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2章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离合真邪论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此盖言先立针经八十一篇。论九针之道。然众多博大。不可胜数。故愿闻要道。要道者。以神藏五。合形藏四。以应九候也。故曰着之骨髓者。藏之深隧也。藏之肝肺者。知血气之诊也。歃血而受者。藏之于心也。不敢妄泄者。藏之于中也。盖必先定五脏之神。而后知死生之分。察病之所在。以调其虚实。故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此篇首论九针九候之道。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

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气也。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也。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于十二经脉也。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也。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八正之虚风。八风之邪。舍于骨节腠理之间也。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

此天地之至数。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中合人之九脏九窍。三部九候也。贵贱更互者。四时五行之气。以王者为贵。而相者为贱也。冬阴夏阳者。下文之所谓沉细悬绝。为阴主冬、躁盛喘数。为阳主夏也。帝言九针之道。以通其意于针经。今愿闻简要之道。是以伯答三部九候之法。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道。不必存矣。是以针解篇之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与灵枢九针论之多有不同。盖灵枢论十二原。本经以三部九候为原也。)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六节藏象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岐伯曰。

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始于一。终于九者。天之数也。曰天地之至数者。言天包乎地。地气通于天也。故曰令合天道。)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一者。奇也。阳也。故应天。二者。偶也。

阴也。故应地。三者。参也。故应人。因三才而三之则为九。以应九野。九野者。九州分野。上应天之二十八宿也。朱永年曰。天以应皮。地以应肉。人以应血脉。一部之中。有皮。有肉。有血脉。有合于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

九野。是为九九八十一也。)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人有三部。部有三候者。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也。决死生者。观其形气。别其阴阳。调其血脉。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也。

处百病者。表里阴阳。寒热虚实之为病也。调虚实者。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也。除邪疾者。去血脉。除邪风也。)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是以一身之中有三部。一部之中。而各有天地人。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以实为虚。以邪为真。绝人长命。予人夭殃。故必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乃以为刺法之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在额两分。上循于顶。足太阳膀胱脉也。太阳为诸阳主气。故主上部天。)上部地。两颊之动脉。(在鼻两旁。近于巨 之分。足阳明胃脉也。二阳之气而主土。故为上部地。)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在耳前曲车下陷中。手太阳小肠脉也。夫心主血而小肠为之使。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脉也。故主上部人。此阳气之在上也。朱永年曰。

天主气。足太阳为诸阳主气也。地应肉。足阳明胃土之主肌肉也。人主血脉。手太阳与少阴相为表里也。)中部天。手太阴也。(两手气口之动脉。手太阴脉也。五脏之应天者肺。然脏为阴。故主中部天。徐公遐曰。中部天。故能主周身之气。)中部地。手阳明也。(在大指次指歧骨间。合谷之分。动应于手。手阳明大肠脉也。阳明居中土。故主中部地。)中部人手少阴也。(在锐骨端之动脉。手少阴心脉也。三以应人。人主血脉。心藏血脉之气。故主中部人。)下部天。足厥阴也。

(在毛际外。气冲下。五里之分。动应于手。足厥阴肝脉也。厥阴为阴中之少阳。主春生之气。故主下部天。)下部地。

足少阴也。(在足内踝后。太溪之分。动脉应手。足少阴肾脉也。肾为牝脏而居下。故主下部地。)下部人。足太阴也。

(在鱼腹上越筋间。箕门之分。动脉应手。足太阴脾脉也。脾为阴脏而居中。故主下部人。)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此以下部之三候。以候膈下之三神脏焉。徐公遐问曰。上部地。以候阳明之气。奚复以下部地而候胃气耶。曰。所谓阳明者。胃之悍气。上冲于头。循咽上走空窍。下客主人。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所谓胃气者。乃水谷柔和之气。与阳热 悍之气有别。故以下部之脾脉候之。细参本经。及灵枢伤寒诸经。其义自明矣。然荣卫气血。皆由胃气之所资生。故复以脾脉兼候胃气。曰。脾之本脉。亦可候胃气耶。曰。脾与胃以膜相运。

雌雄相应耳。是以仲景以胃脉之趺阳。而候脾气。岐伯以脾脉之箕门。兼候胃气。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肺属干金而主气。故天以候肺。

心主血脉而居肺之下。故人以候心。胸中。膻中也。宗气之所聚也。宗气者。阳明水谷之所资生。故地以候胸中之气。

此以中部之三候。以候膈上之二神脏。中土之二形脏焉。张二中曰。地以候胸中之气者。言中部之候。亦兼候阳明之胃气也。今始知三部之中。而皆有阳明之胃气焉。张兆璜曰。太阳之脉下入缺盆。络肺贯膈。故以候胸中。)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太阳为诸阳主气。

其经脉上额交巅。会于脑。出于项。故天以候头角之气。足阳明之气。胃腑之所生也。其经脉起于鼻交 中。上入齿中。

还出挟口环唇下。故地以候口齿之气。手太阳者。少阴心脏之府也。其经脉上目锐 。入耳中。为听宫。故人以候耳目之气。此以膺喉头首。以候三形脏焉。盖阳藏之气在上也。朱永年曰。阳明之脉。起于鼻交 中。手太阳之脉。抵鼻。

是上部之三候。以候耳目口鼻之七窍者也。所谓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也。合腰尻下窍。共为九窍。故曰。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按针解篇曰。人齿面目应星。盖谓人面有七孔。以应七星也。)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

(三部之中。而有九候。)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九候之中。而各有三焉。)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兼三才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者。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左胁应春分。左手应立夏。膺喉头首应夏至。右手应立秋。右胁应秋分。右足应立冬。腰尻下窍应冬至。六腑膈下三脏应中州。凡此九者。以候脏腑阴阳之气。故九野为九藏。按星书。立春应天文箕尾分野。禹贡冀州之域。春分应天文心房分野。禹贡徐州之域。立夏应天文翼轸分野。禹贡荆州之域。夏至应天文井鬼分野。禹贡雍州之域。立秋应天文参井分野。禹贡梁州之域。秋分应天文奎娄分野。禹贡兖州之域。立冬应天文危室分野。禹贡青州之域。冬至应天文斗牛分野。禹贡扬州之域。中州应天文张柳分理。禹贡豫州之域。故以身形应九野。九野而合九藏。九藏外通九窍。九野外合九州。而皆通乎天气。是以兼三才而三之。为九九之数。下经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即此义也。)故神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神藏者。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也。形藏者。胃与大肠小肠膀胱。

藏有形之物也。夫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是五脏之神。由肠胃津液之所生也。胃主化水谷之津液。大肠主津。小肠主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故以四腑为形脏。而人之阴阳气血。

肌肉经脉。皆由此九藏之所生也。)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夭、死色也。言五脏之神气。由形藏之资生。五色之外荣。由五脏之所发。此以九藏九候之气。而复归重于五脏之神气焉。)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候者。候三部九候之脉而刺之也。肥人者。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其气涩以迟。刺此者。宜深而留之。瘦人者。皮薄色少。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宜浅而疾之。实者。邪气盛也。虚者。精气夺也。宜泻者。迎而夺之。宜补者。追而济之。去血脉者。除菀陈也。盖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然后泻有余。补不足。无问其病之可否。必候其气至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