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编_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戶政十六荒政一(3)

事後之策

一曰施粥。饑荒已極。不能賑米。當設法施粥。施粥須因里設廠。若勞其遠行。恐半途仆斃。又須立人監理。令饑民至者。隨其先後。來一人則坐一人。後至者坐先至之下。已坐者不許再起。一行坐盡。又坐一行。以面相對。以背相倚。空其中路。可令擔粥人行走。坐至正午。擊梆一通。高唱給第一次食。令人次序輪散。有速食先畢者。不得混與。一次散訖。然後擊梆二通。高唱給第二次食。如前法。共三次即止。久饑之人。腸骨枯細。驟飽即死。惟饑民中稱有父母妻子臥病在家者。量行給與攜歸。處分已訖。方令散去。散去之法。令後至坐外者先行。挨次出廠。庶不擁擠踐踏。又多人聚。易於穢染生病。須多置蒼朮醋碗。薰燒以逐瘟氣。又不時察驗。嚴禁管粥者米。將生水攙稀。食者暴死。其碗箸各令饑民自備。○按米多亦不得施飯。久饑食飯。有立死者

一曰施藥。賑粥或不能多。服藥亦可免死。當多合救饑丸。以周給之。亦不得已之極思也。諸經驗奇方另載。

一曰葬殍。餓殍載塗。穢戾之氣。易生疾病。當隨時收葬。或為大坑叢埋。亦補救之一端也。

禧按古稱救荒無奇策。要凡天下之策未有奇者。因時制事。世人不能行。而獨行之。則謂之奇耳。是編多輯古人成法。間以意損益之。然一人耳目有盡。心思有所不及。又或自擬良法行之不能無弊者。增美去惡。以成萬世萬民之利。是在後之君子矣。

救荒事宜十條

張伯行

賑濟

極貧賑濟。或散米。或粥。無容贅矣。然賑法須公。今查饑民。止委鄉保地方。此輩多奸猾作弊之人。或借名造冊。或歛錢始得入冊。而真飢者反不得入。此查飢之弊。不可不知也。宜令鄉地既報之後。於紳衿中擇其品望公正者。加以隆禮。使之查核。必令得實。然後有濟。然飢民又不可一概定也。或有此月飢。而下月可以存活者。則去之。或有此月猶可存活。而下月飢餒。則增之。務使人人得生。不至飢死而後已。現今養濟之令。自今年十月養至明年七月。共十箇月為止。此十箇月之中。若限定數目。分定月分。所養之人反少。若不限定數目。惟以每月之飢不飢為憑。則十二月正月不妨多養。至五六七月可以少養。則所活者實多。林希元荒政叢言。陳三難二便。而終之以戒拘文者。此也。

賑糶

次貧賑糶。即今之各州縣。減價平糶者是也。然其中亦有當審慎者。須是查明真係次貧之民。方許糴減價之米。若無論貧富。人人得糴。富者或得賤買而貴賣。而貧人之受惠者少矣。宜照賑濟之法。每家若干口。每月需米若干斗。每月止許糴減價之米若干。富民不許概糴。而次貧之民亦不許多糴。如是則沾惠得均。庶免詐冒假託之弊矣。

賑貸

稍貧之民宜賑貸。即今各州縣之借用倉穀是也。而亦有當酌者。每見紳衿大戶。及豪強有力之徒。平日結交官吏。官吏等或喜其附[己](已)。或力不能制。一遇借穀之時。巧為夤緣。有借三五石者。有借至三五十石者。且有借至三五百石者。展轉糶賣。止圖一己之利。罔恤百姓之苦。多一繼富之穀。即少一周急之穀。此稍貧之民。不可不力為查核也。宜令計口受穀。每戶若干口。每曰需穀若干斗。每月亦止許照數領借。不許多支。亦給印票。執票赴領。仍勸諭蓄積之家。許行出利借貸與人。候豐熟之日。令其償還。如有奸猾之人。不肯償還者。州縣官為理索追比。不令逋欠。則人之借貸者多窮乏之。活者必眾矣。

擔粥法

極貧之人宜賑粥。然賑粥惟官長行之。而紳衿富戶。鮮有行之者。非盡無惻隱之心也。有所畏而勢不能為耳。施粥之名一出。人來必眾。此人得食。而彼人不得。則彼人怨。今日得食。而明日不得。則明日怨。本月得食。而下月不得。則下月怨。恩未結而怨已隨之。所以雖有其心。而不敢見之施行也。然則隨力賑粥。使人感恩而不怨者。豈無道乎。今設為擔粥之法。富家有力願施粥者。每遇風雪寒冷難以求食之日。粥一擔。令人肩挑粥擔。隨處給食。食畢則已。明日再。陸續挑給。擔粥者眾。則全活者多。且無歛怨爭擠之患矣。又風雪之日。饑民不能出門戶。每人量給粥一頓。俟天氣和暖。方能出門營求。此在富者所費有限。而貧者續命已多。若給食至於數十戶者。地方官亦即申報。酌行獎勵。

勸捐

一立獎勵之法。地方雖有富戶。未必人人好義樂施。必得上人獎勵勸勉。則有所慕而為善益力。宜諭富戶。各量力捐施。有捐之極多者。為一等尚義之民。撫臺給匾旌獎。有司宜加隆重。次者為二等尚義之民。知府給匾旌獎。再次為三等尚義之民。州務給匾旌獎。若有破格多捐。為人所不能為者。則申詳撫院。具題旌獎。

安流民一流民當互相養濟也。每十人為一排。或多一二人。或少一二人。亦可立一排頭。來者即令著落排頭。如來者多。再分排頭。令聚一處。晝則各出分路求食。夜仍聚會一處。或庵觀寺院。令排頭代為料理。而以僧人董之。恐流來人多。或有死亡拐帶盜竊爭事故。有此著落。如佃戶之依里主。行旅之依店主。自帖然得安。至於男女。尤當分別。寺院有男僧者。令其收養流來之男人無妻女者。庵觀之有女尼者。令其收養流來之女人無男夫者。如一家有男女數口者。不得分別拆離。或於寺觀。或於各鄉村處所。查設空閒房屋以處之。以耆老鄉約主其事。然流民又宜各州縣均為安插也。使此處安插。彼處或不安插。則此處之聚積必多。必有不能周全之虞。惟各處均為安插。則養濟自易。而人亦無擁擠之患矣。

稽察

人之飢餓而死者。必數日不得食而後死。斷無一二日不得食。即餓死之理。宜令流民頭。或僧人稽察。有一二日不得食者。即為稟官。給粥一頓。使能行走。再令出門求食。若居民。則令耆老公正者。會同鄉地。不時稽察一二日不得食者。即令報所在官長。令給粥一頓。至風雪之日。寒冷不能出門求食者。尤宜稽察。報明官長。或量給米升合。或量給錢數十文。或用擔粥法。以食之。但要每日留心。如有凍餓而死者。即報明官長。捐棺木以埋之。如先不稟明幾日不得食。而即稟報餓死者。嚴加治罪。如地方官凍餓死人不行申報者。以匿災論。如有隆冬真正無衣者。令耆老會同鄉地查明。報所在空長。捐給棉衣。流民亦如之。或耆老確查明白。稟所在官長。設法捐給。或勸諭紳衿富戶。酌量多少捐給。如此則所費者少。而所活者多矣。

收養

一鬻賣子女者。原非得已。舉家飢餓。束手就斃。不如割愛以甦旦夕之命也。且買者必有糧之家。賣者必得食矣。今凡賣子女者。責今地方官捐俸。代為回贖。此雖軫念貧民。曲為完聚之法。但富室有力之家。不肯再買。而災黎窮困之極。必有遺棄道路。而凍餓以死者。今宜令如有窮苦零丁。不能自存者。許令親戚收養。如無親戚者。里養之。或所至之處有願收留者。任其收留。役使與僱賣人同。而人多不肯收養者。誠恐歲歉代為收養。至年豐伊又將竟回本家。不為使令。故不肯收養耳。今宜官給之券。聽其自定限期。以若干為滿。其有遺棄孤兒。人家收養長大者。即拜所養為父母。豐年不得歸還本家。著為定例。父母生之而不能養。此能養之。即亦父母矣。則人之收養者自多。而孤兒庶免凍餓而死。此兩全之道也。

掩埋

一骸骨不可不急為掩埋也。昔文王澤及枯骨。況現經飢餓而死者乎。每見有拋棄骸骨。日色暴露。甚為可慘。宜嚴飭城關各鄉約地人等。凡街市道路田間。有拋棄骸骨。俱令掩埋。以順生氣。災祲之後。每多疫疾。皆因饑死人多。癘氣薰蒸所致也。一經掩埋。不惟死者得安。而生者亦免災沴之祲矣。

禁戲

周禮以十二荒政聚萬民。九曰蕃樂。註曰。閉止樂奏也。饑饉洊臻之時。流離滿道。何必樂此乎。是以嚴加禁止。人方愁苦衣食之不暇。我乃演戲以取樂。無論向隅者所不願聞。恐天地神明。亦必不祐矣。何如省其費以濟民之為得乎。自禁之後。如有搭臺及燕賓仍前演戲者。每日罰穀十石。計日增加。立比入倉。賑濟飢民。既可化無用為有用。亦可變游惰為勸慎矣。

賑紀十五條

方觀承

覈戶之法。始於宋蘇次參。家各書其大小口數應請米若干於門。而余童則第上中下為三等。李玨為四等。林希元為六等。法猶未盡也。今竊謂民當六七月。災象已形。宜及早以安之。於是頒規條。格式分員履勘。概限八月初旬等差釐舉。急請普賑。夫既眾著於得食之有期。而加賑又相繼也。斯有所係戀而無去志。其法圭撮必謹。主於無濫。不奪飢者之食。以實不飢之腹。自無所遺。故義以裁制之。而仁術不虛耳。是年有刁民屢赴都院告賑。勾驗紅冊。悉注去留增減之故咨覆。民卒無言。惟其立於可信之地。以有此依據也。雖然。力行保甲。尤為先務。陽明先生之撫豫也。下令家置小牌。丁若干口。習某技業。有無殘疾及田糧等項。編排的實。為牧令者。於一州一縣中。如指諸掌。一遇災賑。按籍處分。百不失一。朱子分都支給之法。胥由是也。然則臨期覈戶。又其後焉者矣。

右覈戶

查賑先在勘準地畝。災分輕重。輕重一錯。後來覈辦戶口。劇難調劑。然九十分重災易勘。而七八分與六分遞輕之等。所辨已微。至六分與五分。賑否攸關。尤當審慎。大旨與其畸輕毋甯畸重。重則可於覈戶時伸縮之。輕則無挽補法矣。今歲成災州縣。九十分者居多。所報六七分災者。似亦拘於成例。若報災不可少二層焉者。其實收成。未必果有三分四分也。幸蒙  天恩優厚。凡六七八分災村。比較常年九十分災民。得食還多。否則其時六分之極貧。七八分之次貧。止食一賑。民其不支矣。此事責成。全在地方官。其勘報輕重之間。不惟覈賑以此為根據。即錢糧之蠲緩分數亦因之。誠為辦賑第一要義也。至於委員不過臨時一過。取其白地而十分九分之。視其苗之長短密。而七八分之。五六分之。豈知十日半月之後之一槁而同歸於盡也。反是者。則前無雨而後忽有雨。此有雨而彼仍無雨。局已大變。而泥於委員報文之已上。不為更正。則錯到底矣。故及災冊未經達部以前。地方官不妨具結申請。即使駁查覆勘。而其言果驗。自當俯從。慎勿護前反貽後咎也。

右勘災

誡委員。必曰無濫無遺。然才說無濫。弊已在遺。才說無遺。弊又在濫。故不得已而曰甯濫無遺。至於本處胥役。惟委員隨一二名以供繕寫使令。不許干預覈戶之事。如此則戶口無從弊混。民沾實惠。而官亦鮮後患矣。再此時即應飛檄各州縣。督令該管鄉地。先按村按戶按口。開造草冊。無許遺漏。屆期移送委員。察其應賑者。填入格冊。其不應賑與外出之戶。俱就草冊內註明。以草冊為賑冊之根。又以本有之門牌為草冊之根。

右造冊

田禾災而賑行。賑所以救農也。農民終歲勸苦。力出於己。賦效於公。凡夫國家府庫倉廩之積。皆農力之所入也。出其所入於豐年者而以賑其凶災。 德意無窮而恩施有自。有不同於倖邀者矣。司賑者先視田畝被災輕重。復審其居處器用牛具之有無存棄。以別極貧次貧。其不因災而貧者則非農也。傭工之農。耰鋤輟而飢餓隨之。極貧者為多。此與傭食於主家者有別也。孟子曰。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農民之待賑為切。而急賑加賑之澤為甚厚也。不因災而貧者亦賑。誤以賑為博施之舉也。不必皆貧而衰老者亦賑。誤以賑為養老之典也。乞丐得飽於凶年。將無啟其樂禍之心乎。傭人安坐而得食。將無墮其四體之勸乎。夫農飢則四民皆飢。穀貴則百物皆貴。推廣 恩澤而及之耳。非賑政之本意也。觀於給貧生。則用存公餘。給旗莊。則用井田官穀。知災賑之大發正帑。首重救農。其餘乏食之民。不過為區別斯可矣。未可與農民並論也。

右農

水旱間作。而飢口待食於官。嘗至數十百萬之眾。孰應給。孰應減。按例依期。湯年一溉。為枯渴之所必爭。惡其爭不以道。而法隨之。亦不得巳之為也。蓋當此之際。親履窮檐。悲閔銜恤。父母之心也。鎮以高嚴。懲其頑抗。師帥之職也。外肅中慈。所嚮皆辦。儻惟煦煦姑息。墮威啟玩。其爭轉多。是陷之罪矣。又嘗見急民之災。雖有多官而民所壹意謹奉者惟牧令也。救其死亡。全其室家。當扼之施。主恩為大。次則牧令宜有其美。讓之不可奪之。使百姓知感。而疾痛相依。有言共信。則爭無由起。並受其福矣。此又為大吏者所宜知也。

右嚴法

村民當領賑時。急於得飽。非立法大為之防。則諸患生焉。道里不均。有往返之勞。場宇不寬。有擁擠之慮。時曰不定。有守候之苦。稱較有低昂。桶概有盈縮。薦少而米虞蒸濕。校貫差而錢或短少。外出戶口之遺漏重冒者。保鄰親屬之扶同捏飾者。皆為患所宜防。議行條規十則。期於弊除而利可溥。惟當局者先期籌畫。身之所不至而心至之。心之所不至而法已至之。庶幾弊無萌生。澤可下究耳。

右防弊

加賑之月。丁口有病故者。例應按數裁減。所以稽實也。然念死者歛埋需費。況在凶年。雖積一口累月之糧。猶不足以償。奈何減之。亦有隱匿不報者。鄉地從而擠分之。是徒奪其半口之食而於公無益也。用是明著為令。凡賑戶死口。不核減。悉依戶口原數報銷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