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9章 分别声闻辟支佛品

问曰。是十善业道。但是生人天因缘。更有余利益耶。答曰有

所有声闻乘  辟支佛大乘

皆以十善道  而为大利益

凡出生死因缘唯有三乘。声闻辟支佛大乘。是三乘皆以十善道为大利益。何以故。是十善道能令行者至声闻地。亦能令至辟支佛地。亦能令人至于佛地。问曰。是十善道。能令何等众生至声闻地。答曰

随他无大悲  畏怖于三界

乐少功德分  其志甚劣弱

心乐于厌离  常观世无常

及知一切法  皆亦无有我

乃至一念顷  不乐于受生

常不信世间  而有安隐法

观大如毒蛇  阴如拔刃贼

六入如空聚  不乐世富乐

贵于坚持戒  而为禅定故

常乐于安禅  修习诸善法

唯观于涅槃  第一救护者

常求尽苦慧  乐集行解脱

但贵于自利  一一胜处来

善道令是人  能至声闻地

随他音声者。闻他所说随顺而行。不能自生智慧。问曰。十善道能令一切从他闻者皆作声闻耶。答曰。不尔。若无大悲心十善道能令此人至声闻地。若有菩萨从诸佛闻法。以有大悲心故十善道不能令至声闻地。问曰。一切无大悲心者。十善道皆能令至声闻地耶。答曰。不然。怖畏三界者十善道能令此人至声闻道。余不怖畏者令生人天善处。以乐三界故。问曰。一切怖畏三界者。十善道皆能令至声闻地。若尔者菩萨亦怖畏三界为身故。复为众生勤行精进求于涅槃。如是十善道。亦应令至声闻地。答曰。不必一切怖畏三界者尽堕声闻地。何等为堕。乐习行功德少分者。于佛所教化六波罗蜜中受行少分。如是之人堕声闻地。若人能取诸佛功德遍学智慧十善道必令此人径至佛道。随他闻声怖畏三界取功德少分。是人有二种十善道。能令至声闻地者。至辟支佛地者。问曰。是人云何俱从他闻怖畏三界取功德少分十善道能令至声闻地至辟支佛地。答曰。志劣弱者作阿罗汉。小坚固者作辟支佛。问曰。十善道令一切志劣弱者至声闻地。答曰。不然。何以故。所谓志弱乐厌离生死者。非但志劣无厌离者。问曰。观何事得知乐厌离心。答曰。观有为法无常一切法无我。当知是必乐于厌离。问曰。已知乐厌离。菩萨亦如是观有为无常一切法无我。是十善道何得不令此人堕声闻地耶。答曰。是人深厌离离大悲故。乃至一念中不乐受生。不信世间有安隐相。如经中佛告诸比丘。譬如少粪尚臭秽不净。何况多也。如是一念中受生尚苦。何况多也。诸比丘。当学断生莫令更受。声闻人信受是语故。乃至一念中不乐受生。是人复作是念。世间无常。于所作事及受命都无安隐相。死常逐人谁能知死时节。不知死时为受何业果报。为生何心。如是事中不安隐故。不可信故。当疾求尽苦。菩萨则不尔。于恒河沙无量阿僧祇劫受生。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诸众生。是故偈中说。乃至一念顷不乐于受生。善道令是人能至声闻地。问曰。是人乐修集何事故不乐受生。答曰。是人观地水火风四大喜生嗔恨故。不净臭秽不知恩故。生毒蛇想。色受想行识五阴。能夺智慧命故。生怨贼想。眼耳鼻舌身意。入离常离不动不变不坏无我无我所故。生空聚想。若人于世间一切受生及资生乐具。以无常虚诳无须臾住故不生喜悦心。如是之人于一切生处生无安隐想。但涅槃一法能为救护。如经中说。诸比丘世间皆是炽然。所谓眼然色然眼识然眼触然。及眼触因缘生受皆亦是然。以何事故然。所谓贪欲火嗔恚火愚痴火。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火之所炽然。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观一切有为法皆是炽然。唯涅槃寂灭法能为救护。贵涅槃一法故舍一切事勤习坐禅。问曰。若观一切有为法皆是炽然。唯涅槃寂灭能为救护者。十善道皆令至声闻地耶。答曰。不然。佛所结戒。为禅定故贵重此戒。有决定心而不毁犯。舍一切事但乐坐禅。求尽苦智常勤修习解脱因缘。于先世中或从一胜处来二胜处来者。十善道能令此人至声闻地。何以故。持戒清净则心不悔。心不悔故得欢喜。得欢喜故身轻软。身轻软故心快乐。心快乐故摄心得定。摄心得定故。生如实智慧。生如实智慧故即生厌。从厌生离从离得解脱。若一若二胜处来者。如尊者罗睺罗从谛胜处来。如尊者施曰罗从舍胜处来。如尊者离跋多从寂灭胜处来。如尊者舍利弗从慧胜处来。或从谛舍二胜处来。或从谛寂灭二胜处来。或从谛慧二胜处来。或从舍寂灭二胜处来。或从舍慧二胜处来。或从寂灭慧二胜处来。如是十善道。能令至声闻地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四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五

分别声闻辟支佛品之余

问曰。十善道令何等人至辟支佛地。答曰

于声闻所行  十善道转胜

深禅不随他  常喜于远离

恒乐善修习  甚深因缘法

远离方便力  及以大悲心

少欲及少事  恶贱愦闹语

常乐远离处  威德深重人

喜为福田地  常观于出性

成办有理事  恭敬于诸主

已成就系心  知心在所缘

常乐于禅定  中人之势力

乐于出家法  善心不缩没

得慧光明者  或从二胜处

或三胜处来  十善之业道

能令如是人  至于缘觉地

于声闻所行十善道转胜者。过声闻人所行十善道。而不及菩萨所行。作是念。声闻人应随他闻而行道然后得自证智慧。我则不然。不乐随他人。以是故。我应令十善道转胜。以是因缘故。我乐不随他十善道。令我至辟支佛地。如是思惟已常乐于远离。作是念。若我常乐愦闹则为集诸恶不善法。以近可染可嗔可痴事故。于是远离中应修习甚深因缘法。复作是念。若我不修习甚深因缘法者则不得不随他智。我今何故不常修习甚深因缘。然后可得不随他智。甚深者。难得其底不可通达。一切凡夫从无始生死中所有经书及其技艺皆可得其边底。唯甚深因缘不可得底。如兔等小虫不能得大海边底。若人有方便大悲心及修集甚深因缘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离此二事修集甚深因缘智则成辟支佛。方便名于成就教化众生中种种思惟而不错谬。亦于甚深法不取相大悲名深。怜愍众生。胜声闻辟支佛。何况凡夫。少欲少事恶贱愦闹语。如是则得辟支佛地。若大欲大事好聚众人。为方便大悲所护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为易得。何以故。求辟支佛人少欲者作是念但自度身。少事者但自成就善根不及余人。是人舍离教化众生事故不亲近众闹。菩萨大欲大事作是念。我应度一切众生。以此大欲因缘故则为大事教化众生。教化众生此非小事。若憎恶愦闹语则不成此事。是故菩萨入愦闹中亦用愦闹之语但无所著。复次覆真实功德故是为少欲。少事务故名为少事。恶贱愦闹名少欲。乐独处故名为少事。如是之人少欲少事。不乐众闹语。乐于亲近远离可畏深邃之处其心深大。是人作是念。若我住远离可畏深邃之处人则不来。以远离处住故。心亦深远。若人自不深远喜戏调者。外人往来则不为难。如是人不与众生和合。虽舍众生亦欲令众生种诸善根为大利益作是念。我云何不与众生和合亦能利益众生。如是思惟知已。我当为众生作福田之利受其供养。如是虽不与众生和合。而能作大利益。是人复思惟。我云何当得福田地。即自见知。若我深乐为福田地。常观出性。然后福田地法自然而来。乃至出性之法亦自然而来。所谓持戒禅定智慧等。复作是念。我当云何疾至福田地及出性法。我当为正观者于诸现有理趣事中皆悉成办供养恭敬诸主。如是福田地及出性法不久疾得。何以故。我当成办有理之事正观诸法能得不随他智。又供养恭敬诸主故令善根增厚。善根增厚故智慧深厚。智慧深厚故能通达实事。能通达实事故能生厌。从厌则生离。从离得解脱。得解脱故前后所集善根得为福田。然后得证出性之法。诸主者诸佛世尊。是种诸善根时是最大因缘。是人复思惟。我云何能疾成有理趣事。是人即自知见。若我集系心一处知其所缘。常乐禅定。是人能系心一处则能得三昧。得三昧故有理事皆能成办。如经中说。得禅定能如实知如实见。若人已行系心则疾入三昧。疾入三昧故名禅定者常定者。若能如是修集诸法则为供养恭敬诸佛。若人以香华四事供养佛不名供养佛。若能一心不放逸亲近修集圣道是名供养恭敬诸佛。如经说。般涅槃时佛告阿难。天雨文陀罗华及栴檀末香作天伎乐。不名供养恭敬如来也。阿难。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心不放逸亲近修集圣法。是名真供养佛。是故阿难。汝当修学真供养佛。如是众功德。皆是中势力人乐出家善心不缩没者。最上势力能得成佛。下势力者作声闻。以是故中势力人作辟支佛。乐出家故能成众功德。何以故。若在居家则不能少欲少事。不能身心远离。亦不能禅定。若心缩没不清净者。不能成办众事。不能知甚深因缘法。不能证出性。不能如法真供养恭敬诸佛。如是众生是中势力。作是念。我中势力人。常乐出家心不缩没。诸所愿功德事皆自然来。复作是思惟。是中势力乐为得何果。即知当得智慧果。何以故。智慧能为照明。如经中说。诸比丘一切光明中智慧光为胜。复作是念。我所乐慧光云何当得。即知若从二胜处来。若三胜处来。二胜处者先已说。三胜处者。所谓谛舍寂灭。或谛舍慧。或谛寂灭慧。以是故我当修集如是诸胜处。我修集是已得智慧光明。所愿智慧自然而至。如是相如是修集助道法者。十善道能令至辟支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