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兵政九地利上(1)
讀史方輿紀要序
顧祖禹
客謂顧子曰。子所著方輿紀要一書。集百代之成言。考諸家之緒論。舟車所經。亦必覽城郭。按山川。稽里道。問關津。以及商旅之子。征戍之夫。或與從容談論。考核異同。子于是書。可謂好之勤。思之篤矣。後有起者。考求險要。辯分攻守。遠而周知天下之故。近而都邑之間。非子之書。何適從焉。余曰否否。不然。古人有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明於匠石之任者。或昧於雕鏤之細。予也未嘗泝江河。登恒岱。南窮嶺海。北上燕冀。間有涉歷。或拘於往返之程。或困於羈旅之次。不獲放曠優游。博觀廣詢。間嘗按之圖畫。索之典籍。亦舉一而廢百耳。又或了了於中。而身至其地。反若瞶瞶焉。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又異辭者。不可勝數也。予之書其足據乎。且孫子有言。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夫論兵之妙。莫如孫子。而論地利之妙。亦莫如孫子。使信余之書而不取信於鄉導。譬之掩耳而求聞。閉目而求見。所誤必多矣。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函關劍閣。天下之險也。秦人用函關。郤六國而有餘。迨其末也。拒群盜而不足。諸葛武侯出劍閣。震秦隴。規三輔。劉禪有劍閣而成都不能保也。故金城湯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塿之邱。汎濫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為敵難。是故九折之阪。羊腸之徑。不在邛崍之道。太行之山。無景之谿。千尋之壑。不在岷江之峽。洞庭之津。及肩之牆。有時百仞之城。不能過也。漸車之澮。有時天塹之險。不能及也。知求地利於崇山深谷。名城大都。而不知地利即在指掌之際。烏足與言地利哉。然則變化無窮者地利也。地利之微。圖不能載。論不能詳。而變化於神明不測之心。所謂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者乎。故曰方圓奇偶。千秋不易也。伏羲以之畫八卦。大禹以之演九疇。伍兩卒旅。千秋不易也。武侯以之列八陣。李靖以之變六花。城郭山川。千秋不易也。起於西北者。可以并東南。而起於東南者。又未嘗不可以并西北。故曰不變之體。而為至變之用。一定之形。而為無定之準。陰陽無常位。寒暑無常時。險易無常處。知此義者。而後可與論方輿。使銖銖而度之。寸寸而比之。所失必多矣。吾嘗考蒙古之用兵。奇變恍惚。其所出之道。皆師心獨往。所向無前。故其武略比往古為最高。彼豈嘗求之於山海之圖里道之志哉。然則求地利於吾書。無乃猶是刻舟之見乎。或曰審如子言。鄉導之于地利重矣。然則子之書其可廢乎。曰何可廢也。孫子言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然不得吾書。亦不可以用鄉導。夫南行之不可以北轅也。東泛之不可以西也。此易知也。西北多山。而未嘗無沮洳之地。東南多水。而未嘗無險仄之鄉。此易知而不易知者也。且夫一指蔽前。則泰山不見。十步易轍。則日景不分。使其惘惘焉左陷大澤而不知。前入深谷而不悟。乃欲執途之人而求其為鄉導。鄉導其可恃乎哉。何也。鄉導用之于臨時者也。地利知之於平日者也。平日未嘗于九州之形勝。四方之險易。一一辨其大綱。識其條貫。而欲取信于臨時之鄉導。安在不為敵所愚也。是故先知馬陵之險。而後可以定入魏之謀。先知井陘之。而後可以決勝趙之計。不然。曹瞞之智猶惕息于陽平。武侯之明尚遲回于子午。乃謂求地利于臨時。而不求地利于平日。豈通論哉。是故途有所必由。城有所必攻。此知之于平日者也。欲出此途而不徑出此途者。乃善于出此途者也。欲攻此城而不即攻此城者。乃善于攻此城者也。此知之于平日。而不得不資于臨時者也。
攻則攻敵之所不能守。守則守敵之所不能攻。辨要害之處。審緩急之機。奇正斷于中。死生變于掌上。因地利之所在而為權衡焉。此固大將之任。而非可問之于鄉導者也。凡吾所以用多用少。用分用合。用實用虛之處。既已灼然知之。而後博求之于鄉導。從其可信。缺其可疑。以善吾地利之用。豈徒寄耳目于僕夫云爾哉。且吾書不獨行軍之一端也。天子內撫萬國。外蒞四夷。枝幹強弱之分。邊腹重輕之勢。不可以不知也。宰相佐天子以經邦。凡邊方利病之處。兵戎措置之宜。皆不可以不知也。百司庶府。為天子綜理民物。財賦之所出。軍國之所資。皆不可以不知也。監司守令。受天子民社之寄。則疆域之盤錯。山澤之藪慝。與夫桑水泉之利。民情風俗之理。皆不可以不知也。四民行役往來。凡水陸之所經。險夷趨避之實。皆不可以不知也。世亂則由此而佐折衝。鋤強暴。時平則以此而經邦國。理人民。皆將於吾書有取焉。然則孫子之說。固未當乎。曰非也。孫子之言。固以地利者行軍之本。而鄉導者。地利之助也。先知地利而後可以行軍。以地利行軍。而復取資於鄉導。夫然後可以動無不勝。凡吾所以為此書者。亦重望夫世之先知之也。不先知之。而以惘然無所適從者。任天下之事。舉宗廟社稷之重。一旦束手而畀之他人。此先君子所為憤痛呼號。扼腕以至於死也。予小子既已奉遺命。採舊聞。旁搜記載。規之正史。稍成一定之言。合為一十八部。分為百三十卷。藏之家塾。以俟來者。
設險
劉淇
周禮夏官。掌固。掌修城郭溝池樹渠之固。若造都邑。則治其固與其守法。凡國都之竟。有溝樹之固。郊亦如之。民皆有職焉。若有山川則因之。又司險。掌九州之圖。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而達其道路。設之五溝五涂。而樹之林以為阻。皆有守禁而達其道路。國有故。刖藩塞阻路而止行者。以其屬守之。唯有節者達之。此言國有山林川澤之險。則因之以為固。無其險則溝涂足以限戎馬之足。林木足以當隱萆之用。險成於人。而不徒賴其地。故坎大象云。王公設險以守其國也。井田廢而溝洫川澮之制地無餘。連阡平疇。蕩蕩極望。故在今設險為難。然渠阜林木。未嘗不可因其勢而默成之。是則地有古今。而因地制用者無古今也。
春秋列國疆域表序
顧棟高
昔武王大封列侯。各有分地。至春秋時。猶存百二十四國。稅安禮為作春秋指掌圖以明之。余謂是不可圖也。若從其始封。則與春秋時之疆境不合。若從春秋當日。則二百四十年中。強兼弱削。月異而歲不同。當以何年為準而圖之。即以周與晉楚論。晉之始封太原。百里之地耳。其後獻公滅耿滅霍滅魏。拓地漸廣。而最得便利者莫如伐虢之役。自澠池迄靈寶以東。崤函四百餘里。盡虢略之地。晉之得以西向制秦。秦人抑首而不敢出者。以先得虢扼其咽喉也。至文公啟南陽。奄有覃懷。後經營中原。迫逐戎狄。凡衛河以北。殷墟之境之沒于狄。及邢之滅于衛。滑之滅于秦者。晉盡取之。于是東及朝歌。北盡邯鄲。自河南之彰德衛輝。至直隸之大名廣平順德。悉為晉有。而謂晉猶昔日之晉乎。楚封丹陽。蓋在今歸州東南七里。至文王滅鄧縣申息。封畛于汝。此時已涉河南南汝之境。以後蠶食諸夏。鄾及唐葉。皆南陽府地也。江黃道柏蓼胡沈。皆汝甯府地也。最後城州來居巢鍾離。則更侵入鳳陽廬壽之境。而謂楚猶昔日之楚乎。至周之東都。鄭氏詩譜云。封域在禹貢豫州太華外方之間。北得河陽漸冀州之南。畿內方六百里。逮後南陽入于晉。祭地入于鄭。伊川入于陸渾。日朘月削。故襄王以前。猶能興師伐鄭伐翼。襄王以後。如病痿不能起。王畿已非復東遷之舊。況在小國乎。夫弱小之日就微滅。與大國之漸肆吞併。非一朝一夕之故也。故曰是不可圖也。或曰周室封建。在德不在險。信乎。曰此為後王守成者言之也。武王既勝殷。有天下。大封功臣宗室。凡山川糾紛形勢禁格之地。悉周懿親及親子弟。以鎮撫不靖。翼戴王室。自三監監殷而外。封東虢于滎陽。據虎牢之險。西虢于宏農陝縣。阻崤函之固。太公于齊。召公于燕。成王又封叔虞于晉。四面環峙。而王畿則東西長。南北短。短長相覆方千里。無事則都洛陽。宅土中以號令天下。有事則居關內。阻四塞以守。曷嘗不據形勝。以臨制天下哉。褒姒煽虐。禍由內作。播遷東周。而西虢實為東西都出入往來之地。周有西歸之志。不得不問途于虢。故平之末年。即欲以虢公為卿士。迨乎惠王。鄭虢卒定王室。當晉之圖虢也。王曷不赫然震怒。命方伯以討罪于晉。晉必不敢動。乃談笑置之。虢入晉而晉日強。周日削矣。洎惠公之入。賂秦以虢略。秦若得之。則可東向以抗衡于晉。雖有文公。不能以圖伯。而晉之諸臣固不與也。雖戰韓見獲。秦于此時。幾可分晉之半。而卒征繕以輔孺子。閉關謝秦。泰知空名為質之無用。卒歸惠公。呂卻諸人。可為智勇絕人者矣。秦立文公以後。知文公梟雄。決不能覬覦桃林以東一步。乃偕晉師滅鄀。鄀近武關。穆公之意。以為不得于東。猶可經營商雒。圖武關以為南出之門戶。而亦終不能有。由是二百餘年。秦屏伏西陲不敢出。以秦地形四塞。而函關武關之門戶。俱為他人有也。至三晉瓜分秦得其地置關。函關入秦。而三晉之亡自此始矣。嗚呼。晉自獻公滅虢以後。固守桃林之塞。主伯天下者二百年。迨三晉之分而後失之。而周室東遷。不三世而虢已為晉有。捐國之利器以與人而不悟。豈非恃德不恃險之說。有以誤之也哉。
春秋列國地形險要表序
顧棟高
險要之為天下重也。從末世起也。群雄起而後有戰爭。戰爭用而後出奇制勝。設守要害。則險要尚焉。太平之世。天下為家。未嘗有也。余讀左氏。知春秋險要之地。莫多於秦晉吳楚鄭衛。鄭衛南北所爭。而吳楚秦晉。壤地相錯。為日交兵之國。桃林二殽茅津之為西北險也。以秦晉七十年之戰爭著也。汪氏曰秦晉七十年之兵爭起於殽之戰終於襄十四年十三國之師函谷一入秦。而六國之亡兆矣。鍾離州來居巢之為東南險也。以吳楚七十年之戰爭著也。林氏曰鍾離州來居巢三邑吳爭七十年而後得此州來一入吳。而入郢之禍基矣。他如齊穆陵之為大峴。晉劉裕過之而喜形于色者。而地鄰莒魯。強晉東來。道所不經。故戰伐罕書焉。晉南陽之即河陽。唐李光弼百戰守之以固關輔者。而界連周鄭。方輯和以拱衛。故兵爭亦不及焉。轘轅伊闕。同一險也。伊闕以備子朝而著。而轘轅則無聞。虎牢敖倉。同一要也。虎牢以晉悼之城而著。而敖鄗則無聞。至晉楚懸隔千里。所爭惟在鄭宋。楚戍彭城。以塞晉之通吳。晉城虎牢。以防鄭之服楚。春秋尤大書特書。少習武關。為秦豫咽喉之地。秦人滅鄀。蓋欲南出以圖武關。而卒不能有。及楚圖北方。將通少習。而晉人震懼。豈非襄鄖商雒之間。地形扼塞。與函谷俱稱絕險哉。故險要有常所。初無定形。有千年不易之險要。有一時因敵為防之險要。往往在後世為要害。在春秋為散地者。此亦古今時勢不同之故也。然考春秋時列國用兵。鬥爭不減後世。而其時禁防闊。凡一切關隘阨塞之處。多不遣兵設守。敵國之兵。平行往來。如入空虛之境。其見于左傳者。班班可攷。文十三年春。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註云以備秦。桃林今潼關也。昭二十六年秋。晉知皪趙鞅帥師納王。使女寬守闕塞。註云以備子朝。闕塞今伊闕也。二者天下之險。必待紛紜有事而後遣將設守。則其平日之漫無閑禦可知矣。齊莊公之伐晉也。入孟門。登太行。封少水而還。而晉僅于其還也。使趙勝率東陽之師追之而已。而晉平日之備禦無有也。吳闔閭之入楚也。舍舟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道由大隊直轅冥阨。而司馬戍第于既陣。始議塞城口以邀其歸路。而楚平日之控扼無有也。是皆一夫守險。千人莫過。使當日有一旅之師百夫之長。當關旅拒。則齊必不能輕騎而入羊腸之隘。吳必不能疾驅而至漢水之濱也。以至文五年秦人入鄀。道由上雒。出武關。經歷晉之陰地。是時秦晉已絕好。而鄀在南陽之析城。深入東南五百餘里。秦出兵與楚爭鄀。而晉人不之禁也。僖三十三年。秦人襲鄭道。自華陰出函谷關。經歷二崤。及周之轘轅伊闕。而後至河南之偃師。行嶔巖深谷中二千餘里。商人弦高遇諸途而始覺。而周人晉人不之詰也。他若晉會十三國諸侯于柤。而柤為楚地。吳伐魯。而子析故從武城道險。是蓋列國皆然。主者無設險固圉之謀。敵人無長慮卻顧之志。處兵爭之世。而反若大道之行。外戶不閉。歷敵境如行几席。如適戶庭。主人能則有秦穆之喪師。主人不能則為楚昭之失國。春秋之所以日尋于多事者以此也。易有之。重門擊柝。以待暴客。又曰慢藏誨盜。夫土地人民國之寶藏。敵國外患國之大盜。偃然弛備而欲狡焉。啟疆者不胠其篋其藏得乎。善為國者。慎其封境。險其守集。深維大易設險之謀。重懍周書慎固之訓。庶乎姦宄戢志。而強鄰寢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