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编_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7章 戶政二十七錢幣上(7)

八月十八日。奉  上諭據署廣西巡撫鄂昌奏稱桂林府屬。義甯縣龍勝以內之獨車地方。與湖南綏甯縣連界。該處有耙沖嶺坐落楚地。銅礦甚旺。應行開採等語。朕思開採一事。雖有益於鼓鑄。每易於滋事。而界接苗疆。辦理尤宜慎重。今所奏綏甯一帶。既係苗猺地方。必須悉心詳查。徹始徹終。細加籌酌。將來開採之後。萬無一失。方可舉行。若於苗疆稍有未便。斷不可因目前之微利。啟將來之患端。不如慎之於始。照常封禁。以杜聚集姦匪之漸。可將此摺。抄寄湖南巡撫楊錫紱。令其加意查察。據實奏聞。欽此。臣密札布按二司。委員前赴。確加勘驗查察。今於十一月十五日。據委員辰州府同知朱燕。署綏甯縣知縣明英。稟稱卑職等。同至耙沖地方。四面俱係苗寨。於廣西義甯懷遠兩縣。苗寨連界。其出礦之處。周圍丈量。共止九十五丈。因從前開挖。下截已塌為平坡。上段亦已破裂。中有仙旺等五洞。係乾隆四年招商開採。後因眾苗紛爭。焚卡搶物。審詳咨部封禁有案。乾隆八年。兩廣慶督院咨商開採。經前任知縣董炎查明議詳。仍請封禁。乾隆九年。前任鄂督院飭委湖北安陸府同知岳都查勘刨試。於舊礦左右。復開六洞。深至二三丈。因出砂有限。又行封禁在案。今卑職等於舊開最旺之新興洞旁。挖深二丈有餘。并無礦砂。又於洞左再挖一洞。獲有黑色礦砂。用水淘洗。兩次煎煉。費過五十一工。實得淨銅八觔九兩。詢之爐戶砂夫。俱稱從前初開。原有綠色好砂。自乾隆四年以後刨挖。便只有黑砂。實銅砂之最下者。又勘得山下。即係苗田。詢據苗頭等。僉供從前開採。壓壞苗田。現有痕跡可驗。此地糧田數千畝。全仗溪水灌蔭。若開採必在溪內淘洗礦砂。有礙灌田。再每逢天雨。水從廠上流下。俱有銅銹氣汁。禾苗被傷。更兼聚集外來多人。柴米俱貴。實多不願等語。查耙沖礦山既不寬廣。砂又不旺。深在楚粵苗寨之中。聚眾開採。淘砂之水。既礙苗田。柴米價昂。又礙民食。雖有文武官彈壓。難保不生釁端。似應仍前封禁等情。臣查開採銅礦。雖以資鼓鑄。然地在苗疆。即使銅砂果旺。亦應籌畫萬全。今綏甯縣之耙沖地方。經臣委員確勘。出礦之山。既不寬廣。刨挖銅砂。又屬低下。是目前本無利益。且深處苗穴。於田畝民食。俱有所礙。乾隆四年開採。已有苗民焚搶之案。則其地之易於滋事。已可見。誠如  聖諭。斷不可因目前之微利。啟將來之患端也。所有耙沖礦廠。臣悉心詳查。應請仍舊封禁為便。

奉  旨議禁銅器疏雍正五年戶部

為欽奉  上諭事。我  皇上因各省設立收買銅器公所。恐各州縣與所設公所窵遠之處。民間交納未便。令民間交納銅器。准其扺作正賦錢糧。奉  上諭。應如何舉行。可行於何等省分。並作何交納扣抵。與生銅熟銅定價之處。詳議具奏。欽此。臣部議各省有未完舊欠錢糧。行令督撫酌量。於各省民欠內。以二十萬兩為準。准令欠戶交納銅器。扣扺應完舊欠之數。倘銀數抵扣完日。尚有交納銅器者。督撫再行具題請  旨。此所交銅器。熟銅照頒定價值。每斤以一錢一分九釐九毫三絲計算。生銅價值比熟銅減二。每斤以九分五釐九毫四絲四忽計算。各州縣官於紳民交納時。按其生熟成色斤兩。以所定價值算抵。如有姦民銷燬制錢。充作廢銅片塊。打成器皿物件者。發覺之日。照律治罪。其收銅之州縣官。不得絲毫扣減價值。亦不得以重秤收兌。令其虧折。每季將所收銅器斤兩數目。報明督撫。解交公所。督撫於年底奏報。其無民欠之省分。及無民欠之州縣。與無舊欠之糧戶。有以銅器交官者。俱按生熟銅成色。給與價值。將所收銅器。存貯公所。於年底奏報。如各省地方官有現將已資。收買黃銅器皿者。著解交公所掌管官。即按生熟銅斤。給與價值。倘地方官有不遵  諭旨。借捐買名色。以賤價收買民間銅器者。督撫即指名題參。交部嚴加議處可也。

請嚴銅禁劄子

李紱

奏為請清銷燬制錢之源。以重 國寶以平錢價事。本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欽奉  上諭嚴禁奸徒銷燬制錢。以康熙錢文稀少。為銷燬之證。此誠我  皇上至聖至明。灼見弊源。確然而無可疑者也。但嚴禁銷燬之令屢下。而奸徒之銷燬如故者。固由有司奉行不力。亦由銷燬之弊。難於查捕。非若私鑄者之廣聚徒眾。有爐有器。一捕而即得也。錢文入銅鋪之爐。即化為銅未化之前。原係制錢。不可得而捕也。既化之後。已成廢銅。又不可得而捕也。惟禁斷打造銅器之鋪。則銷燬亦無所用。而銷燬之弊不禁而自除矣。雖今現在功令。亦既嚴禁打造黃銅器皿。而銷燬公行。錢價不平者。止禁黃銅。未禁白銅與紅銅也。議者以白銅非制錢所用。不知今之所謂白銅。皆黃銅也。議者以紅銅非制錢所化。不知今之所謂紅銅。皆黃銅也。銅為錠錁。煮以藥水。可為假銀。豈不能為白銅。嘉興烘爐。以藥水染之。作古銅色。豈不可充紅銅。故臣謂今所行白銅紅銅。皆黃銅也。或謂現今禁用黃銅器皿。則用銅之處甚少。不知即袋一物。即以耗制錢而有餘。臣訪聞外間用制錢十數文。打造袋一枝。即可賣制錢六七十文。在小民嗜利。毫末必爭。頃刻取數倍之利。有不冒險為之者乎。今天下不用袋之人。百不得一。猶有一人用數枝者。人之數千萬而無算。則袋之數亦千萬而無算。鼓鑄所出。豈足當銷燬之數哉。或謂器用亦有需銅者。恐難全禁。不知富貴之家。金銀可用。士大夫以下。錫鐵瓷漆。無不可者。必欲饜紛華之好。則廣東上錫。雲南精鐵。備極華美。何必分用鑄錢之銅。致滋奸弊。臣請自鑄鏡及樂器而外。一切打造黃銅紅銅白銅之鋪。盡行禁絕。犯者發充邊遠。使天下之銅。盡歸鼓鑄。 國寶流通。永無銷燬。而錢不可勝用矣。

請弛銅禁疏乾隆元年

戶部尚書海望

竊念錢文為民間日用所需。宜加經理。近年以來。鼓鑄無缺。價值昂貴。建議者莫不多求禁銅之法。而臣獨以弛禁為請者。誠以錢貴之害小。累民之害大。僅禁黃銅。已為深擾。而弊竇多端。禁黃白器皿。滋擾尤深。而於錢法亦終無裨益也。夫銅器散布民間。相習甚久。一旦禁使勿用。則其情有所不便。而易生藏匿之心。往往遷延而不交。交納而不盡。緩之則互相觀望。急之則百弊叢生。是以展限之奏請屢聞。收買之告竣無日。胥吏借此需索。刁民借此訛詐。得賄則賣官法。不得賄則入人罪。搜括難盡。用法不均。其弊一也。民隱既難上達。有司未必皆賢。民間交納銅器。或有侵蝕扣剋。僅得半價者。或有除去使費。空手而歸者。名為收銅。實為勒取。其弊二也。此等銅質。本極麤雜。加之銹爛。一經錢局鎔化。折耗甚多。工價不減收買之時原費帑金。即所得不償所失。鼓鑄毫無所益。其弊三也。又況黃銅。乃係紅銅白鉛配搭而成。是以百萬斤之黃銅器皿。其中即有紅銅五六十萬斤。今禁用黃銅。而不禁紅銅。是較之未禁之先。銅又多費。而適以昂其價值。速其私毀。是故未禁黃銅之先。白銅甚少。既禁黃銅之後。白銅甚多。豈白銅之所產果多。皆姦匠銷毀制錢。攙藥煮白。以成器皿博厚利耳。其弊四也。凡此四弊。若不究其根源。以酌變通之計。徒將一切銅器。行禁止。臣竊以為不可。何則。銅器之禁。若止行京師。則他處仍得販賣。於事無益。若通行直省。則普天之下。業此者不下數萬戶。藉此以衣食者。不下數十萬人。今既禁使勿造。是伊等平日所造器皿。務必令其交官。以備鼓鑄矣。夫民間銅本。原溢於官價。加以工本。為數更多。必若合算工本。全數散給。則小民雖不至於虧本。已有失業之苦。而於 國帑亦大有折損。若祇照官價收買。則銅本既屬不敷。而工價又無所出。小民借貸經營。生計甚薄。一旦失其所依。欲改業則無門。欲坐食則無本。其何以堪。夫鼓鑄錢文。原為便民利民。今因鼓鑄需用。而頓使民間失業。是欲便民而適以累民。我  皇上軫恤商民。無微不至。即一夫不獲。尚  宸衷。豈忍使數十萬人之流離失所乎。臣又考之史策。而知禁銅乃前代權宜之計。非可常行者也。銅器為民間必需之物。故前代亦有因銅禁既嚴。採買於官。而鬻之於民者。既而官煩民病。仍聽民間造器。而官為立價。輾轉彌縫。迄無善法。其事已大可見矣。我 國家錢貨流通。   聖祖仁皇帝六十餘年。未嘗下一禁銅之令。而銅未嘗不足於用。故曰禁銅足以擾民。而於錢法究無裨益也。又聞古語云。銅貴錢重。則有私行銷毀之弊。銅賤錢輕。則滋私鑄射利之端。是以錢文輕重必須隨銅價之低昂而增減。庶可杜私燬私鑄之弊。上年   世帝憲皇帝。  特飭九卿議令酌減分數。其錢一文重一錢二分。每年合省銅斤四五十萬觔。緣事在初行。自未能立竿見影。然所以調劑夫銅貴錢重者。成效自有可觀。固已不必屑屑於禁銅之末務矣。臣愚請照康熙年間舊例。將收禁銅之令。悉行停止。民間買賣。悉從其便。祗於雲南蘇州辦銅之處。立官分職。統計部用銅斤若干數目。盡行採取。如有餘銅。任民販賣。則鼓鑄自得充裕。而小民亦不致失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