失去工作。当然,在很多情况下,问题并没有这么严重,我们都有选择的自由。
著名企业家奥·丹尼尔在他那篇著名的《员工的终极期望》一文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员工,我们之所以聘用你,是因为你能满足我们一些紧迫的需求。如果没有你也能顺利满足要求,我们就不必费这个劲了。但是,我们深信需要有一个拥有你那样的技能和经验的人,并且认为你正是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最佳人选。于是,我们给了你这个职位,而你欣然接受了。谢谢!
“在你任职期间,你会被要求做许多事情:一般性的职责、特别的任务、团队和个人项目。你会有很多机会超越他人,显示你的优秀,并向我们证明当初聘用你的决定是多么明智。
“然而,有一项最重要的职责,或许你的上司永远都会对你秘而不宣,但你自己要始终牢牢地记在心里。那就是企业对你的终极期望——永远做非常需要做的事,而不必等待别人要求你去做。”
这个被奥·丹尼尔称为终极期望的理念蕴涵着这样一个重要前提:企业中每个人都很重要。作为企业的一分子,你绝对不需要任何人的许可,就可以把工作做得漂亮出色。无论你在哪里工作,无论你的老板是谁,管理阶层都期望你始终运用个人的最佳判断和努力,为了公司的成功而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
尽管这听起来有点奇怪,但事实是,每一个老板要招的人基本上都是同一种类型,即那些不等老板吩咐就可以出色主动地完成任务的人。当然,不同老板的需求不同,正如他们所招聘的员工的技能各不相同一样。但是,从根本上说,他们需要的是同一种人。那些能沉浸在工作状态中、独立自主地把事情做好的员工——无论他们的背景、训练或技能如何——都将会成为老板最需要的人,获得更多的奖赏。
对于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只有主动去完成老板没有交代的事情,并把这些事做好,你才能提升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位置,才会被调到更高的职位,获得更大的成功。在做好老板没有交代的事情的同时,让你在工作中的时间变得充实而有价值,不但免除了你的精神负担,还让你被老板认可,这样一箭双雕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