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帝突问脏腑寒热相移。则为何如之病。盖承上章而复论疟气之厥逆也。寒热者。邪正阴阳之气也。如邪舍于脏腑募原之间。阴阳外内相乘。则为往来之寒热。如脏邪传移于脏。腑邪传移于腑。则为气逆之变病矣。是以此篇单论五脏六腑。寒热相移。杨元如曰。疟邪不解。多生变病者。当知气厥之所致。倪冲之曰。疟不死人。病疟而有死者。传脏故也。)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按下文肾移热于脾。此移寒于肝。
亦当作脾。脾主肌肉。寒气化热。则腐肉而为痈脓。脾统摄元真之气。脾脏受邪。故少气也。)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肝主血。寒则血凝泣。经曰荣气不行。乃发为痈。肝主筋。故筋挛也。)肝移寒于心。狂。隔中。(肝为阳脏。而木火主气。阳并于阳故狂。心居膈上。肝处膈下。母子之气。上下相通。肝邪上移于心。留于心下。故为隔中。盖言脏不受邪。五脏之寒热相移。留薄于脏外而干脏气。不伤脏真者也。倪冲之曰。治五脏者半死半生。盖病脏气者生。伤脏真者死。)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受心邪。则不能通调水液而惟下泄矣。肺为金水之原。寒随心火。消烁肺精。是以饮一溲二者。肺液并消。故为不治之死证。)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夫在地为水。在天为寒。肾为水脏。肺主生原。是以肺之寒邪。下移于肾。而肾之水气。反上涌于肺矣。大肠乃肺之府。肺居膈上。故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有声。如以囊裹浆者。
水不沾流。走于肠间也。倪冲之曰。肺移于肾。肝移于心。传其我所生也。肾移于脾。脾移于肝。侮其所不胜也。心移于肺。乘其己所胜也。)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肝主血。故热甚则衄。)肝移热于心则死。
(心主君火而不受邪。邪热乘之。故死。)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心肺居于膈上。火热淫于肺金。则金水之液涸矣。
膈消者。膈上之津液耗竭。而为消渴也。)肺移热于肾。传为柔 。(肾者水也。而生骨。肾脏燥热则髓精不生。是以筋骨痿弱。而为柔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 。死不可治。(太阴湿土主气。不能制水。而反受湿热相乘。脾气虚伤。
则不能磨运水谷。而为肠 下利。谷气已绝。故为不治之死证。)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者。胞之室也。冲任起于胞中。为经血之海。胞移热于膀胱。是经血之邪移于膀胱。故溺血。热则水道燥涸。故癃闭也。张兆璜曰。脏为阴。腑为阳。故脏邪相传。有寒有热。腑邪相传。但热不寒。盖寒邪在腑。亦化热矣。)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
上为口麋。(小肠之脉。络心循咽。下膈属小肠。小肠之下。名曰阑门。济泌别汁。渗入膀胱。膀胱反移热于小肠。是以膈肠不能下渗。湿热之气。反随经上逆。而口为之糜烂矣。)小肠移热于大肠。为 瘕。为沉。( 音伏与伏同。瘕者假也。假津血而为聚汁也。盖小肠主液。大肠主津。小肠移热于大肠。则津液留聚。而为伏瘕矣。沉、痔也。小肠主火。
大肠主金。火热淫金。则为肠痔。邪气脏腑篇曰。肾脉微涩为不月沉痔。曰沉者。抑上古之省文。或简脱耶。朱圣公曰。诸家注释。皆以沉为伏瘕沉滞。按经文用二为字。是系二证。不可并作一证论。当以师注为是。)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胃主受纳水谷。大肠为传导之官。大肠热邪。反逆乘于胃。是以胃热则消谷善食。阳明燥热。则荣卫津液不生。故虽能食而瘦。亦、解 也。谓虽能食而身体懈惰。故又谓之食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五脏六腑之生气。皆取决于胆。胆气燥热则生阳不升。故身体懈惰。胃气热则消谷善饥。故亦曰食 。张兆璜曰。足少阳之疟。
令人身体解 。今胃移热于少阳。故亦名曰食 。)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音遏。胆气上升。则热随入脑。挟鼻两旁曰 。辛 者。鼻 辛酸也。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盖脑为精髓之海。髓者骨之充也。
脑者阴也。故脑渗则为涕。愚按胞胆脑髓。奇恒之府也。肠胃膀胱。四形脏也。论奇恒之府相传者。谓胆与脑。胞与膀胱。无经络之相通。乃热邪在气而气相乘也。至于肠胃之逆传。亦邪热在气而不在腑。故为伏瘕食 之证。而不得从下解。杨元如曰。肾主藏精而居下。脑为精髓之海而居上。胆者中精之府也。三者并主藏精。精气相通。故胆邪移入于脑。倪冲之曰。少阳属肾。胆气通于脑。脑髓通于肾。是精气之上下循环。)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此总释脏腑寒热相移。皆在气而不在经。故曰得之气厥也。夫热气上升。迫于络脉则为衄。淡渗皮毛之血。不能化液为汗则为蔑。
邪热伤气而阳气虚则目瞑。言邪出于脑。则传于气分。而为衄蔑瞑目之证。并释经脉内连脏腑。如脏邪在经。入脏则死。
腑邪在经。则溜于肠胃而从下解。此邪在脏腑气分。故外内相乘。则为寒热之往来。脏腑相移。则为寒热之气厥。此在气而不在经。故篇名气厥论。而末结曰。得之气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