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编_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禮政十六正俗下(4)

又辨學遺牘一卷。二十五言一卷。天主實義一卷。畸人十篇一卷。交友論一卷。皆明西洋人利瑪竇撰。七克一卷。明西洋人龐迪我撰。按歐羅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製作之巧。實逾前古。其議論夸詐迂怪。亦為異端之尤。 國朝節取其技能。而禁傳其學術。具有深意。其書本不足登冊府之編。然如寰有詮之類。明史藝文志中已列其名。削而不論。轉慮惑誣。故著于錄而闢斥之。又明史載其書于道家。今考所言兼剽三教之理。而又舉三教全排之。變幻支離。莫可究詰。真雜學也。存其目于雜家焉。

讀通典職官

沈大成

余讀杜氏通典職官。而曉然於西教之誕妄矣。其入中國也。唐高祖時已然。不自明之末造也。而徐光啟之徒。未嘗讀書。以為創見寡聞。從而尊奉之。甚矣其惑也。今攷職官之視流內。視正五品薩寶。視從七品薩寶府祅正。杜氏之注曰祅。呼煙反。祅者。西域國天神。佛經所謂摩醯首羅也。武德四年。署祅祠及官。常有番人奉事。取火詛。貞觀二年。署波斯寺。至天寶四年七月。敕波斯經教。出自大秦。傳習而來。久行中國。爰初建寺。因以為名。將欲示人。必循其本。其兩京波斯寺。宜改為大秦寺。天下諸州郡有者。亦宜準此。開元二十年七月。敕末摩尼法。本是邪見。妄稱佛教。誑惑黎元。宜嚴加禁斷。其西胡等。既是鄉法。當身自行。不須科罪者。沈大成曰。佛經摩醯首羅天。華言大自在。三目八臂。騎白牛。執白拂。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數。即彼教所謂天主也。祅祠者。說文。關中人呼天為祅。今之天主堂也。末摩尼法者。天主教也。薩寶。教頭也。祅正。守堂者也。西番者。西洋人也。其初本託浮屠。以入中國。故其所居曰波斯寺。大秦寺也。其曰取火詛。其職在巫史卜祝之間。故雖視流內而卑猥雜。陪臣之賤者也。其在唐時已有誘人入教之事。故嚴加禁斷。第許彼國之歸化者自習之。 本朝之柔遠人。其令甲亦猶是也。今其說曰。耶蘇刑死而為天之主。則又利瑪竇私立名字。以為神奇。不知適誣其先耳。而徐光啟等。從而尊奉之。其惑甚矣。夫天帝之號。見於禮經。周禮大宗伯職曰。以禋祀祀昊天上帝。鄭康成謂冬至祭天於圜丘。所以祀天皇大帝。今會典所載圜丘壇。所祭皇天上帝是也。帝無形與氣。特有號耳。佛氏之說。荒唐妄誕。而利瑪竇等。又偽造耶蘇其人以實之。其叛經蔑古。慢神誣天。罪可勝誅哉。故因讀通典。而特疏其始末。既以祛天下後世之惑。且笑徐光啟等之愚陋。遂成其惡。抑亦士大夫之恥也。

論回民啟

陸燿

遵查回民多寡。向無案卷可稽。近年編查保甲。亦未將回民分別造報。就本司衙門。現充書役人等。逐加詢問。亦不能明白登答。大抵此種回民。隨處多有。在東省則濟南省會之地。及臨清東昌濟甯等水陸馬頭。人煙湊密之處。聚集尤眾。青州武定曹州兗州沂州泰安等府次之。登萊二府又次之。其作奸犯科。毆行竊。犯案纍纍者。不盡在通都大邑。聚集人眾之所。即稍僻州縣。如定陶商河等處。間有百家數十家。聚居一處。即易生事。急則訌。弛則恣者。其習然也。雖聚眾三人以上。無不從重定擬。法令已極森嚴。而究無以革其桀驁之性。化為善良之俗。本司竊謂此非可旦夕期也。今奉飭查。本司尚未知憲意所在。但姑就愚陋之見策之。則其法約有三端。一則保甲宜另為一冊也。前此奉旨清查保甲之時。並未分別是回是民。則此內恐有脫漏未查之煙戶村莊。遂自以為身在編查之外。犯案到官。亦無兼坐保長甲長之罪。因而益肆為匪者有之。然當無事之時。清查之吏突至。亦慮致生驚擾。愚見即於回民中。籍其武學武生。及各衙門現充書役之人。委以保長甲長之任。令其自行編查。出具保任結狀。如有前項不法情事。除本犯照例定擬外。保長甲長一併連坐。如此則冒犯觸禁者宜少矣。一則聚處至數十家。宜設義學以資化導也。昔湖南巡撫喬公光烈任秦州時。為回民立義學七處。招其子弟。捐給膏火。使讀聖賢之書。講中國之教。制府下其法於全陝。變而為善者甚多。秦民至今頌之。今宜仿行其法。使所在州縣。訪尋篤實而有學行之生貢。使為之師。教以聖諭十六條。並小學孝經。務使成誦在口。講說無差。則禮義已油然自生。而後潛奪彼教中。所傳天方之書。惑人之術。使其自相賤棄。不肯奉行。然後明下一令。勒將所藏之書。獻出銷燬。則其教宜熄矣。一則回民婚配宜與百姓一體相通也。查回民之入中國。千餘年矣。而男女婚姻。未嘗與中國相通。緣中國之人。鄙夷之不屑為伍。回民亦遂有自外之心。而轉若傲睨我中國。而不欲為婚者。其實必非其本心也。今回民宮室衣服器用財賄。以及科名仕宦。一切欣慕乎我人。取資乎百姓。而惟嫁娶一節。不能相通。特拘於其教而已。今如明下一令曰。有以女適民間者。給之花紅。娶民間之女為媳者。給之羊酒。一甲之內。有通婚姻至五家者。州縣給甲長匾額。一保之內。有通婚姻至三十家者。知府給保長匾額。有之則加獎賞。無之不許抑勒。如是而姻亞之間。先通和氣。所生子女。皆染華風。三十年後。可盡革回民之俗。無向者急則訌。弛則恣之患矣。今因飭查此事。而不得其由。敬抒謬論。以備採擇。

傳聞少實

紀昀

海中三島十洲。崑崙五城十二樓。詞賦家沿用久矣。朝鮮琉球日本諸國。皆能讀華書。日本余見其五京地志。及山川全圖。疆界袤延數千里。無所謂仙山靈境也。朝鮮琉球之貢使。則余嘗數數與談。以是詢之。皆曰東洋自日本以外。大小國土凡數十。大小島嶼不知幾千百。中朝人所必不能至者。每帆檣萬里。商舶往來。均不聞有是說。惟琉球之落漈。似乎三千弱水。然落漈之舟。偶值潮平之歲。時或得還。亦不聞有白銀宮闕。可望而不可即也。然則三島十洲。豈非純構虛詞乎。爾雅史記。皆稱河出崑崙。考河源有二。一出和闐。一出蔥嶺。或曰蔥嶺其正源。和闐之水入之。或曰和闐其正源。蔥嶺之水入之。雙流既合。亦莫辨誰主誰賓。然蔥嶺和闐。則皆在今版圖內。開屯列戍。四十餘年。即深巖窮谷。亦通耕牧。不論兩山之水。孰為正源。兩山之中。必有一崑崙。確矣。而所謂瑤池懸圃。珠樹芝田。概乎未見。亦概乎未聞。然則五城十二樓。不又荒唐矣乎。不但此也。靈鷲山在今拔達克善。諸佛菩薩骨塔具存。題記梵書。一一與經典相合。尚有石室六百餘間。即所謂大雷音寺。回部游牧者居之。我兵追勦波羅泥都霍集占。曾至其地。所見不過如斯。種種莊嚴。似亦藻繪之詞矣。相傳回部祖國。以銅為城。近西之回部云。銅城在其東萬里。近東之回部云。銅城在其西萬里。彼此遙拜。迄無人曾到其地。因是以推。恐南懷仁坤輿圖說。所記五大人洲。珍奇靈怪。均此類焉耳。周編修書昌則曰。有佛緣者然後能見佛界。有仙骨者然後能見仙境。未可以尋常耳目斷其有無。曾見一道士游崑崙歸。所言與舊記不殊也。是則余不知之矣。

左氏春秋釋疑

汪中

左氏春秋。典策之遺。本乎周公。筆削之意。依乎孔子。聖人之道。莫備於周公孔子。明周公孔子之道。莫若左氏春秋。學者其何疑焉。然古者左史記事。動則書之。是為春秋。而左氏所書不專人事。其別有五。曰天道。曰鬼神。曰災祥。曰卜筮。曰夢。其失也巫。斯之謂與。吾就其書求之。楚子庚侵鄭。董叔言天道多在西北。南師不時必無功。叔向以為在其君之德。有星孛於大辰。西及漢。裨曰。宋衛陳鄭將同日火。若我用瓘斝玉瓚。鄭必不火。子產不與。明年鄭火。裨曰。不用吾言。鄭又將火。子產以為天道遠。人道邇。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豈不或信。遂不與。亦不復火。由是言之。左氏之言天道未嘗廢人事也。隨侯以牲牷肥腯。粢盛豐備。謂可信於神。季良以為民。神之主也。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民和而神降之福。齊侯疾。梁邱據請誅於祝固史嚚。晏子以為祝不勝詛。由是言之。左氏之言鬼神未嘗廢人事也。鄭內蛇與外蛇。內蛇死。申繻以為妖由人興。人無釁焉。妖不自作。隕石於宋五。六鷁退飛過宋都。內史叔興以為是陰陽之事。非吉凶所生。吉凶由人。由是言之。左氏之言災祥未嘗廢人事也。晉獻公筮嫁伯姬於秦。史蘇占之。不吉。及惠公為秦所執。曰。先君若從史蘇之言。吾不及此。韓簡以為先君多敗德。史蘇是占。勿從何益。南蒯將叛。筮之得坤之比。子服惠伯以為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易不可以占險。由是言之。左氏之言卜筮未嘗廢人事也。衛成公遷於帝邱。夢康叔曰。相奪予享。公命祝相。甯武子以為相之不享於此久矣。非衛之。不可以間成王周公之命祀。晉趙嬰通於莊姬。嬰夢天使謂己。祭余。余福女。士貞伯以為神。福仁而禍淫。淫而無罰。福也。祭其得亡乎。祭之之明日而放於齊。由是言之。左氏之言夢未嘗廢人事也。此十者。後世儒者之所執以疑左氏春秋者也。而當時深識遠見之君子。類能為之矢德音。蔽疑。而左氏則已廣記而備言之。後人其何疑焉。若夫瓊弁玉纓。子玉弗致。庶乎知道。而卒之兵敗身死。臧會為僭。僂句告吉。而終後臧氏。天網恢恢。吉凶之應。有時而爽。策書舊文。謹而志之。所以明教也。問者曰。天道鬼神災祥卜筮夢之備書於策者何也。曰。此史之職也。其在周官。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御史。皆屬春官。若馮相氏保章氏祲。司天者也。太祝器祝甸祝司巫宗人。司鬼神者也。太卜卜師龜人菙氏筮人。司卜筮者也。占夢。司夢者也。與五史皆同官。周之東遷。官失其守。而列國又不備官。則史皆得而治之。其見於典籍者曰瞽史曰祝史曰史巫曰宗祝巫史曰祝宗卜史。明乎其為聯事也。楚公子棄疾滅陳。史趙以為歲在析木之津。猶將復由。吳始用師於越。史墨以為越得歲而吳伐之。必受其凶。然則史固司天矣。有神降於莘。惠王問諸內史過。過請以其物享焉。狄人囚史華龍滑與禮孔。二人曰我太史也。實掌其祭。然則史固司鬼神矣。隕石於宋五。六鷁退飛過宋都。襄公問吉凶於周內史叔興。有雲如眾赤烏。夾日以飛。三日。楚子使問諸周太史。然則史固司災祥矣。陳敬仲之生。周太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韓起觀書於太史。見易象。孔成子筮立君以示史朝。然則史固司卜筮矣。昭公將適楚。夢襄公祖。梓慎以為不果行。趙簡子夢童子臝而轉以歌。占諸史墨。然則史固司夢矣。司其事而不書。則為失官。故曰天道鬼神災祥卜筮夢之備書於策者。史之職也。古者詩書禮樂大司樂掌之。易象春秋太史掌之。而儒則有道者有德者。使教國之子弟。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者也。後世二官俱亡。而六藝之學於儒者。於是即儒之所業以疑太史。此偏知之所得。未足語於大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