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入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69章 外集(103)

自觉有形作两人并卧,不别真假,不语,问亦无对,此乃离魂。用辰砂、人参、茯苓煎服,真者气爽,假者自化。

善饮致羸男子自幼善饮酒,至长成日饮一二斗不醉,片时无酒,叫呼不绝,全不进食,日就羸弱。令其父用手巾缚住其手足,令勿动摇,但扶少立,却取生辣酒一坛,就于其子口边打开,其酒气冲入口中,病者必欲取饮,坚不可吃之。须臾口中忽吐物一块,直下坛中,即用纸封裹坛口,用猛火烧滚,约酒干一半,即开视之,其一块形如猪肝,约三两重,周回有小孔如针眼,不可数计,弃之江中,饮食复归,虽滴酒不能饮矣。

穿断舌心自行被跌,穿断舌心,血出不止。用鸡翎蘸米醋刷断处,其血即止。仍用蒲黄、杏仁、硼砂少许为末,蜜调成膏,噙化而安。

浮肿如蛇身上及头面肉上浮肿如蛇状者,用雨滴阶砖上苔痕一钱,水化开,涂蛇头上,其肿自消。

烟熏欲死炭烟熏人,往往致死,口中含萝卜一片,烟气不能毒人,或晒干为末备用亦可,或新水擂烂干萝卜饮之亦可。凡居民逃被石室中,贼以烟火熏之,欲死迷闷者,与萝卜嚼汁下咽而苏。

心疼欲死牙关紧急者,用隔年老葱白三五根,去皮须,叶捣为膏,将病患口开,用银铜匙将葱膏送入喉中,用香油送下,但得葱膏下喉即苏。少时腹中虫物化为黄水,利下除根,永不再发矣。

五尸恶病飞尸者,游走皮肤,穿入脏腑,每发刺痛,变作无常。遁尸者,附骨入内,攻凿血脉,每发不可得近见尸丧,闻哭哀便发。风尸者,淫濯四肢,不知痛之所在,每发昏沉,得风雪便作。沉尸者,缠骨结脏冲心胁,每发切痛,遇寒便作。注尸者,举身沉重,精神错杂,常觉昏废,每节气至变,辄成大恶。皆宜用忍冬叶锉数斛,煮令浓,取汁煎之,服如鸡子大一枚,日三次,或苏合香丸并佳。

卒中恶忤中恶中忤鬼气,其证暮夜或登厕,或出效野,或游空冷屋室,或人所不到之地,忽然眼见鬼物,鼻口吸着恶气,蓦然倒地,四肢厥冷,两手握拳,鼻口出清血,性命逡巡,须臾不救。与尸厥同,但腹不鸣,心胁俱暖。凡人切勿移动,即令亲眷众人围绕打鼓烧火,或烧麝香、安息香、苏木、樟木之类,俟苏方可移归。

或内急用生犀角锉末五钱,朱砂、麝香各一分,为末,每二钱新汲水调灌。体薄者,桃枝叶煎汤下。

鬼击彻痛卒被鬼击如中箭,忽一点痛如注,不可忍。用桃皮一片,将里面湿处贴痛上,取一匙头安桃皮上,紧搓艾之一团,如胡桃大,安匙头上灸之,须臾痛止。

鬼击吐血梦中被刺杀或杖打,诸般不祥,卒然吐血、衄血、下血,甚者九窍皆有。宜用升麻、独活,续断、地黄各五钱,官桂一钱,为末,每二钱食前白汤调下,日三服。

淘井杀人夏月不可淘井,多致杀人,五七月尤甚,古冢及深冢中亦然,皆有伏气,令人冒闷,奄忽欲死。

即取井水或他水其面,并令水调雄黄末一二钱服之。转筋入腹,痛欲死者,使四人捉住手足,灸脐左边二寸十四壮,又用生姜一两,酒五盏,煮浓顿服。又醋煮衣絮令彻湿,裹转筋处。又浓煮盐汤通手浸怪疾手足,洗胸胁间,即苏。凡入井冢,须先以鸡毛投之,直下则无毒,徘徊则有毒,当先以酒数升洒井冢中,停时然后可入。

惊哑不语用密陀僧一味为末,茶调服一匕许。有因入山被虎蛇所逐,惊气入心络不语,服此立效。

血自皮肤溅出用煮酒瓶上纸,碎揉如扬花,以手捏在出血处即止。

咽塞呻吟不食昔华佗见一人病咽塞,食不下,呻吟,令取蒜齑并大酢三升饮之,果吐蛇一条而愈。

治法

水火分治

此子和以脏腑分湿火,比之以肥人寒湿生痰,瘦人热火生燥,以形体分言者尤精。

肝胆由来从火治,三焦胞络都无异;火内阴外阳,主乎动也。凡动皆相火之为,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天之火,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然雷非伏不能鸣,龙非蛰不能飞,海非附地不能波。鸣、飞、波,皆动为火也。

人之火,寄于肝肾。肝属木,肾属水,膀胱者肾之腑,心胞络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下也,故皆从火治。然人火同天也,而以为元气之贼者,人生恒动于欲,相火扇起,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此戴人及东垣明言,不独张子和然也。

肺胃常将湿处求,肺与大肠同湿类;肠胃属湿,谓其水谷之海,停湿聚水之乡,实而不满。脾动胃化,上输清气,此经先得其湿。金肺清高,何属湿论?以其清气上升,则在天为云,在人为气;浊气下降,则在天为雨,在人为湿。

肾与膀胱心小肠,寒热临时旋商议:心劳则伤其血,肾劳则损其精,精血一伤,水火偏胜,阴阳两虚,寒热时作。若胆与膀胱,实而不满,出而不入,伤寒寒热,皆从此经而出。言其治无定法者,以其寒热交差,治法不一也。

恶寒表热小膀湿,恶热表寒心肾炽。十二经,最端的,四经属火四经湿,四经有热有寒时,攻里解表细消息,里热里寒宜越竭,表热表寒宜汗释。湿同寒,火同热,寒热到头无两说,六分分来火热寒,寒热中停真浪舌。热寒格拒病机深,亢则害兮承乃制。

气之来也,既以极而成灾;则气之乘也,必以复而得平。物极则反,理之自然。姑以心火而言,其不亢,则肾水虽心火之所畏,亦不过防之而已;一或有亢,即起而克胜之矣。余脏皆然。以人事言之,我与彼亢,则彼必害我;我能承之,则彼反为我所制矣,此借喻耳。本论运气胜复,详《素问·六微旨论》。

紧寒数热脉正邪,标本治之真妙诀。休治风,休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当解表时莫攻里,当攻里时莫解表,表里如或两可攻,后先内外分多少。

治湿无过似决川。

火常有余,水常不足。然火有余者,邪火也。若真火护卫形骸,灌溉脏腑,得之则生,失之则死,衰之则病,即真阳也,岂能有余?水不足者,真水也。若邪水泛溢经络,为肿痛麻痹,痰痢疮毒,宜止下分消,犹如决川。

其间精枯血竭,潮热虚弱,乃真水不足,心火独炎,宜滋阴补肾,最忌渗利。此治水之折衷也。

此个筌蹄最分晓;感谢轩岐万世恩,争夺醯鸡笑天小。

治法

标本分治

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不知标本,是谓妄治。

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中湿土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万病能将火湿分,掣开轩岐无缝锁。

治法

标本论

天阳无圆,气上外升,生浮昼动,轻燥六腑;地阴有方,血下内降,杀沉夜静,重湿五脏。

夫治病者,当知标本。以身论之,则外为标,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故六腑属阳为标,五脏属阴为本。各脏腑之经络,在外为标,在内为本。更人身之气为标,血为本。以病论之,先发病为本,后传流病为标。

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邪气滋甚,其病益蓄;若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虽病有十数,证皆去矣。谓如先生轻病,后滋生重病,亦先治轻病,后治重病。如是则邪气乃伏,盖先治本故也。若有中满,无问标本,先治中满,谓其急也。若中满后有大小便不利,亦无问标本,先治大小便,次治中满,谓尤急也。又如先病发热,加之吐利大作,粥药难入,略缓治热一节,且先定呕吐,渐进饮食,方兼治泻;待元气稍复,乃攻热耳。此所谓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也。(推其至理,先治其标,亦先治其本也。)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满吐泻之外,其余皆先治其本,不可不慎也。假令肝受火之邪,是从先来者为实邪,实则泻其子也。然非直泻其火,入肝经药为之引,用泻火为君,是治实邪之病也。假令肝受肾邪,是从后来者为虚邪,虚则补其母,入肾经药为引,用补肝经药为君是也。又《经》云:工为标,病为本。但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治疗不相应者,谓之标本不得。)谓医工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大法)。若反理到行,所为弗顺,岂惟治人,而神气受害。病者当去故(医)逆理之人,宜就新(医)明悟之士,乃得至真精晓(之医)以全已也。此二法乃治病之至理,诚医之良规也。

治法

求本论

将以施其疗病之法,当以穷其受病之源。盖疾不离阴阳二邪,风热火病属阳,湿燥寒病属阴。苟不求而治之,则阴阳邪气滋蔓而难制矣。(久而传变,不胜其众。)今夫厥阴为标,风木为本,风邪伤人,掉摇螈,卒露强直之病生焉。少阴为标,君火为本,热邪伤人,疮疡暴下,水液混浊之病生焉。少阳为标,相火为本,火邪伤人,躁扰狂越,如丧神守之病生焉。善为治者,风淫所胜,平以辛凉;热淫所胜,平以咸寒;火淫所胜,平以咸冷。以其病本于阳,故必求其阳而疗之。太阴为标,湿土为本,湿邪伤人,腹满身肿,诸痉强直之病生焉。阳明为标,燥金为本,燥邪伤人,郁皴揭,诸涩枯涸之病生焉。太阳为标,寒水为本,寒邪伤人,吐利腥秽,诸寒收引之病生焉。善为治者,湿淫所胜,平以苦热;燥淫所胜,平以苦温;寒淫所胜,平以辛热。

以其病本于阴,故必求其阴而治之。如是而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

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盖天之三气,其气自上而下,在人足三阳经受之;地之三气,其气自下而上,在人足三阴经受之。太阳寒水证,其脉浮而紧。紧者寒水之本也,浮者太阳标也。发于三阳经,急以辛热之药,攻本之紧,估以甘寒轻剂,解标之浮。由经入腑,又当审脉之浮紧。若紧去浮在,是浮入腑也,以寒药解之;浮去紧在,是紧入腑也,以热药攻之;浮紧不去,是浮紧俱入也,仍以热药攻其本,寒药解其标。发于三阴经,急以辛热之药,攻本之紧,佐以甘寒重剂,解标之浮。由经之藏,又当审脉之浮紧。若紧去浮在,是浮入脏也,以寒药解之;浮去紧在,是紧入脏也;以热药攻之;浮紧不去,是浮紧俱入也,仍以热药攻其本,寒药解其表。少阴君火证,其脉沉而大。大者君火本也,沉者少阴标也。发于三阳经,则以辛寒之药,攻本之火;佐以甘温轻剂,解标之沉。发于三阴经,则以辛寒之药攻本之火,佐以甘温重剂解标之沉,少阳相火证,其脉浮而数;太阴湿土证,其脉沉而缓。本末同,故从本也。厥阴风木症,其脉沉而弦。阳明燥金证,其脉浮而短。本末与中不同,故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抑论治法,各有其要,岂止于一端而已!其在表者,汗以发之;其在里者,下之夺之;其在高者,因而越之,谓可吐也;悍者,按而收之,谓按摩也;脏寒虚夺者,治以灸;脉病挛痹者,治以针刺;血实蓄结肿热者,治以砭石;气滞痿厥寒热者,治以导引;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者,治以醪醴;血气凝泣,病生于筋脉者,治以熨药。始焉求其受病之本,终焉蠲其为病之邪者,无出于此也。昔者黄帝坐于明堂,受业于岐伯,传通于雷公,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纲纪万物,变化杀生,盖有不测之神,斡旋宰制于其间。病既本于此,为工者,奚可他求哉!又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此求病机之说,与夫必求其本之理一也。

治法

杂治赋

纂《仁斋》及《编注病机》、《药性》等书。

百病难逃乎八要,经曰:病有八要。不知其要,病将安去?表、里、寒、热、虚、实、邪、正而已。

治法必遵乎三法;新病去邪,大剂猛治;稍久去邪养正,宽猛兼治;久病药必平和,宽治缓治。

正气在人,阳为表而阴为里,上古名言;邪气害人,表为阴而里为阳,仲景妙诀。实者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是为五实,虚者脉虚、皮寒、气弱、泄利、少食。

是为五虚。实者得汗便利则活,虚者糜粥入胃,泄止则生。凡言实者,皆指邪气;凡言虚者,皆指正衰。

泄久五虚不治。

新病多寒,久病反热。

新病正气壮而属寒湿者多,久则五气衰而属湿热者多。即如风寒,内伤生冷,初病为寒,郁久则反热矣。惟初病过服凉药,久则为虚。

内伤五邪,全要调停;六淫,须善汗发。

五邪,正、微、虚、实、贼;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风自火出,或风邪,久必归肝;或肾枯肝木妄动,血燥而为内风。故一切痹痛瘫痪等症,不可纯用风药。

寒乃虚孽。

诸阴为虚。《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伤寒多犯下虚之人,宜壮阳温散。

暑耗气液精神,甘酸敛补常投(敛汗补虚;)湿伤皮肉筋骨,苦辛汗升暂咽。

外湿宜汗。忌麻黄、干葛,宜羌活、苍术之类。经云:土湿甚则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内湿宜渗,用猪苓,不效者宜升。经云;气升则水降。赋云:春当散火升阳,夏须生脉益气。枳术丸、草蔻丸,宜可秋吞;异功散、浓朴温中汤,却堪冬饵。

燥分实虚,实燥大便秘而腹胀急,宜量体通利;虚燥大便秘而腹不作胀,多属血虚,宜润之而已。

火辨补泄。

实火,宜分表里泻之;内伤虚火,宜分阴阳补之。赋云:实火可泻,或泻表而泻里;虚火可补,或补阳而补阴。

祛邪犹追盗蔻,歼魁而恕胁从;养正若待小人,正已而无过察。

邪宜祛除,正宜安抚。痰不可吐尽,火不可降过,气不可耗极,血不可太补,湿不可利伤。过则剧,剧则变也。

且如伤食积在肠胃,荡涤(下)自愈(也);停饮块居经络,消补兼行。口腹纵而湿热盛,燥脾土以复中气。

内伤中虚,久则中寒。

房劳过而相火动,滋肾水以固阴精。

法当滋阴降火。但滋降过则损阳,中气愈虚,血无所化,则火愈盛而水愈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