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注〕夫形充空虛,無身也,無身,故能委蛇。委蛇任性,而悚懼之情怠也。
〔疏〕夫形充空,則與虛空而等量;委蛇任性,故順萬境而無心;所謂廖體出聰,離形去智者也。只為委蛇任性,故悚懼之情怠息。此解第二聞樂也。
吾又奏之以無息之聲。
〔注〕意既怠矣,乃復無怠,此其至也。
〔疏〕再聞至樂,任性逶迤,悚懼之心,於焉怠息。雖復賢於初聞,猶自不及後聞,故奏無怠之聲。斯則以無遣怠,故郭注云,怠既怠矣,乃復無怠,此其至者也。此是第三奏也。
調之以自然之命,
〔注〕命之所有者,非為也,皆自然耳。
〔疏〕調,和也。凡百蒼生,皆以自然為其性命。所以奏此咸池之樂者,方砍調造化之心靈,和自然之性命也已。
故若混逐叢生,
〔注〕混然無係,隨後而生。
〔疏〕混,同。生,出。同風物之動吹,隨叢林之出聲也。
林樂而無形;
〔注〕至樂者,適而已。適在體中,故無別形。
〔疏〕夫叢林地籟之聲,無心而成至樂,適於性命而已,豈復有形也。
布揮而不曳,
〔注〕自布耳。
〔疏〕揮動四時,布散萬物,各得其所,非由牽曳。
幽昏而無聲。
〔注〕所謂至樂。
〔疏〕言至樂寂寥,趣於視聽,故幽冥昏閤而無聲響矣。
動於無方,
〔注〕夫動者豈有方而後動哉。
〔疏〕夫至樂之本,雖復無聲,而應動隨時,實無方所,斯寂而動之也。
居於窈冥;
〔注〕所謂寧極。
〔疏〕雖復應物隨機,千變萬化,而深根寧極,怛處寶冥,斯動而寂也。
或謂之死,或謂之生;或謂之實,或謂之榮;行流散徙,不主常聲。
〔注〕隨物變化。
〔疏〕夫春生冬死,秋實夏榮,雲行雨散,水流風從,自然之理,日新其變,至樂之道,豈常主聲也。
世疑之,稽於聖人。
〔注〕明聖人應世非唱也。
〔疏〕稽,留也。夫聖人者,譬幽谷之響,明象之照,對之不知其所以來,絕之不知其所以往,物來斯應,應而志懷,豈預前作法而留心應世。故行留散徙,不主常聲,而世俗之人,妄生疑惑也。
聖也者,達於情而遂於命也。
〔注〕故有情有命者,莫不資焉。
〔疏〕所言聖者,更無他義也,通有物之情,順自然之命,故謂之聖。
天機不張而五官皆備,此之謂天樂,
〔注〕忘樂而樂足,非張而後備。
〔疏〕天機,自然之樞機。五官,五藏也。言五藏各有主司,故謂之官。夫目視耳聽,手把腳行,布網轉丸,飛空走地,非由倣效,稟之造物,豈措意而後能為。故五藏職司,素分備足,天樂之美,其在玆也。
無言而心悅。
〔注〕心悅在適,不在言也。
〔疏〕體此天和,非由措意,故心靈適悅而妙絕名言也。
故有眾氏為之頌曰: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汝欲聽之而無接焉,而故惑也。
〔注〕此乃無樂之樂,樂之至也。
〔疏〕崁氏,神農也。美此至樂,為之章頌。大音希聲,故聽之不聞;大象無形,故#13視之不見;道無不在,故充滿天地二儀;大無不包,故囊括六極。六極,六合也。假欲留音聽之,亦不可以耳根承接,是故體玆至樂,理趣幽微,心無分別,事同愚惑也。
樂也者,始於懼,懼故祟;
〔注〕懼然悚聽,故是祟耳,未大和也。
〔疏〕以下重釋三奏三聽之意,結成至樂之道。初聞至樂,未悟太和,心生悚懼,不能放釋,是故禍祟之也。
吾又次之以息,息故遁;
〔注〕進稍滅也。
〔疏〕再聞之後,情意稍悟,欲懼心怠退,其逵遁滅也。
卒之於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載而與之俱也。
〔注〕以無知為愚,愚乃至也。
〔疏〕最後聞樂,靈府淳和,心無分別,有同閤惑,蕩蕩默默,類彼愚迷。不怠不懼,雅符真道,既而運載無心,與物俱至也。
孔子西遊於衛。顏淵問師金曰:以夫子之行為奚如?
〔疏〕衛本昆吾之邑,又是康叔之封。自魯適衛,故曰西遊。師金,魯太師,名金也。奚,何也。言夫子行仁義之道以化衛侯,未知此衍行用可不邪?
師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窮哉。
〔疏〕言仲尼歡哲明敏,才智可惜,守先王之聖述,執堯舜之古道,所以頻遭辛苦,屢致困窮。
顏淵曰:何也?
〔疏〕問窮之所以也。
師金曰: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筐衍,巾以文繡,尸祝齋戒以將之。
〔疏〕此下譬喻,几有六條:第一芻狗,第二舟車,第三桔桿,第四植梨,第五狙狠,第六妍醜。芻狗,草也,謂結草為狗以解除也。衍,筍也。尸祝,巫師也。將,送也。言芻狗未陳,盛以筐筒之器,覆以文繡之巾,致齋潔以表誠,展如在之將送,庶其福祉,貴之如是。
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將復取而盛以筐衍,巾以文繡,遊居寢外其下,彼不得夢,必且數咪焉。
〔注〕廢棄之物,於時無用,則更致他妖也。
〔疏〕踐,履也。首,頭也。脊,背也。取莫#14曰蘇。爨,炊也。咪,魘也。言芻狗未陳,致斯肅敬。既祭之後,棄之路中,故行人履踐其頭脊,蘇者取供其炊爨。方將復取而貴之,盛於筐衍之中,覆於文繡之下,敖遊居處,寢勝其傍,假令不致惡夢,爻當數數遭魘。故郭注云,廢棄之物,於時無用,則更致他妖也。
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陳芻狗,取弟子遊居寢臥其下。故伐樹於宋,削邊於衛,窮於商周,是非其夢邪?
〔疏〕此合芻狗之譬,并合孔子窮義也。先王,謂堯舜禹湯,先代之帝王也。憲章文武,祖迷堯舜,而為教述,故集聚弟子,敖遊於仁義之域,辟寢於禮信之鄉。古法不可執留,事同已陳芻狗。伐樹於宋者,孔子曾遊於宋,與門人講說於大樹之下,司馬桓魁欲殺夫子,夫子去後,桓魅惡其坐處,因伐樹焉。削,刻也。夫子嘗遊於衛,衛人疾之,故刻削其迸,不見用也。商是殷地,周是束周,孔子歷聘,曾因於此。良田執於聖迸,故政斯弊。狼狽如是,豈非惡夢邪。
圍於陳蔡之問,七日不火食,死生相與鄰,是非其昧邪?
〔注〕此皆絕聖棄知之意耳,無所稍嫌也。夫先王典禮,所以適時用也。時過而不棄,即為民妖,所以興矯效之端也。
〔疏〕當時楚昭王聘夫子,夫子領徒宿於陳蔡之地。蔡人見徒眾極多,謂之為賊,故興兵圍繞,經乎七日,糧食罄盡,無復炊爨,從者餓病,莫之能興,憂悲困苦,鄰乎死地,豈非遭於已陳芻狗而魘邪。
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莫如用車。以舟之可行於水也而求推之於陸,則沒世不行尋常。
〔疏〕夫舟行於水,車行於陸,致於千里,未足為難。若推舟於陸,求其運載,終沒一世,不可數尺。
古今非水陸與?周魯非舟車與?今薪行周於魯,是猶推舟於陸也,
〔疏〕此合諭#15也。薪,求也。亦#16今古代殊,豈異乎水陸。周魯地異,何異乎舟車。
勞而無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無方之傳,應物而不窮者也。
〔注〕時移世異,禮亦宜變,故因物而無所係焉,斯不勞而有功也。
〔疏〕方,猶常也。傳,轉也。言夫子執先王之迸,行衰周之世,徒勞心力,卒不成功,故削進伐樹,身遭殃禍也。夫聖人之智,接濟無方,千轉萬變,隨機應物。未知此道,故嬰斯禍也。
且子獨不見夫桔檸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於人。
〔疏〕桔桿,挈水木也。人牽引之則倪下,拾放之則仰上。倪仰上下,引拾以人,委順無心,故無罪。夫人能虛己,其義亦然也。
故夫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不矜於同而矜於治。
〔注〕期於合時宜,應治體而已。
〔疏〕矜,美也。夫三皇五帝,步驟殊時,禮義威儀,不相泌襲,美在逗機,不治以定,不貴率今以同古。
故譬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其猶祖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
〔疏〕夫租梨橘柚,甘苦味殊,至於嗷嚼而皆可於口。譬三皇五帝,澆淳異世,至於為政,咸適機宜也。
故禮義法度者,應時而變者也。
〔注〕彼以為美而此或以為惡,故當應時而變,然後皆適也。
〔疏〕帝王之進,蓋無常準,應時而變,不可執留,豈得膠柱刻船,居今行古也。
今取猥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齡齧挽裂,盡去而後嫌。觀古今之異,猶猥狙之異乎周公也。
〔疏〕嫌,足也。周公聖人,譬淳古之世;狙緩狡默,諭澆競之時。是以禮服雖華,狠狙不以為美;聖進乃貴,末代不以為尊。故毀禮服,狠狙始嫌其心;棄聖邊,蒼生方適其性。
故西施病心而臏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殯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織,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疏〕西施,越之美女也,貌極妍麗,既病心痛,噸眉苦之。而端正之人,體多宜便,因其噸蹙,更益其美,是以問里見之,彌加愛重。鄰里醜人,見而學之,不病強噸,倍增其陋,故富者惡之而不出,貧人棄之而遠走。拾己效物,其義例然。削進伐樹,皆學噸之過也。
彼知美殯而不知臏之所以美。
〔注〕況夫#17禮義,當其時而用之,則西施也;時過而不棄,則醜人也。
〔疏〕所以,猶所由也,噸之所以美者,由乎西施之好也。彼之醜人,但美噸之麗雅,而不知由西施之妹好也。
惜乎,而夫子其窮哉。
〔疏〕總會後文,結成其旨。窮之事述,章中具載矣。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聘。
〔疏〕仲尼雖領徒三千,號素王,而盛行五德,未聞大道,故從魯之沛,自北租南而見老君,以詢玄極故也。
老聘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
〔疏〕聞仲尼有當世賢能,未知頗得至道不?答言未得。自楚望魯,故曰北也。
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
〔疏〕問:於何處尋求至道?
曰:吾求之於度數,五年而未得也。
〔疏〕數,算衍也。三年一閏,天道小成,五年再閏,天道大成,故言五年也,道非衛數,故未得之也。
老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哉?
〔疏〕更問:求道用何方法?
曰:吾求之於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
〔注〕此皆寄孔老以明絕學之義也。
〔疏〕十二年,陰陽之一周也。而未得者,明以陰陽取道,而道非陰陽。
故下文云,中國有人,非陰非陽。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他也,
〔疏〕夫至道深玄,妙絕言象,非無非有,不自不他。是以不進默於君親,豈得告於子弟。所以然者,無他由也。故記孔老二君聖以明玄中之玄也。
中無主而不止,
〔注〕心中無受道之質,則雖聞道而過去也。
〔疏〕若使中心無受道之主,假令聞於聖說,亦不能止住於胸懷,故知無他也。
外無正而不行。
〔注〕中無主,則外物亦無正己者也;故未嘗通也。
〔疏〕中既受道之心,故外亦無能正於己者,故不可行也。
由中出者,不受於外,聖人不出;
〔注〕由中出者,聖人之道也,外有能受之者乃出耳。
〔疏〕由,從也#18從內出者,聖人垂進顯教也。良由物能感聖,故聖人不應,若使外物不能稟受,聖人亦終不出教。
由外入者,無主於中,聖人不隱。
〔注〕由外入者,假學以成性者也。雖性可#19學成,然要當內有其質,若無主於中,則無以藏聖道也。
〔疏〕隱,藏也。由外入者,習學而成性也。由其外稟聖教,冥在心中,若使素無受入之心,則無藏於聖道。
名#20公器也,
〔注〕夫名者,天下之所共用。
〔疏〕名,嗚也。公,平也。器,用也。名有二種:一是命物,二是毀譽。今之所言,是毀譽名也。
不可多取。
〔注〕矯飾過實,多取者也,多取而天下亂也。
〔疏〕夫令譽善名,天下共用,叉其多取,則矯飾過實而爭競斯起也。
仁義,先王之蓮廬也,
〔注〕猶傳舍也。
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觀而多責。
〔注〕夫七義者,人之性也。人性有變,古今不同也。故遊寄而過去則冥,若無滯而係於一方則見。見則偽生,偽生而責多矣。
〔疏〕蓬廬,逆於傳合也。觀,見也,亦久也。夫還廬舍客,不可久停;仁義禮智,用訖宜廢。客停久,疵釁生;聖迸留,過責起。
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託宿於義,
〔注〕隨時而變,無常迸也。
以遊逍遙之墟,
〔疏〕古之真人,和光降逃,逗機而行博愛,應物而用人群,何異乎假借塗路,寄託宿止,暫時遊寓,蓋非真實。而動不傷寂,應不離真,故怛逍遙乎自得之場,彷徨乎無為之境。
食於苟簡之田,立於不貸之圃。
〔注〕苟,且也。簡,略也。貸,施與也。知止知足,食於苟簡之田;不損己物,立於不貸之圃。而言田圃者,明是聖人養生之地。
逍遙,無為也;
〔注〕有為則非仁義。
苟簡,易養也;
〔注〕全從其簡,故易養也。
〔疏〕只為逍遙累盡,故能無為恬淡。苟簡,苟且簡素,自足而已,故易養也。
不貸,無出也。
〔注〕不貸者,不損己以為物也。
〔疏〕不損我以益彼,故無所出。此三句覆釋前義也。
古者謂是釆真之遊。
〔注〕遊而任之,斯#21真采也。釆真則色不偽矣。
〔疏〕古者聖人行苟簡等法,謂是神采真實而無假偽,逍遙任適而隨化遨#22遊也。
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
〔注〕天下未有玖所非自累者,而各沒命於所是。所是而以沒其命者,非立乎不貸之圃也。
〔疏〕夫是富非責,責於貨賄者,豈能讓人財祿。是顯非隱,滯於榮位者,何能與人名譽。親愛權勢,矜夸於物者,何能與人之柄。柄,權也。唯厭穢風塵,羶躁榮利者,故能棄之若遺。
操之則慄,舍之則悲,
〔注〕舍之悲者,操之不能不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