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编_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章 兵政一兵制上(1)

議兵

姚鼐

兵民分。雖有聖人不能使之復合者。勢也。今有人焉。命其子弟。入則挾筴操管而學書。出則量庾籔。權輕重。度長短。持算而營什一之利。其子弟必無一能矣。今君國子民者。佹而使耕稼之農。聽號令。習擊刺。舍田里安居。而履鋒鏑。而輕死亡之難。其病於眾庶而傷於國也亦明矣。目不兩視。耳不兩聽。手左右畫則乖。足跂立則先疲。兵農兩為。戰則速敗。而田野為蕪萊。國何賴此哉。然古王者兵。未始不出於農。何也。古之時。征伐之事固少。一旦戰而用其眾也。至於萬人則為多矣。日行三十里而舍。戰陳必以禮節焉。擇素教之人。而使進退止伐於疆場之交。不啻為揖讓俯仰於庭戶之內也。夫何為不可。後世不然。動以百萬之師。決勝於呼吸之頃。屠滅之慘。川谷流膏血。軍旅數動。則士長齒槁馘於營幕之中。當此之時。士卒知戰而已。居則暴棄。而與人若不同類。固不可使伏居井里。而民苟非習於兵者。亦不可使之復為兵矣。昔者湯之伐桀也。民則曰舍我穡事。湯至仁也。以民為兵。不免於怨。若後世之兵。善撫循之。或踴躍以從戎事。豈將能賢於湯武哉。兵與民分之故也。昔者管仲用齊。欲以兵服諸侯。管仲知先王兵民為一之制。不可以決戰。故參其國。伍其鄙。國中士之鄉十五。五鄉為一軍。參其國。故三軍以方行天下。伍其鄙。故野有五屬。五屬皆農夫而已。國則為軍。鄙則為農。雖不盡若唐宋以後之制。而兵民之分自是始。故齊之伯天下者。兵習戰而農不勞。是故管子天下才也。謂兵不可擾農。亦不可盡一國而為兵。定以三萬人。教以軍令。使之足用。是故兵必習戰農必習耕。兵不習戰農不習耕。雖多不如其寡已。嗚呼。後之為兵者。何異於管子也。兵額多而不盡可戰。又不欲養兵而逸之。使之不習戰而習於百役。自明以來。運糧之丁。其始兵也。而卒不能持一梃。以與怯夫為。然以代民轉輸之苦。尚有說也。今之營伍。有戰兵。有守兵。不習知戰守之事。顧使之雜為捕伺盜賊。詰私販娼妓賭博之任無不與。是直有司事耳。使兵足任之。而有司不能。何以為有司。況兵藉是名而恐喝取財。擾地方為害者有之矣。夫兵農惟不欲兼也。故使之專於為兵。今之紛紛而呼於市。而誰何於道路者。夫豈非兼任也。則又不若使為農之為愈也。

府兵論

呂星垣

祖宗之制。一變不可復。兵農之勢。一分不可合。莫如唐府兵。始罷府兵者。張說也。繼之用邊材者。李林甫也。府兵散乃用邊材。而唐天下一亂於邊帥。終失於藩鎮。故曰亡唐者。張說也。三代下合古寓兵於農之道。惟府兵。其制創於太宗貞觀十一年。太宗更事多。慮患遠。躬擐甲。百戰以定太平。乃稽古帝王之規。立子孫長久之計。制府兵。所以收天下之權於一人。散天下之謀於十道者。有乘機制其長策之勢。天下甫定。百姓雖欲休息。尚習於戰之利。其視征戍役作。勝於歸農。車轔駟鐵之風。勃乎可用。果乘機立制。百姓當率于祖父。而不怨于子孫。此惟開國之君制之也。故唐初立十二軍。天下平。罷之。貞觀元年。分天下為十道。即謀十道之守禦。十一年。更命統軍別將。為折衝果毅都尉。凡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而關內二百六十一。皆隸諸衛及東宮六率。凡上府兵千二百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三百人為團。團有校尉。五十人為隊。隊有正。十人為火。火有長。每人兵甲糧裝各有數。輸庫。給其征行。二十為兵。六十免。能騎射為越騎。餘為步兵。每季冬。折衝都尉帥以教戰。當給馬者。官與直。當宿衛者。番上。兵部以遠近給番。遠近疏數。皆一月而更。太宗之制此者。籍藏衛府。伍散田畝。梟雄不能盜弄之。又使百姓進有爵賞斧鉞之恩威。退有父母妻子田閭之係戀。可與動。可與靜。故乘機立制。傳之子孫。今夫罷府兵者張說。所以罷之者。實唐之子孫自壞其立法之意。說不能陳府兵之所以敝。而竟罷之耳。唐自顯德五年後。度海遠戍遠征者。官不紀錄。其沒于王事者不省。不復如太宗時弔祭追贈回授子弟。又州縣官發兵。壯富者賕免。弱貧者脅行。既行而其家充色如故。故始發即逃。不則自殘。其到所。幸有勳級。又苦攘奪。此府兵所以敝也。至元宗開元十年。按緣邊兵籍。有六十餘萬。果盡反其敝政。可得勝兵六十餘萬。乃元完遣張說巡邊。說奏罷二十萬人。說又以諸府衛兵不免色役。多半貧弱逃亡。奏請募宿衛兵十三萬。於是兵農之勢分。祖宗之制變。府兵遂亡。說其承元宗旨歟。抑自出其議也。迄安史之亂。臨用兵。乃召募之。而一聚不得散。重外外叛。重內內篡。方鎮連縱橫之勢。宦官決廢立之策。而唐遂以亡。昔德宗貞元二年。亦嘗與李泌議復府兵矣。泌言始立府兵。更代不爽。後因高宗使劉仁軌鎮洮河以圖吐蕃。始久戍不代。及邊將慕牛僊客以積財得宰相。遂令戍卒等。以所齎繪帛寄庫。利其死而沒入之。於是生往生返者少矣。然卒少叛者。故當復也。德宗深然之。遂置十六衛上將軍。曰左右衛。曰驍衛。曰武衛。曰威衛。曰領軍。曰金吾。曰監門。曰千牛。每各置左右。故十六衛。每衛有上將軍大將軍將軍。自左右衛至領軍。掌宮禁宿衛。金吾掌宮中京城巡警。監門掌諸門禁衛。千牛掌侍衛。立帥布令。非不整齊。而府兵卒不得復。去太宗開國之初久矣。又前承朱泚李懷光之亂。民皆厭兵。又顯德諸弊政。不得蕩洗。民不慕兵。民既不慕。且復厭之。而苟猝然發之。將有陳勝吳廣事。故機一失而制不得立。子孫既不率其祖宗。祖宗有治法無治人。即亦不能庇其子孫。後世見唐季衰敝。共曉然於罷府兵致之。府兵既罷不可復。不得已出於召慕。遂謂召募勝府兵者非也。韓昌黎策淮西事狀曰。徵兵滿萬。不如召募數千。後人因以召募為勝策。不知昌黎所謂召募者。正得府兵之意耳。吳少誠因蔡地。用蔡人。聽其便宜自戰。人盡其才。有其利。故舉三州之眾。抗天下之兵四年。其民知少誠。不知朝廷。正為戰守其鄉里。是少誠本竊府兵之意用之。昌黎即奪其長。制其短耳。非曰戰以召募。戍亦以召募也。昔田承嗣鎮魏博。選募六州驍勇五千為牙軍。牙軍驕橫。輒自立帥。史憲誠以下。皆制命其手。迨羅紹威不能制。乃結朱全忠族之。而天雄牙將史仁遇遂起倡亂。是又召募不如府兵之明驗。果召募。必用府兵立法之意。有斷然無疑者。唐府兵既廢。雖德宗李泌不能復之。晚而得杜牧為罪言。為原十六衛。謂貞觀至開元百三十年。被太宗之澤。忽從愚儒。敗天下之大計。杜牧其曉然於唐所以亡者乎。惜於乘機收權。一罷不可復之理勢未及也。故論之。

唐府兵論

秦蕙田

三代以下之兵制。未有如府兵之善者也。以二府統十二軍。以十二軍統天下之十道六百三十四府。中外相制。上下相維。勢如臂指。其利一。士無失業。可以省養兵之費。其利二。兵有定籍。可以省召募之煩。其利三。無事則散耕。有事則聽調。三代寓兵于農。而府兵則寓農于兵。夫寓農于兵。是兵農雖分猶不分也。其利四。調發之時。更代番休。使天下無長征久戍之兵。而民力不困。其利五。兵興則命將。兵罷則將歸。使將帥不得有其兵。其利六。兵不精者罪其折衝。甚則罪其刺史。責成既專。則士皆素練。其利七。兵皆土著。安居田畝。顧戀宗族。人自戰。家自守。無逃亡轉徙之患。其利八。府兵之中。有番上宿衛者。則天下之兵。皆天子之兵也。故天子無需乎禁兵。而長上者不過百騎。其利九。防邊屯戍。不過以備府兵之不及而已。故亦不專恃邊兵。而屯戍不過軍鎮守捉。安得有尾大不掉之患。其利十。自府兵壞而方鎮盛。元宗之西幸。德代之播遷。所藉以興復者。皆方鎮力也。能禁方鎮之不強盛而逆命乎。方鎮既盛。而天子之所恃以自衛者。已無兵矣。能不增置禁軍。而建立羽林龍武神策神武之紛紛乎。是府兵既廢之後。方鎮禁軍。二者皆有不得不盛之勢。而其為害也亦最大。方鎮之盛也。甲兵險要。財賦人民。皆捐以委之。而悍帥得挾兵權以天子。禁軍之盛也。藏姦民。蓄逋逃。無勝兵而存空籍。又諸軍皆以宦官主之。而中人得挾兵權以制天子。僖宗以後。方鎮與宦官。相為仇。天子袒中人則召外釁。袒藩鎮則啟內釁。于是禍亂之起。皆天子當之。推其原。則皆廢府兵之故也。說者謂一壞于張說之立騎。再壞于魚朝恩之專神策。此非探本之論也。府兵之法。則誠善矣。而法必須人以守之。訓練無法。簡閱不精。則府兵弊。弊故不得不改。蓋府兵耕戰之兵也。騎召募之兵也。耕戰之兵廢。則召募之兵起。府兵之壞。蓋壞于天寶之怠荒。非騎之過也。

宋軍制論

秦蕙田

宋軍制能革唐方鎮之弊。而不能復唐府衛之制。禁軍廂軍鄉兵蕃兵。一皆出於召募。其立法之謬。蓋沿唐人中葉之秕政。而又有甚焉者也。何則。唐內有禁軍。外委方鎮。當其勢足以相制。則猶可並收其利。至宋乃盡收四方勁兵。列營京畿。又立為更戍。分遣禁旅。戍守邊城。往來交錯。旁午道路。于是無事而坐糜廩食。有事而莫與分憂。天下之大。皆天子自為戰守也。但有唐之弊而并無唐之利矣。約而論之。亦有三變。其始當太祖太宗之世。法制尚明。威令猶肅。亦足為治。久之弊生。兵皆不可用。一變而為韓魏公之刺義勇。再變而為王介甫之保甲。二變而為童貫之增額矣。遞變而遞衰。皆因立法原未盡善。故自漢以來。戰功之無足稱。國勢之弱。未有如宋者。范氏歐陽氏司馬氏。及馬貴與所論。召募之害。與廩給之患。可謂深切著明矣。後人可不鑒哉。

唐宋兵制得失論

王昶

從來治國者。莫急於治兵。君任良將。將馭精兵。有可強不可弱之氣。然後國家久安長治。不當襲寓兵於農之迂談以誤國也。唐宋之主。皆百戰而得天下。唐強失其所以為強。則僨亂而蹶。宋弱不振乎其所以弱。則疲苶以亡。說者謂唐之制。以府兵為最。將軍統諸府。府有郎將。坊主圓主相統治。此制馭之善。宿衛者視地遠近。為五番七番八番十番十二番之法。此戍役之善。二十而兵。六十而免。此休息之善。全府發則折衝以下皆行。不盡或果毅行。或別將行。此調發之善。軍有坊置主一人以課農桑。此勸課之善。夫亦取其與周禮略有似焉。而不知唐兵之強不在此。愚常考太宗之置禁軍也。擇善射百人為二番。又選材力驍壯者置飛騎。試而取之也甚精。其十二道都尉。率五校兵馬而訓練之。步伐擊刺。秩然有條。故橫行天下而莫當也。開元初年廢府兵。置騎各衛軍。悉果敢而勇於戰。所以高獲車鼻。裴行儉斬泥孰匐。王孝傑破泥孰俟斤。此時兵號最強。李林甫停上下魚書。童奴侍官習為翹木扛鐵。禁軍弛而各衛軍皆壞。軋犖山得以擁二十萬之眾。一發莫支。後雖撲滅。而老兵悍卒。秉節鉞以鎮要地。聚財賄以養死士。黑雲。落鴈。銀槍。效節。感私恩而致其命。始也各衛弱而不足制藩鎮。紇干凍雀。國遂以亡。故曰失其所以為強則蹶也。若宋之兵不然。開國之初。曹彬潘美。皆大將才。而未足以當一耶律體歌。寶元時韓琦龐籍皆名臣。而不能平西夏。兵本弱也。慶歷初。禁軍入籍者八十餘萬。王曙王繼英嘗言驕惰悍慢。率不可用。迨道君將童貫。而闕額至二十四萬。金人直入。其誰能支之。南渡後兵半入於盜。半死於戰。張之巡社。王庶之義士。一經見敵。靡有孑遺。自樞密院頒教閱之法而宿衛稍強。自左右翼親自教戰而外軍亦少震。故大敵巨盜內外交訌。吳韓劉岳諸人猶能屹然壯東南半壁者此也。咸間招平民為兵。取充數以覬賞格。兵制極壞。惟江淮水軍。布置漸密。其餘無足取者。夫遼人二帳十二宮一府五京。有兵一百六十萬。善戰能寒。金人兄弟子姓皆良將。部落保伍皆銳兵。元則外有禿魯華諸軍。內有四怯薛諸軍。戰勝攻取。電激風發。即西夏僻處銀綏。而十二監軍六班十部之設。其雄才亦有過人者。而宋以疲苶之兵當之。宜其始而納幣。繼而拜表稱臣。終至崖山之痛也。夫設兵之善莫如唐。三百餘年四夷無敢彎弓南下者。馭將之善莫如宋。三百餘年叛臣無敢稱兵犯闕者。然開元以前。總管節度威震邊關。詔書甫下。解職趨朝。不聞跋扈以抗王命。知唐末之亂非立法不善。而任人之不善也。論兵者舍宋取唐。知人以任將。任將以練兵。庶中外宴然。而國家有可強不可弱之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