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代汽车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高度一体化,汽车维修技术不断更新,以及为适应市场要求汽车维修企业组织所进行的不断调整,都对汽车维修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技术和社会发展要求,而使学生在学习性的工作中发现问题,再从理论中寻找答案,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企业的认可,并得到了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
本书是按照人的职业成长规律编写的,为职业院校设计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情境,即引领学生完成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从而使汽车维修的初学者迅速成长为技术能手。
一、新课程教学用书的实践基础
从2004年开始,我校开始在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优化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实验。我校通过校企合作组建“五菱班”、“丰田班”、“通用班”等方式,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校所试验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一方面适应了现代汽车维修行业发展对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素质能力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体现了柳州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按照职业教育规律改革办学模式,探索建立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实现现代职业教育学习方式的思路。这些成功的课程改革和创新,符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本书的编写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二、新课程教学用书的编写思想
近年来大量调查研究表明,确定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首先要体现职业能力导向的要求,反映企业的典型工作实践;其次要体现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通过在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再次建立起学习与工作的直接联系,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期望本套用书的编写能够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借鉴国际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理论与方法技术,反映汽车维修技术领域的专业要求和发展水平;二是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全面落实“以就业为向导、以全面技术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着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如下。
1.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综合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或若干个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新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和技术思维方式。
2.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
新课程强调把人视为价值的根源,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不仅仅是作为“工具”的技术工人,更是在各个社会领域里有参与技术和工作设计的潜在能力者,综合发展的人;他们不但是具有技术适应能力的人,而且是具有促进社会向着积极方向发展和变革进程能力的人。
3.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
不同于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本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其基本特征是根据具有重要职业功能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任务,按照工作过程,依据人的职业成长规律进行课程顺序排列,强调“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工作”的目的。
4.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原则
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要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原则,即在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学生经历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到评价反馈的整个过程,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包括理论与实践知识)并掌握操作技能,学习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要求等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5.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专业对话伙伴,应采用行动向导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有一定实际价值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学习方式多以强调合作和交流的小组形式进行,具有尝试新活动方式的实践空间。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可以达到脑力和体力劳动相统一的效果。
三、新课程教学用书的教学特色
通过让学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新课程工作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会工作的目的。在处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业评价等方面,新课程工作页具有如下特点。
1.学生有学习的空间
首先,学习之初所明确的具体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可使学生随时监控自己的学习效果,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结合为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其次,体系化的引导问题强化了学生的主导地位,给学生留下了充分思考、实践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交流和反思等活动;再次,工作页中并不全部直接给出学习内容,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开发性的引导问题和拓展性学习内容去主动获取,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技术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尽量营造接近现实的工作环境,从栏目设置、文字表达、插图到学习内容的安排,都鼓励学生去主动获得学习和工作的体验。
2.教师角色的多元化
新课程在明确学习目标的情况下,通过引导问题来提供与完成学习任务联系十分紧密的知识,为教学组织与实现留下了许多创造空间。需要教师转化角色,从一名技术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促进者、学习任务的策划者、学习行动的组织动员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制定计划与实施计划的咨询者、学习过程的监督者以及学习绩效的评估和改善者,即教师的多元化角色。因此,建议在教学实施中,由教师团队共同负责同一部分的学习内容。
3.学习目标工作化
新课程的学习目标就是工作目标,既能体现职业教育的能力要求,又能具有鲜明的工作特征。这里的能力不仅仅是强调“操作性”与“可测量性”,是具有专业内容的综合和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既有显性的、可测量和可观察的工作标准要求,也含有隐性的、不可测量的能力和经验成分。与此同时,学习目标不但具有适度开放的空间,即不拘泥于当前学校或企业的状况,还能充分体现出职业生涯成长的综合要求。
4.课程内容综合化
课程内容综合化体现在:一方面,每个学习任务的内容都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既有技能操作,也有知识学习,是工作要求、工作对象、工具、方法和劳动组织方式的有机整体,反映了工作与技术、社会和生活等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反映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任务也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要求每个学习任务的内容虽相互独立但又具有内在的联系。
5.学习过程的行动化
行动化的学习过程首先体现在行动的过程性,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实践行动中学习,而非以往那种完成理论学习后再进行实践学习的过程;其次是行动的完整性,无论学习任务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如何,每个学习任务都要学生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现计划、检查控制到评价反馈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再次,有尝试新实践的空间,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探索解决其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包括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整体化思维和系统化思维。
6.评价反馈过程化
过程化首先体现在评价反馈是完整学习过程的一部分,是对工作过程和结果的整体性评价,是学习延伸和拓展;其次在计划与实施环节中,工作的“质量控制与评价”贯穿于整个过程。过程化的学习评价可帮助学生获得初步总结、反思及自我反馈的能力,为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
本书由覃有森老师担任主编(编写项目一,项目二,项目三任务1、任务2),甘光武编写了项目三任务3、任务4,王万维编写了项目四、项目五,江帆编写了项目六,韦东亮、杨江城参与了部分章节的编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柳州航盛丰田4S店、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经历和水平有限,教材内容难以覆盖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请各教学单位在积极选用和推广本系列教材的同时,注重总结经验,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欢迎使用本书的教师和学生批评指正。