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权谋三国(1)
拜把子,是国货。很少见外国人有什么结义兄弟的,除非勾肩搭背的同性恋,两个男人有点像契兄契弟那样亲热。正经的西方男人很忌讳同性之间过分亲昵,友情可以很深厚,但无结拜这一说。即或是基佬,他们也宁愿是夫妻,而不想成为兄弟的。
在中国,在旧社会,拜把子是很普遍的社会现象。上自党国大老,下至市井百姓,挺热衷这种用契约形式肯定下来的,无血缘但能达到有血缘关系的兄弟情谊。据说,蒋介石当年在上海发迹,就和一位青红帮的头子杜月笙拜过把子。后来,他还和少帅张学良,也换过帖的。
这都是属于政治行为了,磕头归磕头,翻脸归翻脸。西安事变,少帅留了老蒋一条命,还算义气当先,但老蒋把这位义弟,差不多等于关了一辈子,至死也不说一个放字,真够不义气的了。用得着时义气,用不着时就不义气,所以,拜把子也是结义的由来。
契结金兰,歃血为盟,叩首发誓,生死兄弟,是属于中国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一种独有的人际交往形式。中国人喜欢采用感情的方法,巩固和对方的关系。春秋战国时,国与国间讲究“质子”,国君把自己的儿子送到邻国以示信,无非为了联络以保安全,也许后来觉得这种以人质表示感情的做法,有点残酷,逐渐淘汰了。汉代就改了,用“和亲”这种办法,把我的女儿嫁给你,你成了我的女婿,你还能反我吗?其实,嫁到番邦的公主,等于人质一样。那些单于们高兴承认你是老丈人,不高兴杀了你的女儿犯边骚事,也时有发生。于是,“结义”的手段便广泛采用了。
刘邦和项羽在举事后,就“约为兄弟”过,共同反秦的。秦亡未已,这两个人就打得不亦乐乎。公元前二〇三年,成皋、广武之战,项羽急了,把刘邦的老爹抓来,放在火上烤,用以胁迫刘邦就范。刘邦则更无赖,捎过话来:你我是拜把子弟兄,我爹就是你爹,如果你一定要杀爹的话,别忘了给我留一块肉下酒。因此,拜把子,多半是政治上的结合,感情是次而次之的事。
政治上的需要,一旦不存在,这种结合也就瓦解。
《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中的“结义”二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话”,成为后世几千年来,所有拜把子弟兄的榜样。连烧香磕头,三牲仪式,结盟誓词,年龄序齿,都沿袭刘、关、张模式不变。
如果说《三国演义》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数得着的一本权谋教科书的话,那么,这种“结义”手段,就是此书的第一个权谋。“千古佳话”,不过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外包装罢了。古往今来,所有的卑鄙的和不那么卑鄙的以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都会披上一件漂亮外衣的。
拜把子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尤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中间,广为流行。这种以感情色彩掩盖其政治目的或阴谋意图的结盟方式,因为儒家提倡“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的缘故,所以多不为具有一定文化教养的社会阶层认同。同样,以金钱为价值观的,什么都可以拿钱买到的资产阶级,通常也不采取拜把子的手段。
在《三国演义》中,袁绍四世三公,众望所归。曹操官宦世裔,身家显赫。孙策江东贵胄,势倾一方。这些人是用不着和谁结义,来互相帮衬的。相反,刘备织席贩屦,张飞屠猪沽酒,关羽杀人亡命,相比起来,按现今的阶级分析,当然属于好出身了,但在当时却是低微卑下,无足轻重之辈。因此,他们要想在群雄蜂起的局面中冲决而出,一无权势,二无钱财,三无人望,也就只有用这种结义手段聚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点声势。
作为单个的人来讲,处在社会生活的较低层面,人微言轻,出头无望。只有同声共气,相互援引,生死以助,不分你我地抱成一团,才能立足,才能挣扎,也才能奋斗。
刘、关、张结义的实质,不就是这么一回事么?
所以盟誓中必不可少的一句,就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死,也就是死党的死。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结义,所企求于对方者,也就是这一个死字。若仅是维系感情和友谊的话,没有必要起这么严重的誓,一下子就把死字放在前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