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7章

即两肾之中也。故以尺部之向里以候之。即如胸中膻中者。肺脏与中气相通。膻中乃心主之相位。杨元如曰。所谓外者。乃六脉之本位。盖脉居歧骨之外。故以本位为外。而偏于里者为内也。上节内字。训作部字。此之里字。即是内字。)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中附上者。附左尺而上。左手之关脉也。心肝居左。故左以候肝。膈者。胸胁内之膈也。肝居胁内。故以关候肝。膈气在中。故以内候膈。杨元如曰。膈者。谓膈肉之下。肝脾所居之郛郭也。莫子晋曰。胸中在上。腹中在下。膈居中央。故分寸关尺。内以候之右。附上以候脾胃。则肺与大肠心与小肠不言而可知矣。)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右外者。附右尺而上。右手之关脉也。脾主中土。故以肝内候脾。阴内而阳外。故以关外候胃。

张兆璜曰。此章以形身配天地之上下四旁。以土居中央。故以关内候脾。莫子晋问曰。六腑只候胃。而别腑何以候之。

曰。五脏之血气。皆胃腑之所生。故脏气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是以本经凡论五脏。必及于胃。而余腑多不与焉。然而脏腑雌雄。各有并合。故曰。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知阴者知阳。知阳者知阴。会心者自明也。莫仲超曰。诊候之法。各有不同。如此篇之法。以左右之前后两旁上下。以候形身之外内上下者也。如三部九候之法。以脉之上中下。而候形身脏腑之上中下也。有以心肝居左。脾肺居右。浮为在腑。沉为在脏。盖以脏腑之经气相举按轻重。而候五脏之气者也。诊法不同。各具其理。善诊者俱宜明了于心中。随机应变于指下。)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上附上右者。从右关而上。右寸口也。心肺居上为阳。故以两寸候气。胸中者。宗气之所居也。

经曰。宗气积于胸中。命曰气海。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行呼吸。)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左外、左寸口也。膻中者。臣使之官。心主之相位也。张兆璜问曰。经言心肝居左。脾肺居右。是脏气之出于左右。抑脏体之偏与。曰。天为阳。地为阴。东南为阳。西北为阴。圣人南面而立。左为阳。右为阴。天乙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是以心肝居左也。

地二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以脾肺居右也。此先天之五行。本于阴阳水火。分而上生。非脏体之谓也。又心主脉。

肝主血。血脉生于水精。是以左手三部俱主血。肺主周身之气。脾主元真之气。气生于火。是以右手三部皆主气。此皆阴阳互换之妙。善诊者不可不知。)前以候前。后以候后。(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寸为阳。尺为阴。故以两手关前以候形身之前。关后以候形身之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上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上竟上者。从尺关而直上于鱼也。下竟下者。从寸关而直下于尺也。夫身半以上为天。身半以下为地。此又以阴阳之气。竟上竟下。而候形身之上下也。张兆璜曰。前后上下。在竟字中分别。前后者。以寸尺定位也。上下者。从下而上。从上而下也。首言两旁。

次言前后。盖以两手之脉平以分之。有如文王之卦。离南坎北。震东兑西。以候形身之四旁。上竟上。下竟下者。有如伏羲之卦。竖以观之。而天地定位也。此章以人身配天地之六合。三部九候之法。配天地人三才。人与天地参也。)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上章以脉体而候形身脏腑之定位。此下以脉象而候阴阳邪正之盛虚。脉者。阴阳血气之荣行。粗大者。阳乘于阴也。阳在外。阴在内。阳乘于阴。故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

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此以脉之来去上下。以候阴阳上下外内之虚实。来疾去徐者。来盛去悠也。上实下虚者。寸实尺虚也。此气惟上逆。阳盛阴虚。所谓一上不下。寒厥到膝。气上不下。头痛癫疾是也。来徐去疾者。来微去盛也。上虚下实者。寸虚尺实也。此阳虚阴盛。为恶风也。盖风为阳邪。伤人阳气。在于皮肤之间。风之恶疠者。从阳而直入于里阴。是以去疾下实也。此言内因之病。从内而外。自下而上。外因之邪。从外而内。自上而下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此复申明外淫之邪。从阳而阴。自表而里也。阳气受邪。则正气虚伤。故来徐上虚。邪气内陷。故去疾下实。)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 仆。(此论脉因度数出入之有顺逆也。有脉者。言又有厥脉之因。厥脉之象。与上文之上盛下虚之厥脉。厥因不同也。夫脉始于足少阴肾。生于足阳明胃。输于足太阴脾。转而不回者也。如脉俱沉细而数者。此少阴厥也。少阴之气。不上合于阳明。转输于脏腑。故惟见少阴本脉之沉细也。阳明之热。反下入于阴中。故数也。若沉细数散者。此阴中所陷之阳。散而阴阳相乘。故为寒热也。如浮而散者。此复上逆于阳分。故为 仆。经曰。清浊之气相干。乱于头。则为厥逆眩仆。此言阴阳之气。不能上下和平。循度环转。如阳陷于阴中。则为沉细而数。如阴阳相乘。则为数散寒热。如阴反上逆于阳。则为浮散而 仆矣。)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此以浮沉躁静。而分手足之阴阳也。诸浮者。无论左右三部之浮。而皆在于阳分。其浮而躁者。在手之三阳也。终始篇曰。人迎一盛。在足少阳。一盛而躁。在手少阳。

即此意也。无论左右三部之细而沉者。皆在于阴分。其沉细而有静者。在足之三阴也。手之十指。以应天之十干。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地之十二支。故其有静者。知在足也。太阳少阴。为水火阴阳之主。故为热为骨痛也。)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此申明浮沉之在气而不在经也。所谓诸浮在阳。诸沉在阴者。在阴阳之气也。故为热为骨痛。

如在阳之脉。则脉见数动。而为便脓血之经证矣。阳热在经。故脉数动。热伤血分。故便脓血。经血下泄。故一代也。)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此论外淫之邪。而致阴阳气之为病者。脉证各有别也。诸过者。谓诸邪所伤。而为有过之脉也。有余者。邪气之有余也。阳气有余。则阳气受伤。故脉涩。如邪入于阴。则经血沸腾。故脉滑也。邪在阳分。故身热无汗。邪在阴分。

故多汗身寒。阴阳并受其邪。则无汗而寒也。)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推叶吹。此复结首章之义。首章以脉体而定形身脏腑之外内上下。此以邪病于形身脏腑之外内上下。而以脉象证之。推、详也。推详其脉气之偏于外内上下也。推而外之者。以左右之三指。向外以按之。脉偏盛向内而不外者。此邪在心腹之间而成积也。推而内之者。以左右三指。向内以候之。脉偏盛于外而不内者。邪在外而身有热也。推而上之者。以三指平按而审之。上而不下者。其气上盛下虚。当主腰足清冷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者。其气下盛上虚。当主头项痛也。外内论邪病之有余。上下论正气之不足。张兆璜曰。吹推二义皆可。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者。此邪病偏盛于外内。故即推之而不移。推而上之。

上而不下。推而下之。下而不上。此推详其正气之虚于上下。故推而上之。不曰下而不上。而曰上而不下。推而下之。

不曰上而不下。而曰下而不上。莫子晋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邪病正气又当互换外存参。)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此反结上文而言。所谓外内上下者。非浮沉举按之法也。若谓浮为在外。沉为在内。病腰脊痛而身有痹者。直按之至骨。如心腹之积。又当何如而按之。圣贤反复辨论。曲尽婆心。杨元如曰。病在阴者名曰痹。故当按之至骨。此复以浮沉举复。以候皮肉筋骨之浅深。类而推之。亦可内合于五脏。然又一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