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名利财富如云烟,要淡泊(4)
康熙初年,四川正值乱后,合州剩下的百姓才数百人,可是“供役繁重”。于成龙“请革宿弊”,“一仆一羸马自随,贷牛、种,招集流亡,旬月间得户千计”。后任黄州知府时,吴三桂煽动湖北数处叛乱,叛军号称十万,逼趋黄州,“时援军皆赴湖南,黄州吏民才数百”,有人建议退守麻城。于成龙说,黄州是七郡的咽喉之地,“弃之则荆、岳瓦解”,表示誓死不去。他采取先破贼首何士荣的战术,集中了五千名乡兵,分路御敌,率兵拼杀,“贼斗益急,火燎成龙须,或劝少避,公叱之曰:‘今吾死日也!敢言退者斩!’”他曾“驰谕有能擒贼献者重赏,投诚者待以不死,胁从归者但闭门坐,家无军器,即从贼概不追问,藏兵仗者即良民亦诛死”。于是擒住了贼首何士荣,焚毁贼众名籍,瓦解了贼众,仅用了二十余天,“以乡民数千破贼数万,不费公家丝粟”,有力地支援了平叛战争。第二年秋天,黄州大饥,于成龙“发廪赈恤,全活数万人”,受到人民的爱戴。后他又任江防道员,旋升福建按察使,在赴按察使任时,“民遮送至九江,凡数万人,哭声与江湖相乱”,表达了人民对清官的无限依恋。
在按察使任上,他多为民众着想,协调任内的官民矛盾,被巡抚吴兴祚荐为“廉能第一”,任布政使。他力减民夫劳役,对“满兵掠浙东子女,役为奴者数万,为赎归之”。他要求征收赋税一定要按时按量进行,不增铢黍。他自己则节俭为怀,“署中薪米不给,至无衣可典,日或不再食。随征满汉大臣朝使者有时来过,经入卧内,或绕署周行几案间,蛛丝鼠迹、文卷书册外无长物。感叹曰:‘于公清苦,天下一人而已!’”遇有海外进贡使者送给礼品,“悉屏之,或呈样香,一嗅即持去。贡使啮指作礼曰:‘天朝有此清官,吾侪未闻见也。’”
后来于成龙迁直隶巡抚、两江总督。
于成龙病逝后,将军、都统暨寮吏入其寝室,“见周身布被,袍一袭,靴带各一。堂后瓦瓮米数斛,盐豉数盅而已”。市民闻之“罢市聚哭,家争绘像祀之”。江宁、苏州和黄州纷纷建立于成龙的祠堂。康熙因他“清操始终一辙,非寻常廉吏可比,破格优恤,以为廉吏劝”,加赠太子太保,谥清端。
于成龙一生清廉,处处为公,他对人慷慨付出,自己却十分清苦,他在任期间政绩卓著,却从来不向朝廷邀功请赏,他的情操为后人所敬仰。
感悟淡泊:
如果人人眼中只有金钱,心中只有名利,那么这个社会便缺少了有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的人。社会若发展至此,将没有希望可言,一个失去奉献精神的社会,其子民也无法受人尊重,更无法获得发展。
9.没有欲求的人,才能保持清高的节操
懂得生活的人会知道,生活的道路是很宽阔的,人生的价值并不是全能用名和利来衡量的。因此,若想活得有滋有味,就应该在名利的砝码上减轻几分,看开名利,看淡名利,活出生活的本色来。我国东汉时期的严子陵就是那种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富贵之人。
严子陵与光武帝刘秀是老同学,但他却不攀附于这个老同学,而是继续过自己清贫的生活,对名利没有丝毫的向往,俨然一位雅士的风范。
严子陵有很高的名望。刘秀称帝后,告示天下,令人寻找严子陵。但是光有名字不好找,于是光武帝召集宫廷的一流画家,描绘出严子陵的容貌,直到画得形神毕肖后,便复制了许多份,颁发天下,让各地官吏负责寻找严子陵。但过了许久仍杳无音信,汉光武帝十分焦急。
有人冒充严子陵,刘秀召见后,一一否决。时间过了许久,严子陵仍然没有一点儿消息,刘秀忧心忡忡。
严子陵到底在哪里呢?
严子陵看到刘秀打得天下,知道定会封他做官,可他生来厌恶官场,不愿意享受朝廷俸禄。于是,他隐姓埋名,在齐县境内的富春山中过起了隐士的生活。一天到晚,垂钓于溪水之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一个农夫上山砍柴,又累又渴,便到河边喝水,看见一人独自坐在河边钓鱼。他越看越觉得这个钓鱼人面熟,回到镇上,看到集市上张贴的画像,农夫才明白,山中的钓鱼人就是光武帝下重金寻找的严子陵。农夫顾不得一天的劳累,扔下柴火,飞一样地跑到衙门,把此事报告了县令,农夫也因此得到了一份奖赏。
齐县县令上书光武帝:“有一个人,身披着羊皮大衣,在富春山溪水边钓鱼,很像严子陵。”
刘秀立即命官吏备好车马,装上优厚的俸禄,想把严子陵请出富春山,然而官车去了又回,均无多大收获。这天,官吏又一次来到富春山,严子陵说:“你们认错人了,我只是普通打鱼人。”使者不管他怎么解释,硬是把他推进了官车,快马加鞭送他到了京城。严子陵住进了刘秀特意为他安排的房子,每日饭菜相当可口,数十名仆人为他效劳,然而对于这些他都不屑一顾。
侯霸与严子陵也是旧时好友。此时的侯霸已今非昔比,他接替伏湛做了汉朝的大司徒。侯霸听说严子陵已到皇宫,就让臣下侯子道给严子陵送去一封书信,表示对严子陵的问候。一见严子陵,侯子道恭恭敬敬地把信递了过去。此刻,严子陵正斜倚在床上,听到是大司徒侯霸派人送信,仍然面无喜色。接过信,大概一看,便放在了桌子上。侯子道以为严子陵因为侯霸没有亲自看望而不愉快,忙又说:“大司徒本想亲自迎接您,因为公事繁忙,一刻也脱不开身,晚上,他一定抽空登门拜访,请严先生写个回信,也好让我有个交代。”
严子陵想了片刻,命仆人拿出笔墨,他说,让侯子道写。信中写道:“君房(侯霸字君房)先生,你做了汉朝大司徒,这很好。如果你帮助君王为人民做了好事,大家都高兴,如果你只知道奉承君王,而不顾人民死活,那可千万要不得。”他说到这儿停了下来,侯子道请他再说些什么,严子陵没有吭声儿,侯子道讨了个没趣回到了侯霸那里。
侯霸听完侯子道的话,面有怒色,觉得严子陵不把他这个大司徒放在眼里,于是把严子陵的一番话报告了刘秀,谁知刘秀却说:“我了解他,就这倔脾气。”
当天,刘秀去看望严子陵。皇帝亲自登门,这可是件大事儿,得远迎才对。可严子陵根本不理,依旧躺在床上养神。刘秀进来后,看到他这副情景,并不恼火,走过去用手轻轻地拍了拍严子陵的肚子,亲切地说:“老同学,你难道不念旧情,不帮我一把吗?”严子陵说:“人各有志,你为什么一定要逼我做官呢?”刘秀听后长长地叹了口气,失望地走了。
有一晚,刘秀与严子陵叙旧。刘秀问:“我比从前怎么样?”
“嗯,有点儿进步。”严子陵大模大样地回答道。
那晚,两人睡在一起,严子陵故意大声打呼噜,并把腿压在刘秀身上,刘秀毫不介意。第二天早上,太史惊慌地来汇报:“皇上,昨晚微臣观察天象,发现有一客星冲犯帝星。”刘秀轻描淡写地说:“没啥大不了,昨晚我和严子陵在一起。”
刘秀封严子陵为谏议大夫,他不肯上任,仍旧回到富春山中过他的隐士生活,种种地,钓钓鱼。富春山边有条富春江,江上有个台子,据说是当年严子陵钓鱼的地方,称为“严子陵钓台”。
后来,刘秀又召严子陵入宫,严子陵又拒绝了。
严子陵无意仕途,寄情于山水间,这种智慧就是一种低调做人的哲学,这也是一种人生的乐趣。事实上,他的无意仕途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像严子陵这样的贤士,必定对名利场上的险恶有着清醒的认识,与其为名利争来斗去,倒不如做山野村夫反而悠然自得。真正没有欲求的人,才可能保持清高的节操,才不会被旁人所左右,严子陵可谓是真正悟透生活的人。
感悟淡泊:
生活的道路是很宽阔的,人生的价值并不是全能用名和利来衡量的。若想活得有滋有味,就应该在名利的砝码上减轻几分,看开名利,看淡名利,活出生活的本色来。
10.得大自在,在于提得起放得下
人生的境界有高有低,境界高者像一面镜子,时刻自我观照,不断自省;又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泽被四方;更像一只皮箱,提放自如,得大自在。
世事变幻,风云莫测,缘起缘灭,众生在岁月的洪流中渐行渐远,一路鲜花烂漫、鸟语虫鸣,也仍旧不能湮没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无常。承担与放下都非易事,都需要勇气与魄力,而做到提放自如,淡然处之,更非常人所能达到。
圣严法师将人分为三类:第一类,提不起、放不下;第二类,提得起、放不下;第三类,提得起、放得下。
第一类人占据了芸芸众生中的大多数,他们只懂享受,却从不承担,内心又放不下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像是寄居在荨麻茎秆上的菟丝子,攀附在其他植物之上,毫不费力地汲取着养分,却从不奉献什么;第二类人有担当,有责任心,而且往往目标明确,会一直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向上攀登,而一旦有所获得时,却舍不得放下,只会拖着越来越重的行囊,艰难上路;第三类人有理想、有魄力、有担当,而且心地坦然,头脑睿智,可攻可守,可进可退。
一天,山前来了两个陌生人,年长的仰头看看山,问路旁的一块石头:“石头,这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吗?”“大概是的。”石头懒懒地回答。年长的人没再说什么,就开始往上爬。年轻的人对石头笑了笑,问:“等我回来,你想要我给你带什么?”石头一愣,看着年轻人,说:“如果你真的到了山顶,把那一时刻你最不想要的东西给我,就行了。”年轻人很奇怪,但也没多问,就跟着年长的人往上爬去。斗转星移,不知又过了多久,年轻人孤独地走下山来。
石头连忙问:“你们到山顶了吗?”
“是的。”
“另一个人呢?”
“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石头一惊,问:“为什么?”
“唉,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战胜世上最高的山峰,当他的愿望真的实现了,也就没了人生的目标,这就好比一匹好马折断了腿,活着与死了,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他……”
“他自山崖上跳下去了。”
“那你呢?”
“我本来也要一起跳下去,但我猛然想起答应过你,把我在山顶上最不想要的东西给你,看来,那就是我的生命。”
“那你就来陪我吧!”
于是,年轻人在路旁搭了个草房,住了下来。人在山旁,日子过得虽然逍遥自在,却也如白开水般没有味道。年轻人总爱默默地看着山,在纸上胡乱抹着。久而久之,纸上的线条渐渐清晰了,轮廓也明朗了。后来,年轻人成了一个画家,绘画界还宣称一颗耀眼的新星正在升起。接着,年轻人又开始写作,不久,他就以文章回归自然的清秀隽永一举成名。
许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年轻人已经成了老人,当他对着石头回想往事的时候,他觉得画画与写作其实没有什么两样。最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更高的山并不在人的身旁,而在人的心里,只有忘我才能超越。
故事中从山上跳下去的那位登山者就属于圣严法师所说的第二类人,他执著地追求着攀登上世界最高峰的荣誉,而一旦愿望实现,他却不能将之放下,再继续前行,所以他自认为只有绝路可寻;而另一位年轻人之前也有了轻生的念头,但因为不能违背对石头的承诺,所以他才有机会了悟真理——世界上更高的山在人的心里。
收放之间,总能不断得到提升,只有放下世俗名利的牵绊,怀有质朴自然的初心,才能不为外物烦扰,真正感悟生命的意义。
感悟淡泊:
世事变幻,风云莫测,缘起缘灭,众生在岁月的洪流中渐行渐远,一路鲜花烂漫、鸟语虫鸣,也仍旧不能湮没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无常。承担与放下都非易事,都需要勇气与魄力,而做到提放自如,淡然处之,更非常人所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