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甄命授第一

道授

此有長史、掾各寫一本,題目如此,不知當是道家舊書,為降楊時說,其事旨悉與真經相符,疑應是裴君所授。所以爾者,按說《寶神經》云道日,此後云我之所師南岳赤松子。又房中之事,惟裴

君少時受行耳。真誥中有,吾昔常恨此,賴解之早耳。此語亦似是清靈言故也。

君曰:道者混然,是生元炁,元炁成然後有太極,太極則天地之父母,道之奧也。故道有大歸,是為素真。故非道無以成真,非真無以

成道,道不成,其素安可見乎?是以為大歸也。見而謂之妙,成而謂之道,用而謂之性,性與道之體,體好至道,道使之然也。此說人體自然與道

炁合。所以天命謂性,率性謂道,修道謂教。今以道教,使性成真,則同於道矣。

君曰:太上者,道之子孫,審道之本,洞道之根,是以為上清真人,為老君之師。此即謂太上高聖玉晨大道君也,為太極左真人、中央黃老君之師。

君曰:老君者,太上之弟子也,年七歲而知長生之要,是以為太極真人。

君曰:太極有四真人,老君處其左,佩神虎之符,帶流金之鈴,執紫毛之節,巾金精之巾,行則扶華晨蓋,乘三素之雲。此二條事出《九真中經》,即是論中央黃老君也。黃老為太虛真人南岳赤君之師,裴既師赤君,所以崇其本始,而陳其德位也。

君曰:道有八素真經,太上之隱書也,在世。

君曰:道有九真中經老君之祕言也,在世。

君曰:道有太清上經變化七十四方。

君曰:道有除六天之文三天正法,在世。

君曰:道有黃氣陽精藏天隱月。

君曰:道有三元布經道真之圖。

君曰:道有黃素神方四十四訣。

君曰:道有黃書赤〔界〕長生之要。長史書本,杜家剪除此一行。

君曰:道有赤丹金精石景水母。

君曰:道有青要紫書金根衆文。

君曰:道有玉清真訣三九素語。

君曰:道有石精金光藏景錄形,在世。

君曰:道有丹景道精隱地八術。

君曰:道有白簡素籙得道之名。

君曰:道有紫度炎光夜照神燭。

君曰:此皆道之經也。杜家黵易此字為經方,世多有者,然亦是祕道之事矣。天師取其名而布其化,事旨大略猶同,但每增廣其法耳。此所云黃書赤界三一經,涓子所說黃赤內真者,非今世中天師所演也。

君曰:仙道有飛步七元天綱之經,在世。

君曰:仙道有七變神法七轉之經。

君曰:仙道有大洞真經三十九篇,在世。

君曰:仙道有大丹隱書八禀十决。

君曰:仙道有天關三圖七星移度。

君曰:仙道有九丹變化胎精中記。

君曰:仙道有九赤班符封山墜海。

君曰:仙道有金液神丹太極隱芝。

君曰:仙道有五行祕符呼魂召魄。

君曰:仙道有曲素決辭,以招六天之鬼,在世。

君曰:仙道有黃水月華,服之化而為月。

君曰:仙道有徊水玉精,服之化而為日。

君曰:仙道有鐶剛樹子,服之化而為雲。

君曰:仙道有水陽青映,服之化而為石。

君曰:仙道有赤樹白子,服之化而為玉。

君曰:仙道有絳樹青實,服之化為黃金。

君曰:仙道有琅玕華丹,服之化為飛龍。

右此十七條,在《靈書紫文》中,並琅玕丹之所變化也。

君曰:仙道有九轉神丹,服之化為白鵠。右在《茅司命傳》中。

君曰:仙道有天皇象符,以合元炁,亦在紫文中。

君曰:仙道有白羽紫蓋,以遊五岳。

君曰:仙道有三皇內文,以召天地神靈。右世中雖有,而非真本。

君曰:仙道有玉珮金鐺,以登太極。

君曰:仙道有神虎之符,以威六天。

君曰:仙道有流金之鈴,以攝鬼神。

君曰:仙道有素奏丹符,以召六甲。

君曰:仙道有金真玉光,以映天下。

君曰:仙道有八景之輿,以遊行上清。

君曰:仙道有飛行之羽,以超虛躡空。

君曰:仙道有紫繡毛帔丹青飛裙。

君曰:仙道有白羽黑翮,以翔八方。

君曰:仙道有翠羽華衣金鈴青帶。

君曰:仙道有曲晨飛蓋,御之體自飛。在劍經中。

君曰:仙道有三十七種色之節,以給仙人。

君曰:仙道之妙,皆有方也,能盡此道,便為九宮真人,不但登仙而已。然道之多方,各備則可知矣。此蓋能為盡一條之道,便得九官真人。若各各備具,則為太極真人矣。

君曰:今子既至心學道,當以道授子耳。然學者皆有師,我之所師南岳松子,松子為太虛真人左仙公,谷希子為右仙公。昔太上以德教,老子以得道。松子以道授於我,〔我〕以得仙。我之得道於松子。今子欲學道,彼必試子,試而不過,是我之恥也。今既語子以得道之方,又悟汝以試觀之法,於此試而不過者,亦子之愚也。夫欲試之人,皆意之所不悟,情之所不及者而為之,子慎之哉。

君曰:仙道十二試皆過,而授此經,此十二事大試也,皆太極真人臨見之,可不慎哉。

君曰:昔中山劉偉道,學仙在嶓冢山,積十二年,仙人試之以石,重十萬斤,一白髮懸之,使偉道卧其下,偉道顏無變色,心安體悅,卧在其下,積十二年,仙人數試之,無所不至,已皆悟之,遂賜其神丹,而白日昇天,此應是漢時人。

君曰:昔青烏公者,身受明師之教,審仙妙之理,至於入華陰山中學道,積四百七十一歲,十二試之,有三不過,後服金洵而升太極,太極道君以為試三不過,但仙人而已,不得為真人,況俗意哉。青烏公似是彭祖弟子也。

君曰:大洞之道,至精至妙,是無英守素真人之經,其讀之者,無不乘雲駕龍。昔中央黃老君隱祕此經,世不知之也,子若知之,祕而勿傳。又昔周君兄弟三人,并少而好道,在於常山中,積九十七年,精思無所不感,忽然見老公頭首皓白,三人知是大神,乃叩頭流血,涕淚交連,悲喜自搏,就之請道。公乃出素書七卷;以與誦之,兄弟三人俱精讀之。奄有一白鹿在山邊,二弟放書觀之,周君讀之不廢,二弟還,周君多其弟七過。其二弟內意或云仙人化作白鹿,呼周視之,周君不應。周君誦之萬過,二弟誦得九千七百三十三過,周君翻然飛仙。二弟取書誦之,石室忽有石爆成火,燒去書,二人遂不得仙。今猶在常山中,陸行五嶽也,子慎之哉。

君曰:昔在庇伯微,漢時人也,少時好長生道,常以日入時正西北向閉目握固,想見崑崙,積二十一年。後服食,入中山學道,猶存此法。當復十許年後,閉目乃奄見崑崙,存之不止,遂見仙人授以金汋之方,遂以得道,猶是精感道應使之然也,非此衛之妙也。

君曰:真人隱其道妙而露其醜形,或衣敗身悴,狀如癡人,人欲學道,作此試人,卒不可識也,不識則為試不過,汝但當慎此也。

昔漢初有四五小兒路上畫地戲,一兒歌曰:著青裙,入天門,揖金母,拜木公,到復是隱言也。時人莫知之,唯張子房知之,乃往拜之,此乃東王公之玉童也。所謂金母者,西王母也,木公者,東王公也,仙人拜王公,揖王母。

君曰:昔有傅先生者,其少好道,入焦山石室中,積七年,而太極老君詣之,與之木鑽,使穿一石盤厚五尺許,云穿此盤,便當得道。其人乃晝夜穿之,積四十七年,鑽盡石穿,遂得神丹,乃升太清為南嶽真人。此有志之士也,子其識之,若有此試,慎勿言不能也。

君曰:昔有黃觀子者,亦少好道,家奉佛道,朝朝朝拜,叩頭求乞長生,如此積四十九年。後遂服食入焦山,太極真人百四十事試之皆過,遂服金丹而詠大洞真經,今補仙官為太極左仙卿,有至志者也,非佛所能致,是其中寸定矣。此說與傅含真奉佛事亦同。

君曰:昔毛伯道、劉道恭、謝稚堅、張兆期,皆後漢時人也。學道在王屋山中,積四十餘年,共合神丹。毛伯道先服之而死,道恭服之又死,謝稚堅、張兆期見之如此,不敢服之,并捐山而歸去。後見伯道、道恭在山上,二人悲愕,遂就請道,與之狹苓持行方,服之皆數百歲,今猶在山中,遊行五嶽。此人知神丹之得道,而不悟試在其中,故但陸仙耳,無復登天冀也。謝稚堅有三處出,一云與葛玄相隨,一云在鹿迹洞中,一即是此,未詳為是一人,當同姓名耳。

君曰:晋初有真人郭聲子,在洛市中作卜師,時劉石張臧四姓,並欲學道,常自歎云不遇明師,明師出而已不覺,皆為試不過,皆無所得也,常當慎此。有異不覺,便為試不過也。人有學道之心,天網疏而不失,皆並試人,汝深思此意,慎之也。

君曰:昔閭成子少好長生,好學道四十餘年,後入刑山中,積七十餘歲,為荊山山神所試,成子謂是真人,拜而求道,而為大蛇所噬,殆至於死,賴悟之速,而存太上,想七星以却之,因而得免。後復為邪鬼所惑,失其左目,遂不得道,而絕山中。子當慎此之試,恒存於師也。猶是成子用志不專,頗有邪心故也。

君曰:黃子陽者,魏人也,少知長生之妙,學道在博落山中九十餘年,但食桃皮,飲石中黃水,後逢司馬季主,季主以導仙八方與之,遂以度世。此六國時魏,非漢後魏世也。

君曰:有劉奉林者,是周時人,學道在嵩高山,積四百年。三合神丹,為邪物所敗,乃行徙入委羽之山,能閉炁三日不息,於今千餘年矣,猶未升仙。猶是試多不過,道數未足故也。此人但服黃蓮以得不死耳,不能有所役使也。

君曰:昔高丘子,殷人也,亦好道,入六景山,積五百二十餘歲,但讀黃素道經,服餌木,後合鴻丹以得陸仙,遊行五嶽二百餘年,後得金液以升太清也,今為中嶽真人。此說與《劍經序》亦略同。

君曰:為道當令三關恆調,是根精固骨之道也。三關者,口為心關,足為地關,手為人關,謂之三關。三關調則五藏安,五藏安則舉身無病。昔趙叔期學道在王屋山中,時時出民間,聞有能卜者在市閶中,叔期往見之,因語叔期曰:欲入天門,調三關,存朱衣,正崑崙。叔期知是神人,因拜叩頭,就請要訣,因以一卷書與之,是《胎精中記》。拜受此書,入山誦之,後合神丹而升天。此皆前事之徵者,汝當識此言。三關事與黃庭同,並有說而無法。

君曰:當存五神於體。五神者,謂兩手、兩足、頭是也。頭想恆青,兩手恒赤,兩足恒白者,則去仙近矣。昔徐季道學道在鵠嗚山中,亦時時出民間,忽見一人著皮袴練褶,拄桃枝杖,逢季道,季道不覺之,數數非一,季道乃悟而拜謝之。因語季道曰:欲學道者,當巾天青,咏大曆,雙白,徊二赤,此五神之事也。其語隱也。大曆,三皇文是也。此即太素五神事也,別有經法。

君曰:欲使心正,常以日出三丈,錯手著兩肩上,以日當心,心中間暖,則心正矣。常能行之佳。昔有姜伯真者,學在猛山中,行道採藥,奄值仙人,仙人使平倚日中,其影偏,仙人曰:子知仙道之貴,而篤志學之,而不知心不正之為失。因教之如此,後遂得道。定錄目,許先生云姜伯真之徒,不知即此姜不。

君曰:常以夜半時,去枕平卧,握固放體,氣調而微者,身神具矣。如有不具,便速起燒香,平坐閉目,握固兩膝上,心存體神,使兩目中有白炁,如鷄子大,在目前,則復故也,五日一行之。此即二十四神中事也。

君曰:食草木之藥,不知房中之法及行炁導引,服藥無益也,終不得道。若至志感靈,所存必至者,亦不須草藥之益也。若但知行房中、導引行炁,不知神丹之法,亦不得仙也。若得金汋神丹,不須其他術也,立便仙矣。若得《大洞真經》者,復不須金丹之道也,讀之萬過,畢便仙也。房中之衛,導引行氣,世自有經,不復一二說之。此謂徒服藥存修,而交接之事不絕,亦不得長生,非言都不為者,若都不為,止服藥皆能得仙。

經曰:得道者皆隱穀虫之法,而見三尸之術,夫穀虫死則三尸枯,三尸枯自然落矣,殺穀虫自有別方,得者祕之。此即蘇傳中初神丸方也,其餘雜法皆不及此也。

君曰:人生有骨錄,必有篤志,道使之然。若如青光先生、谷希子、南岳松子、長里先生、墨羽之徒,皆為太極真人所友,或為太上天帝所念者,興雲駕龍以迎之,故不學道而仙自來也。過此以下,皆須篤志也。案此諸人學道,皆有事邊,並經辛懃,而云不學自得,其義未了。墨羽應是墨翟,亦或是木羽也。

君曰:然則學道者有九患,皆人之大病,若審患病,則仙不遠也。患人有志,無時有時,無友有友,無志有志,不遇其師,遇師不覺,覺師不懃,懃不守道,或志不固,固不能久,皆人之九患也。人少而好道,守固一心,水火不能懼其心,榮華不能惑其志,修真抱素,久則遇師,不患無也。如此則不須友而成,亦不須感而動也。此學仙之廣要言也,汝當思此。

君曰:夫喜怒損志,哀慼損性,榮華惑德,陰陽竭精,皆學道之大忌,仙法之所疾也。雖還精胎息,僅而補之,內虛已徹,猶非本真。莫若知而不為,為而不散,此仙之要道,生之本業也。

君曰:欲得延年,當洗面精心,日出二丈,正面向之,口吐死炁,鼻噏日精,須鼻得嚏,便止是為炁通,亦以補精復胎,長生之方也。

君曰:食慎勿使多,多則生病;飽慎使卧,卧則心蕩,心蕩多失性。食多生病,生病則藥不行。欲學道者,慎此未服食時也。

君曰:式規之法,使人目明,久而徹視。常以甲子之旬,取東流清水合真丹以洗目,日向清明平旦二七過,常行之佳。此事一出二+四神中,彼謂之拂童,而用庚午日中時也。

君曰:欲為道者,目想日月,耳響師聲,口恒吐死氣,取生炁,體象五星,行恒如跚空,心存思長生,慎笑節語,常思其形,要道也。

君曰:七五之法,常當存之,五者在身,七者在經。

君曰:世有下土惡強之鬼,多作婦女以惑試人。若有此者,便閉炁思天關之中衡輔之星,具身神,正顏色,定志意,熟視其規中珠子,濁不明者,則鬼試也。知鬼試則思七星在面前,亦可在頭上,以却之。若規中方明者,仙道人也。悟者便拜之,不悟為試不過。若遇邪而謂真人,亦是不過之例也,子慎之焉。邪正相亂,此最試之難者。

君曰:飲食不可卒斷,但當漸减之耳,十日令臧一升,則半年便斷矣。斷穀自有方,世多有者,不復重說之。世人之食桃檔以補身,不知桃皮之勝也,桃皮別自有方。

君曰:斷穀入山,當煮食白石。昔白石子者,以石為糧,故世號曰白石生,此至人也,今為東府左仙卿。煮白石自有方也,白石之方,白石生所造也。又善《太素傳》,所謂白石有精,是為白石生也。此方在世。

君曰:《太素傳》者,道書也。學此應奉太上老君,上清皇人,此皓然虛映景中之道,非仙之尊也,老子所謂谷神是也。

君曰:王屋山仙之別天,所謂陽臺是也。諸始得道者,皆詣陽臺,陽臺是清虛之宮也。欲入山者,此山難尚也,下生鮑濟之水,水中有石精,得而服之可長生。此山在河內泌水縣,即濟水所出之源也。

君曰:大洞者,神州是也。神州別有三山,三山有七宮,七宮有七變,朝化為金,日中化為銀,暮化為銅,夜化為光,或化為山,或化為水,或化為石,謂之七變。七變有七經,七經有二十一玉童隨此書,故曰《大洞真經》,讀之萬過便仙,此仙道之至經也。

君曰:閬野者,閬風之府是也。崑崙上有九府,是為九宮,太極為太宮也。諸仙人俱是九宮之官謂應作僚字耳。至於真人,乃九宮之公卿大夫。仙官有上下,各有次秩,仙有左右府,而有左右公、左右卿、左右大夫、左右御史也。明大洞為仙卿,服金丹為大夫,服衆芝為御史,若得太極隱芝服之,便為左右仙公及真人矣。

君曰:有尸解乃過者,乃有數種,并是仙之數也。尸解之仙,不得御華蓋,乘飛龍、登太極、遊九宮也。此謂自然得尸解為地下主者之類耳,非云託化運變之例也。

君曰:陽丹九轉,世人皆有此術,不復說之。此謂房中之事耳,陽丹或應作陰丹。

君曰:在人問學生,唯當服藥,子不斷穀,則大洞未可得。聞斷穀之法,世自有方。

君曰:吾欲說仙之妙,論道之變化,子必祕之,慎識吾言也。當謂後二條事。

君曰:昔有郭崇子者,殷時人也,彭真人之弟子。嘗兄弟四人俱行,為惡人所擊,傷其左臂,三弟大怒,欲取治之,崇子日無用,笑而各去。此人後仕宦,而崇子譽致之,數數非一,此人乃往謝之,而猶譽不止。其人曰:我惡人也,不可以受君子之施。乃自殺。後崇子得道,太極真人以為有殺人之過,不得為真人。此蓋為善之過,尚招其弊,況為惡乎?今時事亦多有類此者,故以為戒。

范零子少好仙道,如此積年,後遇司馬季主,季主將入常山中,積七年入石室,東北解有石此作之葉反音,即是大瓮也,或可是石牖。季主出行,則語之曰:慎勿開此,如此數數非一。零子忽發視,下見其家父母,大小近而不遠,乃悲思。季主來還,乃遣之歸。後復取之,復使守一銅櫃,又使勿發,零子復發之,如前見其家。季主遣之,遂不得道。此事乃入不可思議之境,然每當依此觸類,慎之。

積功滿千,雖有過,故得仙。功滿三百,而過不足相補者,子仙。滿二百者,孫仙。子無過又無功德,藉先人功德,便得仙。所謂先人餘慶,其無志多過者,可得富貴,仙不可冀也。此一條功過之標格也,可不勉乎。

右道授卷訖此。

右一巷,有長史書,又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