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行政职业能力测验(2016彩印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片段阅读

重点知晓

从安徽省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来看,片段阅读的出题方式一般是给定一段材料,即命题者设置一段字数在200字左右的阅读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提问方式、文字材料,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要求的答案。根据题目的提问方式,可以将片段阅读分为主旨概括题、意图判断题、态度理解题、标题填入题、细节理解题、词句理解题六大题型。其中主旨概括题、意图判断题、细节理解题是安徽省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的必考题型,其他题型为选考题型,出现较少。

知识点串讲

常考题型一 主旨概括

题型·概述

主旨概括题是安徽省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在所有题型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属于安徽省公务员考试的必考题型。它侧重考查考生对文段主要内容或论述主体的概括归纳能力。

主旨概括题判别的标志:判别题型主要根据题目的提问方式,主旨概括题的提问中往往有“主要”“中心”“核心”“概括”“主旨”“主题”“问题”“话题”“议题”等,诸如:“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对这段文字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等等。

真题·印象

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一般是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的物价涨幅,这主要因为CPI是根据一国消费者最终消费支出的商品种类和权重编制的价格指数,该指数最直接地影响居民收入的真实购买力。政府从维护居民福利的角度看,没有哪个价格指数比CPI更合适、更体贴民意了。而食品价格波动主导了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波动,这不仅因为食品价格在商品篮子中占超过三成以上的比重,更重要的是食品价格本身波动剧烈,故而关注食品价格波动成为研究中国通货膨胀的重中之重。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说明在中国食品价格为何成为研究通胀问题的焦点

B.分析控制食品价格波动对中国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

C.解释食品价格波动如何对消费者价格指数产生影响

D.强调提高居民的真实购买力应从控制食品价格入手

视频讲解

解析本题通过最后的关联词“更重要的是”“故而”可知,最后一句是主旨,A项是对主旨的同义替换。答案选A。

作答主旨概括题,首先要找出主题句,即在文字材料中能承载整个文段的核心意思的句子,由主题句出发来理解文段的主旨;通过主题句再结合选项选出与主题句表达意思相同的一项。主题句通常位于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少数情况下出现在文段的中间部分。主题句还会由某个关联词或关键词引导呈现,如出现在“因此”“必须”等词语之后,因此考生可以通过把握关联词或关键词来迅速锁定主题句位置。

正确选项与主题句表达的意思一致,但表达形式一般不同,找到主题句后再对应查找正确选项有三种方法:

(1)精简压缩:选项所呈现的语句一般比较简短,如果主题句是一个复杂的长句,将其中的定语、状语和补语舍去,提取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即可对应到正确选项。

(2)同义替换:选项往往将主题句中的某个词语改换为同义词或近义词,从而形成另一种表达方式,语义保持不变。

(3)反证推导:有时候主题句会以“如果不A,那么B(B是负面结果)”的形式出现,这个格式叫做反面论证,这时需要结合前文提到的中心话题(文段论述的主题)推导出主题句表达的核心意思,通常表达“必须A”的意思。

另外还会存在一种情况,给定文段没有主题句,而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分别论述某个对象的相关属性,而且这几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这时需要将文段所提到的几层意思综合,从而得出正确选项。对文段的归纳概括有两种方式:

(1)并列加和:将文段论述对象的多个属性一一罗列。

(2)归纳概括:将文段论述对象的多个属性的共性提炼出来,加以整合。

以上方法可用下图表示:

主旨概括题答题思路图

下面将从行文脉络、辅证、标志词、话题一致几个方面一一介绍如何快速作答主旨概括题。

一 行文脉络分析法

在一篇完整的文章中,行文脉络是指文章的结构,也就是作者谋篇布局的思路。这一概念也可以推广到某个片段中使用。文段中被证明的、被支持的、被服务的句子,多具有概括性、宏观感,我们将它们简称为“总”,主题句往往就是总句。那些起支持作用、证明作用、服务作用的句子多是具有辅助性、理由性、条件性的从句,它们多以列举、铺垫、并列等形式出现,我们把它们简称为“分”。“总”和“分”在阅读材料的分布组合中,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片段材料。

(一)总—分—总

“总—分—总”结构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接着分析这个问题,最后找到某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句子是文段的主题句。

第二种:首先提出一个观点,接着论证这个观点,最后重申这个观点,重申观点可能是认可基础上的加深,也可能是对原来观点的否定。即:提出观点—论证观点—重申观点。在这种情况下,观点就是文段的主题句。

典型示例1(安徽2013)数学方法是西方科学中极其重要和不可或缺的方法。严谨和精确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严谨和精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数学方法带来的。科学要求各种概念尽可能被定量且能以一定的精确性加以检验。定律和定理的精确性体现在它的数学表达上。实验测定值与定律和定理的数学推定值二者的符合或接近,是定律和定理得以成立的主要依据,也是定律和定理令人信服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是:一门学科如果不能“数学化”,就算不得精确学科,或被认为是不成熟的学科。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数学化是衡量科研成果的标准

B.数学表达使定律和定理更精准

C.数学方法是使科学精准化的手段

D.数学的魅力在于严谨和精确

视频讲解

解析文段行文脉络为总—分—总式,首句提出观点,强调数学方法对于科学的必要性,中间具体解释说明,尾句“如果不能‘数学化’,就算不得精确学科”重申观点,呼应首句。C项为主旨句的同义替换。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二)总—分

“总—分”结构从内容上表现为:首先提出一个观点,接下来通过分析原因、举例证明、正反论证或援引论证等方法来证明这个观点。

在“总—分”结构中,通常提出观点的句子是主题句,一般位于段首。

典型示例2(安徽2015)专家认为,家庭氛围不和谐、缺少父母关爱是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精神问题,继而迷上网游的原因之一。家庭是孩子体验情感、发展情商的关键场所。如果家庭不能给孩子提供需要的安全感、尊重、亲密与爱,孩子很有可能在网游中逃避恐惧和孤独,寻求安慰。忙于工作的父亲和爱批评唠叨的妈妈往往“善于”制造这样的情感生态。如果一个充满冒险精神、追求刺激的男孩过着单调和一成不变的生活时,网游世界自然显得精彩无限。

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 )。

A.应尽可能地保证孩子的情感供给

C.亲子关系和谐可使孩子冷落网游

B.情感缺位容易使孩子沉迷于网游

D.应创造满足孩子个性的情感生态

视频讲解

解析本题是一道主旨概括题。通过阅读文段,可以判定其为“总—分”式的行文脉络,首句亮明观点——青少年出现心理精神问题,继而迷上网游的原因之一是家庭氛围不和谐、缺少父母关爱,接下来便是对这一观点的解释说明。因此文段的主旨句就是第一句话。B项是对第一句话的同义替换,故本题选B。

(三)分—总

“分—总”结构从内容上表现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列举现象—提出观点。

首先列举一个或多个现象,或铺陈背景,接下来在文段最后提出作者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提出观点的句子是主题句,一般位于段尾。

第二种: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通常从多个方面分析原因,最后一句话归纳出这些原因导致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表示结论的句子是主题句,一般位于段尾。

第三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接着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解决问题的句子是文段的主题句,一般位于段尾。

典型示例3(安徽2013)现代农业的发展不能脱离生态安全和产品安全两个基本要求,因此,农业污染防治应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不同于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农业污染涉及面广而隐蔽性强,评估难度大,不适合建立惩罚型机制。同时,由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不可能进行“污染收费”。所以说,必须建立激励型经济补偿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农户防控污染的积极性。这种补偿机制实质上是对生态建设与保护所付出的成本(包括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进行补偿。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农业污染防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B.治理农业污染与工业污染的方法有所不同

C.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是治理农业污染的前提

D.现代农业污染防治应树立激励补偿型理念

视频讲解

解析整段文字是分—总结构,“所以说”引导文段主旨句——“必须建立激励型经济补偿机制”,其主体是“现代农业污染”。所以本题选D。

(四)分—总—分

“分—总—分”结构从内容上表现为:首先铺陈社会背景或知识背景,或者引用他人观点,接着提出作者的观点或对策,最后通过分析原因或举例的方式对文段的观点或对策加以论证。

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观点或对策的句子是文段的主题句,通常位于段中。

(五)分—分

“分—分”结构是指材料语句之间构成平行关系,也就是语意之间的并列关系,它可能借助表并列关系的词语,可能借助分号,也可能只是语意上的并列关系。这种结构的主旨需要对两个层次或多个层次进行并列加和或综合概括,不要犯片面选择的错误

二 辅证推断法

在行文脉络分析法中我们提到,那些起支持作用、证明作用、服务作用的句子称为“分”,“分”在文段中的地位是辅助性的,因此,可以称之为辅证。辅证从内容上可以分为背景铺陈、援引佐证、原因分析、举例论证和反面论证辅证本身不是文段的重点内容,但是根据辅证的位置可以判断主题句出现的位置。

(一)背景铺陈

背景铺垫通常出现在文段的开篇,引导背景的词语有:随着、目前、近日、近年来等。另外还有一类提示词需要考生特别注意:“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这种情况下”,这类短语表示前文为背景材料,后面往往出现对策句,即文段的主题句。还有一些介绍事物概念或特点的语句也可在文段中充当知识背景铺垫。

背景材料只是起到铺垫和引导的作用,本身不是文段的重点,可以快速阅读甚至略读。主题句往往出现在背景材料之后。

(二)援引佐证

援引佐证是指通过引用别人的观点来辅助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通过批驳他人的观点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援引有两种类型:一是正向援引,二是反向援引。正向援引和作者的观点一致,用来辅助证明作者的观点;反向援引与作者观点不同,往往是作者批驳的对象,也为提出自己观点做了铺垫。

正向援引标志:××说:“……。”所以……;正如××说“……”

反向援引标志:有人说“……。”但是……

答题技法:

(1)援引本身不是文段的重点,可以快速阅读。

(2)反向援引的后面往往出现文段的主题句;正向援引的前面或后面均可能出现文段的主题句。

(3)当主题句较复杂的时候,可以借助正向援引进行辅助理解。作者有时会引用“专家”的观点来代替自己的观点。

典型示例 (联考2013上)水资源短缺一直是我国在人口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长期的、趋势性的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专家认为,海水淡化是沿海及临海地区最经济、最实用、最灵活的水危机解决方案。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水淡化的成本将逐步降低,最终将达到与成本正逐步上升的城市自来水竞争的程度,从而得以大规模推广。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 )。

A.海水淡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海水淡化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C.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危机

D.解决沿海地区水危机的有效措施

视频讲解

解析首句提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第二句援引专家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强调海水淡化的必要性。第三句出现背景铺垫,背景铺垫之后是重点,强调海水淡化的推广是可行的。文段二、三句构成并列关系,并列加和可得到A选项。因此,本题选择A项。

(三)原因分析

表示原因的标志词语:因为、由于、之所以……是因为……

答题技法:

(1)原因本身通常不是文段的主题句,可以快速阅读甚至略读。

(2)表示原因语句的后面或者前面往往出现文段的主题句,可以根据原因的位置来判断主题句的位置。

(四)举例论证

表示举例的标志:比如、例如、例证、有这样一个例子、就……而言,具体的时间地点事件。

答题技法:

(1)例子本身通常不是文段的主题句,可以快速阅读甚至略读。

(2)例子的后面或者前面往往出现文段的主题句,可以根据例子的位置来判断主题句的位置。

(3)选项中围绕例子论述的选项不选。

(五)反面论证

反面论证是指提出观点之后,从反面来对该观点进行论证,也就是说假设不按照前面提出的观点来做,就可能导致某种不理想的结果。

反面论证的标志:否则、不然、如果不……那么……

答题技法:

(1)反面论证本身不是文段的重点,可以略读。

(2)反面论证之前往往出现文段的主题句。

(3)当反面论证用“如果不……那么……”表示时,若反面论证前面没有出现主题句,那么文段的主旨就是与这个反面论证假设内容相反的意思。通过反证推导可以得到文段的主旨。

三 掌握标志词定位法

有些文段层次比较简单,或者主题句有明显的标志,可以通过标志性的词语来锁定主题句的位置。另外在分析文段行文脉络找主题句时也可借助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快速定位主题句。这些标志性的词语主要指关联词和某些关键词。

(一)关联词定位法

关联词指表示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和并列关系的连词。

1.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指后一个分句比前一个分句语义更进一层。

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但……而且……;不但……还……;而且;更;甚至;尤其;重要的是;关键的是;特别是;不但……而且……甚至……;除了……还……更……

答题技法:

递进之后往往出现主题句。但是递进之后的句子并不一定都是文段的主题句,这要看递进之后的分句所在的复句是否处于文段“总”的位置。

递进关联词连接的前后分句在语义上和感情倾向上均一致,且前后都是作者的观点。

③“不但……而且……甚至……”这样的多层递进,最后一层递进部分往往是主题句。

典型示例1(联考2013上)今后,技术的交叉与融合会越来越明显。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方向不会仅仅依赖于一两类学科或某种单一技术,而是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技术融合趋势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能也不应该孤立地发展,而是既要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新,又要有利于未来新兴产业的崛起。而且,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之间的融合也是大势所趋,这将使得行业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综合竞争力越来越强。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

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顺应技术融合的新趋势

B.未来行业的界限会变模糊但综合竞争力会增强

C.提高综合竞争力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D.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促进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主力军

视频讲解

解析文段主要讲“战略性新兴产业”,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相融合是技术融合的大势所趋。因此,本题答案为A选项。

2.转折关系

转折关系指句子中后面的分句不是顺着前面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了一个弯,跟前面分句的意思相反,或是对前句加以修改补充。

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然……但是……;尽管……还……;但是;然而;可是;却;不过;事实上;实际上;其实。

答题技法:

转折之后往往出现主题句,注意转折之后的句子并不一定都是文段的主题句,这要看转折之后的分句所在的复句是否处于文段“总”的位置。

转折关联词连接的前后分句在语义上和感情倾向上均相反,且转折之后是作者的观点。

③文段中出现多个转折关联词时要结合行文脉络的技法来寻找主题句。

典型示例2(联考2010下)我国是世界上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生动物物种均占世界10%左右。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存环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据统计,近50年约有200种高等植物灭绝,平均每年灭绝4种;野生动物中约有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的状态。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

A.动植物灭绝速度逐年加快

B.环境恶化导致动植物灭绝或濒危

C.我国动植物物种比较丰富

D.高等植物比野生动物更需要保护

视频讲解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我国生物种类丰富,随后通过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然而”引出文段主旨,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存环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后文通过列举数字对主旨句进一步论证。B项为主旨句的同义替换。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3.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指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后一个分句是由这个原因导致的结果。

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表示结论的词语:所以、因此、可见、看来、导致、造成、使得、由此可见、照此看来、正因如此、综上所述、总而言之。

表示原因的词语:因为、由于。

答题技法:

结论词之后通常出现主题句。尤其是文段尾句如果由结论词引导,那么它一般就是文段的主题句。

②当出现原因词时,可以在表示原因的分句之后或者之前寻找表示结论的句子。

4.条件关系

条件关系指前一个分句提出条件,后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个条件下的结果。包括充分条件关系、必要条件关系、假设条件关系和周遍条件关系。

充分条件关系关联词:只要……就……

必要条件关系关联词:只有(唯有)……才……;……,才……;除非……否则……

假设条件关系关联词:如果……那么(就)……

周遍条件关系关联词:无论……都……

答题技法:

①充分条件关系一般强调结论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就”后面的分句比较重要。

②必要条件关系中必要条件往往是文段的主题句,即“只有”引导的对策句通常比较重要。有时候会省略“只有”,单独出现“才”,那么“才”前面的内容往往是主题句。

③在假设条件关系中,“如果”引导的假设条件是未然的,即没有发生;当“那么”引导的结果具有负面性时,“如果”所引导的内容的反面意思就是文段的主旨。

④周遍条件关系一般强调结论,也就是说“都”后面的分句比较重要。

典型示例3(联考2009上)与相声在传媒中的冷清相比,周末相声俱乐部的火爆与人气,颇耐人寻味。在民众中诞生和成长的艺术,只有回到群众,回归生活,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这种回归,如果没有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与切磋,失去了舞台的实践和锤炼,没有观众心领神会的捧腹大笑和心心相印的理解沟通,是不会达到的。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生活实践是相声创作的源泉

B.传统的相声表演形式亟须改变

C.回归观众是相声俱乐部火爆的原因

D.相声只有重返民间舞台才能重获新生

视频讲解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相声俱乐部火爆的现象,随后通过必要条件关联词“只有……才……”引出文段重点,即“在民众中诞生和成长的艺术,只有回到群众,回归生活,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其中“在民众中诞生和成长的艺术”指的即是“相声”。D项为主旨句的同义替换,其中“重返民间舞台”即相当于“回到群众,回归生活”。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5.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表示句子或词语之间具有的一种相互关联,或是同时并举,或是同地进行的关系。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语有两类,并列并存和相反相对。

表示并列并存关系的词语:还;此外;另外;同时;与此同时;既……又……;一方面……另一方面……

表示相反相对关系的词语:有的……有的……;有时……有时……;不是……而是……

当“而且”“但是”用来连接并列复句时,它们分别所具有的递进和转折功能将被削弱。

答题技法:

构成并列的两个部分同等重要:如果文段是由并列关联词连接的两个或多个层次,那么这几个层次同等重要,应综合概括或者并列加和来把握文段的主旨。概括主旨应注意全面,不能片面选择。

并列关系里面无重点:如果文段中只有一部分语句是并列关系,那么可以快速阅读这个并列复句,在并列复句的前面或后面寻找主题句。

典型示例4(安徽2013)有人说,传统小说是依赖经验的写作,而网络小说是依赖想象的写作。看来,这两种写作需要找到一个结合点,依赖经验的写作需要吸纳网络小说的想象,而依赖想象的写作则需要糅入传统小说中丰厚充实的经验。因此,当今的文学要从原创力日益萎缩的窘境中走出来,作家们增加生活经验的积累应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举措。但这还只是由经验通往原创力的第一步,接下来必须在体验上进行认真的修炼,使生活经验转化为心灵体验,使客观的经验世界转化为作家主观的心灵世界。

这段文字重点强调的是( )。

A.如何转化经验吸纳想象

B.怎样找到传统和网络小说的结合点

C.作家应该如何不断地积累生活经验

D.如何提高文学的原创力

视频讲解

解析文段中出现结论词“因此”引导结论句,结论句中含有一个转折关联词“但”,根据“这还只是由经验通往原创力的第一步”可知,“但”衔接的是提高文学原创力的两个并列的步骤,在这个并列结构中,转折关联词“但”的转折功能被削弱,前后分句是同等重要的,需要全面概括,即提升文学原创力的方法,因此选择D项。

(二)关键词定位法

片段阅读中经常出现的关键词有条件词、倡导词、强调词、疑问词、顺序词。

条件词:必须、务必;

倡导词:需要、应当、应该;

强调词:真正的、重要的是、有趣的是、有意思的是;

疑问词:如何、怎样、为什么、什么;

顺序词: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答题技法:

(1)条件词和倡导词通常引导解决问题的语句,解决问题的语句一般是文段的主题句。因此条件词和倡导词之后的句子往往是文段的主题句,除非后文出现转折的意思。

(2)强调词表示着重强调,用来引起读者注意,通常引导作者的观点。因此强调词后面往往出现文段的主题句,除非后文出现转折的意思。

(3)疑问词通常出现在设问句中,所谓设问句是指自问自答,用来引起读者注意。在文段中如果出现由疑问词引导的设问句,那么围绕问题的答案往往是文段的主题句。

(4)顺序词有两种作用:一是表示并列列举,当一段话用顺序词并列列举几个方面时,概括文段主旨需要将并列的几个方面综合概括或并列加和;二是表示先后次序,当一段话用顺序词来强调做某件事情的先后次序时,文段的主旨应为做某事的方式方法或者怎样做某事。如:

据悉,一只成熟的母鼠大约20天左右即繁殖一次,一胎少的可生六七只、多则十来只小老鼠。而一只小老鼠出生1.5—2.5个月就可达到性成熟,具备繁殖能力。有趣的是,科学家们发现,老鼠具有“计划生育”的功能。当一个地区老鼠的总量较多时,老鼠会减缓其繁殖频率,而在老鼠较少或人们大举灭鼠后,它们会加快繁殖力度,使老鼠快速地成倍增长。

这段文字的主题句在“有趣的是”这个表示强调的短语之后,即“老鼠具有‘计划生育’的功能”,也就是说老鼠中存在着生育数量自我调节现象。

四 话题一致法

话题一致是指正确选项所论述的话题应该与文段所论述的核心话题保持一致。话题是指文段论述时所围绕的论述对象,也指主题。如果给定的四个选项话题均不同,那么只需要快速判断文段的话题,从而选择与文段话题一致的选项即可。如果有两个选项的话题与文段话题不同,那么可以先排除这两项,再比较剩余两项择优选择答案。考生在对干扰选项纠结不定时,可以利用话题一致原则确定答案。

在“总—分—总”“总—分”“分—总”“分—总—分”的行文脉络中,文段的话题一般出现在“总”句;在“分—分”的行文脉络中,文段的话题会在并列的每个分句中有所体现,每个分句都围绕一个共同话题展开。

近几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试题中出现一种新的考查方式——主旨概括题的变形题,提问方式通常为“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所谓关键词,就是文段谈论的核心话题词,这类题目实际上考查考生对给定阅读材料话题的把握。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的小技巧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定位主旨句。在某些题目中,这些辅助性技巧甚至比关联词、行文脉络更加快捷准确。如,巧用特殊标点符号。

在有些文段中,可能没有很明显的关联词,其行文脉络也不够清晰。此时可以观察文段中有没有出现比较特殊的标点符号。每种标点符号都有自己特定的作用,或许可以借助它们来获取一些有效信息

例如,问号“?”,除了最常出现在疑问句中外,还可引导反问句、设问句。在用作反问时,反问句本身就隐藏着作者的观点,且含有否定的意思。比如文段中出现“难道你觉得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吗?”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是“这种做法不正确”。作者极有可能是通过反问句来加强语气,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用作设问时,作者一问一答,问题通常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思考并引出下文,而作者自己回答的内容往往正是其想要强调的重点。因此,充分利用问号的作用,可能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效果。

再如,冒号“:”和破折号“——”,这两种符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那么符号之后的语句很有可能是对前文的具体解释,是用来补充论述前文观点的,可见符号之前是文段的核心观点。

题型·概述

常考题型二 意图判断

意图判断题是历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属于安徽省公务员考试必考题型。意图判断题侧重于考查考生对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的准确判断能力,也就是作者讲这段话为了表达什么观点,或者达到什么效果。

意图判断题属于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里的难点,因为其与主旨概括题既有本质区别,又有相互交叉的地方,有时二者区分难度较大。尤其是近几年的题目,有将两种题型的界限渐渐模糊化的趋势,使得意图判断题成为考生极易丢分的题型。

意图判断题判别标志:意图判断题典型的提问中往往有“想要”“意在”“推出”“道理”等词语,例如:这段话想表达/说明;这段话要表达/说明;这段文字主要想传递的信息是;这段文字意在强调/说明;这段文字暗示的信息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这个寓言的寓意是。

真题·印象

人类很早就知道城墙的防御效果。古往今来,不知上演过多少隔墙而战的攻防战役。蒙古人开始征战世界时,善于野战的游牧骑兵团对攻城战束手无策。但蒙古人善于学习,很快就掌握了攻城的战术,并将各地的攻城武器集中起来综合使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固若金汤的城池都被摧毁了。欧洲当时那些较薄的城墙,根本不能抵御蒙古人的攻击,特别是蒙古人开始使用多种威力巨大的火器,更具破坏性。从此以后,由于火炮的火力改进,城墙的作用就逐渐从人类历史中消失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蒙古兵团是怎样征服欧洲的

B.城墙是如何退出历史舞台的

C.火器是如何在攻城战中发挥作用的

D.蒙古的游牧兵团是如何调整战术的

视频讲解

解析文段中论述的主体是城墙,探讨的是历史上城墙的防御以及如何退出历史舞台的,文段中所列举的蒙古兵团和火器的例子也都是为了说明城墙是如何退出历史舞台的。选项中A、C、D三项偏离主题,没有合理引申。因此答案为B。

知识·精讲

解答意图判断题,第一步要把握给定文段论述的重点,第二步要在文段重点的基础上来判断作者的意图。准确解答意图判断题要注意几点:(1)正确答案所围绕的话题应该和给定资料所谈论的主要话题保持一致;(2)结合材料主要内容深刻理解作者说话的用意,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作答;(3)紧密结合给定材料的核心意思,防止推断过度,偏离文意。

作者的意图主要有言外之意和直陈观点两种情况,那么何时需要在把握文段重点的基础上稍作引申,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呢?何时只需要把握文段重点即可得到作者的意图呢?一般情况下,当作者想呼吁、倡导我们做某件事时,表达会比较含蓄委婉;当作者想对某个事物作出评价或针对某种现象提出带有自己倾向性的观点时,通常会将观点隐藏在字里行间;当作者想揭示某个深刻的道理时往往不会直接陈述,而是以寓言故事作为载体间接传递;当然作者也有可能直接提出对策或者亮明观点,当材料中出现引导对策或观点的标志词时,意图往往是直接陈述的。总之,作者的意图就是作者间接或者直接提出的对策或观点。典型的意图判断题,往往作者想表达的对策是间接提出的,观点是隐含的,不在字面之中,那些字里行间有明显的对策句或观点句的意图判断可称之为主旨化的意图判断。

一 间接提出对策

如果一段文字提出一个负面问题,并阐释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者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么作者的意图有两种情况:一是呼吁针对原因解决问题;二是呼吁直接解决问题。

典型示例 (安徽2013)学术评价中,往往交织着主客观的各种复杂因素。由于学术评价常受到评价主体学术观点、情感倾向、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人们倾向于依靠量化数据进行评价。事实上,这类数据所包含的评价意义是由点击者、下载者、引用者体现出的,过度倚重这类数据就是把量化数据的制作者当成了评价主体。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以量化指标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备受争议

B.在进行学术评价时不能过多依赖量化数据

C.正确的学术评价需要经历很长的历史过程

D.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学术评价才是可靠的

视频讲解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人们倾向于依靠量化数据进行学术评价的现状,随后通过弱转折词“事实上”引出文段重点,强调了过度倚重量化数据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可见作者意在强调不能过度倚重量化数据。B项中“不能”为呼吁性表述,且为基于主旨句的合理引申。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二 间接提出观点

作者意图的另一种呈现方式是隐含观点,如果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是提出某个负面的问题,那么它可能间接地提出作者的某种观点,这个观点便是作者写这段话的意图。对于隐含观点,考生需要借助一些方法技巧来揣摩把握。

判断作者的隐含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文段中出现的评价性词语或带有褒贬色彩、感情倾向的词语,可以依据这些词语判断作者的隐含观点。用积极倾向的词语论述某个事物,表明作者的意图是在强调该事物的重要性或者呼吁加强对该事物的重视;用消极倾向的词语论述某个事物,表明作者的意图是在否定该事物的作用或者澄清某个事实。

(2)文段将甲、乙事物或事件进行对比,作者的意图往往是突出强调一方的特征。

(3)文段中出现反面论证,作者的意图往往是反面论证所证明的正面观点。

(4)文段并列列举了几个客观现象,可以通过归纳这几个现象的共性来判断作者的隐含观点。

(5)文段依次介绍几个话题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意图是揭示首尾话题之间的关联性。

视频讲解

典型示例 (安徽2014)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名为《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的报告,其中一个与中国有关的数字庞大得令人吃惊:5580亿美元。这是中国从2005年到2015年由于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导致过早死亡而将损失的国民收入估值(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值得注意的是,统计显示,绝大部分心脏病、中风都与糖尿病有关。在表明问题的严重性后,报告也给出了解决方案:如果可以在今后十年内将慢性病死亡率在现有趋势基础上每年降低2%,将给中国带来360亿美元的累计经济效益。

这段文字意在( )。

A.强调重视慢性病防治的必要性

B.呼吁增加在疾病预防方面的投入

C.说明突发急症与糖尿病的关联性

D.探索降低慢性病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解析文段主要讨论慢性病的危害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防治慢性病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效益。文中通过两项数据的对比体现出防治慢性病的重要,即A项所表达的意思,故选A。

三 直接陈述意图

(1)文段尾句由表示结论的关联词引导,那么这句话就是作者直接陈述的观点,通常也就是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意图。

(2)文段提出问题之后,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时,往往由“应该”“需要”“必须”“只有……才……”等词语引导,这时候解决问题的句子就是作者直接陈述的观点,也就是作者的意图,无需再引申推敲。需要注意的是,当文段明确提出对策但选项中没有与之同义替换的对策时,可能是考查由对策反推这一对策所要解决的问题。

(3)文段客观说明某个事物的概念、原理、功用时,作者的观点是直接陈述的,文段的主要内容就是作者的意图。

作者想要提出的对策或表达的观点有时会直接陈述出来,此时把握作者的意图不需要再作引申,考生只需把握文段的主题句,选择与主题句同义替换的选项即可。

典型示例 (安徽2012)金砖国家的经济活力和发展前景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但现阶段这些国家自身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如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金融市场功能尚不完善,地区发展差异明显等。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充分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通过加强金融合作、探索合作机制、丰富合作内容、完善合作方式,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金砖国家( )。

A.迫切需要深化金融合作

B.自身经济发展面临困境

C.具有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潜力

D.目前以金融业为工作重点

视频讲解

解析文段从金砖国家的现状出发,重点在第二句话解决问题的部分,即要想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金砖国家迫切需要深化金融合作。B项错误,文段在提出了“这些国家自身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之后,又提出了解决困难的对策,困难并不是文段的意图;C、D项文段均未体现。本题选A。

四 讲述寓言故事

意图判断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即文段讲述一则寓言或一个故事,让考生理解并揣摩作者通过这个寓言或故事想传递的寓意或道理。

判断寓言故事的寓意或道理不能只停留在故事的字面意思,而是要深入挖掘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哲理性的启示。每个故事内容最后都会有一种结果,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往往就是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如:

(1)文段讲述主人公成功的故事,分析成功的原因从而得到启示。

(2)文段讲述主人公失败的故事,分析失败的原因从而得到启示。

(3)文段讲述主人公从失败到成功的故事,对比分析前后有何变化,分析转变的原因从而得到启示。

(4)文段讲述主人公甲失败,主人公乙成功的故事,对比分析甲、乙有何不同,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得到启示。

典型示例 (联考2011下)蜗牛参加了很多次动物运动会,成绩如下:跳高,零;跳远,不到一厘米;短跑,一小时一米;马拉松,到了下一届运动会开幕还没跑完,结果每次都没有得奖。今年,蜗牛参加了攀岩比赛,它速度不快,但却登上了顶峰,获得了冠军。

与这个故事寓意最相符的是( )。

A.天生我材必有用

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C.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视频讲解

解析故事讲述的是蜗牛在动物运动会中前后截然不同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以前失败的原因是拿自己的“弱项”去参赛,自然会惨遭失败,而这次则是利用了自己的“优势”,自然就会获得成功。从中所得到的启示是:只要恰当运用自己的能力,自然会有所成就,获得成功。A项“天生我材必有用”意为上天生下我,一定有需要用到我的地方,需要我去完成,与故事寓意相符。因此,本题答案为A选项。

常考题型三 态度理解

题型·概述

态度理解题属于安徽省公务员考试选考题型,出现频率不高,相对来说难度也较小。此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于作者对某事的态度、观点、倾向性的分析判断能力。解决这种题型,主要在于熟练掌握态度理解题的几种类型,并能根据不同类型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答题角度。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作者的态度倾向,有时着眼点在一些很小的细节,有时也需要对全文进行宏观掌握,因此态度理解题与主旨概括题是有交叉点的,在主旨概括题处讲到的方法和技巧在这里可能同样适用。

态度理解题判别标志:提问方式中多有“观点”“态度”“是否同意”“有无道理”等词语。如:可知作者的态度;作者是否同意;作者认为上述有无道理;作者对×××的看法是;作者认为,等等。

真题·印象

对于中国的独生子女,“父母的就是我的”这种观念也许很难改变,或许本来就是事实。但问题可能出在“富二代”和“贫二代”这两个词本身,人们按先天不同被贴上了标签,就不容易看清楚一些内在的东西。其实可以靠继承得来的不只是一个光荣的姓氏,更有父辈走过荆棘之路的坚韧和勇气,这一点对穷人和富人的孩子都是一样的。

这段文字表述的观点是( )。

A.对坚韧和勇气的继承比财富更有价值

B.中国人更关注家庭出身和背景

C.穷人和富人的孩子其实是平等的

D.“富二代”和“贫二代”有本质的差别

视频讲解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中国“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现象;第二句指出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先天贴上的“富二代”和“穷二代”的标签。接着由“其实”指出这种继承不只包括姓氏,更加强调的是递进之后的内容,即“更有父辈走过荆棘之路的坚韧和勇气”,故整个文段不单单强调了财富的继承,更加强调了继承坚韧和勇气的重要性。B项表述非文段重点信息,仅是针对现象设置的干扰项;C项表述不全面,且不是文段要强调的重点内容,故排除;D项表述仅是对存在现象的部分信息说明。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知识·精讲

一 态度理解题答题思路

考生首先要通读材料,把握不同主体的不同观点,判断作者有无态度体现。若是没有态度呈现,就选择没有表态意思的选项;若是有表态再进一步分析其立场倾向。思路框架如下:

态度理解题答题思路框架图

二 态度理解题解题方法

(一)有观点引导词

如果材料中有观点引导词,诸如“我认为”“我觉得”“依我看”“笔者认为”,那么引导词之后的语句就是作者的观点,直接选择与其意思最接近的一项即可。

典型示例1(联考2010下)翻译时,“直译”偏重于对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于译文语气的顺畅。哪种译法更妥当,人们各执己见。依我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忠实的翻译必定能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思想感情与语言是一致的,相随而变的,一个意思只有一个精确的说法,换一个说法,意味就完全不同。所以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

这段文字中,作者认为( )。

视频讲解

A.应随原文意思灵活选择翻译方法

B.忠实于原文思想是翻译的最高艺术

C.人为划分直译、意译本无必要

D.翻译时应尽量减少译者个人风格的影响

解析文段由观点引导词“依我看”引出作者明确的观点,即“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后文均是对这一观点的具体解释说明。C项即为此观点的同义替换。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有时材料中有观点引导词,但引导的不是作者的观点,而是别人的观点,作者只是客观地引用别人的观点,并且不做任何评价,那么在这段材料中作者没有观点。

(二)无观点引导词

材料中没有观点引导词时,可以通过以下技巧判断作者的隐含观点。

1.关联词语

转折关系:“虽然A,但是B”,转折之后B是作者的观点,A没有观点。

周遍条件关系:“无论A,都B”,结论B是作者的观点,A没有观点。

2.态度倾向词语

诸如“遗憾的是”“所谓的”“破碎”“断裂”“虚无”“严重破坏”,这些词都带有消极的否定的倾向性,由此可以判断作者的态度倾向。

3.否定句和反问句

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肯定形式的反问句表示否定意义;否定形式的反问句表示肯定意义。

4.标点符号

双引号具有引用、强调和反语三个作用,当给一个褒义词加了双引号,通常是表示反语,比如“标致”“杰出”“聪明”。

感叹号和问号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也可以表示作者不同的态度立场。

(三)辅证

反面论证:“如果A,那么B(负面)”,作者的观点是-A。

正向援引:正如、如同、像……一样,这些词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援引意思一致。

典型示例2(安徽2012)从蜻蜓低飞预测天气,到蟾蜍搬家预测地震,中国古代民间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这些经验经过一代代人口口相传,时至今日,在民间——也包括今天的网络上来看,依旧有不低的信任度。而现代地震研究,强调的则是数据和概率。在古代对于某一地区的准确预报,放在今天信息汇集和横向对比、统计来看,则不再有普遍适用的意义。

对于中国古代民间积累的地震预报的经验,作者认为它( )。

A.是在老百姓中传承多年的民间智慧的结晶,具有相当的可信度

B.与重视数据和概率的现代地震研究背道而驰,不可信

C.具有偶然性,不能作为地震预报的依据

D.可以在现代地震研究中得到有效利用

视频讲解

解析第二段文字的“不再有普遍适用的意义”即可判断作者对中国古代民间积累的地震预报的态度,即在古代可能是有效的,但放在现在意义不大,由此排除D项,选C。A项是对第一段文字第一句话的概括,只是作者的客观描述。B项的“背道而驰”语义过重。

常考题型四 标题填入

题型·概述

标题填入题在安徽省公务员考试中出现的频率不高,为选考题型。它侧重于考查考生对于文段核心内容的提炼能力。这种题型的特点在于考题的难度通常偏低,原因有二:一是题目的文段本身阅读难度较小,无需花费太多时间;二是标题填入题与主旨概括题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有时我们也会称这种题型为“小主旨题”。标题填入题判别标志:该类题型提问方式多为“为上面文字拟写一个标题,恰当的一项是”“这段文字最合适的标题是”“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等等。

真题·印象

人类的选举制度出了问题,其间充斥了太多的金钱和毫无意义的争辩。或许我们应将目光转向大自然,从中找寻选举的内涵,纠结或改善我们的制度。昆虫学家汤姆·西利建议我们应向蜜蜂学习。西利的研究表明,蜂巢是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当蜜蜂需要找个新家时,地点的选择是由许多蜜蜂投票的,比如根据这一地点的大小、湿度和周围鲜花多少等“质量”参数。每只蜜蜂都用舞蹈投票,当跳某种舞蹈的蜜蜂数目足够多时,大多数的意见也就倾向于该舞蹈所代表的地点。蜜蜂不仅投票决定“迁都”,在候选蜂后的决斗中,工蜂也会以某种方式干预“选举”的走向,选择对整个蜂巢的发展最有好处的那位当女王。

下列哪项最合适做这段文字的标题?( )

A.聪明的蜜蜂

B.选举的内涵

C.蜜蜂的民主

D.人类的榜样

视频讲解

解析文段通过对人类选举制度出现的问题引出之后蜜蜂的民主值得学习,重点探讨在蜜蜂的种群内部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故选C。

知识·精讲

一 标题填入题解题思路

标题指向的是阅读材料的主旨或目的,这也正是“标题”的内在要求。一段文字材料的标题需要具备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能够概括文段的核心意思;二是与文段的文体风格相一致。解答标题填入题,第一步要立足于阅读材料的语义,根据文体的不同,归纳概括材料的中心、主旨或判断作者的写作意图;第二步要提炼关键词,选择包含关键词并且风格上与材料文体风格一致的选项。

二 标题填入题题型分类

按照文段体裁的不同可将标题填入题细分为议论型标题填入、说明型标题填入、新闻报道型标题填入和记叙型标题填入四种类型。

(一)议论型标题填入

议论文标题直接指向论点本身,或是论点语义中关键的对象、话题。论点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一事情、某一现象表明的见解或主张,在文中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句,意思十分明确,或肯定,或否定。对象、话题就是生活中的一些事件、问题或现象在材料中的呈现,它是论点围绕的主题。议论文标题风格比较直接和犀利,通常是观点或对策的表述,往往带有号召性。给议论型文段填标题,首先需要根据主旨概括题的解题技巧把握材料的主旨,往往要寻找观点句、对策句或通过归纳概括得出。其次在主题句基础上提炼关键词,也就是主旨对象、话题。最后选择包含这个关键词且风格上与材料匹配的选项。

此外,议论文的标题要做到基于文意,不过度推断;简洁概括,不拖沓冗赘。

(二)说明型标题填入

说明文标题风格往往比较客观,不带有作者的感情倾向。说明文的标题需要紧紧抓住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要具有较强针对性。不仅要包含说明对象,还要包含材料所涉及的说明对象的相关概念。另外,说明文的标题还要能概括材料所谈及的方方面面。

(三)新闻报道型标题填入

新闻正文通常由导语、主体和结尾组成。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是整个新闻的核心环节,一般以简要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具吸引力的事实。给新闻报道选择标题,通常只需要阅读并提炼材料第一句或第一段话的内容,也就是导语部分,即可把握新闻的核心意思。

新闻报道的标题需要具有实际语义,避免虚化的空洞言说。同时标题表述的意义要完整,要交代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新闻标题往往要带有动词,一般是主谓式或者动宾式的短语。新闻标题还应该尽量包含能够突显新闻事实核心信息的关键词语。另外,新闻标题的用语不宜口语化,也不能过于专业或生僻,语言应简明平实。

(四)记叙型标题填入

记叙文标题往往不再是字面义,需要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深入理解材料中蕴含的某种思想感情。记叙文标题不仅要具有概括性,其感情倾向性也要与材料的感情倾向性一致

当材料讲述故事、轶事的时候,标题往往具有很强的凝练性、哲理意味或趣味性。

典型示例 (安徽2011)拥有120年历史的道琼斯通讯社宣布,聘请新华在线在中国独家代理其信息产品。这意味着,今后国内新闻媒体和政府机构同步使用道琼斯中文语言财经消息、评论成为可能。据悉,道琼斯通讯社以其独立、领先的财经新闻闻名于世,每24小时发布8000多则市场消息。此次,新华在线专门推出“引擎计划”,为道琼斯服务中国本土开路。它入乡随俗,接受国内个别用户的财经信息服务要求。

最适合做上面一段新闻标题的是( )。

A.道琼斯通讯社大力拓展中国市场

B.道琼斯通讯社以其独立、快捷的信息赢得了中国的市场

C.道琼斯通讯社以其独特的服务和本土化的战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D.新华在线为道琼斯代理信息发布

视频讲解

解析提问方式中明确指出材料文段是一段新闻,所以把握原文段的导语就把握住了原文的重点。“据悉”之前的内容即这一则新闻的导语。导语的主要内容是道琼斯聘请新华在线为中国独家代理。D项与原文的主要意思保持一致,所以是正确答案。

常考题型五 细节理解

题型·概述

细节理解题在历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中出现频率都较高,属于必考题型。它侧重于考查考生对于文段细节信息的辨别能力。很多考生觉得此种题型难度很大,因为一道细节理解题往往有多个考点,而且可能分布在文段的各个角落,因此会耗费较长的做题时间。但是考生们也不要忽略这种题型的好处,即题目较为客观。前面讲过的主旨概括题和意图判断题难点就在于题目较为主观,考生在答题过程中难免出现思考与理解方式与命题人不尽相同的地方。而细节理解题的答题基础就是题目的文段,因此错误率也就相应地降低。

对于细节理解题来说,考生需要具备的主要能力是能够迅速找到原文的对应信息以及典型干扰选项的设置类型。

真题·印象

从山水画史的观点来看,北宋、南宋皇帝虽然都姓赵,但是画风迥异,通常都被分作两部分来讲;明代是朱元璋的天下,清代姓爱新觉罗,统治者既非一家一姓,时间跨度亦有540余年之久,却常被合在一起讲述。这是因为政治史和美术史并不一定要平行,换言之,明清两代绘画史的主要潮流几乎全在元代画风的影响之下,临摹风盛,创意式微,不像两宋绘画有着显著不同的特色。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

A.宋代帝王很少直接干预绘画创作

B.元代绘画继承了两宋绘画的特色

C.明清两朝的绘画风格具有相似性

D.绘画研究中应特别注重时代背景

视频讲解

解析根据文段最后一句可知,C项符合文意。A项错误,宋代皇帝直接作画,与选项不符;B项根据文段最后一句话,元代绘画和两宋绘画有着显著不同的特色,不符合文意;D项属无中生有。总体上来说,A、B、D三项都未从文段出发,主观臆断,无中生有。

知识·精讲

解答细节理解题的关键是找到每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信息。如何迅速找到每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信息呢?答案是:直接将选项代入原文中一一对应。也就是说,在通过提问方式判断出这是一道细节理解题之后,先不要着急阅读文段,而是将每个选项直接代入原文中,寻找原文的对应信息在哪里提到。这样,就可以略过不重要的信息,直接切中要害。这种方法在面对文字量特别大、内容特别复杂的文段时尤其有效。根据提问方式的不同,细节理解题可分为细节判断题和细节查找题。

一 细节判断题

快速解答细节判断题要掌握这种题型的考查规律,也就是细节判断题干扰选项的设置。当选项表述的细节与材料一致时,属于“同义替换”;反之,则属于“语义偷换”。

(一)细节判断题判别标志

细节判断题提问方式主要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是;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根据上文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哪项不能得出,等等。

(二)细节判断题解题思路

解答细节判断题主要就是根据选项设置的细节来比较其与原文的语义是否一致,具体答题思路如下:

第一步,要快速阅读提问和选项,将选项依次代回材料;

第二步,回到阅读材料,通过浏览、跳跃式阅读,锁定选项针对的细节,理解其在语境中的含义,将选项和原文仔细比对分析;

第三步,通过范围、程度、数量、话题、逻辑关系、时态、情态等角度,分析选项的表述是否出现语义偷换,从而排除干扰选项,选出符合提问要求的答案。

(三)细节判断题常见错误

(1)偷换范围:表示范围的副词所管辖的范围大小不同,做题时要留意观察选项中出现的表示范围的副词,确认阅读材料和选项中的相应细节表述从范围的角度来说是否吻合,有没有扩大或是缩小。

容易扩大范围的词语:一切、所有、都、完全、各个、全部、历代。

容易缩小范围的词语:没有、无、微乎其微、几乎没有、只有、唯一、仅仅。

(2)偷换程度:形容词受不同程度的副词修饰,表示的语义轻重会有所不同,做题时要留意观察选项中出现的表示程度的副词,确认阅读材料和选项中的相应细节表述从程度的角度来说是否吻合。比如原文是“较容易”,而选项偷换为“很容易”。

表示程度的词语:较、很、非常、最。

(3)偷换数量:现代汉语中表示数量大小的词语有三个级别:较多量、较少量和中间量。中间量指看不出多少,只表示有量。做题时要留意观察选项中出现的表示数量的词语,确认阅读材料和选项中的相应细节表述在数量上是否吻合。选项一般会出现较多量和较少量的相互偷换,或者将原文的中间量偷换为较多量或较少量等错误。

表示较多量的词语:大多数、大部分、广大、较大的。

表示较少量的词语:少数、少部分、一点儿、较少的、个别、稍。

表示中间量的词语:有些、某些、部分。

(4)偷换话题:所谓话题就是论述的对象,保持论述对象的一致性是一个基本的答题原则,即确保选项与原文谈论的是同一件事情、同一主体、同一客体。有些干扰选项设置会省略材料中话题前面的修饰语,或将材料中话题改换为意思相近但不相同的词语,或直接改换为另一个话题,从而造成偷换话题的错误。

(5)偷换关系:偷换关系主要指偷换逻辑关系,通常有几种情况:原文所表述的是并列关系,选项变为其他关系;原文是必要条件关系,选项变为充分条件关系;原文有特定的因果关系,选项把因果颠倒;原文是肯定,选项变否定,原文是否定,选项变成肯定的肯否矛盾、混淆是非的错误。做题时要留意观察选项中出现的关联词语,确认阅读材料和选项中的相应细节表述在逻辑关系上是否吻合。

(6)偷换时态:现代汉语中有三种时态:过去时(已然)、进行时(现在)、将来时(未然)。三种时态之间不能相互替换。做题时要留意观察选项中出现的表示时态的词语,确认阅读材料和选项中的相应细节表述在时态上是否吻合。选项一般会出现已然和未然的相互偷换。

表示过去时的词语:已、已经、曾经、过、了。

表示进行时的词语:现在、目前、正在、在……中、着。

表示将来时的词语:将、要、将要、不久、很快、趋势。

(7)偷换情态:现代汉语中修饰动词的情态副词表示事物发展的可能性或者确定性。做题时要留意观察材料和选项中出现的表示情态的词语,确认阅读材料和选项中的相应细节表述从情态的角度是否吻合。选项一般会出现将可能性偷换成确定性的错误。

表示可能性的词语:可能、也许、大概、几乎、不一定。

表示确定性的词语:是、有、总是、绝对、一定、永远。

(8)无中生有:无中生有在细节理解题的考查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强拉关系,即原文甲和乙没有联系,而选项中将二者强拉关系,一般表述为“甲决定乙”“甲导致乙”“甲比乙更……”;二是主观臆断,即过度引申,做出材料并未提及且与材料无关联的判断。

典型示例 (安徽2013)我们说儒家是道德至上或者道德决定论的时候,是一种宏观上的总体定性和评价。所谓“子罕言利”或者“小人喻于利”,是着眼于人作为一种道德存在、超越存在的“应然”特质而立论,所拒斥和鄙夷的只是“不义而富且贵”。具体到关乎民生的问题,儒家并非不言利、否定利,而是主张让利于民,惠民富民;并非认为道德决定民生,而是认为民生决定道德。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儒家认为“利”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

B.儒家的民生观不是空谈道德而是强调以民为本

C.儒家认为道德与民生并不对立,而是相互促进

D.在民生问题上,儒家倡导道德至上

视频讲解

解析A选项原文没有涉及,C选项中的“相互促进”在文中没有对应,D选项中的儒家道德至上与文中不符。所以本题答案为B。

二 细节查找题

细节查找题通常比较简单,考生可以在阅读设问之后带着问题回到给定材料直接查找,无需逐字逐句地阅读全文。

1.细节查找题判别标志

细节查找题提问方式主要有:X的原因是/目的是/作用是/用途是……

2.细节查找题答题思路

解答细节查找题需要在给定的阅读材料中迅速筛选设问中所要求的相关信息,解题思路主要分两步:

第一步:定位原文。在阅读材料中锁定设问所限定的话题X的位置。

第二步:借助关键词查找信息。根据设问要求在X附近寻找相应的关键词,从而借助关键词查找设问所要求的信息。

(1)查找原因

①定位X之后可借助X之前或之后的原因词查找原因:因为、由于、是因为、原因是。X附近的原因词通常引导产生X的原因(必须辨明阅读材料中出现的原因词引导的语句是否属于产生X的原因)。

②定位X之后可借助X之前的结论词查找原因:因此、因而、所以、于是。引导X的结论词之前往往是产生X的原因。

③定位X之后若附近没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则可以就近利用上下文解释说明的语句来判断产生X的原因。

④如果表示原因的语句前或后出现并列关联词,需注意产生X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需要全面概括。

⑤干扰选项通常设置为:结果、表现、他因或无中生有。

(2)查找其他

引导目的的关键词:为了、要想、达到、以;

引导作用的关键词:可以、能够、用来、有利于;

引导途径的关键词:通过、依靠、依赖。

如果找不到提示信息的关键词,则遵循就近查找或全面概括的原则来查找相关信息。

典型示例 (安徽2011)美国研究人员初步证实,西兰花等十字花科蔬菜中富含被称作异硫酸氰酯的化合物(ITC),可以优先杀死变异P53基因,并留下P53基因。由P53基因组成的蛋白质有助于阻止癌细胞生长,不过P53基因一旦发生变异,就失去了这种保护作用,而变异的P53基因与差不多一半的人类癌症有关。

西兰花可以防癌的原因是( )。

A.西兰花中富含的异硫酸氰酯(ITC)能够杀死癌细胞

B.西兰花能够阻止正常的P53基因发生变异

C.西兰花中含有能够消灭变异P53基因,保留正常P53基因的物质

D.西兰花中含有有助于阻止癌细胞生长的蛋白质

视频讲解

解析A项中“异硫酸氰酯能够杀死癌细胞”明显错误,文中说的是“可以优先杀死变异P53基因”,所以A项错误。B项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因此也排除。D项偷换概念,含有“能够阻止癌细胞生长的蛋白质”的不是西兰花,而是P53基因。所以,正确答案为C选项。

常考题型六 词句理解

题型·概述

词句理解题在安徽省公务员考试中出现频率不高。但这种题型一旦出现,就会成为大部分考生失分的题型。此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某个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和判断。大家首先要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也是这种题型的一个不成文原则,即一般不选择词语本身字面含义的表述,一定要与其上下文的语境相结合,理解这个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的特殊含义。词句理解题的提问中往往会把所问的词语、短语用双引号或加下划线标注,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上文中‘这’指的是”“上文中‘此’指代的是”“文中‘他们’指”“这段文字中‘前者’是指”“‘×××’的意思是”“对‘×××’的理解正确的是”“这段文字中的‘××’指代的是”“文中画线的‘此××’表示”。

真题·印象

毋庸置疑,晚清以降中国遭逢千百年未遇之大变局,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从世界中心沦为所谓边缘的“远东”,在世界历史和文化上一再缺席,遭遇了深刻的文化身份危机,不断被误读、曲解和妖魔化。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中,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就显得越发重要和紧迫。

这段文字中的“历史语境”是指( )。

A.中国被西方列强边缘化

B.晚清中国所遭遇的历史大变局

C.中国融入资本主义体系的时机

D.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曲解和妖魔化

视频讲解

解析根据就近原则,由“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中”可知,其指代的是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曲解和妖魔化。故选D。

知识·精讲

解答词句理解题关键在于要能敏锐地从文段中找到有效信息。具体来说,解答词句理解题,第一步要找准所问词语或短语在原文的位置,适当标注;第二步结合前后文的语义来理解该词语或短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并选择正确答案。根据提问对象的不同,词句理解题又可以细分为代词指代题和词句理解题两种类型。

一 代词指代

代词指代题考查考生迅速判断代词所指对象的能力。代词本身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代词指代主要考查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人称代词一般指代人,包括“你”“我”“他(她)”“你们”“我们”“他(她)们”等;指示代词一般指代事物,包括“这”“那”“这些”“那些”等。其中“这”“这些”属于近指,“那”“那些”属于远指。有时候还会考查一些文言代词,如:“此”“其”“前者”“后者”等。寻找代词所指代的对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形式上来考虑,往往需要运用“就近原则”。根据代词出现的位置,选择在句法结构上与其最靠近的词语为正确选项。

(2)从语境上来考虑,分析所问词语前后语境,确定逻辑语意。语境限定的逻辑关系是引导、暗示所问的词语或者句子的含义的,它可以用事例说明,可以用原因证明,可以用理论支撑,可以用引用支持,可以用结果正反加强,也可以用特定的标点符号如冒号、破折号等来援引支持。另外,从阅读材料的语法构成来考虑,一定注意主语、话题一致的原则。

(3)从内容上来考虑,确定代词指代的对象正是代词所在语句中的谓语所描述的对象。如果代词就近位置是一个复句,就不能只从其中一个分句中寻找答案;如果代词就近位置是一个时间状语,就不能在时间状语里寻找答案。有时,只机械地考虑就近原则得到的答案极有可能是错的。

(4)当考查“前者”或“后者”所指代的对象时,需要先在“前者”或“后者”这个词语的前面找到一个由并列关联词连接的并列关系的短语或复句,“前者”指代并列关联词前面的内容,“后者”指代并列关联词后面的内容。

典型示例 (联考2010上)体育竞技掺入越来越多的经济利益,会驱使一些人走向极端。虽然目前运动员的自然能力仍占主导,但是如果有一天科技手段足以超越自然赋予的力量,运动员在日常不需要严格训练,而是通过仪器、手术来增强体质,这与驾驶着摩托车去参加百米竞赛是否还有本质区别?这不仅是抛给体育界的问题,也将成为科学的两难。

“这不仅是抛给体育界的问题”中的“这”指的是( )。

A.通过仪器、手术来增强体质

B.科技手段的作用超过运动员的自然能力

C.让运动员的自然能力占据主导地位

D.体育竞技在经济利益驱使下走向极端

视频讲解

解析先定位“这”在语境中出现的位置,根据就近原则,距离“这”最近的而且选项中有所呈现的是“通过仪器、手术来增强体质”,它是否是代词“这”所指代的对象,还需通过语境内容进一步判断。根据代词“这”所在的语句“这不仅是抛给体育界的问题,也将成为科学的两难”可知,“这”所指代的对象既和体育界有关,又与科学有关,普通人“通过仪器、手术来增强体质”与体育界无关,因此“这”应该指代的是“如果有一天科技手段足以超越自然赋予的力量,运动员在日常不需要严格训练,而是通过仪器、手术来增强体质”,但选项中没有相应的表述,根据语境,与这个句子意思相同,并且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科技手段足以超越自然赋予的力量”,这便是给体育界和科学带来的难题,故而选择B项。

二 词句理解

当提问中出现“文中画线的×××表示……”“×××的意思是……”“对×××的理解正确的是……”等,其中“×××”是一个词语或短语的时候,此类题就是词句理解题。词句理解题所考查的词或短语往往是与阅读材料语义相关的,或者是具有特殊深意的处于特定语境中的关键词,比如在材料的语境中被临时赋予某种含义的词语,比如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比如词语的表达作用产生的相关意义。

考生要把握词语或短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含义,主要是分析上下文语境与所问的词句的逻辑关系。判断词句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可以从语境中的一些标志信息入手:

(1)标点符号:当所问词语后面出现冒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时,后面的语句是对这个词语的解释说明。要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只要把握后面的句子即可。

(2)标志词语:当所问词语后面出现“是”“即”“成为”“也就是说”等表示解释说明的标志词语时,可以通过标志词语之后的语句来理解所问词语的含义。当所问词语后面出现“比如”“例如”“因为”“由于”“原因是”等标志词语时,其后面的内容是对所问词语的举例或原因论证,可以通过把握例子和原因来理解所问词语的含义。

(3)标志句式:当所问词语出现在“是A,也是B”“有的A,有的B”“不是A,而是B”“因为A,所以B”“虽然A,但是B”这样由关联词引导的特殊句式中,可以通过A和B的逻辑关系来理解A或B中的所问词语。

(4)修辞手法:当所问词语使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格时,要理解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其实就是要把握这个词语比喻、借代的对象。也就是要通过喻体、借体来判断本体。喻体和本体具有相似性,借体和本体具有相关性。寻找比喻、借代的对象要遵循主题一致和感情倾向一致的原则。

典型示例 (安徽2012)“CoreCompetence”通行的中文翻译是“核心竞争力”,但它的准确译法应该是“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不是公司独有的某种技术或工艺,也不是公司内部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能力,而是指公司整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后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公司集体学习、运作的结果。核心能力是内在的、无形的、本源性的,它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一个公司凭借核心能力才能持续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才能不断催生新产品,开辟新市场。下列对“核心能力”的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核心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B.核心能力不是指个人能力,而是指公司独有的技术

C.核心能力被竞争对手复制的可能性很大

D.核心能力与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和利益无关

视频讲解

解析根据“整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后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公司集体学习、运作的结果”可知A项正确。根据“不是公司独有的某种技术或工艺”可知B项错误。根据“它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可知C项错误。根据“才能持续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可知D项错误。

总结笔记&专项练习

重点:1.主旨概括重点考查关联词语。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易错点:1.意图判断题中隐含信息的推断。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巧总结:1.行文脉络分析法。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