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练心态:社交先跨越心理的“坎儿”
拆除了心中的篱笆墙,走出了自我封闭圈,这是迈向成功交际的第一步。许多年轻人初涉社交场合难以适应,感到无所适从,是因为对自身存在的社交障碍缺乏清醒的认识,心态没有摆正的缘故。拥有良好的心态是保证社交活动正常进行的必备条件,它可以让你时刻充满自信,让你在人前充分彰显个人魅力。因此,心态积极一点儿,眼界放宽一点儿,行为主动一点儿,社交场上则无往不胜。
1.不要自扰:别在心理障碍的樊篱中挣扎
情景故事
小张是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今年他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工作单位,但是工作不到半年,他却郁闷透顶,因为他总是不敢与领导和同事讲话,正因为如此,他常常觉得自己非常压抑。小张本身就是一个比较腼腆的人,一般跟陌生人说话声音都会很小,如果别人没听清楚就会脸红,显得手足无措,非常不安。但是没有参加工作之前,小张觉得一切都还好。虽然不是特别热情的人,但是总还是能交到朋友。只是现在到了工作单位,不知道为什么,一上班,一看到人就会觉得有些害怕。小张说:“我从来不敢和同事们交往,因为害怕他们发现我的不自在。其实我很希望跟同事搞好关系,但是总觉得非常别扭,我怕自己要跟他们刻意接近会更别扭。为了不让大家的关系更差,我只好忍着自己这种局促的情绪。反正现在还可以跟同事们打个招呼什么的,如果跟他们的关系搞不好,那我跟大家的关系会更僵,连招呼也不敢打了。我也知道要学会适度的表达,可是我就是学不会,我只是想要改变现在这种状态。”
问题分析
小张在社交中表现为紧张局促,常伴有回避行为,犯了“社交恐惧症”。因为他经常把自己内心的不满压抑下来,所以他的沉默导致同事对他的漠视,而他又认为是外界充满敌意。此外,他刚转入新的环境,不能很好融进去,就变得越来越压抑。建议小张与朋友和亲人要多加沟通,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需要和社会进行正常的接触,让一切交往都变得自然而然。如果对自己的情绪过分压抑,反而会引起新的心理隐患。
社交讲堂
每个人都有交朋友的愿望,希望自己的朋友越多越好,这也成为了社交的需要。每个人都是人类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要想在这个大家庭中很好地生存,就要学会社交之道。
其实,人们并非天生就讨厌社交的。只是往往对自身存在的某种社交障碍缺乏清醒地认识,因而在社交中难以做到左右逢源。年轻人在社交之路上遭遇阻碍,大多数是因为个人的心态没有摆正。害怕与人接触,不敢到人多的场合去,不敢当众发言,不喜欢别人干涉自己的生活,等等,这些不良的心态若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严重的社交心理障碍。年轻人常表现的社交障碍有以下几类。
※ 腼腆
在人际交往中,拘谨羞涩、眉低脸红、说话声小、表情紧张等特点都可以看作是腼腆的表现。腼腆的人在与人初次交往时,对谈什么话、怎样保持目光接触,都感到为难、不自在。这些人不善于言表,尤其在人多的场合,咕哝半天也表达不出自己的意思,让人着急甚至引起误解,成为社交的一大心理障碍。
天生胆小内向,怕在人前出丑,有损自己的面子,不够自信,思想保守,等等,都是形成腼腆的原因。作为年轻人,过于腼腆容易使你丧失进取的机会,失去许多本可以交得很好的朋友,错过上司或老师赏识你的可能性,漏掉施展才华、发挥才能的时机等。
因此,建议性格腼腆的人:首先,要“解放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抛弃那些封建教条和呆板的古训,要做超脱的一代,成为一个洒脱的人。其次,在人前鼓起勇气,自我鼓励。只要多给自己壮胆,多给自己鼓劲,随时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腼腆就会被克服。在与人交谈时,训练自己看对方的眼睛,让人感觉到你是一个坦诚而又自信的人,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当交流受阻时,可以问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是怎么形成这种爱好的?”等。轻松随意的话题能够表达你的友好,也可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而不是自己身上。
※ 消极
消极是影响交际的第二大心理障碍。有消极心理的人常常说:“如果我能像某某人那样就好了!”这样的人不仅仅为未来的社交道路无端地忧虑,还总是让过去交际关系的失败和失意的阴影所笼罩,在心里不只一次地重温昔日的打击所带来的伤痛,无止境地幻想着不可能的事,从而颓丧失落。有这种消极心理的人,往往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去比较,结果越比越没有信心,越比较越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最后深陷苦闷忧郁中难以自拔。“我还不够好!”
每个人都希望有用武之地,将自我最完美的一面呈现在别人面前,希望成功、被重视、有运气,希望自己聪明、漂亮、处变不惊,其实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这种“完美”追求只能带来无尽的失望和自我贬值。
“人性非常丑恶!”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曾将与人的一次不愉快的相处的经验广泛化、扩大化,这样一来使得人们在与人的再次接触中有了先入为主的坏预想,当情况极端化以后,就会对整个人性产生了怀疑。其实,这只是自己的偏见和意气在作怪。
有消极思想的人,无论成功或失败,总会暗地存在一种否定性的思考,这种思考方式往往会影响社交的质量。所以,你与人交往的时候,千万不要尽想那些曾遭失败的事情,这是非常重要的。你要尽量用肯定语来代替否定语并不时地激励自己,若能做到这些,你自然就会具备积极行动的姿态,在人际交往中充满自信,这对于你进行成功的社交活动至关重要。
※ 社交恐惧症
你不可避免地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而社交是展示风采的重要方面,可能需要和重要人物交谈,在公众场合发表你的观点,出现在谈判、酒会、晚宴等各种社交场所。但是,你总是不由自主地退却,或硬着头皮去了,却因表现失态而让好机会白白溜走。你懊恼、后悔,可当下一个机会出现的时候,你又开始胆怯、犹豫、心慌、手颤,久而久之,自信心在一次次窘态中消耗殆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交恐惧症。
对于许多刚离开家门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结交新的朋友、融入他人的社交圈子是一种心理上的挑战。一开始总有一些手足无措的感觉,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和大家打成一片。
其实,人的交往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环境的熏陶和有意识地培养下形成的。为了远离社交恐惧,你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积极的方法:
第一,不否定自己,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最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二,不苛求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就做到什么地步,只要尽力了,不成功也没关系。
第三,不回忆不愉快的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没有什么比现在更重要的了。
第四,友善地对待别人,助人为快乐之本,在帮助他人时能忘却自己的烦恼,同时也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存在。
第五,找个倾诉对象,有烦恼就一定要说出来,找个可信赖的人说出自己的烦恼。可能他人无法帮你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让你发泄一下。
第六,每天给自己10分钟的思考时间,不断总结自己才能够不断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
第七,到人多的地方去,让不断过往的人流在眼前经过,试图给人们以微笑。
励志大师卡耐基曾说:“一个成功的因素,归纳起来15%得益于他的专业知识,85%得益于良好的社交能力。”不管你愿不愿意,人生于天地之间,为人处世在所难免。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凡夫俗子,也不管是工商巨贾,还是平民百姓,都需要社交。因此,成功地社交,就成了每一个人必须掌握的生存立世之本,每一个人都没有理由逃避它。
去梯言——
人一旦在心理上对社交有所抵触、有所排斥,就很难顺利实现社交的成功,久而久之,就会对社交形成逃避的思想。因此,放开心态,积极地走出去,才能与人结缘、结识、结交。
2.不要任性:“率性而为”叫人很头疼
情景故事
嘉嘉是个任性的女孩,她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蔑视”一切规矩和条条框框的约束。
在与人交往上,她更是推崇自由主义,凡事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也不管别人愿不愿意,总之一切都得满足她的要求。被别人管教,听别人的指使,是让嘉嘉受不了的。一天,嘉嘉又在朋友面前“发威”,“派”他去很远的一个地方买她最喜欢吃的冰淇淋。然而已经很晚了,朋友没有给她买来冰淇淋,她一气之下与朋友“绝了交”。
少了一个朋友,嘉嘉似乎并不在乎,依然我行我素,颐指气使。终于,朋友们都忍受不了她的任性脾气,一个个地疏远了她。走上工作岗位,由于太有“个性”的脾气,使同事们觉得她难以相处,让上司感到头疼。最后,嘉嘉发现,她的古怪脾气没有地方可发,她的话也没有人听,更没有人肯为她做什么事情。因为,她的“个性”大家并不喜欢。
问题分析
看看上面的这位“大小姐”的脾气,谁能受得了?怪不得朋友、同事、上司一个个地疏远了她,这样任性,当然不受欢迎了。
任性并不代表有个性。任性是一种情绪化的表现,但是与人交往,若常常表现出情绪化,就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和适应人际关系。任性的人,往往给人一种不成熟或还没长大的印象,因为只有小孩才会说干什么就干什么,说生气就生气。成年人再这样率性而为,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甚至让人难以产生信任。青年人如果不懂得收敛自己的不良“个性”,就会失去很多机会。
社交讲堂
与人交往,你不能任何时候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在家里当小公主或小皇帝的年龄已经过去了,在学校里“称王称霸”的时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面向的是社会,面向职场,面向更多的需要你交往的各类人,所以,你的“小姐脾气”、“公子哥”式的年少轻狂该适当地收敛一下了。
随着交际面的扩展,认识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当中,有的成为了你的朋友,有的成为了你的同事,有的成为了你的上司,有的成为了你一生相伴的人。在朋友面前,你不能任性地随意指使对方为你做什么事,因为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在同事面前,你不能任性地把工作推给对方或“抢功”,因为同事没有义务完成你未完成的工作;在上司面前,你不能任性地挑三拣四,任性地晚出早归,高兴了随兴即发,不高兴了“拍案而起”,撅嘴甩头又摔门,因为上司有权管束你的“放肆”行为。你可能会说,在外面当然不能耍脾气,在家里偶尔使点小性、发点小威不妨事,因为父母、亲戚、爱人不会介意。这种想法也是错误!
在父母眼里,你是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需要宠着,惯着,但你不能以“自己还是个孩子”为理由而对父母发脾气、任性。在爱人面前,你可能想要更多的关心和呵护,于是你任性、自私,甚至提出无理的要求,虽然你的一两次的“胡闹”可以得到宽恕,但是一味地任由自己的脾气“无拘无束”,任何人也会受不了的。
人活于世,若能不受约束“率性而为”,那人生就没什么好遗憾的了。问题是,你不是天地间唯一的存在,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社会、团体、单位也不可能为了你而对你一切都放任自流。人的一生中总会因生存要受到各种各样的约束,而对这些约束只能调整自己的言行来适应,绝不能凭你一时的喜恶和脾气。
如果你看不惯老板的苛刻,不习惯严格的条款约束,就说“老子不干了”,这样并没有解决问题,因为苛刻的老板很多,社会上各种各样严格的约束条款也很多,你在别的地方也会碰到,而你辞职,又有谁在乎呢?你若失业,不仅没人在乎,说不定还有人在偷笑哩!如果你嫌工作辛苦,嫌规章制度太严格,就任性地放弃,那么你放弃的可能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所以,要想赢得大家的欢迎,你必须收敛自己的任性,改掉自己的坏脾气。与其把任性标榜为个性,不如实实在在地打造自己的个性,让自己真正地展现与众不同的魅力。
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塑造自己独特的个性,从众人中脱颖而出,显现非凡的气质与魅力,这是通向人际交往成功的重要一步。
首先,培养适应社交角色的个性。也许有人会认为,只要有能力自然就会被赏识,就能很好地与人合作,个性根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其实不然,在残酷的竞争面前,如何吸引别人的目光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没有个性通常也就意味着没有成功的机会。有了适合自己的个性,你就会本能地知道对与错之间的差别,你将会成为一个相对很成功的人,被人信任,你的话就是你的契约。你的人性美将因你的个性而发挥至极限。
其次,培养成功者的个性。大多数的成功者都离不开自身具备的成功的个性。成功的个性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看看周围的那些成功者,他们不是以自己满腔的热情深深打动别人,就是以智慧和能力吸引于人。很多人无论在理智上还是在情感上,都会被他们吸引,而且这种吸引是那样的心甘情愿,以至会在不知不觉中去为实现他们的目标而效力。
成功者的魅力是由个性所决定的,通过在身体上、情感上及理智上对他人的相互接触,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个性魅力有以下几个要素:无声语言、表达能力、聆听技巧、说服技能、运用时空能力、适应他人的能力和重要见识。其中,与社交能力最为密切的是适应他人的能力。如果不了解他人的风格,却又想与之交往,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努力提高你的行为的适应性,才能与他人交往。
再次,塑造个人魅力。良好个性的形成更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形成良好的个性需要你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如果你认为自己不够关心别人,那么当你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地伸出你的手,尽你所能地去帮助他们,这样一来,你就能逐渐养成乐于助人的个性。
去梯言——
在社会上与人交往,过分地强调自由和特立独行是危险的,你不能我行我素地“独闯江湖”,蔑视一切“清规戒律”。你的“叛逆”行为很可能被大家认为是哗众取宠,是为了突出自己“与众不同”。只有你的个性被社会承认才算是良好的、成功的个性,你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不会受到太多的抵触和反对。
3.不要封闭:社交中不要失掉主动性
情景故事
简奈特·弗兰是当今新西兰著名的女作家,20世纪四五十年代,她在一个道德严谨的村落里长大。那里,也许是生活艰苦的缘故,每一个人都显得十分强悍而有生命力。只有她恰恰相反,从小在家里就极端怯懦,有时宁可被别人嘲笑也不肯轻易出门。父母很是替她担心,经常在她面前叹气,唠叨说这孩子如何的不正常。
不正常?她从小听着,也渐渐相信自己是不正常了。在小学的校园里,同学们很容易地就成为可以聊天的朋友,她也很想和他们打成一片,可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以前没上学时,别人是很少和她交谈的,似乎认定了她的语言或发音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家人也只是叹气或批评,从来就没有想到和她多聊几句。入学年龄到了,她被送去一个更陌生的环境,和同学相比之下,她似乎还处在学说话的程度。于是,她真的显得是不正常了。小时候,兄弟姐妹们一听到爸爸下班的脚踏车声,就会兴高采烈地跑到院子缠着爸爸要一些粗糙的糖果。只是,有时不够分,站在后面那个伸出手来却总是落空的,肯定是她。
从家里到学校,从上学到进入社会,简奈特始终游离于社会之外。大家觉得她很奇怪,总是喜欢用一些奇怪的字眼来描述一些极其琐碎不堪的情绪。家人听不懂,同学听不懂,即使是自己最崇拜的老师也认定她是一个患有严重呓语与妄想症的孩子。
问题分析
你是否也有上例主人公那样的困惑:感觉自己“游离于社会之外”,觉得“大家看自己的眼光很奇怪”?这不是别人的错,原因在你自己身上!
是时候检查一下你自己的生活状态了,看看吧:你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对一切社交活动都不感兴趣;你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即使有人约你出门也总找各种借口推脱;你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心里话从不对别人说,即使是家人和朋友也绝对守口如瓶……
没错,这些就是形成你社交困惑的病症所在。
社交讲堂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一旦拥有封闭心态,往往就不愿与人沟通,很少与人讲话。其实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害怕或讨厌与人交谈。害怕说出的话不对味,倒了大家的胃口;担心因为哪壶不开提哪壶,而遭到斥责;害怕自己的口误刺中了对方的痛处,而导致唇枪舌剑……种种的担心和害怕,使到嘴边的话又溜了回去,使本可畅所欲言的时候却又欲言又止,想了三番五次最终把心里的话咽进了肚子里。结果,想说话的时候与自己说,把心里话写进日记中,把自己的远大理想也学着古人那样撰文咏诗,托物言志。
当然,也有些人的自我封闭行为与生活挫折有关,这种人在生活、事业上遭到挫折与打击后,精神上受到压抑,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敏感,变得不可接受,于是就出现了回避社交的行为。
具有自我封闭行为的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合群”。即使交朋友,也只和自己在性格、习惯和趣味等方面相似的合得来的人交往,凡是在这方面合不来的人就一概拒绝。不愿意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理世界,不相往来,也不顾及其中的利害关系,不善解人意。在与人相处时,反面的态度(如仇恨、嫉妒和怀疑等)多于正面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和喜悦等)。因此,自我封闭的人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基本上没有知心的朋友。
这种不合群的性格,不仅有碍于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不适应现代人际交往的需要,而且还会使人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退缩感和孤独感,从而有碍于人的身心健康。试想:你独处深宅,孤陋寡闻,信息从何而来?你没有朋友,孤家寡人,遇到困难谁来帮助你?你没有几个知心朋友,你的苦恼无处倾诉,也没人为你出谋划策……
如果拒绝与人接触,把自己囚禁成一座孤岛,你就会变成痴人,你的心很快就会被荒芜吞噬,结果只能是自我封闭,离群索居,被人孤立,处处吃亏。
没有人愿意选择孤独,没有人不想交朋友。相信你也是一样。既然你的内心里怀有着交友的渴望,脑海中憧憬着与大家在一起无拘无束的欢乐,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封闭自己呢?所以,尽快摆脱你的孤独现状吧!不要再作茧自缚了,敞开心扉,勇敢地走进大家的生活中去,感受集体的欢乐与痛苦,分担大家的风雨和成就,你的个人魅力就会在集体中实现和升值。
如果你自我封闭的时间太久了,一时不知道如何适应人多的“热闹”和来自大家的认可和欢迎,那么,可以循序渐进,逐步地适应社交圈。
首先,要认清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个人要在集体中才能生存,个人的行为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影响。有意识地清理一下自己现有的社会关系,看看它们到底对自己有哪一方面的生存价值,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和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将这些社会关系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交际圈。在交际圈里就可以游刃有余,活动自如,当自己需要帮忙时,便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但是,在这方面还要掌握好度,不能只沉迷于拉关系,而忘记了自己最重要的目标。
有一位大富翁说:“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单靠自己的力量是办不到的,而是得力于我广泛的社交圈子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我社交圈子里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如文化界、教育界、学术界、商业界……真是应有尽有。”由此可见,大多数成功的人很少单单依靠个人的能力,通常都得力于社交圈子广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这种社交圈子和人际关系是一项很重要的资源和财富。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你接触的所有关系中,往往只有一些重要的关系才能给你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所以,应该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上。你的个人生活或职业生涯中,与你交往的人无论从认识还是行为方式上,都能对你造成深远的影响。在内心仔细分析每一个与你交往的人,认真思考你的每一段友谊、工作中的人际交往,以及你在任何其他场合产生的人际关系。那些同你有关系的人都会对你的思想产生意义重大的影响和冲击。
其次,建立交际圈是不够的,还要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交际圈就如一张网,每个人就是网上的一个点,要想让这些孤立的点活动起来,就必须与其他的“点”联合,与他们接触,只有这样,才不会成为一个“死点”。接触的“点”越多,活动的范围就越大,社交的圈子就越广泛。而圈子越大,网上的“点”就越多,一旦一个“点”动起来,其他“点”也就会相应地动起来,由此产生持久的互动效应,使整个圈子的“点”都“活动”起来,这就是为什么社交圈子广泛,朋友多,好办事的根本原因。
然而,有的人生活圈子很小,除了老婆孩子和少数几个亲戚,其他的社会关系可谓是“凤毛麟角”,所以他们的朋友通常不多,在关键时候能帮上忙的朋友就更少了。这些人不善于交际,不懂得如何扩大社交圈子,不善于结交新朋友。他们不会有目的地主动接近一个人,如果这样做,他们会脸红、结巴,被人家一眼洞空,自己也会觉得尴尬没用。久而久之,他们宁愿守着自己的小圈子,而不去延伸大圈子,甚至自己的小圈子也正在逐步缩小,最后慢慢地让自己“脱离了群众”。
再次,主动与人交往,在众人中树立人缘。是否有人缘,大大地左右着事业的成功与否。所以要想改变,就必须从现在起建立人缘,建立高层次的人际关系。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起新的人缘呢?为此,要有具体的行动。一言以蔽之,即要积极地走出去,扩大与人交往的机会。
与人交往时,要提醒的是,要尽力避免同那些会阻碍自己成功的人打交道。如心态消极的人,总是试图改造别人的人,苛刻挑剔的人,浪费时间的人。同时,也拒绝那些不守承诺的人,猥琐、不诚实或自私自利的人,以及那些总是作威作福、不可一世的人。
去梯言——
与人交往首先应有的态度就是主动。主动地问候,主动地接近,主动地认错,都能为你赢得好人缘。
4.不要拘谨:别让对方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情景故事
娜娜是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平时说话柔声细语,见到不认识的人更是拘谨的厉害,和朋友们还能有说有笑,一旦发现其中有不认识的人在场,马上低头不语,保持沉默。她只喜欢和熟悉的人来往,不喜欢与陌生人打交道。用她的话说,就是“不和陌生人说话”。娜娜的好朋友小凌性格活泼开朗,哪儿有热闹往哪儿凑,哪里人多往哪儿去,认识的,不认识的,她都能跟人家搭上几句。这天,小凌约娜娜陪她一起去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娜娜又开始挖空心思地想着推脱的理由,不是说自己有事,就是说身体不舒服,装病。种种理由无非就是不想参加聚会,不想见到陌生人。小凌了解娜娜的脾气,就开导她:“我就知道你不想和我一起去参加聚会,因为聚会上的人都是我的朋友,都是我认识的,而你不认识,所以你感到不自在。对不对?”“知道了还非让我参加,你这是勉为其难。你的朋友我又不认识,到时候场面多尴尬!”娜娜有点生气。小凌笑着说:“正因为你不喜欢和陌生人接触,所以朋友才这么少。今天让你认识一下更多的朋友,跟我走吧。”说完拉起还在抱怨不停的娜娜去参加了聚会。
问题分析
不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这是你社交之路的一大障碍!你为自己的社交圈子狭小而苦恼,那是因为你没有通过朋友介绍更多的朋友给你认识,是因为你把很多的“准朋友”全都当成了陌生人。其实,身边有很多的人,朋友的朋友,亲戚的朋友,同事的朋友,都可以通过介绍彼此认识,而成为关系亲密的好朋友。之所以觉得朋友少,或者找不到朋友,是因为你主观上把这些人划入了陌生人的行列。
你感觉别人对你是陌生的,那么在别人眼中你也是陌生人;如果你把陌生人当做朋友来对待,陌生人也会把你当做自己的朋友。
社交讲堂
在生活中不难看到,有的人在容貌、才能、说话方面并没有什么卓越之处,可是与人交往却堪称能手,能够迅速地和一些陌生人成为朋友。“若论长相,我还比他英俊几分呢,可是,为什么他的交际能力胜我一筹?”你是不是偶尔在脑海中闪现过这个疑问?其实,有的人之所以受欢迎,关键不在容貌、才能,而是在他善于以朋友的心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哪怕这个人仅有一面之交,哪怕只是萍水相逢。
要想拥有朋友,你就要与人接触、交往。朋友并不是天生就是你的熟人,也不是生来就为你准备好的,朋友需要你通过社交这个手段来获得。由陌生到熟悉,由相识到相知,每个人交朋友的路都是沿着这一轨迹走着的,因此,你要把身边的人变成自己的朋友,就要学会和陌生人交往,把陌生人变成自家人。
读到这里,你可能有想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欲望了,其实,陌生人也不是那么可怕嘛。观察一下身边从来没有说过话的“陌生人”,看上去好像亲切了许多;看着新搬来的邻居,心想着要不要主动先打个招呼;公司里来了个新同事,都这么长时间了还是不熟悉,实在太不应该了。可是,该从哪里入手呢?冒然地上前搭讪,合适吗?不知道说什么话题好,该怎么办?人家又不认识自己,愿意听自己说话吗?的确,由陌生到熟悉,需要一个缓冲的过程。而实现这个过程的最首要也是最关键的突破口就是:与陌生人说话。
和陌生人初次见面,良好的谈话是打破陌生感的不二法宝。心理学表明,如果能够找到和陌生人的共同点,就可以打开初次见面互相不熟悉且心存戒备的窘境。那么,怎么才能打开和陌生人谈话的局面呢?
※ 察颜观色,寻找共同点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和生活爱好等,都或多或少地要在他们的表情、服饰、谈吐和举止等方面有所表现,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你们的共同点。比如乘坐火车时,你可以巧妙地接近对方:“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对方回答:“××学校。”“噢,算来咱俩还应算是校友呢。”……于是,彼此的陌生感就轻而易举地消除了。当然,察颜观色还要同自己的情趣爱好相结合,自己对此也有兴趣,打破沉寂的气氛才有可能;否则,即使发现了共同点,也还会无话可讲,或讲一两句就“卡壳”。
※ 以话试探,侦察共同点
可以打招呼开场,询问对方籍贯、身份,从中获取信息;可以通过听说话口音、言辞,侦察对方情况;可以动作开场,边帮对方做某些急需帮助的事,边以话试探;甚至借火吸烟,也可以打开交际沉寂的局面。比如乘车时,你可以问对方:“在什么地方下车?”“南京,你呢?”“我也是。你到南京什么地方?”“我到南京山西路一亲戚家有事,你就是此地人吧?”“不是的,我是从南京来走亲戚的。”……经过双方的“火力侦察”,双方对县城熟悉,对南京了解,都是走亲戚的共同点就清楚了。这种融洽的效果看上去是偶然的,实际上也是有其必然原因的:“火力侦察”,发现共同点,打破了陌生感。
※ 听人介绍,猜度共同点
你去朋友家串门,遇到有生人在座,作为对于两者都很熟悉的主人,会马上出面为双方介绍,说明双方与主人的关系、各自的身份、工作单位、甚至个性特点和爱好等,细心人从介绍中马上就可发现对方与自己有什么共同之处。比如上面的案例,在生日聚会上,当小凌把自己的朋友介绍给娜娜时,娜娜应留心观察,积极寻找这些朋友和自己有哪些共同点,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接下来就不会觉得生疏了。这当中重要的是在听介绍时要仔细地分析认识对方,发现共同点后再在交谈中延伸,不断地发现新的共同关心的话题。
※ 揣摩谈话,探索共同点
为了发现陌生人同自己的共同点,可以在需要交际的人同别人谈话时留心分析、揣摩,也可以在对方和自己交谈时揣摩对方的话语,从中发现共同点。
※ 步步深入,挖掘共同点
随着交谈内容的深入,共同点会越来越多。为了使交谈更有益于对方,必须一步步地挖掘深层的共同点,才能如愿以偿。一个度假的大学生和一位在法院工作的同志,在一个共同的朋友家聚餐,经主人介绍认识后,陌生人谈了起来,慢慢地两人都发现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的看法有共同点,不知不觉地展开了讨论,他们从令人不满的社会现象谈到产生的土壤和根源,从民主与法制的作用谈到对党和国家的期望,越谈越深入,越谈双方距离越缩短,越谈双方的共同点越多。
在陌生人敞开心胸和你说话后,如果你要想得到他们的支持,那么你应该接下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么能够让他认同自己?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恰到好处地适应陌生人的情感需求。你只有打通了陌生人的情感需求通道,才能让他彻底放下戒心,才会从心底里认同你。
首先,关心他最亲近的人。任何人总是关心着自己最亲近的人,如果一旦发现了别人也在关心着自己所关心的人,大都会产生一种无比亲近的感觉。交际就可以利用人们这种共同的心理倾向,从关心他最亲近的人切入,拉近交际的距离。
其次,在他心中建起“同胞”意识。如果能在交际之初迅速建立起“同胞”意识,就可以使对方放松对自己的警戒之心,而把自己接受为“自己人”。
再次,为他人助上一臂之力。热情相助最能博得人的好感。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具有古道热肠、为人厚道、不吝啬、好助人的人总能在邻里之间、同事之间获得好名声。因为人们一般都乐意与这些热心肠的人相识相交。比如你帮正在上楼的邻居抬一把煤气,你就可以成为他家中的常客;替一个刚刚上车的旅客摆放好行李,你的旅途就多一个伙伴;为忙碌的同事沏一杯茶,你就会得到善意的回报。
最后,用温情暖化他人心中的坚冰。人们一般都认为,双方的矛盾爆发之后的一段时间,是交际的冰点。但如果此时一方能主动作出一个与对方预期截然相反的善意举动,就会使对方在惊愕、感叹、佩服和敬意之中认同你,从而化敌为友。交际的冰点就成了成功交际的切入点。
去梯言——
社交成功的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由陌生人到好朋友,就是在双方不经意的交谈中找到共同点的,在思想上和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共鸣,达成一种共识,获得一种认同。交谈是拉近距离、沟通思想、引发共鸣的最好方法。
5.不要单干:不能让“万事不求人”苦了自己
情景故事
米歇尔是一位青年演员,刚刚在电视上崭露头角。他英俊潇洒,很有天赋,演技也很好,开始时扮演小配角,现在已成为主要角色演员。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明星”,可是有很多的观众仍然对他不是很熟悉。一提到某个电视片,观众们会立即呼喊:“那个电视剧不错!那个片子很好看!”可是一提到明星米歇尔,观众们会皱眉头,说“不认识”、“不知道呀”,看来这个刚登场的“大腕”并不被人们所熟知。这可真是让人苦恼的事!米歇尔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没了劲儿。
后来,他通过了解得知,要想“走红”需要有人为他包装和做宣传。因此,他需要一个公关公司为他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刊登他的照片和有关他的文章,增加他的知名度。这个问题难住了米歇尔。自己的演技没得说,可是要找公关公司来提高知名度,这就难办了,因为他除了认识一些演员、导演和制片等人以外,其他领域的人一个也不认识!
偶然的一次机会,他遇上了莉莎。莉莎在纽约一家公关公司工作,对于米歇尔这种情况,她完全能够助一臂之力。可是,爱面子的米歇尔却不肯向她求助,他认为,自己暂时没走红不要紧,只要自己多拍点电视,演得好,自然会吸引观众的。到时说不定那些广告商、报刊杂志社纷纷来找他,抢着合作呢。
不久,莉莎听说了米歇尔的情况,主动找到他,表示愿意提供帮助。这样,米歇尔成为了她的代理人,而她则为他提供出头露面所需要的经费。他
们的合作达到了最佳境界,米歇尔是一名英俊的演员,并正在时下的电视剧中出现,莉莎便让一些较有影响的报纸和杂志把眼睛盯在他身上。这样一来,她自己也变得出名了,并很快为一些有名望的人提供了社交娱乐服务,他们付给她很高的报酬。而米歇尔不仅不必为自己的知名度花大笔的钱,而且随着名声的增长,也使自己在业务活动中处于一种更有利的地位。
问题分析
试想一下,如果米歇尔放弃了与莉莎的合作,或者不接受莉莎的帮助,那么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可能提高得这么迅速,他的“一炮走红”的梦想很可能有待时日才能实现。由此看来,求人并不是一件难堪或丢脸的事。遇到困难和难处,寻求他人的帮助,解决自己的困境,是社交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然而,有的人往往信奉“人穷志不穷”的原则,放不下架子、舍不得脸面去求人,讲究所谓的“骨气”和“清高”,认为低三下四求人不光彩、不道德。所以,平时总是抱着一种“万事不求人”的心态,很少注意结交朋友,不善于拉关系,更不懂得闲时“烧香磕头”、降低姿态求人疏通的手段和技巧,一旦迫于生存压力无奈求人时,由于是“急时抱佛脚”,缺乏求人的技巧和经验,不但把自己整得很狼狈,求人反而不如不求人,而且常常是以失败告终,碰一鼻子的灰。
社交讲堂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求人的确会伤及人的自尊,关键还在于你自己不妄自菲薄。认识到求人并不可耻,你就会在心理上实现自我保护,把低姿态与自尊分别开来,从而把自己从“不求人便是高尚”的空中楼阁中解放出来。求人并不等于不光彩,不求人也并不等于高尚,求人只是你实现某种目标的手段,它与自尊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且,自尊乃是自己尊重自己,一个有自尊的人并不会随着别人眼光的变化而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过分看重自尊,放不下架子,舍不得脸面,说不来“软话”,唤不起别人的同情心,经不住人家首次拒绝的打击。只要求人办事一受阻,就感到羞辱气恼,要么与人争吵闹崩,要么拂袖而去,再不回头。如此一来,求人达不到目的也就在所难免了。
求人办事是一门学问,求人碰钉子,原因有二:一是心态上有偏差,过分强调自尊放不下姿态,二是缺乏老到的手段和技巧。所以,为了达到求人的目的,不妨试试以下招数:
首先,要摆正心态,放下自尊。脸皮不妨厚一点,碰个钉子,脸不红心不跳,不气不恼,照样微笑与人周旋,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要全力争取,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不管双方认识距离有多大,只要你善于用行动证明你的诚意,就会促使对方去思索,进而理解你的苦心。
其次,动用嘴上功夫,用泡蘑菇加糖的办法说服对方。有时候你去求人,对方推着不办,并不是想不办,而是有实际困难,或心有所疑。如遇这种情形,嘴上的功夫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要善解人意,抓住问题的症结,泡蘑菇时加点“糖”,巧用语言攻心。
再次,学会“攀龙附凤”,拉拢贵人。有句话说“七分努力,三分机运”。但偏偏有些人是拼了也不见得赢,关键可能在于缺少贵人相助。在社交中,结识贵人往往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有了贵人,不仅能替你加分,还能加大你成功的筹码。你的身边并不缺少贵人,而是少了发现贵人的眼睛。你的老师、你的上司、你所结识的长者、尊贵者,等等,都是你的贵人,结交这些贵人并友好地发展,对你的成功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必要的时候,你需要得到他们的扶持和提携。
人的学识、修养、经历、地位不同,因而有平常与尊贵之分。这是人际关系的层次差别,也是一种自然秩序。尊贵者虽然与别人不属同交往类别,有着一定的沟通障碍,但人们却可以打破障碍与之正常交往,甚至发展友情。那么,怎样与尊贵者发展友情呢?
※ 尊重对方,严谨有致
与尊贵者发展友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双方关系,给其以相应位置,充分表现出对他的尊重和恭敬。这是对双方关系的确认和定位,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希望被尊重愿望的满足,必须严谨有致,不可苟且。
※ 切忌奉承,不卑不亢
尊重是有原则、见真情的。如果不顾原则,另有目的,人格沦丧,不知廉耻,对尊贵者就会表现出阿谀奉承来。这表面上似是尊重对方,其实它与尊重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阿谀奉承,虚情假意,夸大其词,别有用心,只能让尊贵者反感、厌恶直至痛恨。本来可以建立友情,但因双方失去真情而无法发展下去。当然也不能排除个别尊贵者好大喜功,乐于听奉承话、看媚态的。但这样的尊贵者你还有必要与他发展友情吗?
※ 态度自然,不必拘谨
尊贵者无论地位还是阅历、学识,都高一般人一筹。与他们交往,往往会令你肃然起敬,有时你还会有一种威压感而在尊贵者面前噤若寒蝉。作为一个平常人,尤其是未见过世面的青年人,在这种情势下你往往会显得动作拘谨,言语嗫嚅,特别别扭、生硬。其实,尊贵者也是人们平等的交际对象,也是一种自然的交往关系,人们一方面要尊重对方,另一方面也要立足于自己,守住分寸,保持本色,对于自然而正常的交往,不必拘谨。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这反倒能显示你的交际魅力,反而会赢得对方的认可和尊重,尊贵者还会乐于与你发展友情。
※ 巧托会配,不可狂妄
从交往的过程来说,尊贵者是交际的主角,而你则是配角,处于次要地位。这是交际现状,也是交际规律,是由彼此交往的身份和交际能量决定的。你要积极支持尊贵者,热情配合对方,鞍前马后,服从需要,听候调遣。这是合乎交际现实的,不仅不会损害自己的“身价”,而且会取得尊贵者的信任。而如不能摆正这层关系,不恰当地显示自己的能耐,卖弄自己的“才华”,以致背弃、排挤尊贵者,这往往会适得其反。
※ 求助求教,接受呵护
尊贵者是力量的象征,在他面前,别人总是显得很弱小稚嫩,所以要接受并求得他的呵护:一则,这是你与尊贵者交往所寻求和迫切需要得到的东西;二则,作为尊贵者,他也会从中获得施与和扶持之乐,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寻找呵护,一要尊重尊贵者的意愿,二要适度得宜,不可仰仗、依附于尊贵者。这包括恰当的求助及一定程度上的求教。这会获得尊贵者的认可,并圆满获取他的友情。
去梯言——
好人脉是借力办事的基础。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更加密切,需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只凭个人的能力是办不了大事的,聪明人要能够在“借”字上下功夫,通过借人脉的“势”,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古往今来,一个善于借势的人,总能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
6.不要挑剔:不能只和“合得来”的人交往
情景故事
某公司有一个女下属,能说会道。刚开始,大家还觉得她挺热闹,挺有趣,但相处久了,对她的印象越来越差,因为她几乎从不认错,有理无理嘴皮子总是要占上风。
有一次,主管安排她与另一名员工去出差,回来后,关于差旅费报销问题她与主管发生矛盾,在办公室里争执起来。主管不太善于辩论,几个回合下来,被她“驳斥”得面红耳赤哑口无言,气得想当场开除她,其他员工也觉得她没道理,在一旁为主管说话,结果被她一顿冷嘲热讽,全部败下阵去。
“这个人真讨厌,无论与上级还是一般同事,似乎都难以友好相处。她迟早会被赶出公司的。”人们纷纷抗议着对她的不满。
系统内举办辩论大赛,公司老总委托主管负责组建一支队伍,两男一女。物色人选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这个女下属,辩论毕竟不是胡搅蛮缠。但是,一通忙碌之后,还就差一名女队员,因为公司里女性虽多,却没有愿意在公开场合表演辩论的,大多是能力和勇气不足。最后不得不考虑这位女士。
当时,这位女下属正在家休病假,接到通知后,迅速赶来公司,在主管面前拍胸脯道:“没问题,我不怕!”主管将有关资料交给她和另两名队员共同学习。结果公司代表队在辩论大赛上获得二等奖。这位女下属的临场表现的确很出色。
从此,大家心中就改变了对她的印象——原本看着就讨厌的毛病,居然不那么刺眼了。
问题分析
读完了上面的这个故事,不禁让人反思:人与人之间的适应能力有多强?当面对一个性格不合的人,你是让自己适应他还是让他适应你?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人群中,你会在多长时间内适应周围各种各样的人?可以说,人与人之间,都有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无论是孤独闭塞的人还是阅历丰富的人,在这一点上,谁都不能避免。
每个人在自己所接触的人中,必然会有与自己合得来和合不来两种类型的人。若是在学生时代,可以避免与自己性格不合的人交往,但是在工作单位里,绝不能那样做。与上司、同事相处,如果自己不能积极主动地努力适应对方的性格特点,工作就不可能顺利进行。
社交讲堂
在人际关系上经常出问题的人中,多数人都是放弃了这样的努力:没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别人的性格特点。自己不作出让步,去努力适应别人,却一味地批评别人“那个人有缺点……”、“这个人令人讨厌……”这样就不可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合得来的人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谁都能做到。可是,如果是性格合不来的或自己讨厌的,也应该努力适应他们,并和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才可以说是一个出色成功的“外交家”。要想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谐,要想使自己轻松愉快地工作,那就一定要努力适应别人,采取与之相应的交往法则。
现在是商业社会,是利益时代,如果你还继续对利益、个性和冒险存有偏见,你将无法在现代社会立足。有的人想借远离现代生活方式的办法来保持自己的传统观念,维护道德的纯洁性。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世界已经改变,想作孤立的个人或团体是不可能的,所有人都被无情地抛入现代社会进步的洪流中,偏安一隅、抱残守缺的做法只会导致被社会淘汰。
当你无法获得众人的认同而陷入低潮,就会想尽办法逃离。或许有人会觉得掩藏、矫饰自己,刻意表现圆滑或是美好的一面,是与人相处的最佳模式。但却经常在空闲时就会觉得烦躁、不耐烦与疲倦,也会不想出门、不想看到朋友,甚至于不愿意面对自己。
在人际关系中,即使你再怎么在乎别人,费尽心血改变自己来讨好别人,还是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待。有时候,你不愿意跟“大家”一样,并不全都是自己的问题,只能说是你真的不喜欢那样的生活方式罢了。如果不愿意接受自己与别人的差异,硬是要跟大家一样,去扮演着与内心并不契合的角色,你怎么可能会晓得该如何珍惜、疼爱自己。当你觉得累了、倦了,对于生活方式感到不满与抱怨,未必是你又在胡思乱想了,也有可能是因为无法满足心中真切的渴望所致。在这个时候,若是肯静下心来自我聆听,或许就会听见内心仿佛有某种声音,盼望着你停下脚步仔细地想一想!
如果跟别人相处的“最佳模式”,是你真正不愿意的,你又要如何跟自己相处呢?你与人相处时,所盼望的真是现在这个样子吗?是什么原因使得你不得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是别人的过度期待,还是自己过于恐惧别人的眼光?如果真要改变这样的生活,或者说是要活出真正的自己,你会得到或是失去些什么?如果你不是真正的自己,别人要如何来爱这戴着面具的自己呢?
你得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否则总是恐惧于别人的眼光,即使是再有能力的人,也会穷于应付而戴上所不愿意的“面具”!这样一来,任谁也不会晓得该如何来爱自己!
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说法,只会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努力让所有人都对自己满意,又觉得因戴上种种面具而失掉了真实的自己,同样感到痛苦。与其痛苦地活在别人的眼光中,不如转变角度,试着让自己学会主动适应面前的人,你的交际之路就会广阔起来。
首先,要认清对方的特点,然后采取适宜的交往法则。比如,对于心思比较细,重视礼节的人,若采取无所顾忌的粗鲁的方法,那你们之间就不可能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相反,对于不拘小节的人,过于小心谨慎地应对,对方会很厌烦,自然也不会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想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谐,要想使自己轻松愉快地工作,那就一定要努力适应别人,采取与之相应的交往法则。
其次,为了与自己性格合不来的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平时多用心、多留神是非常必要的。在掌握了人际关系基本常识的基础上,无论遇到任何事,都要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改变一下自己的观点、看法。做这些努力对彼此之间关系的好转大有作用。
要与合不来的人多沟通、多交流。无论是谁,都是从觉得与对方合不来的一瞬间开始,进而不知不觉回避与对方交往的。这样彼此之间的关系永远也得不到好转。越是觉得与对方合不来,就越需要增加与对方交流沟通的次数,越需要主动了解对方。这样做是为了增进彼此了解。掌握了对方的性格与个性,才能得以消除误会和偏见,进而才会相互信任和理解,达到消除隔阂的目的。
有些人不善于表达情感,属于情感内藏型。通过多接触、多沟通、多交流,很可能会发现自己对其有诸多误解,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很可能因而得以好转。
也许有些人不能很好地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相反却总看到别人的缺点和短处。这样的人即使勉强说一些赞扬别人的话,也很可能会引起别人的不高兴。如果你也有这种倾向,那你一定要试着改变自己的视点。
优点和缺点往往是相对的。随着着眼点的不同,缺点可以变成优点。一开始就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在与对方的交往中自然会看到对方的优点。可是,自己觉得有些不好应付的人,就容易看到他的缺点。这都是受了自己看法和观点的影响。如果能冷静地看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也可以看成是优点,那么就会加深彼此的印象和情感,这也是良好交际的开端。
总之,最重要的是自己要主动与别人多接触、多沟通,多体察别人,学会适应别人的优点和不足。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最大秘诀。
去梯言——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表现在性格、兴趣、思想、行为和态度等方面,这种差异性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尽量地让自己去适应。你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不能把别人改变成另一个自己,而是要适应别人的性格、思想和行为习惯。
7.不要虚荣:“自尊心太强”只能让人更压抑
情景故事
王志刚是来自沂蒙山区的青年。当他刚告别故乡的穷山恶水来到大都市读大学时,全班同学都为他那一口山东方言而头痛,有的同学甚至瞧不起他。对于自己严重的方言问题,王志刚不是没有考虑过,但是自己在家乡土生土长了20来年,要想使家乡味的方言一下子转变成标准的普通话,难呀!生性敏感的他第一次因为自己的说话有点“土”而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在学校里,他渐渐地不再与同学来往,说话也明显地少了,每逢遇到三五成群的“扎堆”场合,他都悄悄地避开,生怕自己一张嘴就被人指责“土得掉渣”。更让王志刚感到难堪的是,为了加强同学们的外语水平,老师们鼓励大家用英语交流,多和外教沟通。普通话都说不好,用方言说外语,一口的“山东音”岂不更让人笑掉大牙?王志刚对老师的这个建议采取了“回避”态度。从此,家乡话这个问题在他的心里仿佛扎下了根,拒绝发言,拒绝交流,拒绝一切与语言有关的活动。过于强烈的自尊心使这个男青年逐渐在心理上发生了扭曲,变得沉默寡言,变得冷酷无情,再也不愿意与人交往。
问题分析
因为自己存在严重的口音问题而拒绝与人交流?这是不划算的!怕遭人嘲笑,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怕被别人说自己“土气”?这只是你的不正常心理在作怪,你被过于强烈的自尊心所打败了。
自尊是社会交际的心理基础之一。一个人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一个有尊严感的人往往会有一个比较良好的社会形象。然而,与人打交道,尤其是与群体人打交道,过分地看重自尊心,并不利于人际交往。
社交讲堂
自尊心过重的人一般性格比较内向,感情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些人怕当众出丑,受不了周围人的嘲弄和“刺激”,为了在群体中间不显得“另类”,往往硬撑面子,维护自尊。其实,适当地放下自尊,厚点脸皮,容易让自己更轻松地融入到群体圈子里,不至于成为群体排斥的对象。
内向人的尊严感有时就显得有些过分的强烈和敏感,你要是能满足其虚荣心和表面上的尊严,即使你对其利益有所侵犯,对方也能够接受,但是如果你出于好心却又言行不慎,冒犯了对方那根敏感的神经,使其面子受损,对方就会怀恨在心甚至是反目成仇。
出丑总使人感到难堪。但是只有在无数次出丑中才能练就聪明。内向者不敢出丑,也就不会聪明起来。值得赞赏的是那些勇敢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的人们,即使有时会在众人面前出了丑,还是洒脱地说:“这没什么!”接着,这些曾经出过丑的人们在众人面前展示的将是成功的一面,获得了真正的大面子和尊严。
交际成熟的人往往在形势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比如在生意失败、人事斗争中落马、在公司受到当权者或上司羞辱排挤时,常常能够沉得住气,抛得开面子和身份,忍辱负重,最终东山再起。而过分自尊的人碰到这种情形时,往往不懂得忍辱负重的奥妙,常常会顺着自己的情绪来对待处理。被人羞辱了,干脆就和别人干架;被老板骂了,干脆就和他拍桌子,然后自己走人!不敢说这么做就会毁了这种人的一生,保不准会“因祸得福”、“弄拙成巧”,但不能忍辱负重,绝对会对你的人际关系造成某种程度的中断。
这种不能忍辱负重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能忍气、忍苦、忍怒,一遇到很难施展身手的不利情形时,总是要像困兽犹斗一般要发作、要逃避、要抗拒,所以常常是形势还没有好转之前,就先被自己打败了。
生活中不断地会有大大小小的委屈发生着,关键是看你处理它们的态度。如果你因为老板一句羞辱你的话而辞职不干,那么你永远就没有机会向他展示你强大的一面。记住这些屈辱,但是不要被它缠住。
自尊心不能不要,一个连自尊心都没有的人不会受人尊重。但是也不能过分看重自尊,那样往往会真正失掉自尊。关键是要弄清楚怎样做才算不失自尊,什么样的自尊可以舍弃,什么样的自尊应当自保。简单来说,可以分成这样几种情况。
※ 处于虚荣的自尊应当丢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打肿脸充胖子”,明知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非要强出头,偏逞能,结果虚荣心是满足了,苦头却也吃了不少。要知道,没面子不是亏,做面子才是亏,强争面子是更大的亏。
※ 处于攀比的自尊应当丢
人们聚在一起交流多了,免不了滋生与人攀比的心理。为了不让自己有失“尊严”,即使债台高筑也要在人前挥金如土。其目的都是需求他人将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
※ 有关人格的自尊需要保
保人格的办法则是实事求是。事实俱在,是非分明,则自尊不保也在;装腔作势,哗众取宠,自尊虽保也失。
过分看重自尊,必然加重虚荣心,而使正常的心理失衡,久而久之,这样的自尊就形成心理上沉重的包袱。这样的自尊一定要敢于打破,丢了这样的自尊,其实不亏。
去梯言——
与人交往,先要练就“放下”的心态:放下面子,放下虚荣心,放下荣辱得失,才能轻装上阵,走得更远,收获更多。
8.不要短视:不会为他人的利益多考虑一步
情景故事
罗娜凭扎实的功底和温婉的举止进入了某知名企业。上班前一天,家人教导说:“职场险恶,该说就说,不该说的一句话不说。”罗娜记住了。
在新人中,除了罗娜外还有艾小萌分在人事部,两人受训期间就已是朋友,彼此承诺互相照顾。开始也顺利,罗娜负责社会保险,艾小萌负责员工培训,办公室多是女员工,一到中午,两人就拿出小零食给大家,把一向单调的气氛搞得相当融洽。工作也都卖力,试用期一过两人都转正了。
时日渐长,两人的风格却看出分晓。性格内向的罗娜做事谨慎,自己的分内事总是尽善尽美,旁人的事从不插手,怕的是惹上是非。艾小萌有点粗心,但是热情,常捎带手帮他人做事。为此罗娜提醒过几次,说职场如战场,人事关系复杂,万一处理不好会得罪了谁。艾小萌却有自己的想法:“都是一个部门的,能有什么事?”
某日,一个休病假的员工上门,说自己的劳动合同到期,可医疗期协议还没到期,要求续签合同。劳动合同那部分由人事经理兼管,恰巧经理那天去医院急诊,罗娜叫员工过几天再来。员工很为难:“我明天就要去外地看病,不能拖延了。”罗娜却坚持说:“事关合同大事,我做不了主。”
正僵持间,艾小萌从外面办事回来,听说这件事,马上对一筹莫展的员工说:“你等会儿,我想想办法。”她查看了公司的劳动合同细则,该员工这种情况,应将劳动合同顺延到医疗期为止。于是二话不说,艾小萌就把那份劳动合同给顺延了。
罗娜认为那属于越权,可是艾小萌认为,特殊情况不能不管。事后经理对艾小萌进行肯定的同时,也委婉地说:“以后再有这种事,给我打个电话
好了。”罗娜更加肯定自己的观点,做人做事,什么时候都要小心。
转年,公司进行调整,人事部新分出一个合同事业部,专管员工劳动合同,新主管首先在人事部员工里挑选。对于这次主管任命,罗娜觉得自己的晋升系数很大。一个月后新主管名单下来,却是艾小萌。罗娜很郁闷,自己一直循规蹈矩,工作从未出过差错,在人事部也是有目共睹,能力和艾小萌不相上下,甚至很多工作要比艾小萌做得好,凭什么是她而不是自己?
罗娜鼓起勇气,向经理提出了疑问。经理说:“你俩成绩都很优秀,可那是在分内工作上。至于有没有领导能力,还得看综合表现。你平时并没表现出来,公司怎么知道你能胜任主管职位呢?”
罗娜说:“如果给我主管的权力,我就能干好的。不是主管,我怎么能表现得像个主管呢?”经理笑了:“做领导的人一开始也不是领导,你想想,艾小萌平日表现得像个主管吗?”忽然之间,罗娜有点想通了。
问题分析
罗娜想不通的原因是觉得自己是个职员,不能自当起主管来,其实,她只是不懂得,与人交往应该替人多考虑一步。替自己着想容易,替别人着想难,这需要具有慈悲的关爱之心。替别人着想,虽然只有区区几个字,但是要真正地实施起来却并非易事。
美国著名的舞蹈家邓肯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深刻:“一个被人称为自私自利的人,并非只因为他寻找自己的利益,而在于他经常忽视别人的利益。”忽视别人的利益,不能替他人考虑,虽然不至于影响你与别人的交往,但却让你的形象减分。因此,多替别人考虑一步,才是社交最基本之道。
社交讲堂
一个人人品的高下或者是否真正为别人着想,可以从一些不经意的小事看出。比如,马路上有一块石头,肯替别人着想的人,就会随手将它拿到一边,免得行人被绊,或汽车碰到时伤人;进出玻璃弹簧门,在推门之后,应看看后面有无人跟进,如有,则挡一挡门,免得后来人被撞;坐电梯时,发现有人赶过来,不妨按住开门键等待一下后上的人;等等。这些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往往从这些小事上,就能看出你是否肯替别人着想。
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只有满足自己的利益之后再去考虑别人的利益,以为只有这样才是赚,岂不知别人早就看穿了你的为人,而不愿意与你合作了。所以,不论从事任何职业,不论面对任何人,都不要急着考虑自己的得失,而要先考虑一下对方的利益,有时候帮助了别人就是帮助了自己,机会往往就藏在你看不到却又触手可及的地方。
人际交往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先替对方着想,再为自己打算。一个人如果事事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人自然就会很少与之来往;相反,如果一个人事事都为他人着想,那么人们也乐意与他来往。推己及人,为了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应该尽可能地为对方着想。
处理人际关系就像钓鱼一样,你希望得到一个朋友或者一个客户,你首先要考虑的是,他们喜欢什么?你有什么可以满足他们?靠什么把他们吸引到你身边来?想要钓到不同的鱼,就要投放不同的饵。
卡耐基说:“世界上唯一能够影响对方的方法,就是时刻关心对方的需要,并且还要想方设法满足对方的这种需要。”其实满足对方的需要并不需要你付出很多,有时候只要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就可以了。比如说你不希望别人做某件事的时候,不一定非要义正词严地正面拒绝,可以从另外的方面进行禁止。
光是这样还不够,因为这只能让你建立一份普通的人际关系,你必须再加入某些成分和粘合剂,把人际关系强固起来。具体的方法是想办法为对方做些什么。例如:
观察、了解对方的需要,不等对方开口,你就先替他做,这样,他不只感谢,还会感到惊喜。比如,你有机会出国或出差,从国外或外地带些特产和礼品,虽然礼小礼轻,但对方一定会感动。
分享你的资源,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以及人际的。比如,你可以介绍你的朋友给别人认识,借你的VCD给别人、把你种的花或你收藏的书送给别人,反正只要对方没有而你有的,便可和他分享。
在必要的时候帮助别人,这也包括精神及物质上的帮助,让他了解到你是和他站在一起的。
多从对方的立场角度考虑问题是理解人尊重人的重要技巧。人们考虑问题和事情大多以自我为出发点,但由于人们的价值观、态度、愿望及所处的时间、空间和其他条件不尽相同,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在思想上分歧。为了更好地理解人、帮助人和关心人,多从对方的立场角度看问题是必要的,凡事跟别人“调个位置”看看,必能增进了解和支持。在人际关系网的建立和维护中,即使双方发生了矛盾和分歧,也能通过这种换位思考的方式迅速化解和消除矛盾,进而重归于好。
肯尼斯·古地说:“如果你从别人的角度多想想,你就不难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你和别人的思想沟通了,有了彼此理解的基础。”高尔基也说过:“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这些话充分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替别人着想,就是替自己着想。
去梯言——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人,排斥其他不同类的人。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会回到你的身上。
9.不要心知:别让感激只在内心“澎湃”
情景故事
约翰有血液系统方面的毛病,很容易疲惫。有一天他开车回到家里,觉得很累希望能够小睡一下。这时候一位邻居兴高采烈的跑来,说他帮约翰在院子里种了两颗菜。约翰随口说声谢谢,就进屋睡觉了,因为他感到实在太困了。睡意向约翰袭来,但他始终睡不着。约翰猛然坐起,明白自己的不安是因为没有向邻居衷心致谢。他立刻走出屋子到院子里向邻居为刚才的淡漠道歉,并重新真诚致谢。约翰说:“这位邻居知道我有心脏血管方面的毛病,也知道休息对我很重要。当他知道我为了向他致谢而中断睡眠,非常感动,又帮我多种了两棵菜。我们两个都从再一次致谢中受惠。”约翰说:“心中充满感激却没说出来,就好像包好礼物却没送出去。”
问题分析
对方的帮助心知肚明,却难溢于言表,只是在心里记着对方的好,嘴上却不作表示。这样即使你的感激之情再怎么“心潮澎湃“,对方也无从知晓。所以,对人的感激之情,一定要说出来。
得到对方的恩惠,就一定要报答,在心理学上讲是一种“互惠定律”。这是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一个行为准则。
社交讲堂
一位心理学教授在一群素不相识的人中随机抽样,给挑选出来的人寄去了圣诞卡片。虽然他也估计会有一些回音,但却没有想到大部分收到卡片的人,都给他回了一张。而其实他们都不认识他啊!给他回赠卡片的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过打听一下这个陌生的教授到底是谁。他们收到卡片后,自动就回赠了一张。也许他们想,可能自己忘了这个教授是谁了,或者这个教授有什么原因才给自己寄卡片。不管怎样,自己不能欠人家的情,要给人家回寄一张,总是没有错的。
这个实验虽小,却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当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后,我们总觉得应该回报对方。如果一个人帮了我们一次忙,我们也会帮他一次,或者给他送礼品,或请他吃饭。如果别人记住了我们的生日,并送我们礼品,我们对他也会这么做。
在不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间,你求别人办事,如果没有及时地回报,下一次又求人家,就显得不太自然。因为人家会怀疑你是否有回报的意识,是否感激他对你的付出?及时地回报,可以表明自己是知恩图报的人,有利于相互的继续交往。在关系很亲密的朋友之间,就不一定要马上回报,那样可能反而显得生疏。但也不等于不回报,只是时间可能拖得长一些,或感到有机会再回报。
在生活中,许多人奉行的原则是“你满足我的需要,然后我才满足你的需要”。这种方式很少能发挥效果。一个人这么渴望别人付出感激之情,相对的他也会努力希望获取别人的接受和赞同。但是这个过程中,这个人难免会痛苦、悔恨、甚至变得没有自信。也许你几句感激的话或一点感激的行动,就能使一个人活得快乐、自在,你何乐而不为呢?
人们不善于表达感激之情,或许是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摧毁了他们感谢的心,或相互的伤害抹杀了彼此的和气,也可能是他们习惯了没有感激的日子,自己也不懂得。
仔细想想别人曾经为你所做的——爱的表示、友善的动作、信心的鼓励、友好的示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白,生命的个体是相互依存的,每一样东西都依赖其他的东西。无论是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配偶的关爱,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慷慨赐予……人自从有了自己的生命开始,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一个人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感激大自然的福佑,感激父母的养育,感激社会的安定,感激食之香甜,感激衣之温暖,感激花草鱼虫,感激苦难逆境。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你对别人给予帮助,别人也一定用同样的方式给予回报。表达对他人的感激,向对方说一声“谢谢”,看上去很微不足道,但它能引起人际关系的良性互动,成为交际成功的润滑剂。
向别人表达感激之情是一个积极有意义的行为,从你那里得到过感谢的人,会将来再次接受你的谢意和肯定,因为他对你的帮助能够被你认可和赞赏,对于他来说就是最大的快乐和欣慰。你的感谢换来了回报,以后对方还会乐意帮助你,正所谓助人就是助己。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懂得感激别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说明你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当别人为你做了某件小事,你应该表示感激;当别人给你解决了某个困难,你应该表示感激;当别人给予你关心和帮助,你应该表示感激。
感激的话要发自内心地说出来,最好是当面表达你的谢意。不要把感激的话藏在心里,以为对方明白你的心思就可以了,说出你的谢意和感激更能体现你的真诚,也会使你和对方的关系更进了一步。
表达感激可以用很多方式:
说出谢谢——告诉他(她),他(她)为你做的对你来说是很重要的,和在哪一方面帮助了你:“我真的非常感谢你对我在学习上的帮助。”
给予赞扬——让他(她)知道你认为他(她)为你做的事是很特别并值得珍藏的:“谢谢你的咖啡,我想我会记你一辈子。”
予以回报——告诉他(她)你感谢他(她)为你做的,并准备回报这个好心人:“我很感激你能在开顾问会议时回我的电话,以后只要有用得上我的地方,请随时找我。”
写个条子表示谢意——说声“谢谢”是很有作用的,但写下来会更胜一筹。不妨亲笔写一个条子表达你的谢意。
电话致谢——“我打这个电话只是为了感谢你……”
送份礼物并附上一张便条——只要你送的礼物能够非常适当地表达出你的感谢,送什么并不重要。一个老板请他的秘书去看了场一流水准的高尔夫球赛。为了投桃报李,她买了一个独特的礼物——一个高尔夫球棒的缩微模型,然后写了个感谢的便条放在礼品盒里一并送给了他,老板收到后深感欣慰。
传达谢意——告诉别人你有多感谢他为你所做的一切,最后这话一定会传到给予你帮助者的耳朵里去:“王敏这人真好她帮我安排了那次会议。要是没有她的帮忙,我真不知该怎么办好。”当你的谢意通过别人的嘴传到她的耳朵里时,定会增色不少。
提供帮助——与他们在一起,主动提出为他们的工作助一臂之力。比如帮助校对个长篇报道:“我来帮你干这事儿。甭客气,你帮我的次数可太多了。”
请客吃饭——邀请你要感谢的人去吃午餐或晚餐,一定要表明你这是为了感谢她的帮忙。如果你邀请的是已婚者,应当把他(她)的配偶一并邀请去。
报答捐款——如果一个环境学家曾用心地报道过你的一篇论文,不妨为他心爱的环保事业捐一笔款,这也许是对他最好的感谢。但也别忘了说“谢谢”。你可以打个电话或写个便条去感谢他,并告诉他你所做的。他一定会为你所做和自己曾经所做的事感到高兴。
去梯言——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对别人表达感激之情并不需要你的语言多么华丽,你的感情多么热烈,你的礼物多么丰厚,有时只是一句简单的“谢谢”,或者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起到春风化雨、温暖人心的效果。
10.不要固执:“一意孤行”费力不讨好
情景故事
小文是个有主见的人,凡事喜欢自己拿主意,下决定。按理来说,有主见是好事,是个优点,但是什么事都自己做决定,不肯听从别人的劝告和意见,就难免作出盲目之举。小文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结果吃了苦头。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小文目前正在忙着赶手头上的一份工作,时间紧任务急,因此就顾不上与别人交流了。小文邻座的同事小辉此时也正在做一份与小文相同的工作,所需的资料和内容与小文的几乎相近,彼此间完全可以借鉴,共同完成目标。主管多次找到小文,让她多与同事沟通,看看别人是怎样工作的,听听别人的建议和想法,这对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可是固执的小文根本不听,看着自己埋头苦干的成果还自鸣得意起来,认为自己的工作做得足够完美,不需要别人的意见。于是,小文仍一意孤行,对主管的提醒毫不理会。看着别的同事都在热烈地讨论着工作事项,或者评论优点,或者指出不足,小文看了看自己的劳动成果,对自觉完美的“杰作”感到心满意足。结果怎么样?完全出乎小文的意料:同事小辉的工作被评为优,而小文由于不听劝告,工作中出现了偏差,成绩一落千丈!如果当时听从主管的劝告,认真借鉴一下同事们的良策,也不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小文追悔莫及。
问题分析
与人交往,却不听从劝说,难免要走弯路,偏离方向。这怪不得别人没有及时提醒,只怪自己充耳不闻,一意孤行。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也是社交上的一大错误。
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比较欣赏这句豪言壮语: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有这种想法的人,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摔的跤还太少,伤得还不够重。一旦栽了几个大跟头,就会发现,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是避免受伤的最好办法。
社交讲堂
不得不承认:每个人对事物的所有认识都有偏见,所言所行都离正确相差甚远。所以,当发现别人的意见跟自己不一样时,不要急于下结论:我是对的,错的是别人。要时刻牢记,你自己也可能犯错。这样,你就不会一门心思考虑如何说服对方,而会认真倾听对方的见解,并随时准备被对方说服。
父母、长辈或是朋友,都是真心关爱、在乎你的人。如果用心聆听他们的想法或建议,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助益,因为他们是真心为你着想的人。虽然做父母的也未必能够完全了解你的需要,有时候父母也常会因为自己的局限,而对你有着某种过度期待,但是对于他们所做的建议、分析,你还是得要吸取、采纳和借鉴。
与他人的互动中,别人对于你的所作所为,都会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在聆听别人的意见时,先要了解他们对你的心情是什么,然后再仔细考量他们的建议是否适合。
对于那些并不是直接给你提供经验的人来说,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你也应该听取,通过别人之间的经验交流,你可以从中收获到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比如,在培训课程的学习中,你可以多听听别人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看法和想法,然后把这些想法和意见与自己的思想进行对比,寻找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这样你就可以取长补短,学到了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你应该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而不是将别人的优点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要知道,孤芳自赏的人是最不受欢迎的。别人也一定不会喜欢与有自恋倾向的人交往。如果你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对别人提出的意见大加赞赏或支持,那么对方一定会非常高兴,因为他从你这里得到了肯定和重视;反之,你若总是抱着“好赖不吃这一套”的思想跟人打交道,相信没有人愿意接受你的这种好歹不识的倔脾气。时间长了,谁还愿意和你交往?谁还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和成果拿出来与你分享?到时候,一旦遇上困难,或找不到方向,别怪罪别人没来帮助你,因为就算有人来告诉你应该如何做,你也不听劝说呀!
去梯言——
与人交往,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忠告,这是对你行为的最好指导,虽然有时他的忠告并不一定正确,但是你也要虚心接受,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作出正确的选择。听取别人的忠告,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你最基本的社交准则。
11.不要猜疑:不能让无事生非抹杀了信任
情景故事
张贝宁、刘一凡、赵大勇是从小一块儿玩到大的铁哥们儿,彼此间的友谊十分深厚。可是,最近他们的友谊却因一些误会出现了裂痕。
有一天,张贝宁遇到了赵大勇,两人走进了一家餐馆,聊了起来。张贝宁对赵大勇说:“刘一凡这个人真不够朋友。难怪人们说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这回我算是领教了。”赵大勇不解地问发生了什么事。张贝宁气愤地说:“我和刘一凡合伙开了一家小商店,我出资,他打理,可直到现在为止一分钱的成本都没有收回来,一提到这些,他就告诉我说生意不好,而他呢,整天吃喝玩乐,日子过得相当惬意呢。这不,刚才我过来的时候还看到他跟几个陌生人走进了一家高级酒楼。”
赵大勇对张贝宁说:“不会吧,也许刘一凡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况且他也不是这样的人。”张贝宁余气未消地说:“算了算了,就当我交错了人,别说他了,我再也不想见到他。”
几天之后,张贝宁和赵大勇又在一家饭店里相遇。二人落座后,张贝宁说:“等一会儿,我给刘一凡打个电话,让他也过来,咱们兄弟好好聚聚。”赵大勇纳闷地看着张贝宁,忍不住问:“前两天你不是还在生刘一凡的气吗?还说再也不想见到他了,怎么雨过天晴啦?”
张贝宁不好意思地说:“是误会,是误会。上次我误会刘一凡了。我们一起开的那个小店生意是不好,上次他与几个陌生人去酒店,是为了谈一笔业务,正是因为那笔业务才挽救了即将倒闭的小商店。”
问题分析
幸好一场误会被及时解除,否则真让无端的猜疑毁了一场深挚的友谊!交朋友,首先要对朋友产生信任,猜疑朋友的想法、行为、态度是万万不可取的,猜疑朋友绝对是社交的重大错误!
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社交讲堂
导致猜疑的原因主要与个人的一些特点有关:有些人在某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但自尊心过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算计自己、看不起自己,越想越认为是真的,于是陷入猜疑怪圈而无力自拔。还有些人以往比较轻信别人,并视之为知己,告诉许多个人的秘密,但却遭到他的欺骗,从而蒙受了巨大的挫折和失败,甚至导致很强的防御心理,不愿再信任他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怀疑再三。
如果猜疑心过重的话,那么就会因一些可能根本没有或不会发生的事而忧愁烦恼、郁郁寡欢;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较狭隘,因而不能更好地与周围的人交流,其结果可能是无法结交到朋友,变得孤独寂寞,对身心健康都有危害,因此需要加以改变。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如下:
第一,理性思考,不无端猜疑。当发现自己生疑时,不要朝着有利于猜疑的方向思考,而应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样想?理由何在?如果怀疑是错误的,还有哪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在作出决定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有利于冷静思索的。
第二,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要只看到缺点而灰心丧气,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心和自爱心,相信自己有能力,会给他人一个良好印象的。
第三,增强对自我的调节能力。一个人在人生旅程中,难免遭到别人的议论和流言。如果猜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必放在心上,但丁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情,不要在意他人的议论,该怎样做还是怎样做,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产生的怀疑也烟消云散了。
第四,加强交流,解除疑惑。有些猜疑来源于相互的误解,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就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两人坐下来交流。通过谈心,不仅可以使各自的想法为对方了解,消除误会,而且还避免了因误解而产生的冲突。总之,我们必须做到实事求是,理性思考,才能从猜疑枷锁中解脱出来。
去梯言——
纯真的友谊需要彼此去呵护,无端的猜疑会给友谊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当你和朋友间的友情被某些不良因素撞击出现裂痕时,就更需要一些宽容和理解。
12.不要揣测:不能凭一己之见而妄加论断
情景故事
刘英是一名小学教师,有一段时间,总有同学向她反映自己的东西被偷,这引起刘英的重视。一次在班会上,刘英有意避开“偷”这个字眼,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表演等活动促使学生自查自省。会后,刘英期待着“某些同学”的自我觉醒。终于有一次中午放学时,她发现同学赵小强走得很晚,刘英便在一边注意观察。只见赵小强同学把“借”人家的东西一一还回了其他同学的抽屉里。刘英默默地看着,为这位同学的“觉醒”感到庆幸。
下午,刘英考虑许久,决定还是找赵小强谈谈,及时给“注上一剂”。找到他时,刘英先是肯定了他的成绩,接着又谈了他的日常表现,最后谈到了班级少东西的事。赵小强表现得很平静,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看他这么平静,刘英倒不平静起来,她说:“赵小强,你能采取这种方法将东西还给对方,很好。老师替你保密。我小时候也做过类似的事,可当时我没有勇气像你这样做。”赵小强听了,脸一下红了,他着急地说:“老师,我没有偷人家的东西,真的。”刘英说:“没说你偷东西,只是借,你能还给人家,说明你是个好孩子。”赵小强“呜”地一声哭起来。看着他哭的样子,刘英有点生气,说:“老师冤枉你了吗?我亲眼看到的,你先回去,认真反省一下。”
第二天,刘英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纸条:“刘老师,您好。您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位公正无私的老师,昨天中午,我是为我的一个朋友做的,他不让我把这件事说出去,哪怕是老师。当时我真的不愿意说出来,所以急得哭了,现在也是不得已才向您说出,希望您能为我保密,并恳请您也不要找他谈话,他会改正的。我没有向您说实话,希望您能原谅我。”刘英反复地看了几遍纸条,沉默了好久。她为自己的轻率感到羞愧,后来找到赵小强并郑重地向他道了歉。
问题分析
即使是亲眼所见,也要根据事实说话。这是人际交往应该重视的教训。
多数人都具有武断、固执、嫉妒、猜忌、恐惧和傲慢等缺点,所以很难向别人承认自己错了。而且,一个人说错话或者做错事,总是有原因的,即使明知自己错了,也会强调客观原因,认为错得有理。
由于许多原因,现在很多人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他人难以信任,在有些人眼中,社会复杂得就像个大黑洞,你无法看清它的真面目;他人都是心怀叵测,不可相信的。因此,在与人交往中,疑虑重重,唯恐上当受骗。有些居心不良的人固然是要防备的,但毕竟是少数,不能因此连朋友也拒之千里。过分地狐疑、猜忌、不信任,会使人难于交友,无法形成相应的人际关系,在这种氛围中工作学习都会受到影响,个人心理压力也会很大。
社交讲堂
每个人都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也没有孔子的遇事不妄加断言的智者风范,因此,对于任何事情,不能只凭眼前的所见而去妄加判断。
对人的行为没有调查就妄加揣测,以自己的一孔之见便全盘否定,用有色眼镜看问题,就会难于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懒于思索问题,拒绝接受新的观点和见解,就会使人越来越愚昧无知。不管对方是不是具有美好的愿望和善良的动机,对他人轻易断言的人是不容易理解他人的表现。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而造成误会的事情是很常见的。误会会带来烦恼,带来难堪,甚至带来始料不及的悲剧。被误会的一方必定内心感到不快,甚至恼火,而你自己也为轻率的态度不断地自责和懊悔。因此,陷入误会的圈子后,必须及时调整自己,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解除误会,使自己与他人的交际之路保持顺畅、轻松。
由于自己的妄加断言而造成对他人的误解,当冤枉或错怪了别人的时候,该怎样应对呢?有两点建议可参考:
第一,弄清事情的原委再说话。急性子或脾气暴躁的人,通常对任何事情都是只听得前段而顾不得后段,因此也常常错怪别人。要想避免这种蠢事发生,最重要的是养成确认整个事情原委的习惯。当察觉自己的脾气即将爆发,或者通过自己的“眼见为实”轻率地下定结论之前,先冷静地问一问自己:“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样至少在发怒之前,能先了解自己的判断有无合理的理由。
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在质问别人时,语气也会逐渐变得缓和。这种和颜悦色地质问,不但不会让对方反感,反而会让对方觉得不好意思,并把理由和事情的原委主动讲出来。
第二,错怪了别人要及时道歉。一旦知道错在自己时,最好的善后之策就是道歉。最好当场明快地道歉:“原来是这样啊,真是对不起,事情没问清楚就生气。”
知错后马上认错,不但能立刻恢复彼此的交往气氛,而且对方也会对你的态度充满好感,对无理的指责或被冤枉也就不会耿耿于怀了。
当然,谁都可能误会他人,也都可能被他人误会。当别人对你的看法与你的实际情况不符,是无意之中产生的认知错觉;还有可能是因对方的言行不慎、考虑不周,而使对方不能准确地领略你的意图,或者只是对方的凭空臆猜。当自己被误解时,又应如何应对呢?
首先,不必急于为自己辩解。认为自己正确、有理或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心中怀有委屈情绪的人,必定不愿开口向对方做友善的解释。这种心理障碍妨碍了彼此的交流。此时。多替对方想想,不必过于计较,只要你真诚地表明心迹,误会便会消除。
其次,查清原因,化解误会。产生误会后,如果一方怒气冲冲,充满怨恨,另一方满腹狐疑,委屈压抑,双方的隔阂就会越来越深。此时,你需要冷静,认真地查找对方的误解源于何处;否则,你费尽口舌地争辩和解释不但无济于事,还可能会越描越黑,弄巧成拙。
最后,选好时机,当面说清。如果有的误会需要亲自向对方说明,你一定不要找借口推脱。如果你觉得误会没必要大费口舌,或不便直说,那么可以采用委婉的方式,如写信、聚会畅谈等,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下化解误会,比当面交涉的效果会更好。有了误会要迅速解释清楚,不要因碍于情面拖延不说,那样只会让自己处于被动局面,形成令人极为苦恼的结果。
去梯言——
在社交中,你不能轻易地认为表情温顺的人一定是好人,而应该看到他的另一面;你也不能轻易地认为表情生硬的人不怀好意,而应该看到他很可能有一颗善良的心。一个人的言与色或表与里可能是统一的,也可能是矛盾的。
13.不要偏见: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情景故事
一天晚上,她在机场候机。为了打发几个小时的等候时间,她买了一盒饼干和一本书。她找到一个位子,坐了下来,专心致志地读起了书。突然间,她发现坐在身旁的一个青年男子伸出手,毫无顾忌地抓起放在两人中间的那个盒子里的饼干吃了起来。她不想惹事,便视而不见。
这位心怀不悦的女士也开始从那个盒子里拿饼干吃。她看了看表,同时用眼角的余光看到那个“偷”饼干的人居然也在做同样的动作。她更生气了,暗自思忖:“如果我不是这么好心,这么有教养的话,我早就把这个无礼的家伙的眼睛打肿了。”
她每吃一块饼干,他也跟着吃一块。当剩下最后一块饼干时,他不太自然地笑了笑,伸手拿起那块饼干,掰成两半,给了她一半,自己吃了另一半。她接过那半块饼干,想道:“这个人真是太没教养了!甚至连声谢谢都不说!我没有见过这么厚颜无耻的人。”
听到登记通知后,她长出了一口气。她急忙把书塞进包里,拿起行李,直奔登机口,看都没看那个“贼”一眼。
在飞机上坐好后,她又开始找那本没看完的书。突然她愣在那里,她看见,自己的那盒饼干还原封不动地放在包里!现在要请求那个人原谅已经为时太晚了。她心里非常难过,因为她自己才是那个傲慢无理、没有教养的“贼”。
问题分析
与人交往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习惯以己论人。常常以为别人与自己具有同样的爱好、个性等,常常以为别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所想所思,而实际上,这只是你的个人偏见。
有时候,以为事情应该是某种样子的,结果发现事实并不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样;有时候,因为缺乏信任而凭借主观臆断来不公正地评价别人,结果与之相反。当别人的想法或行为与自己不同时,便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从而认为别人是错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认为每个人每天都在嫉妒,这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种心理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是对别人人格的歪曲。
社交讲堂
偏见是由于对他人或其他群体缺乏事实根据的、偏执于某一极端的、不符合事实的认识而产生的结果。偏见的特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因而对一些人的看法往往是捕风捉影的、道听途说的、人云亦云的。有偏见的人,看人处事容易走极端,往往“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如果说某个人好,就是什么都好,如果说某人不好,就是一无是处。有的人特别容易讨厌别人,觉得别人虚伪、矫情、功利、庸俗,是道德不好的人,而且还常常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别人总是跟自己有意作对。其实,错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容易讨厌别人,跟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很大关系。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看事,而现实中的人又总是不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瑕疵,于是就觉得接受不了,觉得别人都太庸俗、太势利,心中产生排斥情绪。事实上,在这些人的潜意识中,是把自己看成是道德的化身了。这样一来,凡是自己看不上、合不来的人就被打上不道德的烙印,极端的道德感会使人变得偏狭和冷酷,这种心态转化为行动,就会使人开始厌恶别人。一旦厌恶感产生,就不愿意从自己的方面寻找原因,而是把原因一股脑儿地归结为其他人的道德不好。
此外,希望人与人之间绝对的平等,一旦不能实现,就容易对别人产生失望、怨恨的情绪。所有的这些心理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神经过敏、过于脆弱所致。实际上,如果心胸能够再宽广一些,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带着敌意,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让人讨厌,人际交往也是充满着温情和乐趣的。
偏见心理是人际交往的障碍,要想平等待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克服偏见的心理,做到宽以待人。你可以参考下列意见:
避免先入为主。有些人平时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喜欢道听途说,靠印象作出判断,就难免要陷入“先入为主”的泥潭,对他人形成偏见。
避免“循环证实”。有些人对他人的偏见十分强烈,而且这种偏见一旦形成后,久久不能消除,还自认有许多“理由”,究其原因是受了“循环证实”的影响。所谓“循环证实”,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互动”效应,即你对某人反感,久而久之,对方也会对你产生敌意,于是,你就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反感对反感,敌意对敌意,两人的偏见和隔阂越来越深,遇到这种情况,自己应首先主动理智地改变偏执的态度和行为,切断偏见的“恶性循环”。
增加直接接触。许多偏见往往是由于彼此间缺乏开诚布公的交谈接触而形成和产生的。要克服偏见,就必须跨越敌意和不信任的心理障碍,加强直接接触,不管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提高知识修养水平。可以说,偏见是无知和愚昧的产物。一个人知识修养水平越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越强,偏见越少;反之,则容易受流言蜚语、道听途说的愚弄,而对人形成偏见。
孟德斯鸠说:人生而平等,根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没有权力借后天的给予对别人颐指气使,也没有理由为后天的际遇而自怨自艾。在人之上,要视别人为人;在人之下,视自己为人。这是做人的一种基本姿态,也是为人的原则之一。因此,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摒弃对他人的狭隘与偏见,平等地待人。
去梯言——
在对别人进行评价之前应该先好好想一想,要先想到别人好的一面,而不要急于作出负面的判断,轻易下结论。应该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
14.不要嫉妒:与人交往不能“太小心眼”
情景故事
刘辉是某名牌大学心理学系的一位女研究生,与孙莉是同宿舍的好朋友,她们俩的关系很密切,而且成绩不相上下。两人虽然彼此是好朋友但暗中又在较劲。大三的时候,刘辉与孙莉一同参加了托福考试。刘辉考出了较为理想的成绩,于是,她向美国一所著名大学提出申请,时过不久,就接到了该大学的答复,告诉她一旦被录用,每年还可获得近两万美元的奖学金。刘辉高兴万分,耐心等待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可是,过了好长时间,通知书都没有到达刘辉的手中,于是她就拜托在美国留学的同学去打听。出人意料的是,校方负责招生的人员却说,曾经收到她发来的一份电子邮件表示拒绝来该校,所以学校将她的名额转让给了其他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刘辉犹如五雷轰顶,她前思后想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她通过调查才得知,是孙莉使用她的名义向该校发的那封电子邮件。一气之下,刘辉将孙莉告上了法庭。原本亲密无间的好朋友竟然对簿公堂了。
问题分析
好朋友对簿公堂,只因嫉妒心作祟。嫉妒心可以掩埋人的良知,可以令人失去理智。孙莉因强烈的嫉妒心做了不该做的事,给他人造成伤害不说,还毁了自己的名声,造成友情破裂、声名狼藉的后果。
大多数人都尝过嫉妒的滋味。当嫉妒只是偶尔出现时,并不危险;可当它经常成为具有刺激作用的行为动机时,就变得非常危险了。
嫉妒是一种负面心态,是指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被他人超越,或彼此距离缩短时所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和怨恨等组成的心理体验。它有明显的敌意,甚至会产生攻击诋毁行为,不但危害他人,给人际关系造成极大的障碍,最终还会摧毁自身。
社交讲堂
嫉妒是对别人的行为感到不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产生于自信的缺乏,因为它是由别人引导的活动。嫉妒会导致任何情绪上的低落,真正自信自爱的人,并不会嫉妒,更不会允许嫉妒使自己心烦意乱。
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是不会嫉妒别人的。要使自己有一个比较开阔的心胸,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从经常产生嫉妒的心理中解脱出来。要多向身边那些性情开朗、心胸开阔的人学习,要不断地在心里告诫自己,不能学小心眼,并要在生活实际中不断对自己的心胸做测验。
嫉妒其实是个人才能与意志缺乏的体现。因为自己技不如人,就只能用嫉妒的心理去排解心中的不平,一旦任由嫉妒心理发展,你就会疏远那些各方面比自己强的人,到头来不仅孤立了自己,而且也会阻碍自己的前进。各方面条件与自己相同或不如自己的人、自己所厌恶或轻视的人都处在好的位置,这些都是引发嫉妒的主要条件。但是,如果你能以平常心看待这些“不公平”,不去比较,或者将嫉妒的心理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使自己赶上并超越别人,那么嫉妒就不会存在了。
加强思想修养,克服虚荣心,把别人的成就和荣誉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这是消除嫉妒的根本方法。学会淡化嫉妒心理,将有利于减少人们彼此的敌意和隔阂,增进人际间的感情。
另外,运用自嘲法,也能缓解你的嫉妒心。几乎每个人都碰到过尴尬处境。遇到窘境,有的人喜欢掩掩藏藏,有的人喜欢辩解。其实越是这样,心理越是失衡,越是辩解,却会越辩越丑,越描越黑。最好的方法是学会利用自嘲来解脱自己。自嘲是一剂平衡自我心理的良药。
在托尔斯泰的寓言中有一个狐狸,它用尽各种办法,想得到高墙上的那串葡萄,可是最终还是因太高而没有得逞,于是它只好转身离去。这聪明的狐狸一边走一边自我安慰道:“那串葡萄一定是酸的。”望着那诱人的葡萄,狐狸却无能为力,怎么也得不到,此时的它心里肯定又失望又不甘心,但仅一句“那葡萄一定是酸的”,便把自己的心情扭转过来,让自己从失望中摆脱出来。
观察分析一个心胸豁达的人,你往往会发现,他的思维习惯中有一种自嘲的倾向。这种倾向,有时会显露于外表,表现为以幽默的方式摆脱困境。自嘲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都有许多无法避免的缺陷,这是一种必然。而不够豁达的人,往往拒绝承认这种必然。为了满足这种心理,总是紧张地抵御着任何会使这些缺陷暴露出来的外来冲击。久之,心理便变得脆弱了,嫉妒油然而生。
嫉妒心理人人有之。积极型的嫉妒是事业成功的动力,而消极型的嫉妒则是滋生邪恶的因素,这已被无数事实所验证。这两种效应若处理得好,会使自己事业有成,得到社会的承认;处理得不好,会使自己遭人唾弃。所以说,如何正确对待嫉妒,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去梯言——
嫉妒容易使你疏远别人和心理上失去平衡,实际上,与其嫉妒别人的成就,不如自己去努力争取。
15.不要代沟:打破“有话不愿意对父母说”的尴尬
情景故事
桑小姐因为与父母的关系难以协调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中。她向心理医生讲述了她的苦衷:大学毕业时,她的志愿是到另一个更适合她发展的城市去工作。当她把自己的想法透露给父母时,父母解决反对。理由是她从小到大一直在父母身边,自立能力很差,一下子远走他乡,父母根本不放心。在他们看来,她更适合在家乡发展,这样父母也可以尽力照顾她。桑小姐的理由是她已经依父母的意愿在生她养她的这个城市读了大学,这次毕业选择一定要由她自己决定。
但是,母亲不失时机地病了。在20多天的护理中,桑小姐被病痛中依恋她的母亲所感动,她为自己硬要离开家而内疚。最后桑小姐留在了父母身边。用桑小姐的话说父母总是把她看作是小女孩。他们总要以安全为由掌握她的行踪。同时她还发现,如果是父亲工作繁忙,母亲就看她更紧。母亲还表露出希望桑小姐结婚后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父母在桑小姐交男朋友的问题上没少参与意见,终于在选择眼下这位未婚夫时获得一致的意见。就在他们准备结婚时,男友得到一个进京发展的机会,而且可以保证桑小姐婚后进京。但是,桑小姐的父母坚决反对女儿离开他们。
他们起初劝阻两位年轻人,后来集中做女儿的工作,见没有什么成效,便发出最后通牒,让女儿在未婚夫和父母之间作出选择。他们一会流泪哀求,一会又愤怒指责,最后使桑小姐病倒了。她情绪忧郁,严重失眠,无法正常工作。她对医生感慨:“父母为什么会这样缺乏理智?我觉得他们根本不爱我!”
问题分析
生活中有不少年轻人也有像桑小姐一样的疑惑:为什么在自己试图独立的过程中,父母会作出一些不可理喻的反应?为什么父母会变得不理智、冷酷,甚至缺乏修养?父母的某些行为也许不是那么“高尚”,某些小缺点让你有点“看不惯”,他们的一些建议和意见让你有点“接受不了”,他们的唠叨让你的耳朵“起了茧”甚至在“逼急”的情况下口不择言,这一切的想法你肯定也有过。
有的人可能在外边与朋友、同事、领导相处得很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但在家里与父母在一起时,就会出现没有话说、冷漠和代沟等尴尬的现象。如何与父母相处,是社交中重要的也是比较特殊的交际学问。
社交讲堂
做子女的在成家立业之前,一般来说都比较听话,大都是乖孩子。在子女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责任变得更重了。父母倾其所爱给子女,子女就应以爱回报父母,孝敬父母。
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人到老年一定啰唆。老人的啰唆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子女做的事不放心,总是啰唆没完,在父母的心理上,往往不自觉地把子女当作儿时的孩子,对子女所做的事总是不放心,这其实是长辈的爱心的表现。碰上这种情况,子女应该想一想,父母啰唆的事情,究竟是对还是错,如果他的啰唆是对的,就改正,他也就不再啰唆了,要理解这啰唆之中的爱,体会这种慈爱。如果不对,子女也应该容忍,和和气气地跟他讲一下道理,如果不见效,暂时离开也就没事了。这时加强沟通也可使父母了解你做事的原则、方法,让他们对你有信心,这样他们自然也就放心了,啰唆也就少了。另一方面是有些老人喜欢啰啰唆唆谈自己过去的事,这就是老人的怀旧感。碰上这种情况,做子女的最好是耐心听,在老人回忆年轻辉煌时就赞美几句,在老人提及伤感时就多劝慰老人,鼓励他们多享受现实生活。
有时候,老年父母有些不合时宜的毛病,子女讨厌他,远离他,他当然感到自卑,感到生活没有乐趣,甚至感到活在世上没有意思。有的老人还有固执的性格,总是固执己见。因为他在社会经历较长,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中,积累了许多积极的、成功的经验,消极的、失败的教训,形成了他的一套生活模式,而且总认为他的观点和方法是对的,为了替子女考虑,他也希望子女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工作、生活。遇到这种情况最好耐心听老人说完,尽量采纳其中合理部分,不要公开与他顶撞,那样会严重刺伤老人的自尊心。对他不合理的地方耐心向他做些正面说理,态度应诚恳,使老人在自愿的基础上不再坚持那些不符合实际的做法和看法。有时为了家政,子女和老人可能产生隔阂,做子女的要尊重老人,需要与老人沟通以消除误会。化解矛盾要讲究方法,已婚子女不要同时在场,子女态度要诚恳。
总之,做子女的要与父母相处,要做到:
首先,要以不伤害父母为前提。如果对父母无礼,必然是大不义。懂得了这些,在面对父母的过错时就不会再有任何怨言。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其实,父母的见解和意见不一定全都是对的,他们也会犯错误。对父母的建议或意见有不同的看法,应坐下来同父母好好商量、讨论,而不要固执己见地认为自己的观点正确,对父母的观点全盘否定。更不能与父母争执或争吵,说出不讲理的话顶撞父母。
其次,对父母的缺点要委婉地劝说。发现父母的缺点不劝说是不对的,劝说方法不当也是不对的。劝说父母时,态度应温和,语气要委婉、诚恳。但是如果遇到脾气倔强的父母,不听子女的规劝,应该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子女仍要对父母表示恭敬,耐心平和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不能改正错误和缺点,也不能心生怨恨。其实,父母是很愿意子女为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如果子女态度真挚诚恳,想法合理,父母一般都愿意接受和改正。
另外,不要以为父母跟自己的关系最亲近就忽视了礼节和尊重。对父母无礼是对父母最大的伤害。
父母对于儿女生命的每一天都十分重要。有时候儿女们无论嘴上说如何不在乎,表现得多冷淡,其实都是很在意父母的,在意他们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你要永远记住,父母永远是同你在一起的,无论是在记忆中还是在感情上。
在你开始独立生活之前,你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那就在你们的用心的交谈之中,父母讲话时用心倾听,脑中回想你认为自己听到的话。然后站在他们的角度想想,也把自己的事告诉父母,让他们也能站在你的立场为你想一想。如果他们没有听清楚,或者没有弄明白你所说的可以问:“你认为我说了些什么?这样我就知道你听懂了没有。”你可能想给自己的讲话来个开场白:“我在这几年有了一些新的经历,我现在想同你们谈一谈我的想法和感受,这样你们就能更好地了解我了。”
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他们把子女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你的父母肯定会有兴趣了解你的生活,也会因为你给予他们了解你真实的自我而感动的。一旦你同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得真实,你就会轻轻松松,走出那个我们习惯于倒退进的永远是孩子的角色。相反,你的父母会看到你的另一面,一个已经长大的你,这对你们双方都有好处。通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倾心交谈,虽然,双方并不能了解对方的一切思想、行为,但亲情的纽带会更牢固,更紧密。
去梯言——
面对父母,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不良习惯就横加指责或无理挑剔,应尽可能地委婉地说服他们,无论结果如何,我们照样还要恭敬孝顺。因为这是做子女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