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后汉书》(2)
当时,杜林已担任光禄勋这一要职,便上奏道:“防止犯罪的法律条文过于严酷繁杂,那么只求避免犯罪却不追求礼义廉耻的坏风气就会兴盛起来。孔子说过:‘执政者只是一味向民众训导禁令,如果谁个违反就施以刑罚,那么人们只求避免犯罪而缺少羞耻之心;如果对民众用仁义道德进行教诲,普遍推行礼义准则,那么人们就会有廉耻之心,而且都会心悦诚服地来服从治理。’ 所以,古代贤明的君王在治理国家时可说深谋远虑,他们制定法律以宽厚为原则,不设太重太多的条款,周朝的五种刑罚其种类不过三千。想我们大汉朝开始建立之时,详细考察了前代治政的得失,废除了秦朝的严刑苛政,制定了较为宽厚的法律,即老子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下民众欢欣鼓舞,人人对此感恩戴德。可是到了后来, 法律条文渐渐滋蔓苛刻起来,执法的官吏办起案来往往吹毛求疵,将无罪办成有罪,小罪办成大罪,冤假错案举不胜举。像接受果桃菜蔬这类小礼,也把它当成罪过,甚至将无伤仁义的小事办成了可以杀头的大案,造成天下没有一个廉洁的士人,没有一个道德完好的家庭,以致法律条款不能真正实行,上边政令不能真正通行,上下互相欺骗,在文牍上做手脚来回避法律的惩罚,这种弊风越演越烈,难以收拾。为此我认为还是遵循旧法办事,不要再增设什么新的法律条款了。”
光武帝采纳了杜林的意见。
史官评论道:威强能以自御,威力损失了就身危;伪装欺诈以谋私利,欺诈之术用尽了,其手法就完了;而忠信笃敬,虽蛮貊之邦也能通行,是因为道德之感化万物是特别深厚的。所以晋赵盾怀有忠心,杜林行义,烈士杨贤自逃以假其命。《易》上说“人之所助者信”,真是不错呀。
7.班超虎口脱险——— 《后汉书·班梁列传》节选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有大志,不拘小节。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用班超为假司马,率军另外取道攻击伊吾,交战于蒲类海,斩获很多敌军首级而回。窦固认为班超有将才,便派他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来到鄯善,鄯善王广恭敬而礼貌地接待了他,可是后来又忽然变得疏忽、懈怠起来。班超对他的部下说:“你们是否感觉到对我们的款待淡薄了,这必定是北匈奴的使者到了, 鄯善王对投靠何方已产生了犹豫。明智的人要善于在事物萌芽状态上发现问题,更何况事态已经那么的明显。”
于是,唤来随侍的胡人诈他道:“ 匈奴的使者来了好几天了,此刻还在吗? ”随侍的胡人很是惶恐,只得说了实话。班超于是立即把随侍的胡人关押起来,并将三十六名属下统统召集在一起,同他们一道喝酒,喝到酣畅之时,他便乘机激怒部下道:“ 你们和我同在绝域,都想立大功,以求富贵。现在匈奴的使者只来了几天,鄯善王广对我们的外交礼遇就变得冷淡。如果鄯善王广倒向匈奴,把我们抓起来送往匈奴,那我们的骸骨就要喂豺狼了,你们说我们该怎么办? ”部下说:“今天我们处在危急境地,生死都紧随司马您。”
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从现在的情势看来,只有趁着天黑用火攻袭击匈奴使者,在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的情况下, 必然大为恐惧,这样就可把他们全部歼灭。歼灭了这些使者,那么鄯善王就吓破了胆,我们就可以建功立业了。”
随从有点犹豫,说:“应当同郭恂商量一下。”班超厉声说:“吉凶取决于今晚。从事只是个普通的文官,一听这事,必然害怕,那反而会泄露了我们的计划,我们就将毫无所成地死去,这不是果决的壮士之所为! ”
大家说:“ 对!”
初更时分,班超便率领部属奔向匈奴使者营地。这时正刮着大风。班超叫十个人拿着鼓躲在匈奴使者驻地后边,约定说:“ 你们看到火攻起来了, 就都击鼓大声呐喊。”其余的人都拿着弓箭武器,埋伏在匈奴使者驻地的门前两边。班超顺风放火,前后击鼓喧哗,匈奴人吓得乱作一团。班超亲手杀死三个人,部属杀死了匈奴使者,还杀死了匈奴使者的随从三十多人并砍下了他们的脑袋。其余的一百多人全被烧死。
第二天,郭恂才知道这件事。他开始大吃一惊,一会儿脸色变了。班超知道他的意思是想要分功,便对郭恂说:“ 您虽然没有一同去破敌,我怎么会存心独占这份功劳呢?”郭恂这才高兴起来。班超便叫来鄯善王广,把匈奴使者的首级给他看,鄯善国举国震惊。班超便把这个事公开,并加以抚慰。于是鄯善王便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做人质。
史家评论:时事政务清平则文德被重用,而武略之士无法发挥他们的才能,因此汉代有人发愤壮胆,争先恐后献身夷狄以求得功名的人实在太多了。祭肜、耿秉首定征伐匈奴的计谋,班超、梁慬奋发雄略平定西域,最终能成功立名,享受爵位,向祖庙献功,为后人铭刻功勋,也是一个时期的有志之士啊。
8.马援马革裹尸——— 《后汉书·马援列传》节选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马援十二岁时就成了孤儿,年少而有大志,几个哥哥感到奇怪。曾教他学齐诗,但马援心志不能拘守于章句之间,就辞别兄长马况,想到边郡去耕作放牧。马况说:“你有大才,当晚些时才能成。好的工匠不告诉人以大木材,暂且听从你所喜爱。”新莽末年,天下大乱,马援最开始是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后来归顺光武帝,为刘秀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
马援注重广开恩信,宽以待下,按职务任吏,而他自己则只抓大事而已。宾客故人,日渐集中到他的门下。属官们有时谈到外面的事,马援总是说:“这是长史、掾史们的任务,不用告诉我。哀怜老子,使得清闲游乐。如果是大姓欺侮小民,狡黠的羌民不服从,那是太守的事罢了。”
一次,在靠近县城的地方,乡民们结伙械斗仇杀。人们误认为羌人要造反,惊慌失措,争先恐后涌人城来。狄道县县长闻变,赶到马援府门,请示关闭城门,整兵戒备。这时马援正与宾客饮酒,大笑说:“烧羌怎敢再来进犯我。晓谕狄道长回去守舍,胆小怕死的,可躲到床下去。”后来风波平静了,郡中人对马援的胆识都口服心服。
有一次,马援率军征战,凯旋回师快到洛阳的时候,很多老朋友前往迎接和慰劳。平陵人孟冀以善出计谋而闻名,也是马援的老友,他欢迎队伍中。马援一见孟冀,便对他说:“我本来希望您对我有一番金言玉论的,谁知您竟也同众人一样列队欢迎我。过去,伏波将军路博德四处征战,开拓了七郡之地,功劳卓著,但也只封了个数百户侯;如今我只立下了微小的战功,居然受封大县,功劳微薄而封赏厚重,这样下去,我怎么能长久地立身于世呢? 先生您有什么好法子能教教我? ”孟冀说:“我很愚蠢,实在想不出什么妙法。”马援说:“当今匈奴、乌桓还在扰乱我国的北疆,我想主动请求出师攻打他们。男子汉大丈夫要死就要死在边疆旷野,用马革包裹尸体归葬,怎么能躺在床上老死在儿女怀中呢?”
孟冀说:“如果要做烈士,理应如此。”
史家评论:马援腾声名于三辅,周旋于二帝,,怀着为国效劳的愿望累立战功,这是千载一时的机遇啊。马援戒人之祸,是很明智的,但他却不能自免于谗隙。难道功名之际,就是这么一条规律吗? 由于利不关己,为人谋事就明智;如真正能回观事物的智慧而为自己反躬自问的省察,这样对人就能宽恕对己就有自知之明了。
9.卓茂与人无争——《后汉书·卓茂列传》节选
卓茂字子康,是南阳郡宛人。他性宽仁恭爱,因此乡党故旧,就算行为才能与卓茂不同,也都愿意与他交往。
卓茂做丞相府吏时,一次骑马出门,有人指卓茂的马是自己丢失的。卓茂问道:“你的马丢了多久?”那人答道:“丢了一个多月了。”卓茂的马跟他已有数年,明知他认错了,却坦然解下马给了他,自己挽车而去,回头对那人道:“如果此马不是你丢的,希望你把它送到丞相府还给我。”后来,马主寻到了自己丢失的马,于是把卓茂的马送到丞相府归还他,叩头表示道歉。卓茂的与人无争就这样。
后来卓茂供职黄门,迁生为密县县令。他在县令任上视民如子,举善政以教人,口无恶言,官吏民众都敬爱他。一次,有人说卓茂下面的亭长曾接受他的米与肉的赠送。卓茂避开手下人问他说:“是你要送的呢,还是因为你有求于他而送的呢? 或者是你自己平常感到他对你有恩而送他的?”那人说:“是我自己要送他的。”卓茂说:“ 你送他他接受,为什么又说出来呢?”那人说:“我听说贤明之君能使人不害怕官吏,官吏也不取人财物。我现在害怕官吏,才送他东西,所以我才说出来。”卓茂说:“你是一个不懂事理的人啊。人之所以贵于禽兽,是因为有仁爱,知道互相尊敬往来。现在邻里长老尚且赠送食物,这是人道相亲,何况是官吏与民众呢? 官吏只是不应当以自己的威力向百姓强行索取罢了。人生在世,群居杂处,你独不想修好人际关系,难道还能远走高飞,不在人间生活吗?亭长向来是个好官,过年送点东西,合乎礼制。”那人说:“既这样,法律上为什么要禁止呢?”卓茂笑道:“法律设置的是大法礼顺的是人情。现在我以礼来教你,你必无怨恶,如以法律来惩治你,你也会措手顿足啊!你回去想想吧。”于是百姓接受他的教诲,官吏们缅怀他的恩德。
卓茂最初担任县令时,对政令有所废置,一些官吏笑话他,邻城的官员也都鄙视他无能。河南郡为此设置了一位守令,但卓茂若无其事,仍与过去一样处理政务。几年后,教化大行, 路不拾遗。平帝时,天下发生大蝗灾,河南二十多县都遭了蝗灾,惟独不进入密县县界。督邮上报,太守不信,亲自到县考察,看到真实情况才服。
后来卓茂被调任为京部丞,密县的百姓不论老少都哭泣相送。到王莽居摄时,卓茂病退, 常为门下掾祭酒,不肯作职吏。光武帝即位不久就去访求卓茂,卓茂到河阳谒见。光武封卓茂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户,赏赐几杖车马,衣一套,絮五百斤。建武四年,卓茂去世,光武帝又赐给棺椁墓地,并且素服亲临送葬。
史家评论:卓茂以一名小小的县令,并无其他奇能,而且已经七十多岁,而能首加聘命, 接受重礼,这与周武王封比干表商容和燕昭王为郭隗筑宫而师事的事有什么区别呢? 于是那些蕴藏义愤希望归于正道的宾客们,越关山险阻,以排闼金门绣户者就多了。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报近于恕,能做到这点,还会有人怨恨吗!
10.名士蔡邕之死——— 《后汉书·蔡邕列传》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县人。少年时博学,从太傅胡广学习。喜欢文学、数术、天文,还擅长音乐。蔡邕性至孝,母亲卧病三年,不论盛夏严冬、气候变化,没有解开过衣带,七十天没有睡过觉。母亲死了,墓旁盖一间房子住下守着,一动一静,都遵守礼制。
灵帝去世,董卓为司空,他听说蔡邕名气大就征召他,蔡邕推说有病不能去。董卓大怒, 骂说:“我有杀人之权,蔡邕纵骄傲,也是不过转足之间的事而已。”又急令州郡征召蔡邕到府。蔡邕不得已,只好应召代理祭酒,董卓对他很器重,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升尚书。三天之内,遍历三台。
董卓被诛灭后,蔡邕在司徒王允那儿做客,说起董卓时不禁为他叹息起来,脸上也流露出对董卓的同情。王允见状勃然大怒,呵斥他道:“董卓是危害国家的大坏蛋,几乎让他颠覆了汉朝皇室。你是汉朝臣子,应该跟大家一样对他深恶痛绝,可你竟然由于他有私恩于你而忘了善恶是非的大节。今天朝廷诛杀了这个罪人,你却悲伤惋惜,难道你也与他一同叛逆吗? ”说完,即派人将蔡邕捆绑起来交付廷尉重重治罪。
蔡邕自知失言, 当即向王允谢罪,乞求只判处黥面断脚的刑罚,好让他完成汉吏的写作。士大夫们闻讯大多怜悯他,请求赦免他但都未获允准。太尉马日硶跑去对王允说:“蔡伯喈是当代少有的才子,对汉朝史实十分熟悉,应当让他完成汉史,这样可以成就一代经典巨著。再且他的忠孝之节操素来为天下所称誉,杀掉他岂非要大失人心吗? ”王允不肯听从,说:当年汉武帝不杀掉司马迁,结果让他写出了谤书,流毒于后世。而今汉朝皇统衰落,朝廷政权又不稳固,万万不可让奸佞之臣再执笔写作史书。否则,不但对圣明的德政无所裨益,又使我辈受到他的讽刺抨击。”
马日硶告退出来后对别人说:“王公的眼光太过于短浅了吧! 好人,国家的楷模;著作,国家的盛典。灭纪废典,能够长久吗? ”
后来王允后悔,想不杀掉他,已经来不及了,蔡邕竟死在狱中。蔡邕死时六十一岁,士大夫和诸儒生没有不流泪的。北海郑玄听说蔡邕死了,叹息说:“汉朝的事,谁来考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