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头痛头风大小总论合参
《经》曰: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又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总之,头为诸阳之首,以象天,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头,为至清至高之处,故为天象,谓之元首,言其至尊,不可犯也。凡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以为常度,则无头痛之患。若外因风寒雾露之触,内因痰火湿热之熏,痛由起矣。至于真头痛者,其脑尽痛,而手足寒,且青至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盖四肢为诸阳之本,痛尽脑而寒至节,则元阳亏败,气血虚极,阴邪真中髓海于泥丸宫中,非药所能愈,盖其根先绝也。书又曰:脑为髓海,受邪则死,灸百会穴,猛迸大剂参附,亦有生者焉。
头痛头风,非二证也,在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名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手足三阳之脉,皆上循于头,为诸阳之会,六阴脉至颈而还,惟厥阴上入吭嗓,连目系出额,故当于七经辨之,属痰者,居多,然有风寒湿热火痰,及气虚血虚,食郁疮毒之别,皆能伤于脉道而为病也。伤于太阳则在后,阳明在额,挟鼻与齿,少阳两角,厥阳属巅顶,而多吐涎,须寻风寻火,在气在血,晰其虚实表里,而便得病情矣。
《经》之论头痛,风也、寒也、虚也。皆六气相侵,与真气相搏,经气逆上,干于清道,不得营运,壅遏而痛也。天气六淫之邪,人气五贼之变,皆能相害,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经络,与气相搏,郁而成热,脉满而痛。若邪气稽留,脉满而气血乱,则痛乃甚,此实痛也。寒湿所侵,真气虚弱,虽不相搏成热,然邪客于脉外,则血泣脉寒,卷缩紧急,外引小络而痛,得温则止,此虚痛也。因风痛者,抽掣恶风;因热痛者,烦心恶热;因湿痛者,头重而天阴转甚;因痰痛者,昏重而欲吐不休;因寒痛者,绌急而恶寒战栗;气虚痛者,恶劳动其脉大;血虚痛者,善惊惕,其脉芤。头痛自有多因,古方必兼风药者,以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上者也。在风寒湿者,固为正用,即虚与热者,亦假引经,且散其抑遏也。若疏散太过而痛,及服辛散而反甚者,不防用酸收以降之。若年衰气弱,清气不能上升,而浊阴犯之,以作痛者,宜升阳补气而自愈。若血虚之头痛,必处眉尖后,近发际而上攻头目,宜用芎归养血而自愈。然新而暴者,但名头痛,深而久者,名为头风。头风必害眼者。
《经》所谓东风生于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窍,肝风动,则邪害空窍,且由精髓脑之不足,而外邪易于以深入也。
厥头痛者,手三阳之脉,受风寒而伏留不去,上干于头,其气不循经隧而逆行,故名曰厥。
久头痛病,略感风寒便发,而至塞目重绵浓帕包裹者,此属郁热。本热而标寒,世人不识,率用辛温解散之药,临时得效,误认为寒,殊不知因其本有郁热,毛窍常疏,故风寒易入,外寒束其内热,闭逆而为痛,辛热之药,虽能开通闭逆,散其标之寒邪、然以热济热,病本益深,恶寒愈甚矣。惟当泻火凉血为主,佐以辛温散表之剂,以从治法治之,则病可愈,而根可除也。
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盖火性炎上,其痛发劈,有可吐者,有可下者,东垣曰:湿热在头而痛者,当以苦吐之,如瓜蒂散、浓茶之类是也。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有属于风者,有属于寒者,有属于半寒为偏头痛者,有属于湿者,有属于火郁者,有属于外感有余,有属于内伤不足,伤食伤酒,种种症候,皆以头痛,总由清阳不升,浊阴上犯也。
感冒头痛,宜防风、羌活、 本、白芷,即所谓新沐中风为首风。风热在上头痛,宜天麻、蔓荆子、台芎、酒制黄芩。肥白人头痛,是气虚,宜黄 酒洗生地、南星。形瘦苍黑之人头痛,是血虚,宜当归、川芎、酒黄芩之类。太阳头痛,恶风寒,脉浮紧,其痛在巅顶,与两额角,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为冲头痛。少阳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其痛连耳根,柴胡黄芩为主。阳明头涌,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其痛连目 ,鼻干齿颊目疼,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或痰癖,脉沉缓,以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头痛,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以吴茱萸汤主之。然太阴、少阴,有身热而无头痛,厥阴有头痛而无身热,若身热又头痛,属阳经也。血虚头痛,连鱼尾相连者,当归、川芎为主,以润风燥经。所谓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气虚头痛,人参、黄 为主,以升清阳,《经》所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头为之苦倾是也。偏头痛者少,少阳相火也。有痰者多,在左属风属火,多血虚,宜薄荷、荆齐、川芎、当归,在右属痰,属热,多气虚,宜苍术、半夏、酒芩为主。若属湿痰,川芎、南星、苍术为主。气血俱虚头痛,调中益气汤,内加川芎三分,蔓荆子二分,细辛二分,其效如神。厥逆头痛者,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以羌活附子汤主之。肾虚头痛,即《经》所谓下虚上实,由相火上冲,气逆上行,痛不可忍,用补中汤加芎归,或姜附理中汤。太阴头痛,必有痰也。少阴头痛,足寒而气逆也。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壅于隔中,头上气不得畅而为痛也。痰厥头痛,所感不一,发时恶心,呕吐痰水,甚则手足厥冷,吐去痰涎,其痛见减,虽由乎痰,然痰之始也,必有本,是知方者,体也,法者,用也。徒知体而不知用者弊。若体用不失,可谓上工矣,宜以白术、半夏、天麻汤主之。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解。平人头痛属火与痰者多,若肥人多是湿痰,二陈加苍术;人瘦多是血虚与火,酒炒芩连荆防薄荷芎归之类。巅顶痛甚,加 本酒炒升柴。东垣曰:顶巅痛,须用 本去川芎。
头痛不可专泥风药愈虚其虚,使风入于脑,永不可拔。亦不可偏于逐火,使风火上乘空窍而从眼出,如腐之风火相煽,而成衣焉。谚云:医得头风瞎了眼,此之谓也。
总之,头痛、头风,皆因清阳之气有亏,精华之血有损,不能交会卫护于首,以致浊阴外邪犯之。若从标疏散清理,不过徒取近功。然益虚其虚,旋踵愈甚,(张)每重用八味汤,加牛膝、五味子,食前早晚服之,浊阴降,真阴生,雷火熄,真火藏,上下整肃,不惟头病既痊,精神亦可倍长矣
头摇大小总论合参
头摇者,本属于风,实因于火,《经》所谓: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木得风则摇动,乃肝经火盛,而生虚风也。故高年病后辛苦,人多犯之,因气而虚,而火犯上故动也。是以小儿有病摇头三年不止者,以河车入常服药中而愈。
《灵枢》曰: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浸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为痿厥。
眉眶骨痛大小总论合参
眉眶骨痛有二,俱属肝经风热与痰,或作风痰,其治类痛风。然脑为髓海,而肾主骨,多由肾阴不能养骨髓,少以致脑,虚火起于中,寒束于外,疼之所始也。凡高骨之处,及眉毛所生之地,皆属本脏之精气荣养。若其脏之精气亏损,则其地之毫毛骨肉不荣矣。故《灵枢》曰: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由是观之,眉棱骨痛者,此肝血既失其养,而肾水亦不荣于骨矣。故主三年之内,有大风疾至,明其根本既拔,而外邪乘袭也。治之者,必宜滋补肝肾为主,少佐风药,以使上达。如不知此,徒以辛热发散为事,则阴道愈亏,益增其害矣。
头重大小总论合参
东垣曰:头重如山,湿气在头也,红豆散搐鼻取之。盖病上头脑,若药攻肠胃,是诛伐无过矣。故于鼻内取之,犹物在高巅之上,必用射而得之也。
颈项痛
邪客三阳则痛,寒搏则筋急,风搏则筋弛,左属血,右多属痰,丹溪治之用二陈汤,加酒芩、羌活、红花,服二剂而愈。有闪挫及失枕而项强痛者,皆由肾虚,不能荣筋也,六味地黄汤加秦艽。
菊花散
治风热上攻,头痛不止。
甘菊花 石膏 防风 旋复花 枳壳 蔓荆子 甘草 羌活(各一钱五分) 姜水煎服。
红豆散
治头重。
羌活 连翘 红豆 三味等分,为末,搐鼻。
一方治头痛连眼痛,此风痰上攻,须用白芷开之。
川芎 白芷 防风 本 细辛 当归 雨前芽茶(各等分) 水煎服。
不卧散
治头痛不可忍者。
元胡索(十枚) 青黛(二钱) 猪牙皂角(肥实者,刮去皮及子,二两) 为末,水丸,小饼子,如杏仁大,用时令病者,仰卧,以水化开,竹管送入,男左女右,鼻中觉药味至喉少酸,令病者坐,却咬定铜铁一个,于当门齿上,当见涎出成盆即愈。
芎归汤
治着湿头痛身重,眩晕痛极。
附子 白术 川芎 桂心 甘草 姜枣水煎服。
顺气和中汤
治气虚头痛,此药升阳补气自愈。
黄 (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甘草(炙,七分) 白术 陈皮 当归 芍药(各五分)升麻 柴胡(各三分) 细辛 蔓荆子(各二分) 川芎水煎食后服。
白归汤
治血虚头痛。
川芎 当归 白芍 水煎服。一方加甘菊去心蒂。
四神散
治妇人血风,眩晕头痛。
菊花 当归 旋复花 荆芥穗(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用葱白茶末煎汤,食前温服。
祛风清上丸
治风热上攻,眉棱骨痛。
酒芩 白芷(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 柴胡(一钱) 荆芥(八分) 川芎(一钱二分)羌活(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食后服。
芎辛导痰汤
治痰厥头痛。
川芎 细辛 南星(各一钱五分) 半夏 茯苓(各一钱二分) 陈皮 片芩(酒炒,一钱二分) 枳实(一钱) 甘草(五分) 如挟风热甚者,加石膏三钱,菊花一钱,姜水煎,食后服。
芎附散
治产后败血作梗,头痛诸药不效。
大附子一枚,酽醋一碗,用火四畔炙透,蘸醋令尽,去皮、脐,加川芎一两,并为细末,每服一钱,茶清调下。
凡头内如虫蛀响,名天白蚁,用茶子细一吹鼻中。
古一妇人,患偏头痛,鼻塞不闻香臭,常流清涕,或作臭气,遍服头痛药不效,人无识此,或曰:脑痈,但服局方芎犀丸,不十数服,忽作喷涕,突出一挺稠脓,其疾即愈。
芎犀丸
治年久偏正头疼,不闻香臭。
川芎 石膏 薄荷(各四两) 朱砂(四两,内用一两为衣) 人参 茯苓 甘草(炙)细辛(各二两) 犀角(生用、镑) 栀子(各一两) 阿胶 蛤粉(炒一两五钱)麦冬(去心,三两) 为末,蜜丸,弹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或二丸,食后茶清化下。
方脉雷头风合参
雷头风者,结核块于头上而痛者是也,用茶调散吐之,次用神芎丸之下,后服消风散热。又曰:雷头风者,痰结核块,先有于头上,随遇而发,或劳役酒色,及食 炙动风发毒之物,或红或肿,而痛作矣。憎寒壮热,状如伤寒,急则治其标,针而血出,风散火灭,痛因减去。东垣曰:病在三阳,盖三阳之脉,皆会于头也。不可过用寒药,宜清震汤治之用荷叶者,取色青而香,形仰象震,如类象形也。
神芎丸(又名显仁丸)
所谓实者下之,能去膈上滞痰,一切热症,除痰饮,消酒食,清头目,利咽膈,能令结滞宣通而愈。
大黄(锦纹者) 黄芩(中枯者,各二两) 牵牛 滑石(各四两) 为末,水丸或蜜丸,小豆大,温水下十丸,至十五丸,每日二服。
茶调散(又名二仙散)
瓜蒂 茶叶 为末,齑汁调服,取吐。
清震汤
升麻 苍术 薄荷 为末,每服五钱,水煎七分,烧全荷叶一个,研细调药,食后温服。
又曰:前论俱以结核疙瘩,而用风药论治,且指震为雷,恐犹未尽了,夫此病未有不因于痰火者,盖痰生热,热生风,故核块疙瘩,皆有形可征。痰火上升,壅于气道,兼于风化,则自然有声。轻则如蝉之鸣,重则如雷之响,以声如雷而为名,或以其发如雷之迅速也。设如前论尽作风热治之,恐认标而忘其本,故复附痰火一方于后。
白僵蚕(五分) 粉草(二钱) 半夏(牙皂姜汁煮,一两) 连翘(五钱) 片芩(七钱,酒炒) 陈皮(去白,盐煮) 桔梗(各五钱) 大黄(酒蒸九次,二两) 薄荷叶(三钱)白芷(二钱) 天麻(五钱,酒浸) 青礞石(二钱) 为末,水法为丸,如绿豆大,食后临卧,茶吞二钱,以痰利为度。后用清痰降火煎药调理。
头风白屑,肝经风盛也。大便实,则泻青丸,虚则消风散。
外用山豆根,浸油涂之,或以乳汁调涂。
又方用白芷、零陵香各等分,为末,浸香油涂之,候三五日,篦去,二三次,永不再生。
方脉头眩晕合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