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兵政十二塞防下(3)
西域置行省議
龔自珍
天下有大物渾員曰海。四邊見之曰四海。四海之國無算數。莫大於我 大清。 大清國。堯以來所謂中國也。其實居地之東。東南臨海。西北不臨海。書契所能言。無有言西北海狀者。今西極徼至愛烏罕而止。北極徼至烏梁海總管治而止。若乾路。若水路。若大山小山。大川小川。若平地。皆非盛京山東福廣版圖。盡處即是海北。西域者。釋典以為地中央。而古近謂之為西域矣。我 大清 肇祖以來。宅長白之山。天以東海畀 大清最先。 世祖入關。盡有唐堯以來南海。東西南北設行省者十有八。方計二萬里。積二百萬里。古之有天下者。號稱有天下。尚不能以有一海。博聞之士。言廓恢者擯弗信。於北則小隃。望見之。於西北正西則大隃。望而不見。今 聖朝既全有東南二海。又控制蒙古喀爾喀部落。於北不可謂隃。 高宗皇帝又應天運而生。應天運而用武。則遂能以承 祖宗之兵力。兼用東南北之眾。開拓西邊。遠者距京師一萬七千里。西藩屬國尚不預。則是天遂將通西海乎。未可測矣。然而用帑數千萬。不可謂費。然而積 兩朝西顧之焦勞。軍書百尺。不可謂勞。八旗子弟。綠旗疏賤。感遇而捐軀。不可謂折。然而微夫天章聖訓之示不得已。淺見愚儒。下里鄙生。幾幾以耗中事邊。疑上之智。翦人之國。滅人之嗣。赤地千里。疑上之仁。否否有天下之道。則貴乎因之而已矣。假如鄙儒言。勞者不可復息。費者不可復收。滅者不可復續。絕者不可復蘇。則亦莫如遂因之以為功。況乎斷非如鄙儒言。因功而加續之。所憑者益厚。所藉者益大。所加者益密。則豈非天之志。與 高宗之志。所必欲遂者哉。欲因功而續加之。則莫如酌損益之道。何謂損益之道。曰。人則損中益西。財則損西益中。兩言而已矣。今中國生齒日益繁。氣象日益隘。黃河日益為患。大官非不憂。 朝廷非不諮。而不外乎開捐例。加賦加鹽價之議。譬如割臀以肥腦。自啖自肉。無受代者。自乾隆年末以來。官吏士民狼艱狽。不士不農不工不商之人。十將五六。又或菸草。習邪教。取誅戮。或凍餒以死。終不肯治一寸之絲。一粒之飯以益人。承乾隆六十載太平之盛。人心慣於泰侈。風俗習於游蕩。京師其尤甚者。自京師始。乎四方。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變餓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賤。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奚暇問年歲。嘉峪關以外。鎮將如此其相望也。戍卒如此其夥也。燧堡如此其密也。地縱數千里。部落數十支。除沙磧外。屯田總計北纔二十三萬八千六百三十二畝。南纔四萬九千四百七十六畝。合計纔二十八萬八千一百零八畝。田丁南北合計纔十萬三千九百零五名。加遣犯有名無實者二百零四名。若云以西域治西域。則言之胡易易。今內地貴州一省。每歲廣東四川皆餉解以給。貴州無重兵。官糈兵糧。入不償出。每歲 國家賠出五六萬兩。至八九萬不等。未嘗食貴州之利。內地如此。新疆尚何論邪。應請大募京師游食非土著之民。及直隸山東河南之民。陝西甘肅之民。令西徙。除大江而南。筋力柔弱。道路險遠。易以生怨。無庸議。雲南貴州兩湖兩廣。相距亦遠。四川地廣人稀。不宜再徙。山西號稱海內最富。土著者不願徙。毋庸議。雖毋庸議。而願往者皆往。其餘若江南省鳳穎淮徐之民。及山西大同朔平之民。亦皆性情強武。敢於行路。未驕慣於食稻衣蠶。地尚不絕遠。募之往。必願往。其他省種菸草之奸民最多。大為害中國。宜盡行之無遺類。與其為內地無產之民。孰若為西邊有產之民。以耕以牧。得長其子孫哉。當行者。官給每戶盤費若干。每丁盤費若干。
又各省駐防旗人。生齒日繁。南漕不給。大率買米而食。買緞而衣。若遣令回旗。京師內城不能容。若再生育數年。本省費又無所底。駐防者所以衛 天朝也。八旗子弟受 恩久。忠義其所性成。苟有利於 天朝者。必無異心無異議也。各將軍議酌。每大省行若干丁。中下省行若干丁。盤費宜視民人加重。以示優厚。其遷政。暫設大臣料理之。七年停止。先期斬危崖。劃仄嶺。引淙泉。瀉漫壑。到西。分插南北兩路後。官給蒙古帳房一間。牛犁具。籽種備。先給大戶如干丈。中戶如干丈。下戶如干丈。不得自占。旗民同例。除沙磧不報墾外。每年一奏開墾之數。十年再奏總數。二十年彙查大數。每年粟稞蔬皆入其十分之一。貯於本地倉。以給糧俸。其地丁錢賦。應暫行免納。俟二十年後。再如內地交穀外。另有丁賦例。有丁賦後。再定解部額。現在交粟。暫勿折收銀錢。亦俟二十年後。再如內地折銀錢例。設兵部尚書。右部御史。準回等處地方總督一員。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準回等處地方巡撫一員。或如直隸四川例以督兼撫不立撫似亦可布政使一員。按察使一員。巡道三員。提督一員。總兵官三員。知府十一員。知直隸州三員。知州二員。知縣四十員。府州之目十有四。曰伊犁東路也。犁伊東西路也。庫爾喀喇烏蘇也。烏魯木齊也。原設迪化府巴爾庫勒也。原設鎮西府哈密也。塔爾巴哈台也。以上北路。闢展也。哈拉沙拉及庫車沙雅爾也。阿克蘇及賽喇木也。葉爾羌也。和闐也。烏什也。喀什噶爾也。以上南路。伊東設縣四。一府城附郭。一烏哈爾里克。一博羅塔拉。一幹珠罕。四至核議。伊西設縣四。一府城附郭。一庫爾圖。一古爾班薩里。一烘郭爾鄂籠。四至核議。庫爾喀喇烏蘇設縣三。一府城附郭。一烏里雅蘇圖。一晶河。四至核議。哈密設縣四。一府城附郭。一蘇木哈喇垓。一賽巴什達里雅。一塔勒納沁。四至核議。塔爾巴哈台設縣二。一州城。一雅爾。四至核議。其鎮西迪化兩府。現在章程已善。毋庸改議。南路闢展設縣六。一府城附郭。一納呼。一洪城。一魯克察克。一哈喇和卓。一吐爾番。四至核議。哈拉沙拉。及庫車爾雅。設州一。縣四。一府城附郭。一庫車。一碩爾楚克。一托和鼐。一沙雅爾。四至核議。阿克蘇及賽喇木。設州一。縣五。一府城附郭。一賽喇木。一帕爾滿。一托克三。一拜城。一庫什塔木。四至核議。葉爾羌設縣五。一府城附郭。一巴爾楚克。一呼拉瑪。一哈喇古哲什。一裕勒里雅克。四至核議。和闐設縣四。一府城附郭。一皮什雅。一玉隴哈什。一博羅齊。四至核議。烏什設縣二。一州城。一森尼木。喀什噶爾設縣三。一州城。一塞爾門。一英噶薩爾。四至核議。其府州縣名。應奏請 欽頒。武官副將以下。文官同知以下。應如干員。另議。總督駐紮伊東府。巡撫駐紮迪化府。提督駐劄迪化府。分巡安西北兵備道一員。分鎮安西北鎮總兵官一員。同駐劄鎮西府。分巡天山北兵備道一員。駐劄伊東府。分鎮天山北鎮總兵官一員。駐劄爾巴哈台。分巡天山南兵備道一員。駐葉爾羌。分鎮天山南鎮總兵官一員。駐烏什。督撫必皆駐北路者。北可制南。南不可制北。昔者回部未隸 天朝。無不甘心為準夷役者。亦國勢然也。設采辦紅銅事務監督一員。用內務府人員。三年更調。駐劄烏什。其甘肅省嘉峪關。設監督一員。專司內地往準回販易之稅。除稻米鹽茶大黃布綢外。一切中國奇淫之物。不許出關。以厚其俗。除皮貨西瓜外。不許入關。以豐其聚。銅務關務。皆所以劑官俸給兵糈也。其哈密闢展兩郡王。皆賞給協辦府事官名號。朔望祭祀及大禮。排班在道府之下。同知之上。各回城伯克中皆遴選一員。賞給協辦縣事名號。朔望祭祀及大禮。排班在縣之下。縣丞之上。
甘肅省以安西南路為盡境。準回省以安西北路為首境。立界石。新選人等。及旗人回人等。未能知書。應請於三十年後。立學官。設生員。舉鄉試。現在毋庸議。其鎮西迪化現已設立。姑仍舊。交巡撫考試。戈壁無水草處。地方官踏看。有可簸采金屑之地。酌立規條奏聞。官缺在北路者。及臨戈壁者。設風沙邊缺。如內地煙瘴邊缺之例。速其升調。凡近磧之郊。處處設立風神祠。泉神祠。歲時致祭。仰祝上帝。地出其泉。風息於天。以宜蔬宜稞。頒祝文焉。大郭勒之在祀典者。應幾處。核議。大達巴之在祀典者。應幾處。核議。文移官事往來經戈壁。皆帶泉水。應頒製西洋奇器。物小受多。利行者。又宜頒設高廣護風之具。田中可用者。詳蕭山民人王錫議令仿造。夫然而屯田可盡撤矣。屯田者。有屯之名。不盡田之力。三代既遠。欲兵與農之合。欲以私力治公田。其難也。應將見在屯田二十八萬畝零。即給與見在之屯丁十萬餘人。作為世業。公田變為私田。客丁變為編戶。戍邊變為土著。其遣犯毋庸釋回。亦量予瘠地。一體耕種交納。既撤綠旗之屯。當撤八旗之戍。中國駐防旗人往者。別立冊籍。以別於民戶回戶。即有旗戶民目。與回民有田籍者同。故撤之而不患無所歸也。應請將將軍副都統辦事大臣領隊大臣印房章京等。一概裁撤。其駐防之滿洲索倫錫伯蒙古弁丁等戍安西北路者。作為安西北路旗戶。在天山北路者。作為天山北路旗戶。南路者。作為南路旗戶。伊犁將軍所領兵最多。伊東伊西地亦最大。出之行陳。散之原野。勢便令順。無不給之患。應與自內地駐防旗人新移到者。一體歸地方官管轄。但有事。不得受知縣以下杖責。交納時。應比民戶回戶酌減十分之二。以償世僕之勞。如是則又慮其單也。應請設立辦事大臣一員。駐南路極邊葉爾羌和闐二州之地。統領滿洲兵九百名。蒙古索倫兵七百名。錫伯兵四十名。綠旗兵六百名。共計二千二百四十名。以控藩部之布魯特哈薩克那木干愛烏罕各國。掌各國之朝貢之務。鑄總通西邊辦事大臣印一。敕文一。秩正二品。受準回總督節制。與提督巡撫互相節制。布政使以下具申文。總兵官以下帶刀見。以昭威重。其防兵丁於現在議裁撤者遴留。留銳者。其軍裝器械月餉。應照內地江甯荊州例。歲一閱。三歲總督一閱。十歲請旨派威重大臣來西一大閱。布魯特哈薩特之人咸侍。是為 天朝中外大疆界處。以上各議。現在所費極厚。所建極繁。所更張極大。所收之效。在二十年以後。利且萬倍。夫二十年。非 朝廷必不肯待之事。又非四海臣民望治者不及待之事。然則一損一益之道。一出一入之政。國運盛益盛。國基固益固。民生風俗厚益厚。官事辦益辦。必由是也。無其次也。其非順 天心。究 祖烈。劑大造之力。以統利夫東西南北四海之民。不在此議。謹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